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杨凯生:他在走向人心的更深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杨凯生:他在走向人心的更深处

他用故事和影像,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一个普通人的公益人生。

文|楚桐

摄影|吕海强

编辑|月刊君

《美好家园》10月刊的封面人物,是中国工商银行原副行长杨凯生,他曾经去过十次大巴山,也去过五次大凉山。以前他以中国工商银行行长的身份去,近些年,他以扶贫公益人、摄影爱好者的身份去。他用故事和影像,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一个普通人的公益人生。

从北京到大凉山的路不太好走。大凉山在四川的西南角,大巴山在东北角,那个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悬崖村”就在大凉山深处,村民走向外面世界,需要攀爬落差800 米的悬崖,越过13 级218 步的藤钢梯。

从北京到大巴山,又到大凉山,来回往返几千公里。这样的路走上一次就难以忘记。那里每个县的山沟都蜿蜒曲折,崎岖难走。一道山路绕了28 下,也许还是看不到终点,路上面没有隔离墩,都是土路。

四川凉山州丙底乡,透过拆到只剩门框的墙洞,可以看到夯实的地基和一束束朝天而立的钢筋,一排排扶贫定点搬迁新居即将破土而出。摄影:杨凯生

这条难走的路,杨凯生走了十年。各种形态的路出现在他的照片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热柯觉乡,妇女们背着背篓,踩着灰色的马路去赶集,路直直地通向远方。

在四川省 208 线西昌至金阳的路段,家门前的小路坑坑洼洼,一家人靠在墙根旁,一张毒贩的通缉通告、文明新生活倡议标语、防止艾滋病宣传页,一家屠宰场的生猪批发广告贴在外墙徐徐展开,像一幅静默的黑白照片,诉说着它们从什么地方来,又可能到什么地方去。

杨凯生对在路上这个事有执念,他觉得,走完一条长长的路之后,如果还能记得自己的初心,是难得的。

20 多年前,杨凯生第一次去大巴山区时,没带相机,爬到山坡上时,孩子们在教室里整整齐齐坐着,光着脚,门口堆着各种各样的鞋。

杨凯生好奇,孩子们为什么把鞋脱掉,光脚进入教室。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是孩子们怕把水泥地踩坏,所以小心翼翼。

这是这座房子盖成的第二年。那天天很热,厚厚的抓绒的运动装套在孩子们身上,汗一滴一滴从头上落下来,他们站在教室门口,给杨凯生他们朗诵了一首诗,说他们以前的教室透风漏雨,现在在一个不透风不漏雨的教室里,会好好学习。杨凯生他们掉泪了。

1996 年开始,杨凯生担任中国工商银行(下文简称“工行”)副行长。上个世纪末以来,工行总行先后在四川大巴山、大凉山地区的通江、南江、万源和金阳,以及达州、城口等几个县定点扶贫。二十多年来,在这些县市投放扶贫贷款数百亿元,捐款近十亿元。工商银行总行和四川分行先后派了四百多人到这里,挂职参与扶贫。

这是中国大的扶贫政策的一部分。以1994 年3 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的公布实施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提出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成为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国家。中国网报道,在现行标准下,中国贫困人口由2012 年底的9899 万人减少到了2019 年末的551 万人,7 年累计减贫9348 万人,年均减贫人数约1335.4 万人。时光飞逝。在讲述这个故事的2020年,人们即将看到,中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回到20 多年前,杨凯生那次去探访的,是工行在当地援建的一座希望小学。

四川巴中万源市茶垭乡,43岁的王道玉刚刚脱贫。她的丈夫在外面打工,她在家照看着几个孩子。她没有上过几天学,她的拼音知识是她成了几个孩子的妈妈之后跟大女儿学的。她说学拼音一是为了查字典认字方便,二是为了教下面的几个小娃子。摄影:杨凯生

教室外那些怕踩坏水泥地的鞋,一直堆在杨凯生的脑子里。回去后,他就总惦记着那儿。他想看孩子们好好长大,想记录下点儿什么,觉得自己还应该回去,回去走那条不好走的路。

小时候调皮,在走路这个事上,杨凯生总想偷懒,看《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的科普书,那里面展望未来,说到21 世纪时,人就不用走路了,靠着太阳能就能实现一些马路的自动前行。当时,杨凯生看着高兴,那多好呀,上学也不用走了,要不还挺累的。

如今,杨凯生说,只要还能走得动,还能上山和爬坡,就想每年都去大凉山、大巴山。最近一次去,是去年7 月。

杨凯生说,那儿的房子变了,路变了,电商多了,人也变了,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村民,呈现出一种更蓬勃的生命状态。

农民以前见到杨凯生都可害羞,憋不出几句话。如今见了面,他们已经可以纯熟地搭讪,乐呵呵地主动要加微信,或者直接发出邀约:“今天别走了,我杀两只黑鸡。”杨凯生客气了一下,说要不下次,很快遭到不留情面地反驳,“你去年就说下次,今年怎么还下次。”

蛇皮口袋布

“我经常看到有些媒体形容一些老人,用什么‘德高望重’这样的词,这些词看上去其实有点儿难受。”2019年12 月21 日,杨凯生把自己十年来去大巴山大凉山拍的扶贫专题照片,放在摄影展上。展览上,杨凯生套着深灰色的衣服,被一波又一波记者包围,他不停地嘱咐他们:“要把握好分寸。”展览的布置朴素简洁,大片的蛇皮口袋布贴在墙上,作为100 多张照片的背景板,淡淡的灯光洒上去,在12 月的北京,散发出温暖柔和的光芒。

蛇皮口袋布在两个时空里不停地切换,在每个时空里,它都能带给杨凯生情感上的安慰。蛇皮口袋布是当地棚里的常用材料,从那个环境中生长出来,杨凯生觉得亲切,与策展人商议过后决定,把它们搬到这次的展览上。

蛇皮口袋也出现在杨凯生的照片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热柯觉乡东风村,几个穿着传统彝族服装的妇女聚在一起,桶里的粮食被一点点倒进袋子,劳作的艰辛没有剥夺妇女脸上的笑容。大棚的顶部是一盏散发着白色光晕的灯,照亮了屋里周边墙上蒙贴着的蛇皮口袋布。

杨凯生承认用蛇皮口袋布布置展厅,也有省钱的目的。朴素是他欣赏的品质。办展的那段时间,他总时不时问策展人,还能省钱么?蛇皮口袋布在他看来,是一种简朴地走进当地的方式。

展览开幕当天,由杨凯生、唐珺以及南开大学金融科技委员会发起的、中国扶贫基金会下面的“风基金”,也同时成立。最开始,基金被提议叫凯生基金,杨凯生反对,他坦承事情是大家做的,自己没必要沽名钓誉,“倒不是说精神境界有多高,但没必要弄这些东西。”

杨凯生对名利这个事没执念。2016 年,他行走在当地盘山路上,广播体操的音乐传过来,他想附近一定有学校,停下来,转到这个原探访计划之外的小学图书馆,想看看书架上摆的什么书。打开一摞书,一排小字进入视野,“中国工商银行希望书库捐赠,1997 年。”快20 年过去了,书有点儿发黄,角微微卷着。

校长说,这些书都是你们捐的,杨凯生说,是,很多年前了,校长说,很多学生从大山里走出去,都看过你们的书,我儿子就是一个。杨凯生问,你儿子现在在哪儿,校长说,在清华。

从学校里出来,杨凯生和同事念叨,“我们倒不能以为是这几本书帮他上了清华,但可以看出,这些地方实际是需要这些书的。不能简单地认为,给当地配置一个iPad,可以解决孩子们的读书问题。”

2018 年,杨凯生退休,想再为当地做点儿事,想起来两年前的那次调研,觉得捐书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一开始,他不知道捐什么书,让同事们去北京图书城打听,又找了小学图书馆的老师,请他们帮忙审看书单,他个人捐款40 万元买了一批书,送到通江、南江、万源和金阳四个县的20 多个小学,每个小学的图书馆,都分到了2000 多本书。

县里看到书后,很高兴,兴冲冲刻了章,“中国工商银行杨凯生赠书”,杨凯生一看,觉得不行,“4 万多本书呢,都刻我的名字,到底是做扶贫,还是宣传自己去了?”

杨凯生和他们商量,说想改改。当地说,刻上他的名字,是想做感恩教育,让孩子们知道有人关心他们。杨凯生建议,那就把落款改成:“中国工商银行一名退休员工赠”吧。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的掌门人,杨凯生喜欢把自己的名字和职位藏在后面。过往的履历足够闪亮,杨凯生曾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2005 年到2013 年,担任工商银行行长。在出版的《浮生二十四小时》这本摄影集里,介绍短到只有两行,只提到自己长期供职于金融系统,没提职位,也没提行长。

《浮生二十四小时》把照片拍摄时发生的时间,按照一天的24 小时的顺序排列,杨凯生喜欢去繁就简,水墨山水画一样的意境,常常出现在他的照片里,7 点05 分的新疆喀纳斯,一点淡墨色的山和水,过滤掉白天多余的光谱,7 点52 分的徐州,鸟站在光秃秃的树上,羽翼微微张开,天空白茫茫的,它们在他的照片里,都以最原始和简单的模样呈现,不加雕琢。

摄影是杨凯生从小就喜欢的事。小时候,他总把爸爸的老相机拿出来玩,偷偷地猫在家里的储物间,用毯子把门缝遮得严严实实。

红灯泡在储物间里闪着诡异的光,杨凯生像迎接新生命的诞生一样,兴致勃勃地在里面探索。在一系列洗印手续后,那些照片开始了和这个世界的第一次见面。

生命的力量

杨凯生喜欢用低机位观察大凉山。

他把姿态放得很低,常常蹲下来拍,觉得只有在平等的对视中,才能去到人心的更深处。

这是一片常年被艾滋病折磨的地方,一个11 岁的女孩,自己带弟弟,父母因为艾滋病离开了这个世界,杨凯生去看她,孩子高兴,孩子隔壁邻居也高兴,觉得这个老头不错,从北京大老远来的。他们拎出一塑料桶二锅头,请杨凯生喝酒。

孩子当时看他的眼神让他无法拒绝,如果不喝,会触动孩子心中敏感的角落。

婚礼结束后仍不愿散去的人们凉山州美姑县俄依干乡阿左瓦屋村,乡亲们在参加完一场婚礼之后仍聚在村头喝酒聊天。摄影:杨凯生

他说了一声谢谢,平时不怎么喝酒的杨凯生拿起酒,喝了一大口,笑容在孩子脸上绽开。杨凯生按下快门,把小姑娘脸上的笑容留了下来,嘱咐她好好读书,说自己明年会再来看她。

早年杨凯生曾在吉林下乡当过知青,那也是在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早年的经历,让他把生命里的一块底色留给了乡土。

杨凯生的镜头是温情脉脉的,他看到了这里基于历史和自然的困厄,遗留下来的贫穷,荒凉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笼罩。多少年来人们对贫穷无计可施,把菩萨供在家里,也供着毛主席的像,期待他们能帮自己过上好日子。但是这些年来,一切都在改变。2020 年全面建成得到庄重承诺正在人们的奋斗中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它们和希望一起,整整齐齐地挂在在彭新昌家一贫如洗的墙上。早年,彭新昌曾想出去赚钱打工,奔六的年龄成为工作的阻碍,2014 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地上的活,没几天,一脚踩到钢钉,钢钉刺穿脚掌,彭新昌舍不得花钱,感染很快把整个脚掌占领,彭新昌不得不去住院,钱没挣到,还欠了一堆手术费。

2015 年,彭新昌一家被确定为贫困户。工行资助老乡养黄羊,他参加了黄羊养殖扶贫项目,养了 64 只羊。

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清晨,一个孩子赶着羊群上山去。摄影:杨凯生

这是当地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凯生说,他们想给当地提供一种稳定的造血机制,而不是片面的资助。

如今,彭新昌已经过上了想象中的好日子,新房子有院子,还可以养鸡和兔。再次看到彭新昌时,他正吆喝着自己养的黄羊入圈。彭新昌穿着崭新的黑夹克,脸上泛着红光,抱着猫,站在粉刷新房子前,杨凯生问,猫愿意在新房子吗?他说,它不愿去,那里没有耗子;不过,这得听我的,不能听它的。

杨凯生说:“这座山也许在变,土地也许在变,但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是不变的,那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杨凯生希望能摆脱传统上对大凉山、大巴山地区的苦难叙事,他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生命扎根生长的顽强,那些温暖的东西,是他更想传递的,比如微笑,或者希望。

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小学生阿都日各。她感到香甜的不仅仅是苹果。摄影:杨凯生

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苹果不舍得吃,用舌尖轻轻碰苹果表面,淡淡地笑着,杨凯生端起相机,把微笑留在照片里,杨凯生说他喜欢这张,自己每年都会去看这个小姑娘。

四川凉山州金阳县丙底洛村。路遇80岁的阿古米老人,想给她拍照。她对我们说:“不好看”。当我把拍摄的片子回放给她看时,她笑了。摄影:杨凯生

一个彝族老太太的微笑也让杨凯生印象深刻。在金阳县边界落村,老奶奶 80 岁了,杨凯生路过时,她在干活,背着柴火,身上是传统的民族服装查尔瓦,杨凯生说想给她拍一张,她说“不要拍,不好看”,拍了后,杨凯生回放给她看,她笑得很开心,说这辈子从来没照过相。

在这片大地上行走,杨凯生怕自己不自觉地成为一个贫穷和落后的消费者,在拍当地姐弟三人放羊时,细密的皲裂的纹路密密麻麻地爬在孩子的脸上,杨凯生在拍时,孩子脸上有鼻涕,他拿出餐巾纸,给他们擦了,再去拍摄。他讨厌居高临下的某种傲慢。

杨凯生想拍出那些苦难之上,升起来的希望。出现在他镜头里的孩子,有时衣服是破的,有时环境是困窘的,但看不出他们对命运的屈服,那张三个孩子一起看向远方的照片,以他这次摄影展的背景海报的身份出现,“不要怕,不要怕,前面有光亮”的歌曲在会场上循环,这是杨凯生想传递给他们的,“他们看到自己前面还是有光亮的。”这样的信念也反过来给杨凯生以慰藉,“给予别人的,也是留给自己的。”

时间

杨凯生喜欢把各种光亮留在凝固的时间里。

除了扶贫专题照片之外,在他拍摄的照片里,有手持蜡烛留下虔诚侧影的蓝头巾女子;有时间悠长、接受阳光丈量的日晷树林;有月光下房山的柿子树;有东山陆巷古镇的灯光,也有时代车轮碾过去留下最后余晖的老工业基地。在 19 点 20 分的北方镁矿工地,夕阳燃烧得正好,由烟尘、机械手臂和裸露的矿脉组成了巨大的夸父,正轰隆隆地逐日而去。

它在前工业时代,拥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后工业时代,它被困在自己制造的困局里,不知进退。杨凯生也喜欢拍时间本身,在瑞士的地下通道, Gublin 时钟闪耀着不被时间磨损的光泽,它精确地刻画出所有时区的主要城市,“这里过去的每一秒,都是全世界的浮生一日。”在照片旁边,杨凯生配了这样的旁白。

杨凯生今年 71 岁了。杨凯生在胜利的时代出生,父母都在部队,解放战争胜利了,建国了,他出生了,父母把胜利的喜悦放在小孩的名字上,叫他凯生。杨凯生说,自己长在新社会、生在红旗下,接受了规范的理想主义教育,也遭遇国家的挫折,一路成长到今天。

他对时间流转和转瞬即逝有着切身的感受。每天轰然出现再悄然消失的东西很多,微博热搜的生命力很短,短到不到 24 个小时就消失,但在这样一个时代,也有许多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的迁徙而改变。比如坚持本身。

凉山州金阳县马依足乡的彝族老乡也办起了民宿。摄影:杨凯生

十多年来,杨凯生十进大巴山,五进大凉山,照片拍了一张又一张,留下了上万张照片,他认同“任何一件事,但凡耐住了时间的摩挲,或许都能触动人心”这个理念。从无穷时间里,他摘取一些瞬间,凝固下来,希望它们作为人的延伸,能真正留在时间里,“传载或高亢或低沉的声音,展现已发生或者终将发生的历史。”

在《浮生 24 小时》那本书里,杨凯生说,听故事的人总喜欢追问然后呢,然后呢,他看到所有的故事说到最后,都有着类似的结局,过程是他更看重的,“人生就是一本书,一页一页翻下去,一直翻到最后一页,那就自然地停止了。”他说。

来源:宜信月刊

原标题:《美好家园》封面人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工商银行

5.2k
  • 广东落地全国首笔“技术入股贷”
  • 银行股冲高回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盘中跳水翻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杨凯生:他在走向人心的更深处

他用故事和影像,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一个普通人的公益人生。

文|楚桐

摄影|吕海强

编辑|月刊君

《美好家园》10月刊的封面人物,是中国工商银行原副行长杨凯生,他曾经去过十次大巴山,也去过五次大凉山。以前他以中国工商银行行长的身份去,近些年,他以扶贫公益人、摄影爱好者的身份去。他用故事和影像,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一个普通人的公益人生。

从北京到大凉山的路不太好走。大凉山在四川的西南角,大巴山在东北角,那个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悬崖村”就在大凉山深处,村民走向外面世界,需要攀爬落差800 米的悬崖,越过13 级218 步的藤钢梯。

从北京到大巴山,又到大凉山,来回往返几千公里。这样的路走上一次就难以忘记。那里每个县的山沟都蜿蜒曲折,崎岖难走。一道山路绕了28 下,也许还是看不到终点,路上面没有隔离墩,都是土路。

四川凉山州丙底乡,透过拆到只剩门框的墙洞,可以看到夯实的地基和一束束朝天而立的钢筋,一排排扶贫定点搬迁新居即将破土而出。摄影:杨凯生

这条难走的路,杨凯生走了十年。各种形态的路出现在他的照片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热柯觉乡,妇女们背着背篓,踩着灰色的马路去赶集,路直直地通向远方。

在四川省 208 线西昌至金阳的路段,家门前的小路坑坑洼洼,一家人靠在墙根旁,一张毒贩的通缉通告、文明新生活倡议标语、防止艾滋病宣传页,一家屠宰场的生猪批发广告贴在外墙徐徐展开,像一幅静默的黑白照片,诉说着它们从什么地方来,又可能到什么地方去。

杨凯生对在路上这个事有执念,他觉得,走完一条长长的路之后,如果还能记得自己的初心,是难得的。

20 多年前,杨凯生第一次去大巴山区时,没带相机,爬到山坡上时,孩子们在教室里整整齐齐坐着,光着脚,门口堆着各种各样的鞋。

杨凯生好奇,孩子们为什么把鞋脱掉,光脚进入教室。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是孩子们怕把水泥地踩坏,所以小心翼翼。

这是这座房子盖成的第二年。那天天很热,厚厚的抓绒的运动装套在孩子们身上,汗一滴一滴从头上落下来,他们站在教室门口,给杨凯生他们朗诵了一首诗,说他们以前的教室透风漏雨,现在在一个不透风不漏雨的教室里,会好好学习。杨凯生他们掉泪了。

1996 年开始,杨凯生担任中国工商银行(下文简称“工行”)副行长。上个世纪末以来,工行总行先后在四川大巴山、大凉山地区的通江、南江、万源和金阳,以及达州、城口等几个县定点扶贫。二十多年来,在这些县市投放扶贫贷款数百亿元,捐款近十亿元。工商银行总行和四川分行先后派了四百多人到这里,挂职参与扶贫。

这是中国大的扶贫政策的一部分。以1994 年3 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的公布实施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提出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成为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国家。中国网报道,在现行标准下,中国贫困人口由2012 年底的9899 万人减少到了2019 年末的551 万人,7 年累计减贫9348 万人,年均减贫人数约1335.4 万人。时光飞逝。在讲述这个故事的2020年,人们即将看到,中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回到20 多年前,杨凯生那次去探访的,是工行在当地援建的一座希望小学。

四川巴中万源市茶垭乡,43岁的王道玉刚刚脱贫。她的丈夫在外面打工,她在家照看着几个孩子。她没有上过几天学,她的拼音知识是她成了几个孩子的妈妈之后跟大女儿学的。她说学拼音一是为了查字典认字方便,二是为了教下面的几个小娃子。摄影:杨凯生

教室外那些怕踩坏水泥地的鞋,一直堆在杨凯生的脑子里。回去后,他就总惦记着那儿。他想看孩子们好好长大,想记录下点儿什么,觉得自己还应该回去,回去走那条不好走的路。

小时候调皮,在走路这个事上,杨凯生总想偷懒,看《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的科普书,那里面展望未来,说到21 世纪时,人就不用走路了,靠着太阳能就能实现一些马路的自动前行。当时,杨凯生看着高兴,那多好呀,上学也不用走了,要不还挺累的。

如今,杨凯生说,只要还能走得动,还能上山和爬坡,就想每年都去大凉山、大巴山。最近一次去,是去年7 月。

杨凯生说,那儿的房子变了,路变了,电商多了,人也变了,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村民,呈现出一种更蓬勃的生命状态。

农民以前见到杨凯生都可害羞,憋不出几句话。如今见了面,他们已经可以纯熟地搭讪,乐呵呵地主动要加微信,或者直接发出邀约:“今天别走了,我杀两只黑鸡。”杨凯生客气了一下,说要不下次,很快遭到不留情面地反驳,“你去年就说下次,今年怎么还下次。”

蛇皮口袋布

“我经常看到有些媒体形容一些老人,用什么‘德高望重’这样的词,这些词看上去其实有点儿难受。”2019年12 月21 日,杨凯生把自己十年来去大巴山大凉山拍的扶贫专题照片,放在摄影展上。展览上,杨凯生套着深灰色的衣服,被一波又一波记者包围,他不停地嘱咐他们:“要把握好分寸。”展览的布置朴素简洁,大片的蛇皮口袋布贴在墙上,作为100 多张照片的背景板,淡淡的灯光洒上去,在12 月的北京,散发出温暖柔和的光芒。

蛇皮口袋布在两个时空里不停地切换,在每个时空里,它都能带给杨凯生情感上的安慰。蛇皮口袋布是当地棚里的常用材料,从那个环境中生长出来,杨凯生觉得亲切,与策展人商议过后决定,把它们搬到这次的展览上。

蛇皮口袋也出现在杨凯生的照片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热柯觉乡东风村,几个穿着传统彝族服装的妇女聚在一起,桶里的粮食被一点点倒进袋子,劳作的艰辛没有剥夺妇女脸上的笑容。大棚的顶部是一盏散发着白色光晕的灯,照亮了屋里周边墙上蒙贴着的蛇皮口袋布。

杨凯生承认用蛇皮口袋布布置展厅,也有省钱的目的。朴素是他欣赏的品质。办展的那段时间,他总时不时问策展人,还能省钱么?蛇皮口袋布在他看来,是一种简朴地走进当地的方式。

展览开幕当天,由杨凯生、唐珺以及南开大学金融科技委员会发起的、中国扶贫基金会下面的“风基金”,也同时成立。最开始,基金被提议叫凯生基金,杨凯生反对,他坦承事情是大家做的,自己没必要沽名钓誉,“倒不是说精神境界有多高,但没必要弄这些东西。”

杨凯生对名利这个事没执念。2016 年,他行走在当地盘山路上,广播体操的音乐传过来,他想附近一定有学校,停下来,转到这个原探访计划之外的小学图书馆,想看看书架上摆的什么书。打开一摞书,一排小字进入视野,“中国工商银行希望书库捐赠,1997 年。”快20 年过去了,书有点儿发黄,角微微卷着。

校长说,这些书都是你们捐的,杨凯生说,是,很多年前了,校长说,很多学生从大山里走出去,都看过你们的书,我儿子就是一个。杨凯生问,你儿子现在在哪儿,校长说,在清华。

从学校里出来,杨凯生和同事念叨,“我们倒不能以为是这几本书帮他上了清华,但可以看出,这些地方实际是需要这些书的。不能简单地认为,给当地配置一个iPad,可以解决孩子们的读书问题。”

2018 年,杨凯生退休,想再为当地做点儿事,想起来两年前的那次调研,觉得捐书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一开始,他不知道捐什么书,让同事们去北京图书城打听,又找了小学图书馆的老师,请他们帮忙审看书单,他个人捐款40 万元买了一批书,送到通江、南江、万源和金阳四个县的20 多个小学,每个小学的图书馆,都分到了2000 多本书。

县里看到书后,很高兴,兴冲冲刻了章,“中国工商银行杨凯生赠书”,杨凯生一看,觉得不行,“4 万多本书呢,都刻我的名字,到底是做扶贫,还是宣传自己去了?”

杨凯生和他们商量,说想改改。当地说,刻上他的名字,是想做感恩教育,让孩子们知道有人关心他们。杨凯生建议,那就把落款改成:“中国工商银行一名退休员工赠”吧。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的掌门人,杨凯生喜欢把自己的名字和职位藏在后面。过往的履历足够闪亮,杨凯生曾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2005 年到2013 年,担任工商银行行长。在出版的《浮生二十四小时》这本摄影集里,介绍短到只有两行,只提到自己长期供职于金融系统,没提职位,也没提行长。

《浮生二十四小时》把照片拍摄时发生的时间,按照一天的24 小时的顺序排列,杨凯生喜欢去繁就简,水墨山水画一样的意境,常常出现在他的照片里,7 点05 分的新疆喀纳斯,一点淡墨色的山和水,过滤掉白天多余的光谱,7 点52 分的徐州,鸟站在光秃秃的树上,羽翼微微张开,天空白茫茫的,它们在他的照片里,都以最原始和简单的模样呈现,不加雕琢。

摄影是杨凯生从小就喜欢的事。小时候,他总把爸爸的老相机拿出来玩,偷偷地猫在家里的储物间,用毯子把门缝遮得严严实实。

红灯泡在储物间里闪着诡异的光,杨凯生像迎接新生命的诞生一样,兴致勃勃地在里面探索。在一系列洗印手续后,那些照片开始了和这个世界的第一次见面。

生命的力量

杨凯生喜欢用低机位观察大凉山。

他把姿态放得很低,常常蹲下来拍,觉得只有在平等的对视中,才能去到人心的更深处。

这是一片常年被艾滋病折磨的地方,一个11 岁的女孩,自己带弟弟,父母因为艾滋病离开了这个世界,杨凯生去看她,孩子高兴,孩子隔壁邻居也高兴,觉得这个老头不错,从北京大老远来的。他们拎出一塑料桶二锅头,请杨凯生喝酒。

孩子当时看他的眼神让他无法拒绝,如果不喝,会触动孩子心中敏感的角落。

婚礼结束后仍不愿散去的人们凉山州美姑县俄依干乡阿左瓦屋村,乡亲们在参加完一场婚礼之后仍聚在村头喝酒聊天。摄影:杨凯生

他说了一声谢谢,平时不怎么喝酒的杨凯生拿起酒,喝了一大口,笑容在孩子脸上绽开。杨凯生按下快门,把小姑娘脸上的笑容留了下来,嘱咐她好好读书,说自己明年会再来看她。

早年杨凯生曾在吉林下乡当过知青,那也是在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早年的经历,让他把生命里的一块底色留给了乡土。

杨凯生的镜头是温情脉脉的,他看到了这里基于历史和自然的困厄,遗留下来的贫穷,荒凉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笼罩。多少年来人们对贫穷无计可施,把菩萨供在家里,也供着毛主席的像,期待他们能帮自己过上好日子。但是这些年来,一切都在改变。2020 年全面建成得到庄重承诺正在人们的奋斗中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它们和希望一起,整整齐齐地挂在在彭新昌家一贫如洗的墙上。早年,彭新昌曾想出去赚钱打工,奔六的年龄成为工作的阻碍,2014 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地上的活,没几天,一脚踩到钢钉,钢钉刺穿脚掌,彭新昌舍不得花钱,感染很快把整个脚掌占领,彭新昌不得不去住院,钱没挣到,还欠了一堆手术费。

2015 年,彭新昌一家被确定为贫困户。工行资助老乡养黄羊,他参加了黄羊养殖扶贫项目,养了 64 只羊。

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清晨,一个孩子赶着羊群上山去。摄影:杨凯生

这是当地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凯生说,他们想给当地提供一种稳定的造血机制,而不是片面的资助。

如今,彭新昌已经过上了想象中的好日子,新房子有院子,还可以养鸡和兔。再次看到彭新昌时,他正吆喝着自己养的黄羊入圈。彭新昌穿着崭新的黑夹克,脸上泛着红光,抱着猫,站在粉刷新房子前,杨凯生问,猫愿意在新房子吗?他说,它不愿去,那里没有耗子;不过,这得听我的,不能听它的。

杨凯生说:“这座山也许在变,土地也许在变,但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是不变的,那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杨凯生希望能摆脱传统上对大凉山、大巴山地区的苦难叙事,他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生命扎根生长的顽强,那些温暖的东西,是他更想传递的,比如微笑,或者希望。

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小学生阿都日各。她感到香甜的不仅仅是苹果。摄影:杨凯生

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苹果不舍得吃,用舌尖轻轻碰苹果表面,淡淡地笑着,杨凯生端起相机,把微笑留在照片里,杨凯生说他喜欢这张,自己每年都会去看这个小姑娘。

四川凉山州金阳县丙底洛村。路遇80岁的阿古米老人,想给她拍照。她对我们说:“不好看”。当我把拍摄的片子回放给她看时,她笑了。摄影:杨凯生

一个彝族老太太的微笑也让杨凯生印象深刻。在金阳县边界落村,老奶奶 80 岁了,杨凯生路过时,她在干活,背着柴火,身上是传统的民族服装查尔瓦,杨凯生说想给她拍一张,她说“不要拍,不好看”,拍了后,杨凯生回放给她看,她笑得很开心,说这辈子从来没照过相。

在这片大地上行走,杨凯生怕自己不自觉地成为一个贫穷和落后的消费者,在拍当地姐弟三人放羊时,细密的皲裂的纹路密密麻麻地爬在孩子的脸上,杨凯生在拍时,孩子脸上有鼻涕,他拿出餐巾纸,给他们擦了,再去拍摄。他讨厌居高临下的某种傲慢。

杨凯生想拍出那些苦难之上,升起来的希望。出现在他镜头里的孩子,有时衣服是破的,有时环境是困窘的,但看不出他们对命运的屈服,那张三个孩子一起看向远方的照片,以他这次摄影展的背景海报的身份出现,“不要怕,不要怕,前面有光亮”的歌曲在会场上循环,这是杨凯生想传递给他们的,“他们看到自己前面还是有光亮的。”这样的信念也反过来给杨凯生以慰藉,“给予别人的,也是留给自己的。”

时间

杨凯生喜欢把各种光亮留在凝固的时间里。

除了扶贫专题照片之外,在他拍摄的照片里,有手持蜡烛留下虔诚侧影的蓝头巾女子;有时间悠长、接受阳光丈量的日晷树林;有月光下房山的柿子树;有东山陆巷古镇的灯光,也有时代车轮碾过去留下最后余晖的老工业基地。在 19 点 20 分的北方镁矿工地,夕阳燃烧得正好,由烟尘、机械手臂和裸露的矿脉组成了巨大的夸父,正轰隆隆地逐日而去。

它在前工业时代,拥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后工业时代,它被困在自己制造的困局里,不知进退。杨凯生也喜欢拍时间本身,在瑞士的地下通道, Gublin 时钟闪耀着不被时间磨损的光泽,它精确地刻画出所有时区的主要城市,“这里过去的每一秒,都是全世界的浮生一日。”在照片旁边,杨凯生配了这样的旁白。

杨凯生今年 71 岁了。杨凯生在胜利的时代出生,父母都在部队,解放战争胜利了,建国了,他出生了,父母把胜利的喜悦放在小孩的名字上,叫他凯生。杨凯生说,自己长在新社会、生在红旗下,接受了规范的理想主义教育,也遭遇国家的挫折,一路成长到今天。

他对时间流转和转瞬即逝有着切身的感受。每天轰然出现再悄然消失的东西很多,微博热搜的生命力很短,短到不到 24 个小时就消失,但在这样一个时代,也有许多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的迁徙而改变。比如坚持本身。

凉山州金阳县马依足乡的彝族老乡也办起了民宿。摄影:杨凯生

十多年来,杨凯生十进大巴山,五进大凉山,照片拍了一张又一张,留下了上万张照片,他认同“任何一件事,但凡耐住了时间的摩挲,或许都能触动人心”这个理念。从无穷时间里,他摘取一些瞬间,凝固下来,希望它们作为人的延伸,能真正留在时间里,“传载或高亢或低沉的声音,展现已发生或者终将发生的历史。”

在《浮生 24 小时》那本书里,杨凯生说,听故事的人总喜欢追问然后呢,然后呢,他看到所有的故事说到最后,都有着类似的结局,过程是他更看重的,“人生就是一本书,一页一页翻下去,一直翻到最后一页,那就自然地停止了。”他说。

来源:宜信月刊

原标题:《美好家园》封面人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