正在阅读:

海尔吞下GE家电,一场豪门盛宴背后的时代更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尔吞下GE家电,一场豪门盛宴背后的时代更迭

在全球化扩张,以及全球化并购的道路上,近年来的海尔,可以说是“愈战愈勇”。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全球化品牌运营的家电企业,海尔一直是中国在全球认知度最高的品牌。

在这场中国家电巨头吞下美国家电巨头的“豪门盛宴”背后,则是两个时代的更迭:一个是带出徒弟饿死了师傅,中国白电正在从全球第一大迈向全球第一强,开创一个中国家电强者的新时代;另一个则是姜永远是老的辣,在资本并购取代规模扩张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发展驱动力的时代,传统家电产业的竞争实力仍未褪色。

作者:贺扬

1月15日,家电圈的朋友圈,在短短一个小时就沦陷了。海尔吞下美国老牌家电巨头GE家电业务的消息迅速刷屏。足以看出,这件事情在家电圈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换而言之,众多中国家电厂商不只是在为海尔这一行为感到高兴,这也是为自己的光明前景而感到高兴,因为中国家电产业已经找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一是从全球第一大向全球第一强的转型;二是从过去的大规模低成本制造驱动转向大资本并购驱动的转变。

其实,海尔收购GE家电这件事情,关系到全球每个家电人的切身利益。

这事本身除了可以进一步强化海尔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通过GE和海尔双品牌的协同竞争,除了可以快速实现对同行惠而浦,伊莱克斯,以及三星、LG的冲击和挤压。更为重要的是,还将会借道GE提升海尔品牌在欧美市场的影响力。

同时透过海尔对GE家电业务的收购行为来看,也验证了笔者在之前的两个判断:一个是未来全球及中国白电产业的最大发展驱动力,不是来自于技术,而是来自于资本并购;二是全球及中国大家电产业的发展很快将会进入巨头,甚至寡头主导的时代。

现在可以更坚定地说,未来大家电产业的门槛就是“千亿千万俱乐部”:一个千亿是营收规模要突破千亿,一个千万就是销售规模要达成千万台。

当然,海尔与GE这件事情,还是有点令人意外,至少超出不少家电人的预料。

要知道,当前可是全球家电市场的超级寒冬期,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还更为艰难:当时只是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内在的消费需求还很强劲和旺盛。如今的家电寒冬,却是外部经济与内部需求均不振,萎靡。

由此,海尔以54亿美元的大手笔拿下美国通用家电业务,这一行为马上就让人联想到“逆风飞扬”的画面。要知道在2014年时,伊莱克斯收购美国GE家电业务时,也只给出了33亿美元的报价。

这其实再次印证了笔者之前就一直强调的,家电行业的寒冬,一定是少数大企业巨头发展扩张的春天。因为,这个时候,大企业们往往,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取得更大的市场蛋糕。比如说淘汰同行、收购强敌。

54亿美元,这个收购价格,除了够霸气,还引发一些人的质疑,是不是买贵了。

如果只是从价格层面来看,54亿美元相当于360多亿人民币,的确是有史以来中国及全球家电行业最大规模和体量的一次收购事件。相当于很多中等规模家电企业一年多的营收。

如果真的从收购对象来看,54亿美元买的太便宜了。单不说海尔可以获得未来40年GE商标使用权这件事情。也不说GE家电在美国冰箱、洗衣机等多个品类上均处在“数一数二”地位。光光想想GE家电这些年来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成果,其价值就已经超出了这些钱。

其实当前对于所有中国家电企业来说,最缺的不是资本、规模,也不是互联网运营能力,而是在我们回归到商业竞争本位的产品创新竞争时,我们缺乏对于原创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引领能力。这正是GE未来可以赋予海尔,也由此传递到整个中国家电产业的最大价值。

对于海尔来说,这不是第一次海外并购,同样GE家电也不是第一次对外出售。

在全球化扩张,以及全球化并购的道路上,近年来的海尔,可以说是“愈战愈勇”。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全球化品牌运营的家电企业,海尔一直是中国在全球认知度最高的品牌。

除了自己单干,海尔也善于并购优质对手。2011年海尔宣布收购三洋电机在日本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白电业务,很快将这家企业扭亏为盈,向外界释放出海尔的跨国资本并购的整合能力。此后,海尔再次完成对新西兰国宝级家电品牌Fisher

同样美国GE家电早在2014年就与欧洲老牌家电巨头伊莱克斯达成协议,后者以33亿美元收购美国GE家电。然而此后美国司法部却担心这桩交易会形成伊莱克斯在美国的垄断地位,造成对美国消费者伤害,最终行使否决权。

但这次美国司法部的否决,却让全球更多家电企业看到了美国GE家电在本土市场的号召力和市场地位。这绝对不是一块难以为继而必须清理的差资产,而是一块有待重估的优势资产,只是因为美国GE集团要清理非主业罢了。

参照上次的经历,这桩海尔对美国GE家电的收购交易,应该不会出现意外了。双方预计在2016年第二季度完成交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尔

5.6k
  • 再度出圈,到底谁成就了青马?
  • 投资少、用着省!海尔AI中央空调用算法“抠”出30%节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尔吞下GE家电,一场豪门盛宴背后的时代更迭

在全球化扩张,以及全球化并购的道路上,近年来的海尔,可以说是“愈战愈勇”。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全球化品牌运营的家电企业,海尔一直是中国在全球认知度最高的品牌。

在这场中国家电巨头吞下美国家电巨头的“豪门盛宴”背后,则是两个时代的更迭:一个是带出徒弟饿死了师傅,中国白电正在从全球第一大迈向全球第一强,开创一个中国家电强者的新时代;另一个则是姜永远是老的辣,在资本并购取代规模扩张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发展驱动力的时代,传统家电产业的竞争实力仍未褪色。

作者:贺扬

1月15日,家电圈的朋友圈,在短短一个小时就沦陷了。海尔吞下美国老牌家电巨头GE家电业务的消息迅速刷屏。足以看出,这件事情在家电圈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换而言之,众多中国家电厂商不只是在为海尔这一行为感到高兴,这也是为自己的光明前景而感到高兴,因为中国家电产业已经找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一是从全球第一大向全球第一强的转型;二是从过去的大规模低成本制造驱动转向大资本并购驱动的转变。

其实,海尔收购GE家电这件事情,关系到全球每个家电人的切身利益。

这事本身除了可以进一步强化海尔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通过GE和海尔双品牌的协同竞争,除了可以快速实现对同行惠而浦,伊莱克斯,以及三星、LG的冲击和挤压。更为重要的是,还将会借道GE提升海尔品牌在欧美市场的影响力。

同时透过海尔对GE家电业务的收购行为来看,也验证了笔者在之前的两个判断:一个是未来全球及中国白电产业的最大发展驱动力,不是来自于技术,而是来自于资本并购;二是全球及中国大家电产业的发展很快将会进入巨头,甚至寡头主导的时代。

现在可以更坚定地说,未来大家电产业的门槛就是“千亿千万俱乐部”:一个千亿是营收规模要突破千亿,一个千万就是销售规模要达成千万台。

当然,海尔与GE这件事情,还是有点令人意外,至少超出不少家电人的预料。

要知道,当前可是全球家电市场的超级寒冬期,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还更为艰难:当时只是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内在的消费需求还很强劲和旺盛。如今的家电寒冬,却是外部经济与内部需求均不振,萎靡。

由此,海尔以54亿美元的大手笔拿下美国通用家电业务,这一行为马上就让人联想到“逆风飞扬”的画面。要知道在2014年时,伊莱克斯收购美国GE家电业务时,也只给出了33亿美元的报价。

这其实再次印证了笔者之前就一直强调的,家电行业的寒冬,一定是少数大企业巨头发展扩张的春天。因为,这个时候,大企业们往往,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取得更大的市场蛋糕。比如说淘汰同行、收购强敌。

54亿美元,这个收购价格,除了够霸气,还引发一些人的质疑,是不是买贵了。

如果只是从价格层面来看,54亿美元相当于360多亿人民币,的确是有史以来中国及全球家电行业最大规模和体量的一次收购事件。相当于很多中等规模家电企业一年多的营收。

如果真的从收购对象来看,54亿美元买的太便宜了。单不说海尔可以获得未来40年GE商标使用权这件事情。也不说GE家电在美国冰箱、洗衣机等多个品类上均处在“数一数二”地位。光光想想GE家电这些年来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成果,其价值就已经超出了这些钱。

其实当前对于所有中国家电企业来说,最缺的不是资本、规模,也不是互联网运营能力,而是在我们回归到商业竞争本位的产品创新竞争时,我们缺乏对于原创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引领能力。这正是GE未来可以赋予海尔,也由此传递到整个中国家电产业的最大价值。

对于海尔来说,这不是第一次海外并购,同样GE家电也不是第一次对外出售。

在全球化扩张,以及全球化并购的道路上,近年来的海尔,可以说是“愈战愈勇”。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全球化品牌运营的家电企业,海尔一直是中国在全球认知度最高的品牌。

除了自己单干,海尔也善于并购优质对手。2011年海尔宣布收购三洋电机在日本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白电业务,很快将这家企业扭亏为盈,向外界释放出海尔的跨国资本并购的整合能力。此后,海尔再次完成对新西兰国宝级家电品牌Fisher

同样美国GE家电早在2014年就与欧洲老牌家电巨头伊莱克斯达成协议,后者以33亿美元收购美国GE家电。然而此后美国司法部却担心这桩交易会形成伊莱克斯在美国的垄断地位,造成对美国消费者伤害,最终行使否决权。

但这次美国司法部的否决,却让全球更多家电企业看到了美国GE家电在本土市场的号召力和市场地位。这绝对不是一块难以为继而必须清理的差资产,而是一块有待重估的优势资产,只是因为美国GE集团要清理非主业罢了。

参照上次的经历,这桩海尔对美国GE家电的收购交易,应该不会出现意外了。双方预计在2016年第二季度完成交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