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些海南人心中的“地标”,是他们建设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些海南人心中的“地标”,是他们建设的!

70年,海建与海南共同成长。如今,海建践行着海南自贸港建设主力军、建筑行业标杆企业和国企改革先行者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产品和服务、技术和标准、管理和团队、品牌和文化等综合实力的全方位提升,引领海南省建筑行业企业的改革发展,持续提升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海口望海国际大酒店、海口大英山机场候机楼、海口华侨大厦、海口汽车客运站、海口市图书馆。上个世纪在海南的经济发展中,这些都曾是人们记忆中的地标性建筑。

海口望海国际大酒店(1985年建成)
海口大英山机场候机楼(1986年建成)
海口华侨大厦(上世纪60年代建成)

进入21世纪,海南省图书馆也曾获得2006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海南省人民医院秀英门诊楼、内科楼及地下室工程项目曾获得2018—201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海南省人民医院秀英门诊楼、内科楼及地下室工程项目。

耸立在海口市滨海大道的海南天邑国际大厦于2009年建成,成为当时海南最高楼!

海南天邑国际大厦

你可知道这些海南人心中的“海南地标”是谁建设的吗?还有海口明珠广场、海南省图书馆、环岛高铁站前广场……你可知道这些建筑是谁建设完成的吗?

明珠广场

答案是——海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今天,就带你“揭秘”这些海南地标性建筑的作者背后的硬核故事。

寻根基,国企品质铸造百年工程

岁月如歌,初心如磐。                                              

海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建”)成长于祖国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前身是1950年10月成立的海南公路局第一工务段,是当时海南建设业唯一的“国家队”。海建的先辈们,大多是人民解放军退伍或转业官兵,1958年担任海南建筑工程公司经理的李贤祥,是全军特等战斗英雄。他们走下战场,拂去征尘,又拿起铁镐,投向新的战场,拉开海南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海口明珠广场(上世纪90年代末建成)

作为海南第一家国营建筑企业,在海南解放初期,海建为军队营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70载光辉岁月里,海建始终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不仅作为积极开拓创新的市场主体,也曾承担过行业行政管理职能,传承红色气质,镌刻几代人奋进的足迹,将身影遍布海南岛的山山水水,见证一个个建设传奇。

海南汽车制造厂

解放之初的琼中蚂蟥成群。海建人不怕吃苦,肩扛背抬施工设备,来到琼中,因地制宜,积极摸索建造技艺。开山、筑路、挖地基、建厂房、修宿舍。海建的先辈们奋勇接力,投身海南基础设施、国防军工建设、奠基新中国工业体系,将“吃苦耐劳、敢想有为”的精神几经传承,凝练为今天的“海建精神”,成为海建人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随后,海建承建了海口汽车客运站、海口大英山机场候机楼、海南汽车冲压厂、马村电厂、海口望海国际大酒店等一大批大中小型厂房、高中级民用建筑和重点国防工程。还曾选派何大运等技工参建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展示了新中国城市建设者的智慧与荣光。

搏市场,勇立潮头扬远帆

海建不仅是海南的建设者,也是特区精神的践行者。

1978年改革开放,春潮萌动,万象更新,建筑业成为最先进入市场化的行业之一。海建开展项目承包制,迅速打开思路,除在传统房建市场持续保持优势,还实现了多种经营的转变,在公路、市政、水利、水电、机场、港口码头等其他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亚市三亚湾路

1988年,海南建省创办经济特区。建筑市场的开放,打破了以往依靠政府划拨任务的格局,从“等饭吃”到去市场“找饭吃”,从“大锅饭”到多劳多得。面对唯有靠自己主动“找米下锅”才能在市场中闯出活路来的新形势。海建用于担当,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极组建海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成为海南省首批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抓机遇求存图强,在市场海洋中学习游泳。当时海建系统内的一些二级企业还分布在海南省通什市(今五指山市)、儋县(今儋州市)等偏远地区。生存紧迫感让海建确立了“两条腿”走路,调整市场布局的发展方向。多年来,海建一方面深挖本土市场,先后完成了海口明珠广场、海南省图书馆、博鳌国宾馆、环岛高铁站前广场等一批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大胆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展领先及开放城市,抢抓发展的机遇。完成北京人民大会堂海南厅装饰工程等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项目。先后打造了4个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项目。

海南省图书馆
广州新天希尔顿酒店

上世纪90年代末,海建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业务拓至海外。2000年获得对外援助B级资质。2003年签约第一个对外援助项目,派出陈志涛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多次赴非洲援建工程施工。十多年间,海建分别在柬埔寨、布隆迪、几内亚比绍、坦桑尼亚等亚、非国家承接了房屋建筑、供排水等22个项目,共完成营业额约1亿美元。

同时,海建还承担了十几项对外援建招投标项目的标底编制,并多次受商务部委托,承担对外援建项目的验收工作。在海建承接的境外项目中,包括中非共和国一百套经济住房项目、柬埔寨金边波雷列农业中学工程项目、坦桑尼亚外交部项目、布隆迪高等师范学校项目等在内的7项援建工程得到了受援国和我国商务部的高度赞扬。

守初心,国企改革筑梦远航

“不忘初心,走好改革新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亚春认为,“要坚持敢为人先的海建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以奋斗者的姿态,苦干实干,攻坚克难融入行业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

海建在改革发展中迈出的每一步,既是传承,更是开端。

2010年2月,海建改革发展翻开了划时代的一页,整体重组改制顺利完成,成立了海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一家制度完善,充满市场竞争活力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在海南诞生。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国有资产管理新要求,确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随后,海建完成了20多家所属企业的改制,陆续新成立了投资公司、产业化公司、房地产公司、配套公司、小贷公司和科技公司等一批产业链相关企业,实现了由单一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转型升级。推进业务结构从单一的建筑主业向建筑施工、建筑产业化、房地产三大主业和项目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科技产业三个辅业转变。同时在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结构优化、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创新求变,提高了驾驭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管理水平和能力,抢抓“一带一路”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机遇,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海南建筑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海建积极调整经营结构,推进业务转型。坚持“抓大放小”的经营理念,拒绝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项目,把经营重点聚焦到“大业主、大项目、大效益”上,通过提升经营质量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在优选传统房屋建筑施工项目的同时,将经营范围向市政、公路、水利、装修、机电、安装、园林绿化、智能化等方向拓展。积极探索EPC、BT、代建和投融资带动总承包等新型经营模式,加大自营项目比例,加强自营项目的成本核算和监督检查,先后承建了云浮云杨公路BT项目、海府机关大院规划改造项目等,促使新型经营模式成为降本增效的盈利模式。同时与银行战略联盟、与各市县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战略合作,整合资源,发挥优势,进一步稳固市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海建在市场磨炼中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经过“十二五”“十三五”两个战略发展时期的积累,资产规模从十几亿元迅速扩大到百亿元,截至2020年10月,两个五年规划期已完成营业收入1305亿元,是前60年累计的7.59倍。完成主要经济指标连续9年在省属重点监管企业中排名前列。

勇担当,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给梦想插上奋斗的翅膀,未来才会腾飞。

海建人只争朝夕,蹄疾步稳地完成各项目标,在新时代又有了新任务。

海建产业化澄迈生产基地

海建不只立足一家综合性建筑集团企业,更自觉拥有建筑行业先锋引领的情怀。在国家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海建瞄准建筑工业化,从长远着眼,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全力谋转型,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全省战略布局。

经过两年的筹备,一年的建设,2016年初,位于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的海南省第一个建筑产业化基地正式建成投产,海建集团被国家住建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根据产业布局及辐射范围,海建以“北起海口,东至万宁,西至儋州,南至三亚”为目标,积极拓展装配式建筑的全省战略布局。

目前,海建分别位于澄迈老城和万宁的两个装配式生产基地均可实现PC构件年产能10万立方米,同时增加PS钢构件生产线,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2020年3月,由海建开发建设的全省第一个装配式高层住宅小区项目建成并交付使用,海建所属建安企业承建了全省乡镇57个卫生院的改造等一批应用装配式建造项目。

与此同时,海建以促进业务转型和合规管理为抓手,大力推进管理提升,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规范业务全流程。实施“科技强企、人才兴企”战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和业务转型核心工作,促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70年来,一代代海建人传承着“德者善建”的企业理念。过去,海建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团结协作;今天,海建人依然敢想有为,争当人先,永不言弃,奋力书写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广大海建人服从指挥,吃苦耐劳,能打硬仗。近年来,海建系统组织项目急难险重任务突击100多次,特别是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项目攻坚阶段,发动四批突击队1000人次参加援建,日夜抢工,弘扬了 “海建精神”,创造了“海南速度”。海建还率先在全省组建了具有国企特色的海南陆军预备役道路工兵连、建设系统应急救援支队,在威马逊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疫情防控和定点扶贫等工作中履行国企社会责任担当。2017年以来,扶贫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单位。

70年,海建与海南共同成长。如今,海建践行着海南自贸港建设主力军、建筑行业标杆企业和国企改革先行者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产品和服务、技术和标准、管理和团队、品牌和文化等综合实力的全方位提升,引领海南省建筑行业企业的改革发展,持续提升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奋斗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承载着70年的辉煌与荣耀,海建人再出发。

来源:海南日报公众号

原标题:硬核!这些海南人心中的“地标”,是他们建设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些海南人心中的“地标”,是他们建设的!

70年,海建与海南共同成长。如今,海建践行着海南自贸港建设主力军、建筑行业标杆企业和国企改革先行者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产品和服务、技术和标准、管理和团队、品牌和文化等综合实力的全方位提升,引领海南省建筑行业企业的改革发展,持续提升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海口望海国际大酒店、海口大英山机场候机楼、海口华侨大厦、海口汽车客运站、海口市图书馆。上个世纪在海南的经济发展中,这些都曾是人们记忆中的地标性建筑。

海口望海国际大酒店(1985年建成)
海口大英山机场候机楼(1986年建成)
海口华侨大厦(上世纪60年代建成)

进入21世纪,海南省图书馆也曾获得2006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海南省人民医院秀英门诊楼、内科楼及地下室工程项目曾获得2018—201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海南省人民医院秀英门诊楼、内科楼及地下室工程项目。

耸立在海口市滨海大道的海南天邑国际大厦于2009年建成,成为当时海南最高楼!

海南天邑国际大厦

你可知道这些海南人心中的“海南地标”是谁建设的吗?还有海口明珠广场、海南省图书馆、环岛高铁站前广场……你可知道这些建筑是谁建设完成的吗?

明珠广场

答案是——海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今天,就带你“揭秘”这些海南地标性建筑的作者背后的硬核故事。

寻根基,国企品质铸造百年工程

岁月如歌,初心如磐。                                              

海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建”)成长于祖国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前身是1950年10月成立的海南公路局第一工务段,是当时海南建设业唯一的“国家队”。海建的先辈们,大多是人民解放军退伍或转业官兵,1958年担任海南建筑工程公司经理的李贤祥,是全军特等战斗英雄。他们走下战场,拂去征尘,又拿起铁镐,投向新的战场,拉开海南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海口明珠广场(上世纪90年代末建成)

作为海南第一家国营建筑企业,在海南解放初期,海建为军队营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70载光辉岁月里,海建始终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不仅作为积极开拓创新的市场主体,也曾承担过行业行政管理职能,传承红色气质,镌刻几代人奋进的足迹,将身影遍布海南岛的山山水水,见证一个个建设传奇。

海南汽车制造厂

解放之初的琼中蚂蟥成群。海建人不怕吃苦,肩扛背抬施工设备,来到琼中,因地制宜,积极摸索建造技艺。开山、筑路、挖地基、建厂房、修宿舍。海建的先辈们奋勇接力,投身海南基础设施、国防军工建设、奠基新中国工业体系,将“吃苦耐劳、敢想有为”的精神几经传承,凝练为今天的“海建精神”,成为海建人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随后,海建承建了海口汽车客运站、海口大英山机场候机楼、海南汽车冲压厂、马村电厂、海口望海国际大酒店等一大批大中小型厂房、高中级民用建筑和重点国防工程。还曾选派何大运等技工参建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展示了新中国城市建设者的智慧与荣光。

搏市场,勇立潮头扬远帆

海建不仅是海南的建设者,也是特区精神的践行者。

1978年改革开放,春潮萌动,万象更新,建筑业成为最先进入市场化的行业之一。海建开展项目承包制,迅速打开思路,除在传统房建市场持续保持优势,还实现了多种经营的转变,在公路、市政、水利、水电、机场、港口码头等其他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亚市三亚湾路

1988年,海南建省创办经济特区。建筑市场的开放,打破了以往依靠政府划拨任务的格局,从“等饭吃”到去市场“找饭吃”,从“大锅饭”到多劳多得。面对唯有靠自己主动“找米下锅”才能在市场中闯出活路来的新形势。海建用于担当,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极组建海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成为海南省首批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抓机遇求存图强,在市场海洋中学习游泳。当时海建系统内的一些二级企业还分布在海南省通什市(今五指山市)、儋县(今儋州市)等偏远地区。生存紧迫感让海建确立了“两条腿”走路,调整市场布局的发展方向。多年来,海建一方面深挖本土市场,先后完成了海口明珠广场、海南省图书馆、博鳌国宾馆、环岛高铁站前广场等一批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大胆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展领先及开放城市,抢抓发展的机遇。完成北京人民大会堂海南厅装饰工程等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项目。先后打造了4个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项目。

海南省图书馆
广州新天希尔顿酒店

上世纪90年代末,海建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业务拓至海外。2000年获得对外援助B级资质。2003年签约第一个对外援助项目,派出陈志涛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多次赴非洲援建工程施工。十多年间,海建分别在柬埔寨、布隆迪、几内亚比绍、坦桑尼亚等亚、非国家承接了房屋建筑、供排水等22个项目,共完成营业额约1亿美元。

同时,海建还承担了十几项对外援建招投标项目的标底编制,并多次受商务部委托,承担对外援建项目的验收工作。在海建承接的境外项目中,包括中非共和国一百套经济住房项目、柬埔寨金边波雷列农业中学工程项目、坦桑尼亚外交部项目、布隆迪高等师范学校项目等在内的7项援建工程得到了受援国和我国商务部的高度赞扬。

守初心,国企改革筑梦远航

“不忘初心,走好改革新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亚春认为,“要坚持敢为人先的海建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以奋斗者的姿态,苦干实干,攻坚克难融入行业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

海建在改革发展中迈出的每一步,既是传承,更是开端。

2010年2月,海建改革发展翻开了划时代的一页,整体重组改制顺利完成,成立了海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一家制度完善,充满市场竞争活力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在海南诞生。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国有资产管理新要求,确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随后,海建完成了20多家所属企业的改制,陆续新成立了投资公司、产业化公司、房地产公司、配套公司、小贷公司和科技公司等一批产业链相关企业,实现了由单一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转型升级。推进业务结构从单一的建筑主业向建筑施工、建筑产业化、房地产三大主业和项目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科技产业三个辅业转变。同时在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结构优化、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创新求变,提高了驾驭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管理水平和能力,抢抓“一带一路”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机遇,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海南建筑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海建积极调整经营结构,推进业务转型。坚持“抓大放小”的经营理念,拒绝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项目,把经营重点聚焦到“大业主、大项目、大效益”上,通过提升经营质量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在优选传统房屋建筑施工项目的同时,将经营范围向市政、公路、水利、装修、机电、安装、园林绿化、智能化等方向拓展。积极探索EPC、BT、代建和投融资带动总承包等新型经营模式,加大自营项目比例,加强自营项目的成本核算和监督检查,先后承建了云浮云杨公路BT项目、海府机关大院规划改造项目等,促使新型经营模式成为降本增效的盈利模式。同时与银行战略联盟、与各市县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战略合作,整合资源,发挥优势,进一步稳固市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海建在市场磨炼中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经过“十二五”“十三五”两个战略发展时期的积累,资产规模从十几亿元迅速扩大到百亿元,截至2020年10月,两个五年规划期已完成营业收入1305亿元,是前60年累计的7.59倍。完成主要经济指标连续9年在省属重点监管企业中排名前列。

勇担当,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给梦想插上奋斗的翅膀,未来才会腾飞。

海建人只争朝夕,蹄疾步稳地完成各项目标,在新时代又有了新任务。

海建产业化澄迈生产基地

海建不只立足一家综合性建筑集团企业,更自觉拥有建筑行业先锋引领的情怀。在国家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海建瞄准建筑工业化,从长远着眼,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全力谋转型,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全省战略布局。

经过两年的筹备,一年的建设,2016年初,位于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的海南省第一个建筑产业化基地正式建成投产,海建集团被国家住建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根据产业布局及辐射范围,海建以“北起海口,东至万宁,西至儋州,南至三亚”为目标,积极拓展装配式建筑的全省战略布局。

目前,海建分别位于澄迈老城和万宁的两个装配式生产基地均可实现PC构件年产能10万立方米,同时增加PS钢构件生产线,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2020年3月,由海建开发建设的全省第一个装配式高层住宅小区项目建成并交付使用,海建所属建安企业承建了全省乡镇57个卫生院的改造等一批应用装配式建造项目。

与此同时,海建以促进业务转型和合规管理为抓手,大力推进管理提升,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规范业务全流程。实施“科技强企、人才兴企”战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和业务转型核心工作,促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70年来,一代代海建人传承着“德者善建”的企业理念。过去,海建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团结协作;今天,海建人依然敢想有为,争当人先,永不言弃,奋力书写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广大海建人服从指挥,吃苦耐劳,能打硬仗。近年来,海建系统组织项目急难险重任务突击100多次,特别是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项目攻坚阶段,发动四批突击队1000人次参加援建,日夜抢工,弘扬了 “海建精神”,创造了“海南速度”。海建还率先在全省组建了具有国企特色的海南陆军预备役道路工兵连、建设系统应急救援支队,在威马逊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疫情防控和定点扶贫等工作中履行国企社会责任担当。2017年以来,扶贫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单位。

70年,海建与海南共同成长。如今,海建践行着海南自贸港建设主力军、建筑行业标杆企业和国企改革先行者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产品和服务、技术和标准、管理和团队、品牌和文化等综合实力的全方位提升,引领海南省建筑行业企业的改革发展,持续提升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奋斗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承载着70年的辉煌与荣耀,海建人再出发。

来源:海南日报公众号

原标题:硬核!这些海南人心中的“地标”,是他们建设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