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浦东新区代表团全团审议会场上提问上海市人大代表、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电视上看到儿科医院人满为患,孩子太可怜了。我想问问你,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同一天,在上海市政协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主任陈楠也提到了上海儿科“告急”的问题:“最近儿科矛盾暴增,很多儿科看病排队6-8个小时。我们科协曾经有个提案,上海恢复儿科系。很多儿科医生都转行,不做医生,人员流失很严重,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广发银行上海分行保卫部总经理陈金隆提交了《关于加强本市医院儿科建设的建议》。他指出,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上海本市儿童和来沪就医儿童都将增长,儿童健康服务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但是,陈金隆注意到,目前上海儿童专科医院和优势医院所在区域的儿科资源相对集中,城市边缘地区、郊区县资源相对短缺。儿童专科医院和优势医院超负荷运行,床位使用率高达 107%;综合医院儿科资源相对闲置,三、二级医疗机构儿科床位使用率分别为 92%和 8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健康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开设儿科门诊服务的仅有 23家。
从儿科医生的角度来看,儿科医务人员工作量过大,职业风险高,岗位编制少,薪酬待遇过低,导致儿科医务人员流失,人才招聘和引进困难。
陈金隆在提案中指出,综合以上原因,虽然目前本市有 179 家医院提供儿科诊疗服务,总床位数 3600 张,全市注册儿科医师达到 3205 人,均高于全国水平,然而,上海儿童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日益突出,看一次病等候5、6小时成常态。
事实上,上海各方面也尝试了多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其中创建儿科医联体是一项较为成功的创举。
在上海市卫计委支持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联合 9家“复旦系”综合性医院成立复旦大学儿科医联体,开创儿童专科医院联合综合医院儿科共同发展的医联体新模式。儿联体运行一年多来,各成员单位儿科医疗水平的“同质效应”已初步显现:2015 年,整个儿联体门急诊人才和出院患者数分别较 2014 年增长 2.1%和 3.7%,其中儿科医院门急诊人次数基本持平,而成员医院增幅达 5.2%。例如,金山医院儿科转诊到儿科医院的患儿每年减少 300 余例,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的新生儿转诊比例从 2013年的90%左右降到2015年的8%。
所谓“医联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中心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目的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人们有头疼脑热的不必再挤进三甲医院,而在小医院、社区中心就能解决。目前,北京、湖南、河南、江苏、天津、安徽、陕西等省市也作了相关探索和实践。
然而,陈金隆指出,上海市儿联体仅成立一年多,试图撬动儿科“老大难”问题,“单枪匹马”显然力量不够。
因此,他建议持续合理布局、分级诊疗体系:着眼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强化包括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在内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功能建设。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提供儿科门诊服务,三级综合医院和承担区域医疗中心任务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提供急诊服务,并设立儿科床位。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儿童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高端儿童健康服务。
从政府层面上,他建议政府积极推进儿联体发展和运作,联合体的组建由儿童专科医院和优势医院与区县政府签约,以区域医疗中心为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延伸,推动区域内联合体纵向发展,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社区。
同时,优化儿科门急诊服务流程,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儿科延时门诊和夜门诊,减少排队等候时间。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纳入签约服务内容,对在医疗机构就诊患儿及时加强随访管理。
儿科医师队伍的建设也很关键。陈金隆建议,加强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儿科方向教育,适时扩大儿科类招录规模。加大儿科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儿童保健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改善儿科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在薪酬分配方面,综合运用财政综合补贴、晋升补贴、多点执业等措施,推行向儿科倾斜的薪酬分配政策,确保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务人员薪酬水平达到同级别机构同类人员的平均水平以上。
韩正在人代会上表示:“这个问题关心到下一代,大家共同努力,这个问题‘十三五’上海必须要解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