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iPhone 12的小算盘,苹果无线充电的新布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iPhone 12的小算盘,苹果无线充电的新布局

Magsafe盯上的到底是什么?

文|远川商业评论  陈帅  肖正隆

在iPhone 12 发布的一个多月以来,来自五湖四海的消费者们分别吐槽了苹果的机身颜色、续航、和信号后汇聚在了一起,把槽点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苹果不送充电器了。

苹果不送充电器理由很扯淡,为了环保,但效果却很显著,一年2亿个充电器的需求一下就释放出来了,而苹果也请君入瓮的准备好了两个选项:快充头和无线充电器Magsafe。

快充无疑是最实用,最现实的办法,但不能忽视的是,苹果真的算盘,却是打在无线充电上。

实际上,无线充电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标准上都已经成熟多年。目前在消费电子产品上最为主流的电磁感应技术大多支持由无线充电联盟(WPC)指定的Qi标准协议。这一标准在无线充电行业地位类似于大家耳熟能详的USB,在兼容性和通用性上具有相当优势。

但这一个通用协议,却有一个致命缺点:

标准委实过于老旧了。从2011年夏普推出首款支持Qi协议无线充电的手机到现在,Qi协议的功率仍然停留在7.5W,比起动辄几十上百的有线快充技术,简直是自行车和汽车的差距。

苹果从iPhone8开始,使用基于Qi协议的无线充电模块,也有力的引导了一波无线充电普及的潮流,但随后的几年,充电体验上都毫无进步,恪守Qi协议的iPhone的无线充电体验似乎和诺基亚时代的Lumia并无不同,无论是在充电速度还是便利性上都很难说真正令人满意,完成度和可用性都很低。

与此同时,安卓阵营各个品牌自家的无线充电协议,却在大踏步的前进。

在iPhone X发布之后的一年,华为发布的mate20 Pro不仅支持了高达15W的无线充电,更是“创新性的实现了无线反向充电”。

那一年,把Mate20 Pro放在口袋里给iPhone充电,一度成为坊间美谈。

(华为无线充电 产品)

今年以来,各家私有协议的无线快充,更是进入了军备竞赛,50W、40W、30W层出不穷,最起码也得是27W,更激进的小米和OPPO以及分别在实验室里做到了80W和65W。

为了不被竞争对手甩下,苹果显然需要推出自己把控的无线充电技术以防止掉队,并且使用Qi协议意味着用户可以使用未经苹果控制的MFi(Made For iPhone)标准的充电器认证充电,这种绕过苹果控制的配件本身就是苹果的眼中钉。

既拖节奏,又耽误苹果赚钱,一脚踢开老旧的Qi 协议,就成了苹果必然的选择。但是苹果的目的,仅仅是学安卓做一个更快的无线充电器吗?

并不是。

无线充电的痛点,其实在于糟糕的用户体验。

归纳一下就是,线圈耦合难,充电速度慢,还不能一边充一边玩。

原以为手机睡觉前扔在充电底座上就好,哪知道临出门才发现根本没充上的悲剧时常发生,简直是当代社畜的噩梦。光是这一点,无线充电碎片化充电的优势就被抵消大半了。

充电速度比不上有线快充也就罢了,别人还能拿起线打游戏,自己却只能盯着充电盘上的手机望洋兴叹。

苹果决心做一款颠覆充电习惯的产品。

2017年以来的Airpower是苹果的首次尝试。为此苹果曾经丧心病狂地在工程机上塞了32个互相重叠的充电线圈,以实现手机往板子上随便一扔就能无缝充电的效果,甚至连传闻里A11都准备用上了。

(airpower)

但32个线圈塞进一块小板子,发热问题显然是个死局,最后终于经历了从跳票到放弃,AirPower也从人们的目光里失踪。

好在,苹果冥思苦想之下,终于意识到,无线充电不光可以改变充电板,还可以改变手机。苹果在手机接收端和发射端都加入了磁铁,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了两个线圈的主动耦合。

这种两个磁铁主动耦合的技术,曾经被冠以Magsafe的名字,用在MacBook充电接口上,让连接和断开都性感起来,还解决了被充电线把人绊倒还摔电脑的世纪难题,如今,这个名字回到了手机身上。

用上了磁铁的Magsafe,充电的便捷程度提升的很显著,线圈可以自己对齐不说,因为有了磁吸力,也可以充电时拿起来进行其他操作。更重要的是快充,Magsafe在连接上之后会自动激活苹果的私有协议,加上技术升级后85%的转换效率,可以实现15W快充,较Qi协议的7.5W有一倍的提升。

可以说,充电功率相对保守的Magsafe也许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但仍然没有第二家厂商能够如此这般将磁吸充电和快充,以及无线充电的最佳体验一把拿下。

可以展望的是,Magsafe的思路,还会陆续加入手表和无线耳机,到时候,苹果当初的构想:用户回到家,摘下手表和耳机、掏出手机,往一块充电板上一扔,就开始充电的场景,就会变成现实。

第三方在配件上加入磁铁组件并不难,但如果没有获得苹果的认证,你还是只能拥有Qi协议近似于五伏一安的充电体验,苹果在用Magsafe 培养新的用户习惯的时候,顺便重新拿回了对无线充电的标准控制权,还不忘推出了充电器到保护壳,乃至卡包的Magsafe 系列配件。

熟悉的苹果味道,又回来了。

(配件配图)

从产品层面来说,Magsafe是有惊喜的,这是一款有着颠覆手机充电体验野心的产品。

前魅蓝负责人李楠在评价苹果产品策略时,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国内手机厂商一直囿于纯粹的数字竞争,4GB内存一定比3GB要大;但苹果产品优化的思路却是从消费者体验出发,也许纸面参数并不出色,这样的产品往往综合体验更好,也更受消费者喜爱。

Airpods几乎是这一断论的最佳注脚。并不出色的音质体验和高昂的售价不仅没有成为其大卖的阻碍,反倒因为其颠覆性的使用体验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功。

事实上,消费电子行业所有重要的投资机会,都离不开对产品本身的判断,尤其是品牌的体量与声量到了苹果这个地步,苹果本身就是风口。Airpods的成功,让打工的立讯精密市值可以冲上4000亿;那么无线充电、快充的绝佳体验背后,又有什么机会?

简单的看,发射端,也就是Magsafe产品本身其模组总成本在80~120元/个之间,模组和成品由立讯精密独家供应,材料中,铁氧体磁芯占成本15%,天通电子和横店东磁各占50%份额;磁铁占成本45%,杭州象限和华殷磁电各占50%份额;线圈占成本8%,由立讯精密100%供应。

不过,说到底,这些都只是打工人,如果仔细看Magsafe的发布会,会发现,里面似乎暗暗的出现了一个合伙人:贝尔金,它将代理除了Magsafe 以外其他的苹果磁吸无线充电,还获得了发布会上库克的亲自推荐。

观众直呼:这哪冒出来的关系户?

事实上,这位关系户可以说和苹果渊源已久。这位总部位于加州,已有35年的历史的消费电子巨头,以制造一系列电脑和手机配件而闻名。在苹果营造的万亿生态圈的地基之上,贝尔金可谓是吃尽了智能移动终端浪潮的时代红利。

当iPhone 配件厂,其实不能说是一个好生意毕竟一头要和同行杀价,一边要给苹果交保护费。但是当苹果力荐的配件厂,日子就不一样了,比如在iPhone 8/X发布后,贝尔金的无线充电板火速上架苹果官网,和苹果的原生配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自称是“苹果官网里的那抹绿”。

2018年,为苹果打工多年的富士康终于迈出了自己做品牌的一步,以近9亿美金收购了这家历史悠久的消费电子品牌。而苹果对老伙伴的试水也卖了个人情,亲自在发布会上吆喝了几声。

考虑到苹果对Magsafe 配件,是以车载、家用、保护套、卡包等多场景,多产品线来规划,贝尔金无疑是被苹果推到了一个风口之上,富士康多次折戟的品牌之路,很可能在手机无线充电配件上打开局面。

在未来消费电子的体验端, 无线化,无疑已经成为一个确定性的趋势。而无线体验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则是,信息传输和能源输送。

随着云账号协同和各种设备直接对传输协议普及(如苹果和华为自带的设备互传),以及TWS耳机的普及,信息传输问题已经基本走向终结。能源传输如何实现,就成为无线化最后的门槛。

苹果为了这一步,已经陆陆续续iPhone,Apple watch,Airpods加上了的接收模块,正是为此铺垫。

2019年底外媒phonearena曾表示苹果公司有计划打造“无线手机”,旨在提供“完全无线体验”的iPhone。这除了符合苹果公司的长期理念外,一个完全无线、无接口的iPhone会变得更加耐用。无接口设计让其更加防水防磨损,更为手机内部腾出宝贵的空间,可用来放置更大容量的电池、额外摄像头或者5G天线。

Magsafe,会是无线手机的倒计时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iPhone 12的小算盘,苹果无线充电的新布局

Magsafe盯上的到底是什么?

文|远川商业评论  陈帅  肖正隆

在iPhone 12 发布的一个多月以来,来自五湖四海的消费者们分别吐槽了苹果的机身颜色、续航、和信号后汇聚在了一起,把槽点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苹果不送充电器了。

苹果不送充电器理由很扯淡,为了环保,但效果却很显著,一年2亿个充电器的需求一下就释放出来了,而苹果也请君入瓮的准备好了两个选项:快充头和无线充电器Magsafe。

快充无疑是最实用,最现实的办法,但不能忽视的是,苹果真的算盘,却是打在无线充电上。

实际上,无线充电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标准上都已经成熟多年。目前在消费电子产品上最为主流的电磁感应技术大多支持由无线充电联盟(WPC)指定的Qi标准协议。这一标准在无线充电行业地位类似于大家耳熟能详的USB,在兼容性和通用性上具有相当优势。

但这一个通用协议,却有一个致命缺点:

标准委实过于老旧了。从2011年夏普推出首款支持Qi协议无线充电的手机到现在,Qi协议的功率仍然停留在7.5W,比起动辄几十上百的有线快充技术,简直是自行车和汽车的差距。

苹果从iPhone8开始,使用基于Qi协议的无线充电模块,也有力的引导了一波无线充电普及的潮流,但随后的几年,充电体验上都毫无进步,恪守Qi协议的iPhone的无线充电体验似乎和诺基亚时代的Lumia并无不同,无论是在充电速度还是便利性上都很难说真正令人满意,完成度和可用性都很低。

与此同时,安卓阵营各个品牌自家的无线充电协议,却在大踏步的前进。

在iPhone X发布之后的一年,华为发布的mate20 Pro不仅支持了高达15W的无线充电,更是“创新性的实现了无线反向充电”。

那一年,把Mate20 Pro放在口袋里给iPhone充电,一度成为坊间美谈。

(华为无线充电 产品)

今年以来,各家私有协议的无线快充,更是进入了军备竞赛,50W、40W、30W层出不穷,最起码也得是27W,更激进的小米和OPPO以及分别在实验室里做到了80W和65W。

为了不被竞争对手甩下,苹果显然需要推出自己把控的无线充电技术以防止掉队,并且使用Qi协议意味着用户可以使用未经苹果控制的MFi(Made For iPhone)标准的充电器认证充电,这种绕过苹果控制的配件本身就是苹果的眼中钉。

既拖节奏,又耽误苹果赚钱,一脚踢开老旧的Qi 协议,就成了苹果必然的选择。但是苹果的目的,仅仅是学安卓做一个更快的无线充电器吗?

并不是。

无线充电的痛点,其实在于糟糕的用户体验。

归纳一下就是,线圈耦合难,充电速度慢,还不能一边充一边玩。

原以为手机睡觉前扔在充电底座上就好,哪知道临出门才发现根本没充上的悲剧时常发生,简直是当代社畜的噩梦。光是这一点,无线充电碎片化充电的优势就被抵消大半了。

充电速度比不上有线快充也就罢了,别人还能拿起线打游戏,自己却只能盯着充电盘上的手机望洋兴叹。

苹果决心做一款颠覆充电习惯的产品。

2017年以来的Airpower是苹果的首次尝试。为此苹果曾经丧心病狂地在工程机上塞了32个互相重叠的充电线圈,以实现手机往板子上随便一扔就能无缝充电的效果,甚至连传闻里A11都准备用上了。

(airpower)

但32个线圈塞进一块小板子,发热问题显然是个死局,最后终于经历了从跳票到放弃,AirPower也从人们的目光里失踪。

好在,苹果冥思苦想之下,终于意识到,无线充电不光可以改变充电板,还可以改变手机。苹果在手机接收端和发射端都加入了磁铁,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了两个线圈的主动耦合。

这种两个磁铁主动耦合的技术,曾经被冠以Magsafe的名字,用在MacBook充电接口上,让连接和断开都性感起来,还解决了被充电线把人绊倒还摔电脑的世纪难题,如今,这个名字回到了手机身上。

用上了磁铁的Magsafe,充电的便捷程度提升的很显著,线圈可以自己对齐不说,因为有了磁吸力,也可以充电时拿起来进行其他操作。更重要的是快充,Magsafe在连接上之后会自动激活苹果的私有协议,加上技术升级后85%的转换效率,可以实现15W快充,较Qi协议的7.5W有一倍的提升。

可以说,充电功率相对保守的Magsafe也许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但仍然没有第二家厂商能够如此这般将磁吸充电和快充,以及无线充电的最佳体验一把拿下。

可以展望的是,Magsafe的思路,还会陆续加入手表和无线耳机,到时候,苹果当初的构想:用户回到家,摘下手表和耳机、掏出手机,往一块充电板上一扔,就开始充电的场景,就会变成现实。

第三方在配件上加入磁铁组件并不难,但如果没有获得苹果的认证,你还是只能拥有Qi协议近似于五伏一安的充电体验,苹果在用Magsafe 培养新的用户习惯的时候,顺便重新拿回了对无线充电的标准控制权,还不忘推出了充电器到保护壳,乃至卡包的Magsafe 系列配件。

熟悉的苹果味道,又回来了。

(配件配图)

从产品层面来说,Magsafe是有惊喜的,这是一款有着颠覆手机充电体验野心的产品。

前魅蓝负责人李楠在评价苹果产品策略时,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国内手机厂商一直囿于纯粹的数字竞争,4GB内存一定比3GB要大;但苹果产品优化的思路却是从消费者体验出发,也许纸面参数并不出色,这样的产品往往综合体验更好,也更受消费者喜爱。

Airpods几乎是这一断论的最佳注脚。并不出色的音质体验和高昂的售价不仅没有成为其大卖的阻碍,反倒因为其颠覆性的使用体验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功。

事实上,消费电子行业所有重要的投资机会,都离不开对产品本身的判断,尤其是品牌的体量与声量到了苹果这个地步,苹果本身就是风口。Airpods的成功,让打工的立讯精密市值可以冲上4000亿;那么无线充电、快充的绝佳体验背后,又有什么机会?

简单的看,发射端,也就是Magsafe产品本身其模组总成本在80~120元/个之间,模组和成品由立讯精密独家供应,材料中,铁氧体磁芯占成本15%,天通电子和横店东磁各占50%份额;磁铁占成本45%,杭州象限和华殷磁电各占50%份额;线圈占成本8%,由立讯精密100%供应。

不过,说到底,这些都只是打工人,如果仔细看Magsafe的发布会,会发现,里面似乎暗暗的出现了一个合伙人:贝尔金,它将代理除了Magsafe 以外其他的苹果磁吸无线充电,还获得了发布会上库克的亲自推荐。

观众直呼:这哪冒出来的关系户?

事实上,这位关系户可以说和苹果渊源已久。这位总部位于加州,已有35年的历史的消费电子巨头,以制造一系列电脑和手机配件而闻名。在苹果营造的万亿生态圈的地基之上,贝尔金可谓是吃尽了智能移动终端浪潮的时代红利。

当iPhone 配件厂,其实不能说是一个好生意毕竟一头要和同行杀价,一边要给苹果交保护费。但是当苹果力荐的配件厂,日子就不一样了,比如在iPhone 8/X发布后,贝尔金的无线充电板火速上架苹果官网,和苹果的原生配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自称是“苹果官网里的那抹绿”。

2018年,为苹果打工多年的富士康终于迈出了自己做品牌的一步,以近9亿美金收购了这家历史悠久的消费电子品牌。而苹果对老伙伴的试水也卖了个人情,亲自在发布会上吆喝了几声。

考虑到苹果对Magsafe 配件,是以车载、家用、保护套、卡包等多场景,多产品线来规划,贝尔金无疑是被苹果推到了一个风口之上,富士康多次折戟的品牌之路,很可能在手机无线充电配件上打开局面。

在未来消费电子的体验端, 无线化,无疑已经成为一个确定性的趋势。而无线体验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则是,信息传输和能源输送。

随着云账号协同和各种设备直接对传输协议普及(如苹果和华为自带的设备互传),以及TWS耳机的普及,信息传输问题已经基本走向终结。能源传输如何实现,就成为无线化最后的门槛。

苹果为了这一步,已经陆陆续续iPhone,Apple watch,Airpods加上了的接收模块,正是为此铺垫。

2019年底外媒phonearena曾表示苹果公司有计划打造“无线手机”,旨在提供“完全无线体验”的iPhone。这除了符合苹果公司的长期理念外,一个完全无线、无接口的iPhone会变得更加耐用。无接口设计让其更加防水防磨损,更为手机内部腾出宝贵的空间,可用来放置更大容量的电池、额外摄像头或者5G天线。

Magsafe,会是无线手机的倒计时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