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法国导演雅克·里维特去世 “新浪潮”五将仅余戈达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法国导演雅克·里维特去世 “新浪潮”五将仅余戈达尔

里维特离开后,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电影领袖仅余现年85岁的让·吕克·戈达尔。

1951年,电影人安德烈·巴赞、罗·杜卡等人发起了影评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几年以后,这本杂志和它的影评所捧红的电影作品们一道构成了法国电影“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运动的轮廓。《电影手册》杂志的许多优秀影评人同时也身兼导演,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特吕弗(Truffaut)、戈达尔(Godard)、夏布罗尔(Chabrol)、侯麦( Rohmer)和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

据法国媒体报道,“新浪潮”时期最重要的导演雅克·里维特在罹患多年阿尔兹海默综合征后,于1月29日去世。去世前,他是《电影杂志》出身的五大师中硕果仅存的二人之一,离开之后,“新浪潮”时期的电影领袖只余现年85岁的让·吕克·戈达尔。

里维特为《电影手册》撰写评论始于1953年,正是在那时,他结识了其他几位后来的“新浪潮”电影人。他们几乎都不是电影学院出身,在成为影评人时都没有拍摄经历,但他们都同样热爱电影,并且对于法国当时流行的名著改编电影的潮流怀有严重不满。杂志的发起人巴赞鼓励这些影评人尝试拍摄自己的作品。

1961年,里维特的处女作《巴黎属于我们(Paris Belongs to Us)》诞生,他本人声名鹊起。两年后,里维特成为《电影手册》杂志的编辑之一,在他个人兴趣的影响下,这份杂志更加关注与政治相关的电影内容。1965年,里维特从杂志辞职,重新开始电影《女教徒(The Nun)》的创作,这部电影引起了很大争议,甚至一度被禁播。里维特则趁热打铁,在1969年拍出了电影《疯狂的爱(L’Amour Fou)》。

里维特的电影透露着不肯取悦观众的实验色彩,因此他的名气始终不及“新浪潮”时代的其他几位先锋,但人们很难否认它们的艺术性。在电影领域,里维特并不是一个依靠灵光闪现才开窍的人,他阅读广泛,作品取材于狄德罗或者巴尔扎克,他甚至在1960年代有过马克思主义倾向,一生游离于多方面的思想潮流之间。这些元素加重了里维特电影里的知识分子风格。

真正让里维特名声大噪的是他的电影时长的增加,在法国“新浪潮”的五位大师中,里维特是最早尝试长片拍摄的。他创作于1971年的电影《Out 1》时长770分钟,这意味着人们得花费超过12个小时去观看。里维特最有名的电影作品《塞琳和朱莉出航记( Céline and Julie Go Boating)》时长稍微短一点,但仍有192分钟,这部作品的原型是亨利·詹姆斯的文学名著。

不久之后,里维特精神崩溃了,这让他着手推进的“平行生活场景(Scènes de la Vie Parallèle)”计划无法进行下去,这个计划由四部曲构成,试图讨论与亡魂、生命、女性相关的复杂话题。

1970年代后期和整个1980年代是里维特的低潮期,人们无法再见识他的创作力。直到1991年,里维特用237分钟的长片《不羁的女孩(La Belle Noiseuse)》宣告了自己的回归。它同样改编自巴尔扎克的小说,以一位老年画家受到美貌少女的灵感启迪而完成创作生命力的重生,对于里维特,这个故事很有些自喻的味道。

在结束了2009年《36个角度看圣卢山(Around a Small Mountain)》的创作后,里维特的电影生涯正式告终。人们通常很少看到里维特的电影公映,这部电影让观众了解到,里维特对于戏剧感、对于古典美学的着迷与热情一如既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法国导演雅克·里维特去世 “新浪潮”五将仅余戈达尔

里维特离开后,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电影领袖仅余现年85岁的让·吕克·戈达尔。

1951年,电影人安德烈·巴赞、罗·杜卡等人发起了影评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几年以后,这本杂志和它的影评所捧红的电影作品们一道构成了法国电影“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运动的轮廓。《电影手册》杂志的许多优秀影评人同时也身兼导演,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特吕弗(Truffaut)、戈达尔(Godard)、夏布罗尔(Chabrol)、侯麦( Rohmer)和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

据法国媒体报道,“新浪潮”时期最重要的导演雅克·里维特在罹患多年阿尔兹海默综合征后,于1月29日去世。去世前,他是《电影杂志》出身的五大师中硕果仅存的二人之一,离开之后,“新浪潮”时期的电影领袖只余现年85岁的让·吕克·戈达尔。

里维特为《电影手册》撰写评论始于1953年,正是在那时,他结识了其他几位后来的“新浪潮”电影人。他们几乎都不是电影学院出身,在成为影评人时都没有拍摄经历,但他们都同样热爱电影,并且对于法国当时流行的名著改编电影的潮流怀有严重不满。杂志的发起人巴赞鼓励这些影评人尝试拍摄自己的作品。

1961年,里维特的处女作《巴黎属于我们(Paris Belongs to Us)》诞生,他本人声名鹊起。两年后,里维特成为《电影手册》杂志的编辑之一,在他个人兴趣的影响下,这份杂志更加关注与政治相关的电影内容。1965年,里维特从杂志辞职,重新开始电影《女教徒(The Nun)》的创作,这部电影引起了很大争议,甚至一度被禁播。里维特则趁热打铁,在1969年拍出了电影《疯狂的爱(L’Amour Fou)》。

里维特的电影透露着不肯取悦观众的实验色彩,因此他的名气始终不及“新浪潮”时代的其他几位先锋,但人们很难否认它们的艺术性。在电影领域,里维特并不是一个依靠灵光闪现才开窍的人,他阅读广泛,作品取材于狄德罗或者巴尔扎克,他甚至在1960年代有过马克思主义倾向,一生游离于多方面的思想潮流之间。这些元素加重了里维特电影里的知识分子风格。

真正让里维特名声大噪的是他的电影时长的增加,在法国“新浪潮”的五位大师中,里维特是最早尝试长片拍摄的。他创作于1971年的电影《Out 1》时长770分钟,这意味着人们得花费超过12个小时去观看。里维特最有名的电影作品《塞琳和朱莉出航记( Céline and Julie Go Boating)》时长稍微短一点,但仍有192分钟,这部作品的原型是亨利·詹姆斯的文学名著。

不久之后,里维特精神崩溃了,这让他着手推进的“平行生活场景(Scènes de la Vie Parallèle)”计划无法进行下去,这个计划由四部曲构成,试图讨论与亡魂、生命、女性相关的复杂话题。

1970年代后期和整个1980年代是里维特的低潮期,人们无法再见识他的创作力。直到1991年,里维特用237分钟的长片《不羁的女孩(La Belle Noiseuse)》宣告了自己的回归。它同样改编自巴尔扎克的小说,以一位老年画家受到美貌少女的灵感启迪而完成创作生命力的重生,对于里维特,这个故事很有些自喻的味道。

在结束了2009年《36个角度看圣卢山(Around a Small Mountain)》的创作后,里维特的电影生涯正式告终。人们通常很少看到里维特的电影公映,这部电影让观众了解到,里维特对于戏剧感、对于古典美学的着迷与热情一如既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