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一张黎导演
作者:陈瑾昕
编辑:吴立湘
《少帅》已经播出近半,现在对这部剧的评论已经渐渐地从演员文章是否能够演出张学良,转到了剧作本身,可能是影片的魅力总算盖过了演员个人带来的话题,也可能是热衷于八卦的看客终于散尽,总之,现在这个时机,终于有更多人能心平气和的看待这部作品了。
前几天,小娱在张黎工作室拜访了张黎导演,和小娱印象中的“黎叔”一样,他是个说话慢条斯理,充满文学气质的导演。在聊到历史时他会滔滔不绝的给记者讲故事,讲曾国藩、讲邵雍、讲李鸿章,“李中堂是什么人呀?独支大厦于将倾。”难掩对李中堂的惋惜。
《走向共和》中李鸿章
如今,讲述李鸿章在国家衰落之际独立支撑时局的《走向共和》,因其先进的“史观”成为国产剧中难以超越的作品,这部影片给了观众重新看待历史人物的视角,可是在当年这部片子也是受到了争议的,不少观众声讨创作者“洗白”慈禧,“洗白”李鸿章、袁世凯;无独有偶,另一部历史剧的典范《大明王朝1566》有过类似的经历,“与历史不符”成为了主要的抨击点。
好的片子总是会在争议过后在历史中留下位子的。不知道这部争议颇大的《少帅》,会在结束之后获得大多数观众的认同吗?
谈《少帅》:再出一个《走向共和》,很难
说到《少帅》,一般人会将它与张黎之前的两部作品比较,一部曾经收视口碑双丰收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与《少帅》有着相同的编导构成,张黎和江奇涛,甚至故事上也给人一种熟悉感——熟悉的军校生活,熟悉的叛逆少年。
但是身为中国找不出几个的富二代、官二代的“少帅”张学良,在成长史上与《人间》的杨立青相去甚远。据张黎所说,剧中的四个女人,代表着他人生的几个阶段。
12岁,张学良丧母,失去母爱的张学良,内心多少有点“俄狄浦斯”情结,温柔待他的“表嫂”成了他的启蒙;16岁,和比他大三岁的于凤至成亲,这个女人是他听从父母之命娶的;他20岁出头,第一次带兵打仗,第一次见生死,也第一次决定他人的生死,这时候他和谷瑞玉产生了感情;27岁,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张学良忽然之间失去了靠山,所有的负担要由他一力承担,这时候只有15岁的赵一荻出现了,她像是张学良阴影中的一抹亮色,使他一见倾心。
感情故事是张学良最为外人津津乐道的地方,连张学良自己也说,“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但在张黎的作品里,个人感情永远不是描绘的重点,“我们想拍的,是另类生命成长史”。27岁就不得不挑起东北这个担子,“西安事变”更是改写了他的人生,改写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有着“另类的父子情,另类的男女情,另类的师生情,另类的同僚情,可书写的地方很多。”
张学良的生命之中,争议最大的,当属是否下达不抵抗命令,张黎认为“把不抵抗罪名归于张学良一身肯定是不公平的”,但是他也没有想把张学良洗白,“只是说通过剧情,把事实给摆在这儿。”,张黎并非说讲述的一定是历史事实,在他看来,拍历史剧,更多的是在制造一种符合当时历史精神的主题。他剧里表现的只是一家之言,“没有证据和资料显示命令他不抵抗,但是所有的电报往来都是一句话,不要发生冲突”。
东北易帜之后,张学良不可能拥有东北外交的自主权,因此在对外兴兵的问题上是很矛盾的,但这也不意味着张学良就完全放弃抵抗了,辽吉失陷后,张学良改组了锦县、通化、宾县、依兰、龙江、黑河等地的抗日政权,与日军和汉奸策动的傀儡政权对峙1年零47天。
另一个让人总是会拿来比较的是《走向共和》,因为《少帅》剧情的时间线与《走向共和》几乎相连,出现了和《走向共和》同样的人物,甚至段祺瑞都是同样的演员饰演的。
当小娱问张黎,“《少帅》还会不会造成《走向共和》那样的影响?”张黎却摇头,“很难”。不是因为“民智已开”,而是“泛娱乐化”浪潮之下强思考性的作品很难有太大影响。
谈演员:文章和张学良一样任性
曾经有记者前辈在小娱面前吐槽过文章,“文章啊?采访他的时候他可拽了,都不正眼瞧记者。”因此在小娱的心中,也是对“文章饰演张学良”是带着抵触的心态的,即使张黎导演在很多场合解释过选择文章的原因,小娱仍旧带着几分抵触——为什么偏偏是文章呢?
张黎并非不知道文章的任性,但是却认为这种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应该被负面新闻埋没。“他的表现力超强,能在现场带来惊喜。”表现力强,在之前很多导演都这样评价过文章,文章也曾因为演技在内地80后小生里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周一见”事件之后,资本方几乎都放弃了他,转而选择更有希望的小生,一年多过去了,文章完全没有新片出台。“高大全的角色不能演,因为文章不是这样的人,那你说让文章演什么呢?”明显对文章这样才华横溢的青年演员有着呵护。
除了文章之外,还有几个演员是并没有做过他选的,一是宋佳,从《中国往事》里懵懂的富家少女到《四十九日祭》里充满风情的秦淮女子,还有《师父》里坚毅妩媚的师娘……这一次,则是柔弱端庄的原配于凤至,“宋佳演民国戏是一绝”,到了民国,宋佳就能成为灰暗底色里最浓烈的一抹胭脂。
二是李雪健,在《少帅》出来之前,我们看到的李雪健是虚伪的宋江,是各个阶层的党委干部,是朴实的好爸爸,看上去都和霸气外露的“东北王”不相干。当时爆出是李雪健要扮演张作霖时有人感到不满,李雪健年纪大身体也不太好,怎么演绎一代枭雄张作霖?但是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前二十集里,李雪健的表演出神入化,出身草莽,一口粗话,却不失大将风范,群雄辈出的东三省,也只有他才能镇得住。
“我用演员还是希望用比较熟悉的演员”张黎这么说。他经常用话剧出身的老演员,在他的剧组一般早上五点就准时起床背台词,找状态,要是有谁偷懒,台词没说好的,大家都会鄙视。时隔多年仍会有演员怀念在张黎剧组的氛围,或许是遗憾,将来很难遇到这样精益求精的剧组了。
谈创作:现在的观众越来越懒了
《少帅》仍旧是十足的张黎作品,摄影、灯光、美术团队全都是电影水准,但是不少熟悉他的观众都能看出张黎的镜头变了。《大明王朝》、《中国往事》里表示人物内心的黑白闪回,《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手指滑过麦田的想象镜头,这些为观众津津乐道的东西变少了,拍摄手法从写意变得写实,这是什么缘故?“我也在学美剧。现在的观众懒惰了。在观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倦怠的情况下,你给他那种刺激,他是不跟你玩的。”张黎说。
因为时代的变化,他也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拍摄手法从虚到实,政治观点一弱再弱。可是在改变的过程中,有一部作品成为了遗珠,那就是《孔子春秋》。2010年《孔子春秋》拍摄完毕,之后在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播放过,然而在中国并没有播出。“当时我以为会有需要,现在觉得已经不需要了。”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孔子,孔子的迟疑、恐慌、担当不是观众会感兴趣的点,电视台也不认为会有收视率,因此这部剧成了时代的炮灰。
“人到了五十知天命的时候,玩也玩了,耍也耍了,也彷徨过,迷茫过,也犯过错误,这样一圈之后,最后发现其实你琢磨的事情人家已经都明白了。2000多年以前就明白了。”张黎评价当年不顺应时代的孔子作品的时候,这样感慨。
谈未来:曹操筹备八年,想拍《天龙八部》
2015年,《琅琊榜》、《芈月传》等IP大剧都获得成功,很多正剧导演都开始拍IP大剧,然而张黎却觉得“IP”这个词很陈旧,“美国50年代就已经有了。明码标价一个故事3000美元,5000美元,10000美元……一个大制作公司的手里一年要买几百个故事,买几百个IP,然后遴选之后,请专业编剧变成成故事,编成剧本,咱们这儿变一个概念,所以我估计今年下半年这两个词就没了。”他还说,不要跟花三年、五年埋头创作一个剧本的编剧江奇涛聊IP,他会笑的。
对IP热并不盲目追随,并不意味着他趋于保守,他前段时间追了《毒枭》,很认同美剧的季播模式。筹备了八年剧本接近完稿的曹操,一开始就想以季播剧的形式推出,并且最好是先网后台。因为网络对他而言,最大的用处就是传播,点击量是对一部剧最直接的反应。
美剧《毒枭》
张黎还爆料,他想拍“文版”金庸剧,因为武版的打斗戏消解了金庸剧想传达的道理。如果要拍的话,一定要拍的是《天龙八部》。因为故事性强,有家国情怀。
在采访完之后的一天,张黎给小娱发了冯骥才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没人拿名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历史的内涵,历史的意蕴、独特的精神跑到哪里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想必是专注挖掘历史内涵的导演张黎对当今历史剧式微而戏说甚至恶搞剧横行的一种无奈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