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思想界 | “假靳东”事件:中老年女性群体被忽视的情感需求和生存现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思想界 | “假靳东”事件:中老年女性群体被忽视的情感需求和生存现状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假靳东”事件和抑郁者患者被拒登机事件。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林子人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假靳东”事件和抑郁者患者被拒登机事件。

“假靳东”事件:老年粉迷上靳东,只是因为她们“不理性”吗?

“勇敢地活一次,始终都是死,早也死,迟也死。”

61岁的江西女性黄月(化名)在刷了大半年“假靳东”的抖音后认定,自己这辈子第一次陷入了爱情。她在接受江西卫视《幸福配方》节目的采访时说道,靳东在抖音上向全国人民宣布了对自己的爱,自己期望能找到靳东,回应这份爱情。“我的好、我的美、我的人、我的心、我的善,全部被他唱出去了。”黄月说道。

黄月(化名)在节目中的讲述 

很快,事情就以“靳东的老年粉有多疯狂”、“假明星骗中老年买货套路”的面貌在网上传播开来。中老年女粉、假明星、骗局、闹结婚……这些关键词很容易让人把黄月的故事当作又一出“老了”、“糊涂了”、“没文化”、“女人不理性”的笑话,但在此次的假靳东事件中,许多人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不再以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姿态来批评教育中老年女性,反而对当事人表现出同情,呼吁社会关注中老年女性的生存状况和情感需求。

“假靳东”抖音账号里充满了合成视频,用靳东的动态素材加上配音,对着屏幕前的观众一声声地叫“姐姐”,又嘘寒问暖,并顺便请求帮忙点赞送心。在留言区,能看到不少和黄月一样,把靳东当作牵挂的人:“你们是天上的星星,我只是地上的尘土,相隔云泥之别”、“姐姐哪有这么好啊,姐姐只是一个上了岁数的人,承蒙弟弟那么喜欢姐姐”、“我没有文化,没有华丽的语言,只能祝你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正如公众号“萝严肃”所说,大部分留言是卑微的、小心翼翼的,让人看了心酸,因为这场骗局的背后,是“无数情感无处寄托的基层中老年妇女”。她们在婚姻中度过了几十年,为家庭付出情感劳动和体力劳动,却很少能获得相应的满足,此时,网络成了一个出口,追星、看爽剧甜剧、读霸道总裁文,都是一种获得情感满足的方式。界面文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介绍过美国杜克大学文学与历史系荣誉教授珍妮斯·A·拉德威关于浪漫小说的研究。拉德威认为,阅读浪漫小说是女性反抗现实处境的一种方式,文章作者林子人总结这种反抗机制道:“在父权制婚恋关系中,只有女性被要求向他人提供照料和情感滋养,她们自己却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因此感到身体和心灵的疲惫与空虚。由于不满于不对称男女关系造成的性别分工和情感呵护匮乏,女性诉诸于浪漫小说提供的幻想性解决策略,来获得某种情感补偿。”

假靳东账号下的留言

女性从浪漫小说、影视作品、直播互动里寻找现实当中缺乏的关注与情感,以此对抗父权制婚恋的压迫,但这种反抗经常性地遭到贬斥,“非理性消费”便是一个最常见的罪名。在这个罪名之下,女性是被商业瞄准投喂的对象,虚实不分,任资本宰割,她们所期待的浪漫根本不存在,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掏空她们的钱包。界面文化的另一篇文章探讨过女读者与女粉丝的关系。文章指出,不论是作为阅读者、观看者还是消费者,女性的行为都被带有性别(男性)的理性贬斥为被动的、消极的、过度自我投射的,这种看待事情的方式拒绝承认女性对叙事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从采访节目中可以看到,黄月对假靳东的笃信不是单纯地接受“投喂”,她首先是要寻找生活的爱意,并且在被质问说,假靳东的视频每个人都能看到,不是单独发给你的时候,她创造性地解释自己留言了,这是双方互动的——尽管许多人依旧会觉得这很牵强,又或更感辛酸,但这的确是一位女性在尝试合理化自己的生活,并从中获得意义感。

底层中老年女性其实也存在于网络空间,但这个空间被区隔了,如果不是此次事件作为契机,主流舆论可能还不会问,她们的生活如何。一句“除了身上疼,那都没人疼”,除了讲出中老年女性的孤独现实,还道出了她们不甚乐观的健康状况。公众号“丁香医生”在《「61 岁女性出轨假靳东」,背后是农村妇女被忽视的一生》一文中梳理了农村老年妇女面临的健康难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老年妇女罹患慢性疾病的情况要明显高于男性,能及时就医的很少,北京大学数据库的一份资料还显示,浙江和甘肃两省55岁以上的独居女性生病就医比例达77%,而与丈夫一起生活的女性则只有23%选择去看医生,妇科病更是乡间难以启齿的“禁忌”,很多女性不得不忍受其痛。农村女性不光要负责家务,田间的许多农活都是由她们完成,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必然会影响健康,在家务不被当作劳动付出、农务赚钱少的情况下,她们很难掌握家庭财务的话语权,自己的健康状况就和情感需求一样,只能排在后面。

抑郁症患者被拒乘机:精神疾病患者为何总是引起争议?

近日,抑郁者患者被拒绝登机的新闻引发热议。10月14日,于先生在微博上发文称,自己与患抑郁症的女友准备乘春秋航空航班前往南京就医,女友在登机前因服用药物副作用导致手抖,被春秋航空以“情绪比较激动、病情不明……出于对旅客本人健康和其他所有旅客飞行安全”为由拒绝乘机。

据于先生讲述,当天,在他们如实告知航司工作人员女友病情后,对方随即反复询问患者“你怎么证明自己抑郁”、“为什么会抑郁”,在要求患者出示病历药单后又表示自己看不懂病历。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提出,工作人员的质询方式将患者暗示为潜在威胁,本质上是在问“你会不会死”,对其造成刺激。在一些网友质疑该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态度时,另一些人则表示,即便有处理不当,委屈了这两位旅客,航司为大部分旅客负责的态度依旧是可取的。

《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规定,如患有精神疾病的旅客可能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承运人可不予承运。但正如此次事件所示,精神疾病患者在哪种程度上算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是个非常模糊的问题,在缺乏专业人士判断的情况下,航司有很大的解释权,且这种解释带有很强的主观任意性。许多网友担心,这会导致以“情绪激动”和“为你、为大家考虑”为名行歧视之实,将抑郁症患病群体再次边缘化。

据世界卫生组织评定,目前全球约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这个庞大的群体就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自己就是其中一员,但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羞耻化却造成患者隐形。北京安定医院(精神专科三级甲等医院)院长、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曾告诉《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在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行为和思维上与常人相异较明显,故而就诊率很高。相较之下,“抑郁症患者在行为、神态上难以看出和常人的区别”,有时,性格较为好强的患者在公众场合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体验,还会强颜欢笑。

抑郁症症状通常表现为患者持续性情绪低落,陷入悲伤,对周围世界提不起兴趣,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与生活能力受损,还伴有头痛、心悸等躯体症状。在习惯于把疾病对等到身体痛苦的中国社会文化中,将抑郁症这样的精神痛苦纳入疾病范围是比较陌生的。王刚指出,由于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不足,国人在出现抑郁症躯体症状后,一般会到综合医院按躯体症状就诊,忽视了导致这些症状的郁结所在。《三联生活周刊》在这篇综合报道中借用美国人类学家阿瑟·克莱曼的研究总结道,“中国社会传统上并不认为情绪问题是‘疾病’,只有‘身体’作为一个具体的、可供展示的客体,才是疾病发生的场所。”

抑郁症患者会经历长时间的情绪低落,陷入悲伤,对周围世界提不起兴趣,并伴有头痛等躯体症状。 来源:视觉中国

实际上,由于对精神疾病的关注起步晚,在西方医学当中也没有任何一种精神疾病完全符合“疾病”的定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信息服务中心主任祝卓宏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道,“‘疾病’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定性、病理特征,但‘精神疾病’无法满足其中任何一项。比如,除了大脑里的神经系统之外,肠道里的细菌、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也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那么,‘精神疾病’到底应该定位在哪里?”生物、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可能是造成精神痛苦的病因,如果不能弄清每一个具体案例的痛苦所在,“抑郁症”也只是一个空疏的医学标签。

近年来,随着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国人对“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认识有所增强,然而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一股声音,认为现代人大量罹患精神疾病,太过“矫情脆弱”。10月13日,一名大连理工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当事人生前在微博发了最后一条告别长文,一些人指责其“矫情”、“自私”、“懦弱”,甚至大骂“死得挺好”。公众号“公路商店”的文章《怎么才能得抑郁症》看似指导疑似抑郁症患者如何在安定医院就医检查,但冷嘲热讽地暗示大部分人“没病装病”。谷雨-腾讯新闻发布的一则数据显示,在对207名广州市民的抽样调查中,有57.5%的人认为抑郁症是个人软弱的表现。

网络上流行着一种对“全民抑郁”的调侃,它讥讽性地暗示,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得抑郁症的人,许多人声称自己患病,其实是无病呻吟、博取关注以获得优待。但在现实生活中,抑郁症患者遭遇的,到底是优待还是歧视?在抑郁症患者乘机被拒、年轻人自杀被叫好、抑郁症患病学生“休学易、复课难”的情况下,社会对抑郁症的态度远没有达到矫枉过正的程度。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看出,近年来抑郁症逐渐受到重视,但人们更多关注确诊之后怎么办。《南方周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根据此前的经验,许多学生因“心理测试”、“人格测试”结果被“约谈”的消息在校园里不胫而走后,很快会惹起流言蜚语,伤害当事人的情感、隐私和自尊。当下社会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依旧充满偏见和漠视,倘使一个学生被确诊为“抑郁症”记录在案,这种文化是否会被转变为系统性的制度歧视呢?

抑郁症患者被拒乘机,不由得让人想起前段时间有人对视障人士说出“优胜劣汰”,两者都是对“非正常”群体的残忍排斥和抛弃,唯一不同的是,前者还披挂着“精神疾病不是病,是矫情”的外衣作掩饰。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曾摘编过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伦敦文稿》中的一篇文章。薇依指出,人类的义务先于权利,这份义务清单对应物质需求,也对应道德需求,例如说平等。需要再三强调的是,义务的对象总是人本身,而不是某个群体,“只要身为人类的事实成立,一个人就有面对所有人类的义务,不管有没有别的条件介入,也不管他本人是不是承认。”为有身体障碍的人士、精神疾病患者争取平等权利,不是“异常”对“正常”的额外索取、“正常”对“异常”的照顾和包容,而是生而为人的义务,人对人的义务。

为有身体障碍的人士、精神疾病患者争取平等权利,是生而为人的义务,人对人的义务。 来源:图虫

参考资料:

《“假靳东”骗局被戳破后,希望不要有人嘲笑她们》

https://mp.weixin.qq.com/s/pSj8DfEfgUIoJvQG3gm9fw

《今天的爱情观成为保守回潮的标志了吗?从祝英台应嫁马文才说起》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UyMTE3NA==&mid=2247499209&idx=1&sn=96b49834decf65c5fb265957c4abc4f9&chksm=eb664bb0dc11c2a6f31ec0bc5e773bcbd2a61c119ac9d412742c9fec69c230971a26d14b1d95#rd

《从女读者到女粉丝,女性都是自恋式读者吗?》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UyMTE3NA==&mid=2247500592&idx=1&sn=0a100a66e8694be3d91bc04e53e90464&chksm=eb667549dc11fc5fd22ed4eef67cb02c627362b813b56977ae87d2aedfac27abea6a876f1129#rd

《「61 岁女性出轨假靳东」,背后是农村妇女被忽视的一生》

https://mp.weixin.qq.com/s/5er32r3KILRmrE0kumqvOw

《你连抑郁症是什么都不知道,凭什么嘲笑他们》

https://mp.weixin.qq.com/s/jHhtEiBYjJqYOmqs6_vvtA

《你永远不知道,抑郁症带给TA的痛苦和绝望》

https://mp.weixin.qq.com/s/v0_RSycixo1GsUVDtoBQrg

《高校体检筛查抑郁症, 个人隐私如何保护?》

http://infzm.com/contents/192005

《“爸爸妈妈,我的抑郁不是装出来的”》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0-10-11/doc-iivhvpwz1420699.shtml

《当有人对视障人士说出“优胜劣汰”,我们要如何思考权利、平等与群体?》

https://mp.weixin.qq.com/s/lx_gCwm8v0U-mdWUmYHRjw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思想界 | “假靳东”事件:中老年女性群体被忽视的情感需求和生存现状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假靳东”事件和抑郁者患者被拒登机事件。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林子人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假靳东”事件和抑郁者患者被拒登机事件。

“假靳东”事件:老年粉迷上靳东,只是因为她们“不理性”吗?

“勇敢地活一次,始终都是死,早也死,迟也死。”

61岁的江西女性黄月(化名)在刷了大半年“假靳东”的抖音后认定,自己这辈子第一次陷入了爱情。她在接受江西卫视《幸福配方》节目的采访时说道,靳东在抖音上向全国人民宣布了对自己的爱,自己期望能找到靳东,回应这份爱情。“我的好、我的美、我的人、我的心、我的善,全部被他唱出去了。”黄月说道。

黄月(化名)在节目中的讲述 

很快,事情就以“靳东的老年粉有多疯狂”、“假明星骗中老年买货套路”的面貌在网上传播开来。中老年女粉、假明星、骗局、闹结婚……这些关键词很容易让人把黄月的故事当作又一出“老了”、“糊涂了”、“没文化”、“女人不理性”的笑话,但在此次的假靳东事件中,许多人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不再以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姿态来批评教育中老年女性,反而对当事人表现出同情,呼吁社会关注中老年女性的生存状况和情感需求。

“假靳东”抖音账号里充满了合成视频,用靳东的动态素材加上配音,对着屏幕前的观众一声声地叫“姐姐”,又嘘寒问暖,并顺便请求帮忙点赞送心。在留言区,能看到不少和黄月一样,把靳东当作牵挂的人:“你们是天上的星星,我只是地上的尘土,相隔云泥之别”、“姐姐哪有这么好啊,姐姐只是一个上了岁数的人,承蒙弟弟那么喜欢姐姐”、“我没有文化,没有华丽的语言,只能祝你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正如公众号“萝严肃”所说,大部分留言是卑微的、小心翼翼的,让人看了心酸,因为这场骗局的背后,是“无数情感无处寄托的基层中老年妇女”。她们在婚姻中度过了几十年,为家庭付出情感劳动和体力劳动,却很少能获得相应的满足,此时,网络成了一个出口,追星、看爽剧甜剧、读霸道总裁文,都是一种获得情感满足的方式。界面文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介绍过美国杜克大学文学与历史系荣誉教授珍妮斯·A·拉德威关于浪漫小说的研究。拉德威认为,阅读浪漫小说是女性反抗现实处境的一种方式,文章作者林子人总结这种反抗机制道:“在父权制婚恋关系中,只有女性被要求向他人提供照料和情感滋养,她们自己却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因此感到身体和心灵的疲惫与空虚。由于不满于不对称男女关系造成的性别分工和情感呵护匮乏,女性诉诸于浪漫小说提供的幻想性解决策略,来获得某种情感补偿。”

假靳东账号下的留言

女性从浪漫小说、影视作品、直播互动里寻找现实当中缺乏的关注与情感,以此对抗父权制婚恋的压迫,但这种反抗经常性地遭到贬斥,“非理性消费”便是一个最常见的罪名。在这个罪名之下,女性是被商业瞄准投喂的对象,虚实不分,任资本宰割,她们所期待的浪漫根本不存在,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掏空她们的钱包。界面文化的另一篇文章探讨过女读者与女粉丝的关系。文章指出,不论是作为阅读者、观看者还是消费者,女性的行为都被带有性别(男性)的理性贬斥为被动的、消极的、过度自我投射的,这种看待事情的方式拒绝承认女性对叙事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从采访节目中可以看到,黄月对假靳东的笃信不是单纯地接受“投喂”,她首先是要寻找生活的爱意,并且在被质问说,假靳东的视频每个人都能看到,不是单独发给你的时候,她创造性地解释自己留言了,这是双方互动的——尽管许多人依旧会觉得这很牵强,又或更感辛酸,但这的确是一位女性在尝试合理化自己的生活,并从中获得意义感。

底层中老年女性其实也存在于网络空间,但这个空间被区隔了,如果不是此次事件作为契机,主流舆论可能还不会问,她们的生活如何。一句“除了身上疼,那都没人疼”,除了讲出中老年女性的孤独现实,还道出了她们不甚乐观的健康状况。公众号“丁香医生”在《「61 岁女性出轨假靳东」,背后是农村妇女被忽视的一生》一文中梳理了农村老年妇女面临的健康难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老年妇女罹患慢性疾病的情况要明显高于男性,能及时就医的很少,北京大学数据库的一份资料还显示,浙江和甘肃两省55岁以上的独居女性生病就医比例达77%,而与丈夫一起生活的女性则只有23%选择去看医生,妇科病更是乡间难以启齿的“禁忌”,很多女性不得不忍受其痛。农村女性不光要负责家务,田间的许多农活都是由她们完成,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必然会影响健康,在家务不被当作劳动付出、农务赚钱少的情况下,她们很难掌握家庭财务的话语权,自己的健康状况就和情感需求一样,只能排在后面。

抑郁症患者被拒乘机:精神疾病患者为何总是引起争议?

近日,抑郁者患者被拒绝登机的新闻引发热议。10月14日,于先生在微博上发文称,自己与患抑郁症的女友准备乘春秋航空航班前往南京就医,女友在登机前因服用药物副作用导致手抖,被春秋航空以“情绪比较激动、病情不明……出于对旅客本人健康和其他所有旅客飞行安全”为由拒绝乘机。

据于先生讲述,当天,在他们如实告知航司工作人员女友病情后,对方随即反复询问患者“你怎么证明自己抑郁”、“为什么会抑郁”,在要求患者出示病历药单后又表示自己看不懂病历。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提出,工作人员的质询方式将患者暗示为潜在威胁,本质上是在问“你会不会死”,对其造成刺激。在一些网友质疑该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态度时,另一些人则表示,即便有处理不当,委屈了这两位旅客,航司为大部分旅客负责的态度依旧是可取的。

《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规定,如患有精神疾病的旅客可能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承运人可不予承运。但正如此次事件所示,精神疾病患者在哪种程度上算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是个非常模糊的问题,在缺乏专业人士判断的情况下,航司有很大的解释权,且这种解释带有很强的主观任意性。许多网友担心,这会导致以“情绪激动”和“为你、为大家考虑”为名行歧视之实,将抑郁症患病群体再次边缘化。

据世界卫生组织评定,目前全球约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这个庞大的群体就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自己就是其中一员,但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羞耻化却造成患者隐形。北京安定医院(精神专科三级甲等医院)院长、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曾告诉《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在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行为和思维上与常人相异较明显,故而就诊率很高。相较之下,“抑郁症患者在行为、神态上难以看出和常人的区别”,有时,性格较为好强的患者在公众场合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体验,还会强颜欢笑。

抑郁症症状通常表现为患者持续性情绪低落,陷入悲伤,对周围世界提不起兴趣,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与生活能力受损,还伴有头痛、心悸等躯体症状。在习惯于把疾病对等到身体痛苦的中国社会文化中,将抑郁症这样的精神痛苦纳入疾病范围是比较陌生的。王刚指出,由于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不足,国人在出现抑郁症躯体症状后,一般会到综合医院按躯体症状就诊,忽视了导致这些症状的郁结所在。《三联生活周刊》在这篇综合报道中借用美国人类学家阿瑟·克莱曼的研究总结道,“中国社会传统上并不认为情绪问题是‘疾病’,只有‘身体’作为一个具体的、可供展示的客体,才是疾病发生的场所。”

抑郁症患者会经历长时间的情绪低落,陷入悲伤,对周围世界提不起兴趣,并伴有头痛等躯体症状。 来源:视觉中国

实际上,由于对精神疾病的关注起步晚,在西方医学当中也没有任何一种精神疾病完全符合“疾病”的定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信息服务中心主任祝卓宏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道,“‘疾病’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定性、病理特征,但‘精神疾病’无法满足其中任何一项。比如,除了大脑里的神经系统之外,肠道里的细菌、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也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那么,‘精神疾病’到底应该定位在哪里?”生物、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可能是造成精神痛苦的病因,如果不能弄清每一个具体案例的痛苦所在,“抑郁症”也只是一个空疏的医学标签。

近年来,随着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国人对“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认识有所增强,然而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一股声音,认为现代人大量罹患精神疾病,太过“矫情脆弱”。10月13日,一名大连理工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当事人生前在微博发了最后一条告别长文,一些人指责其“矫情”、“自私”、“懦弱”,甚至大骂“死得挺好”。公众号“公路商店”的文章《怎么才能得抑郁症》看似指导疑似抑郁症患者如何在安定医院就医检查,但冷嘲热讽地暗示大部分人“没病装病”。谷雨-腾讯新闻发布的一则数据显示,在对207名广州市民的抽样调查中,有57.5%的人认为抑郁症是个人软弱的表现。

网络上流行着一种对“全民抑郁”的调侃,它讥讽性地暗示,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得抑郁症的人,许多人声称自己患病,其实是无病呻吟、博取关注以获得优待。但在现实生活中,抑郁症患者遭遇的,到底是优待还是歧视?在抑郁症患者乘机被拒、年轻人自杀被叫好、抑郁症患病学生“休学易、复课难”的情况下,社会对抑郁症的态度远没有达到矫枉过正的程度。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看出,近年来抑郁症逐渐受到重视,但人们更多关注确诊之后怎么办。《南方周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根据此前的经验,许多学生因“心理测试”、“人格测试”结果被“约谈”的消息在校园里不胫而走后,很快会惹起流言蜚语,伤害当事人的情感、隐私和自尊。当下社会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依旧充满偏见和漠视,倘使一个学生被确诊为“抑郁症”记录在案,这种文化是否会被转变为系统性的制度歧视呢?

抑郁症患者被拒乘机,不由得让人想起前段时间有人对视障人士说出“优胜劣汰”,两者都是对“非正常”群体的残忍排斥和抛弃,唯一不同的是,前者还披挂着“精神疾病不是病,是矫情”的外衣作掩饰。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曾摘编过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伦敦文稿》中的一篇文章。薇依指出,人类的义务先于权利,这份义务清单对应物质需求,也对应道德需求,例如说平等。需要再三强调的是,义务的对象总是人本身,而不是某个群体,“只要身为人类的事实成立,一个人就有面对所有人类的义务,不管有没有别的条件介入,也不管他本人是不是承认。”为有身体障碍的人士、精神疾病患者争取平等权利,不是“异常”对“正常”的额外索取、“正常”对“异常”的照顾和包容,而是生而为人的义务,人对人的义务。

为有身体障碍的人士、精神疾病患者争取平等权利,是生而为人的义务,人对人的义务。 来源:图虫

参考资料:

《“假靳东”骗局被戳破后,希望不要有人嘲笑她们》

https://mp.weixin.qq.com/s/pSj8DfEfgUIoJvQG3gm9fw

《今天的爱情观成为保守回潮的标志了吗?从祝英台应嫁马文才说起》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UyMTE3NA==&mid=2247499209&idx=1&sn=96b49834decf65c5fb265957c4abc4f9&chksm=eb664bb0dc11c2a6f31ec0bc5e773bcbd2a61c119ac9d412742c9fec69c230971a26d14b1d95#rd

《从女读者到女粉丝,女性都是自恋式读者吗?》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UyMTE3NA==&mid=2247500592&idx=1&sn=0a100a66e8694be3d91bc04e53e90464&chksm=eb667549dc11fc5fd22ed4eef67cb02c627362b813b56977ae87d2aedfac27abea6a876f1129#rd

《「61 岁女性出轨假靳东」,背后是农村妇女被忽视的一生》

https://mp.weixin.qq.com/s/5er32r3KILRmrE0kumqvOw

《你连抑郁症是什么都不知道,凭什么嘲笑他们》

https://mp.weixin.qq.com/s/jHhtEiBYjJqYOmqs6_vvtA

《你永远不知道,抑郁症带给TA的痛苦和绝望》

https://mp.weixin.qq.com/s/v0_RSycixo1GsUVDtoBQrg

《高校体检筛查抑郁症, 个人隐私如何保护?》

http://infzm.com/contents/192005

《“爸爸妈妈,我的抑郁不是装出来的”》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0-10-11/doc-iivhvpwz1420699.shtml

《当有人对视障人士说出“优胜劣汰”,我们要如何思考权利、平等与群体?》

https://mp.weixin.qq.com/s/lx_gCwm8v0U-mdWUmYHRjw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