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成都港要来了,老成都的码头你知道几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成都港要来了,老成都的码头你知道几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如今,在成都望见雪山已经成为常态,而随着成《成都港总体规划》的出炉,“万里船”的盛景也即将重现。

文 | 邓江

近日,成都市政府同意《成都港总体规划》的批复,这也意味着成都港的建设将有明确的指导规范,成都港真的要来了。

根据规划,成都港划分为锦江港区、沱江港区、三岔湖港区,形成以“两江一湖”港区为主,其他港点为补充的总体格局。锦江港区是成都港的核心港区,主要发展旅游客运,兼顾发展水上公交,助力成都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其中,在成都市的地标339电视塔及九眼桥望江楼等处都规划有码头群。

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成都更是如此。千万不要以如今锦江之水量和宽度去推测它曾经的模样。古时锦江河道宽、水量大,可听到江水的涛声。马可波罗这样描写到:“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

通江达海,云帆天下

马可波罗描写的是元代锦江的盛况,大小河流交错汇合,岸旁码头商贸繁荣,无不让他想起万里之遥的故乡水城威尼斯。而事实上,锦江上通航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秦李冰筑都江堰以后,又开郫、检二江,自此流经成都的锦江便可通船,成都开始成为一座古老的通航城市。不过最初的目的不是商贸,而是备战,便于运兵和粮草。《战国策》里曾记载,张仪向楚王分析秦国在巴蜀的备战时曾说:“秦西有巴蜀,方船载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下水而浮,一日行三千余里,不费马汗之劳。”秦军曾4次由水路出发,讨伐楚国。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军从成都锦江上船,顺岷江和长江而下,一举灭楚,两年后统一了中国。

三国时费炜使吴,诸葛亮在成都城南锦江南岸的水码头践行。船之将行,费祎对着一旁的大桥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一声感慨,桥因此更名为“万里桥”,码头也因此得名万里桥码头。

浣花溪 图片来源:邓江/摄

杜甫离开成都时,走的同样是水路,他从成都市内的浣花溪上船,进入锦江、南河,再进入岷江、长江,才有了在夔州白帝城上发出的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楼。”后来,这条水道就成了蜀地对外贸易的重要生命线。蜀商们把蜀麻、蜀锦、川药等地方特产与各种货物在锦江装船,两日内可达嘉定(乐山),再沿江而下,经过重庆运到湖北荆州,再转运江南各地,又通过水运把吴盐和各种海货贩运入川。唐朝诗人卢纶用“水程通海货,地利杂吴风”的诗句,描绘出成都水运不仅通达四海,而且还带回了蜀地以外的异域文化。

码头林立,繁荣似锦

成都平原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锦江更是成都与外界的重要通道。古人进出川,蜀道难且慢,于是走锦江水路成了最佳的选择。于是,流经城市的河道上便应运而生了众多码头。

水系发达,自然就会修建很多桥梁。成都市内至今保留了很多与桥梁有关的地名,如九眼桥、驷马桥、安顺桥、青石桥、郭家桥、一心桥、送仙桥等等。古时常因桥设市、因市设码头。码头往往在桥梁两侧,沿河商家林立,繁华非常。

《成都市交通志》中记载,唐贞元年间,锦江万里桥一带港运繁忙,客商云集,歌楼酒家鳞次栉比。唐张籍《成都曲》有对当年附近市容的描绘:“锦江近百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往来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成都市码头的发展。到了明代,九眼桥一带形成码头搬运、物资仓储转运的集中区。到清朝末年时,九眼桥码头下游几百米的望江楼码头,则成为送客乘船远游饯行的首选之地。

据资料记载,在清末至民国初年间,仅成都至嘉定(乐山市)间舟楫往来频繁,每年上下的大型船筏不含客船便在三四千只。过去有民谣唱:“拉不完的嘉定府,填不满的成都省”。

锦江、府河两岸码头曾经是物资吞吐量极大的口岸,这里的商品流通、物资集散,极大地促进了成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锦江上的码头可能是彼时成都最热闹的地点之一。

府南河 图片来源:邓江/摄

码头旧事

成都码头有两类:一是上下客的客运码头;二是停靠运送各种物资的货船的货运码头。这类码头大小不等,为锦江码头之多数。它们分工明确,不仅客运和货运分开,不同的货物,所用的码头也不尽相同,柴、米、油、盐、棉、丝和药材,都有专门的码头,货物下船以后,就近存入码头周边的商号货栈,就和现在的专业市场一样。

旧成都有五大码头,分别是北门大桥、东门大桥、老南门桥、安顺桥、九眼桥。

百年前的成都北门卖木,南门卖柴。因为当时大多数成都人家都是烧柴的,因煤的价格比柴要高得多,烧煤做饭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成都有个著名的柴码头,九眼桥以北到东门大桥以南的岸边都是。当年乐山、峨边、洪雅一带盛产青冈木。当地人将木柴伐下后捆好,大的100多斤,小的五六十斤,运到成都。柴火到成都往往在下午,船到后,船老板就去喝茶吃饭,由搬夫和苦力把捆好的木柴背下来放到白塔寺边堆起。小老板把柴买下,搬到岸边,等着生意上门。九眼桥附近的水津街、黄伞巷等,专门做贸易的柴铺子一间连着一间,买柴的百姓、柴铺子里的商贩都在这里完成交易和运输。

而北门码头最著名的景观是每年八九月汛期的“漂木”。80后90后的人绝对很少人知道“漂木”是何物。岷江上游松潘、茂汶采伐的原木,灌县一带的竹木,通过府河源源不断地漂运到成都。采伐工被称为“劈师”,运输工称“漂师”,放筏工称“筏太公”。这条水路的路线基本是:灌县白沙河口——宝瓶口——柏条河——胥家场、金马场——唐昌滴水岩——郫县三道堰——郫县与成都的界河府河——成都洞子口。早发灌县,经六个钟头,午后可到达成都。九里堤成为成都水运的门户,处于北郊的雍家渡、王爷庙都曾是热闹的码头。一年中,端午节这天停漂,农历冬月底枯水期罢漂。

打捞漂木的工人 图片来源:《金牛方志》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北门成都木材综合加工厂一直用的就是洞子口九里堤和老北门的漂木。岷江漂木的故事,细说的话那又是另外一篇故事了。

米码头是老成都码头里人气最旺的码头之一,位于老南门大桥、北门大桥一带。那里的米一般是批发,不零售。动辄千斤万斤的米,一般需要提前几天预订。古代无发票,如何证明买主预定过?瓦片可当凭证。那时成都住房屋顶用瓦片构筑,碎瓦片街边处处可见。店家随手捡一块瓦片,在瓦片上写上店名,然后从中间将瓦片敲成两半。一半交给客人,另一半存在柜台,第二天拿着半截瓦片来,瓦片裂口能合上,即可将米取走。任何两片瓦,中间敲断后,裂口都有差异,很难作假。这种方法智慧也简单,为成都独有。

成都东门有药码头、丝码头、棉码头,基本上都是从华阳顺江而上或沿锦江而下的货物集散地。北门上的烟码头,则是集散什邡、金堂、新都一带生产的烟叶。成百上千吨的烟叶,一部分从这里进入成都城区,一部分顺江运到川东地区。

对于好玩的成都人来说,不可能没有专供游玩的码头。从唐朝时期,从笮桥到浣花溪都有游船可坐。唐宋时期,望江楼所在的位置是一个比较繁华的渡口,彼时锦江两岸四季花开不断,成都美女常常从浣花溪上船,一路流连观赏美景到这里下船,因此自成一景,得名 “玉女津”。这里原有一个清水池塘,缩小成井,相传薛涛就是用这个井水来做纸,再把纸染色、绘画,用以写诗,这便是著名的“薛涛笺”。

府南河上飘拂过游人惬意的笑声,也洒落过生离死别的泪水。在望江楼解缆挥浆,不知要穿越多少风浪才能抵达舟楫穿梭的朝天门码头,又不知要历经多少惊险才能穿越漩涡湍急的三峡,驶入江天一色的长江下游……

上世纪70年代末,这里修起了跨江公路桥,望江楼码头随之被撤除,成为成都中心城区最后一个消失的锦江码头。

然而历史上,成都的航运并非一直繁荣。据巴蜀学者袁庭栋介绍,民国7年起,军阀自立防区,水运因航道淤塞、纤道荒芜。抗战时期,因公路运输紧张,成都的水上交通担负起支援前线抗战、保障后方供给的重要任务,成都地区的大批粮油通过水运流向重庆、湖北等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疏浚航道,加强整顿,水上运输一度出现繁荣趋势,但这只是昙花一现。上世纪60年代,成都水运再度衰退。

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铁路公路的迅猛发展,及岷江上修了很多水库堤坝,都江堰更多用于灌溉,锦江来水日益减少,上世纪70年代,古佛堰改造后,锦江彻底断航。

九眼桥夜景 图片来源:邓江/摄

然而,锦江恢复通航一直是成都人的梦。上世纪90年代府南河整治,在锦江岸边特意规划建设了望江楼、安顺桥、老南门大桥等12个码头,作为锦江河岸景观、市民亲水和船停靠点。

2019年4月,成都启动了“夜游锦江”项目,作为夜间经济消费场景之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如今,在成都望见雪山已经成为常态,而随着成《成都港总体规划》的出炉,“万里船”的盛景也即将重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成都港要来了,老成都的码头你知道几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如今,在成都望见雪山已经成为常态,而随着成《成都港总体规划》的出炉,“万里船”的盛景也即将重现。

文 | 邓江

近日,成都市政府同意《成都港总体规划》的批复,这也意味着成都港的建设将有明确的指导规范,成都港真的要来了。

根据规划,成都港划分为锦江港区、沱江港区、三岔湖港区,形成以“两江一湖”港区为主,其他港点为补充的总体格局。锦江港区是成都港的核心港区,主要发展旅游客运,兼顾发展水上公交,助力成都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其中,在成都市的地标339电视塔及九眼桥望江楼等处都规划有码头群。

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成都更是如此。千万不要以如今锦江之水量和宽度去推测它曾经的模样。古时锦江河道宽、水量大,可听到江水的涛声。马可波罗这样描写到:“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

通江达海,云帆天下

马可波罗描写的是元代锦江的盛况,大小河流交错汇合,岸旁码头商贸繁荣,无不让他想起万里之遥的故乡水城威尼斯。而事实上,锦江上通航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秦李冰筑都江堰以后,又开郫、检二江,自此流经成都的锦江便可通船,成都开始成为一座古老的通航城市。不过最初的目的不是商贸,而是备战,便于运兵和粮草。《战国策》里曾记载,张仪向楚王分析秦国在巴蜀的备战时曾说:“秦西有巴蜀,方船载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下水而浮,一日行三千余里,不费马汗之劳。”秦军曾4次由水路出发,讨伐楚国。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军从成都锦江上船,顺岷江和长江而下,一举灭楚,两年后统一了中国。

三国时费炜使吴,诸葛亮在成都城南锦江南岸的水码头践行。船之将行,费祎对着一旁的大桥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一声感慨,桥因此更名为“万里桥”,码头也因此得名万里桥码头。

浣花溪 图片来源:邓江/摄

杜甫离开成都时,走的同样是水路,他从成都市内的浣花溪上船,进入锦江、南河,再进入岷江、长江,才有了在夔州白帝城上发出的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楼。”后来,这条水道就成了蜀地对外贸易的重要生命线。蜀商们把蜀麻、蜀锦、川药等地方特产与各种货物在锦江装船,两日内可达嘉定(乐山),再沿江而下,经过重庆运到湖北荆州,再转运江南各地,又通过水运把吴盐和各种海货贩运入川。唐朝诗人卢纶用“水程通海货,地利杂吴风”的诗句,描绘出成都水运不仅通达四海,而且还带回了蜀地以外的异域文化。

码头林立,繁荣似锦

成都平原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锦江更是成都与外界的重要通道。古人进出川,蜀道难且慢,于是走锦江水路成了最佳的选择。于是,流经城市的河道上便应运而生了众多码头。

水系发达,自然就会修建很多桥梁。成都市内至今保留了很多与桥梁有关的地名,如九眼桥、驷马桥、安顺桥、青石桥、郭家桥、一心桥、送仙桥等等。古时常因桥设市、因市设码头。码头往往在桥梁两侧,沿河商家林立,繁华非常。

《成都市交通志》中记载,唐贞元年间,锦江万里桥一带港运繁忙,客商云集,歌楼酒家鳞次栉比。唐张籍《成都曲》有对当年附近市容的描绘:“锦江近百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往来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成都市码头的发展。到了明代,九眼桥一带形成码头搬运、物资仓储转运的集中区。到清朝末年时,九眼桥码头下游几百米的望江楼码头,则成为送客乘船远游饯行的首选之地。

据资料记载,在清末至民国初年间,仅成都至嘉定(乐山市)间舟楫往来频繁,每年上下的大型船筏不含客船便在三四千只。过去有民谣唱:“拉不完的嘉定府,填不满的成都省”。

锦江、府河两岸码头曾经是物资吞吐量极大的口岸,这里的商品流通、物资集散,极大地促进了成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锦江上的码头可能是彼时成都最热闹的地点之一。

府南河 图片来源:邓江/摄

码头旧事

成都码头有两类:一是上下客的客运码头;二是停靠运送各种物资的货船的货运码头。这类码头大小不等,为锦江码头之多数。它们分工明确,不仅客运和货运分开,不同的货物,所用的码头也不尽相同,柴、米、油、盐、棉、丝和药材,都有专门的码头,货物下船以后,就近存入码头周边的商号货栈,就和现在的专业市场一样。

旧成都有五大码头,分别是北门大桥、东门大桥、老南门桥、安顺桥、九眼桥。

百年前的成都北门卖木,南门卖柴。因为当时大多数成都人家都是烧柴的,因煤的价格比柴要高得多,烧煤做饭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成都有个著名的柴码头,九眼桥以北到东门大桥以南的岸边都是。当年乐山、峨边、洪雅一带盛产青冈木。当地人将木柴伐下后捆好,大的100多斤,小的五六十斤,运到成都。柴火到成都往往在下午,船到后,船老板就去喝茶吃饭,由搬夫和苦力把捆好的木柴背下来放到白塔寺边堆起。小老板把柴买下,搬到岸边,等着生意上门。九眼桥附近的水津街、黄伞巷等,专门做贸易的柴铺子一间连着一间,买柴的百姓、柴铺子里的商贩都在这里完成交易和运输。

而北门码头最著名的景观是每年八九月汛期的“漂木”。80后90后的人绝对很少人知道“漂木”是何物。岷江上游松潘、茂汶采伐的原木,灌县一带的竹木,通过府河源源不断地漂运到成都。采伐工被称为“劈师”,运输工称“漂师”,放筏工称“筏太公”。这条水路的路线基本是:灌县白沙河口——宝瓶口——柏条河——胥家场、金马场——唐昌滴水岩——郫县三道堰——郫县与成都的界河府河——成都洞子口。早发灌县,经六个钟头,午后可到达成都。九里堤成为成都水运的门户,处于北郊的雍家渡、王爷庙都曾是热闹的码头。一年中,端午节这天停漂,农历冬月底枯水期罢漂。

打捞漂木的工人 图片来源:《金牛方志》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北门成都木材综合加工厂一直用的就是洞子口九里堤和老北门的漂木。岷江漂木的故事,细说的话那又是另外一篇故事了。

米码头是老成都码头里人气最旺的码头之一,位于老南门大桥、北门大桥一带。那里的米一般是批发,不零售。动辄千斤万斤的米,一般需要提前几天预订。古代无发票,如何证明买主预定过?瓦片可当凭证。那时成都住房屋顶用瓦片构筑,碎瓦片街边处处可见。店家随手捡一块瓦片,在瓦片上写上店名,然后从中间将瓦片敲成两半。一半交给客人,另一半存在柜台,第二天拿着半截瓦片来,瓦片裂口能合上,即可将米取走。任何两片瓦,中间敲断后,裂口都有差异,很难作假。这种方法智慧也简单,为成都独有。

成都东门有药码头、丝码头、棉码头,基本上都是从华阳顺江而上或沿锦江而下的货物集散地。北门上的烟码头,则是集散什邡、金堂、新都一带生产的烟叶。成百上千吨的烟叶,一部分从这里进入成都城区,一部分顺江运到川东地区。

对于好玩的成都人来说,不可能没有专供游玩的码头。从唐朝时期,从笮桥到浣花溪都有游船可坐。唐宋时期,望江楼所在的位置是一个比较繁华的渡口,彼时锦江两岸四季花开不断,成都美女常常从浣花溪上船,一路流连观赏美景到这里下船,因此自成一景,得名 “玉女津”。这里原有一个清水池塘,缩小成井,相传薛涛就是用这个井水来做纸,再把纸染色、绘画,用以写诗,这便是著名的“薛涛笺”。

府南河上飘拂过游人惬意的笑声,也洒落过生离死别的泪水。在望江楼解缆挥浆,不知要穿越多少风浪才能抵达舟楫穿梭的朝天门码头,又不知要历经多少惊险才能穿越漩涡湍急的三峡,驶入江天一色的长江下游……

上世纪70年代末,这里修起了跨江公路桥,望江楼码头随之被撤除,成为成都中心城区最后一个消失的锦江码头。

然而历史上,成都的航运并非一直繁荣。据巴蜀学者袁庭栋介绍,民国7年起,军阀自立防区,水运因航道淤塞、纤道荒芜。抗战时期,因公路运输紧张,成都的水上交通担负起支援前线抗战、保障后方供给的重要任务,成都地区的大批粮油通过水运流向重庆、湖北等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疏浚航道,加强整顿,水上运输一度出现繁荣趋势,但这只是昙花一现。上世纪60年代,成都水运再度衰退。

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铁路公路的迅猛发展,及岷江上修了很多水库堤坝,都江堰更多用于灌溉,锦江来水日益减少,上世纪70年代,古佛堰改造后,锦江彻底断航。

九眼桥夜景 图片来源:邓江/摄

然而,锦江恢复通航一直是成都人的梦。上世纪90年代府南河整治,在锦江岸边特意规划建设了望江楼、安顺桥、老南门大桥等12个码头,作为锦江河岸景观、市民亲水和船停靠点。

2019年4月,成都启动了“夜游锦江”项目,作为夜间经济消费场景之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如今,在成都望见雪山已经成为常态,而随着成《成都港总体规划》的出炉,“万里船”的盛景也即将重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