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滩男孩——《宠物之声》,1966年5月16日发行。
一开始,我对海滩男孩的第11张专辑《宠物之声》并不感兴趣。1980年代末期,20岁前后几年,我一直为没赶上朋克潮流而懊恼,追求一种介于吸血鬼与巫师间的怪异造型。

海滩男孩的灵魂人物布莱恩·威尔森,他的亲兄弟Dennis与Carl,表哥Mike Love,以及好友Bruce Johnston和Al Jardine,于我而言就像情景喜剧《欢乐时光》里Richie的小伙伴们一样。尽管《宠物之声》影响力巨大,是“史上最佳专辑”排行榜上的常客,我仍无法被它吸引。在我眼里,海滩男孩代表着阳光、海洋、沙滩和遥远的美国西岸。我从小在拉特兰郡的廉租房长大,周边充满粗制滥造的音乐杂志,后来移居伦敦,我对海滩文化的印象止于Dead Kennedys一首描述加州生活的歌曲。
当我最终接触到《宠物之声》之后,我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它,令我自己都感到意外。这张专辑被赞为和声与作曲技巧的一次革命,人们尊它为第一张“概念专辑”,除了传统的独唱与伴奏之外,更是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整张专辑的歌曲都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其音乐类型多元(迷幻、爵士、赞诗、经典、前卫),伴奏丰富(犬吠声、火车声、铃铛声),细腻描绘了爱情的跌宕起伏,情到浓处(《岂不更好?Wouldn’t It Be Nice?》),艰难维系、信任危机(《那不是我That’s Not Me》),情绪低谷(《是我做得不好I Just Wasn’t Made for These Times》)。一首《上帝明鉴God Only Knows》与众不同,这是一首流行曲风的赞美诗,但旋律仍如同天使之翼般优美。
人们纷纷把这张专辑归功于布莱恩·威尔森,却忽视了Tony Asher的作词(优雅地将威尔森挫伤的情感基调娓娓道来)与乐队成员完美的和声。威尔森在作曲时致意了菲尔·斯派特的特殊录音技巧“声音之墙”,这张出色的专辑与披头士的作品难分伯仲。威尔森欣赏披头士的《橡胶灵魂》,约翰·列侬将《宠物之声》称为史上最棒的专辑,麦卡特尼则坦言《佩伯军士孤寂之心俱乐部乐队》的灵感缪斯正是来源于此。
不幸的是,勤奋又有上进心的威尔森内心脆弱得不堪一击,他愈发依赖迷幻药物,借助可卡因和海洛因来达到镇定。乐队与唱片公司面对威尔森的新曲风有些束手无策,由于首支单曲《Sloop John B》已经推出,这首优美但作曲相对传统的歌曲令乐迷印象深刻。《宠物之声》在英国大获成功,在美国公告牌100名榜单里只勉强挤进前10,这让威尔森十分消沉。之后,正如大家所知,威尔森离开了音乐产业很长一段时间(他持续进行精神分裂病症的诊疗)。
这张专辑我反反复复听了许多年,威尔森敢于直面自己的脆弱之处,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固执、迷人、真实、坦诚、渴求,《宠物之声》不仅是一张专辑,更是一个情感的寄居处,当生命承受不了太多压力时,可以躲进这张专辑,寻求心灵的慰藉。专辑杂糅了愉悦与悲伤、希望与绝望、充实与空虚,种种看似不搭的元素混合在一起,似一场听觉上的奇妙酒会。许多年过去了,我将《宠物之声》从乙烯基塑料唱片转档到CD,再从CD转档到iPod,它已然成为我此生珍藏的一张专辑。
因此,当2002年布莱恩·威尔森在皇家节日音乐厅表演整张《宠物之声》时,亲临现场的我激动万分。身材走样的他穿着星条旗宽松上衣缓步上台,发型土得连唐纳德·特朗普都有资格嘲笑。威尔森望着安静而充满崇拜的乐迷,毫无明星架子,“看看你们能不能喊得过我,”然后用尽肺活量大喊“啊——!”这一喊点燃了整个夜晚(令人兴奋,带着一点混乱和莫名其妙)。虽然有点奇怪,但威尔森十分享受表演自己作品的过程。我认为,他已经到了可以随心随性的境界了。
半个世纪前发行的《宠物之声》,是音乐界的一次革命。威尔森一人开拓了心灵音乐的先河,谱写了深度剖析艺术家内心的专辑,让专辑不再只能关乎阳春白雪,更能倾诉自我。
披头士——《左轮手枪》,1966年8月5日发行。

1966年6月10日,披头士发行了第12支单曲《平装书作家》。单曲B面是《雨》,两首歌风格截然不同,标志着披头士音乐以及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约翰·列侬第一次嗑药后,随即写下了这首歌,隐喻性的歌词、结构丰富的背景音乐有一种将歌迷带入迷幻世界的魔力。歌曲背景基本声轨录制完毕后,将其速度调慢,加入多轨人声、低沉单调的吉他以及有节凑感的低音,混合出如梦似幻的感觉。
《雨》预示着《左轮手枪》即将问世。1966年8月5日,新专辑正式释出,在乐坛引起巨大轰动,人们对专辑的热情罕见地超过单曲,宣告披头士至今无人逾越的高产时期到来。
相较于1968年更加内敛的杰作《白色专辑》而言,《左轮手枪》更胜一筹。尽管已经过了50年,现在听来仍有令人赞叹的新鲜感,但它明显属于不同时期的产物,是另一段时空里的流行金曲,十分的理想化、大胆无畏,比如今的流行歌少了一些自满。披头士专家Ian MacDonald在他的歌曲详解《头脑中的革命》里写道:“这些歌曲从流行走向经典,影响深远,理想化地展现了60年代昂扬的斗志,这种情怀也只在披头士的音乐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现。”
然而,我觉得每一张披头士专辑都有几首糟粕,唱腔愚蠢(《黄色潜水艇》)、感情太过直白(《每个角落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我曾经不喜欢后者,现在更加讨厌,麦卡特尼既充满天赋,又容易生腻,就连列侬的粗犷都无法将这一独特的性质掩盖。
我发现,衡量披头士创新势头强劲与否的重要线索,亦即是否能创作出新的旋律、音乐结构、音乐野心,要听专辑的最后2首歌。一首是直白的心声大杂烩,另一首具有流行音乐史上最独特的音效。《必须让你进入我的生命Got to Get You Into My Life》是披头士随意写就的歌曲,喧闹而充满活力的跺脚声是美国精神的最好印证。接下来是专辑最后一首歌曲,《未知的将来Tomorrow Never Knows》以特殊的方式画下完美句号,犹如来自外太空的声音,雷声般循环的鼓点烘托气氛,吉他故意慢半拍,印度风情的低音,5卷分别录制的循环带,共同铸就了后现代音乐风格的早期典范。
《左轮手枪》具有特殊意义,制作人George Martin、策划人Geoff Emerick以及制作团队其他成员首次将录音室作为创新实验室。从第一首歌曲《收税员Taxman》的惊艳登场,到复杂的梦境《我只是在睡觉I’m Only Sleeping》,再到忧郁的写实诗篇《埃莉诺·里格比Eleanor Rigby》,这张专辑充分体现了列侬和麦卡特尼卓越的词曲功底、默契的配合,就连乐队最默默无闻的成员乔治·哈里森也逐渐找到自信。
《左轮手枪》已被公认是披头士才华的巅峰,当年它却被更加张扬的《佩伯军士孤寂之心俱乐部乐队》盖过了风头,然而前者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花了好几十年才充分体会到它的价值,它意涵丰富、构思精巧、创意大胆。
披头士的歌声伴随了我整个童年。不仅如此,这支乐队经久不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显得那么新潮。他们穿的衣服、说话的方式、有如神助般轻而易举地作曲都能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们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艺人,他们挑战了人们对英国人的刻板印象,60年代初期的英国一度被认为阶级森严、封闭守旧。
50年过去了,披头士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前沿。
鲍勃·迪伦——《无数金发女郎》,1966年5月16日发行。

这张专辑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声音,还有谁比鲍勃·迪伦自己更能准确描述这个声音呢?“这是最接近我内心声音的一张专辑,”1978年,他告诉《花花公子》杂志。“它纤薄尖细、却狂野奔放,它充满金属质感、如同闪亮黄金。这是我独特的声音。”
我第一次听到《无数金发女郎》时是在12岁,那时它刚发行不久,父母去拜访儿童读物作家Michael Rosen,我在他的家中听到了这张专辑。有人说我无法理解这些歌曲,因为它们太成人化了。确实如此,它们充斥着我现在才能理解的主题——激情、性爱、语言、智慧。
但迪伦的歌词、他的天籁之音、乐队奏出的美妙旋律令我深深陶醉。母亲也曾有过一段沉浸音乐之中的经历,当她在上艺术学校时,同学们会一起凑钱买红酒,围坐着一遍遍弹唱比莉·哈乐黛的新单曲:“虽然危险却难以抗拒,”母亲如此评价比莉的歌曲,《无数金发女郎》同样既危险又难以抗拒。
这是迪伦最博采众长、活泼欢快、艰涩难懂的专辑,就连著名的专辑封面照也模糊难辩。它是1960年代中期“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只有将《席卷而归》、《重访61号公路》、《无数金发女郎》3张专辑合起来解读,才能窥探迪伦的深意。
1966年1月,第一首歌曲《迟早会有一个人知道One of Us Must Know (Sooner or Later)》在纽约完成后,专辑其他歌曲分2次在纳什维尔制作完毕,分别是2月14至17日与3月7至10日,6天写出了13首歌。灌录了4份音轨,而非传言的8份,每份音轨都配有1种以上的乐器。
2月份,在纳什维尔作曲期间,迪伦说道:“乐队同伴们玩扑克,我写歌。他们再玩一局扑克,我再写一首歌。”实际上,迪伦常常半夜把乐队成员叫醒,召集到录音室。他们围成一个圆圈,以便互相获取灵感。这一期间的大多数歌曲都是这样三下五除二搞定的。
鼓手Kenny Buttrey回忆道:“迪伦在创作《住在楼下的女生Sad-Eyed Lady of the Lowlands》时说,‘我们边作词边谱曲,我吹口琴伴奏,你们唱自己的旋律,看看能鼓捣出啥玩意儿来’于是我们开始各自准备一段2至3分钟的音乐。”
“当第二段旋律产生时,我们的创作变得越来越疯狂,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充实旋律,我们都觉得,快成了。谱了大约5、6分钟的曲子后,我们面面相觑,已经创造本乐队最长歌曲记录了。然而我们并不就此住手,最终创作出了11分22秒的超长歌曲。”
自从那天在Rosen家听到《无数金发女郎》后,这张专辑就伴我走过了半个世纪。当我恋爱时,我将这张专辑送给心上人,虽然有点奇怪,但这是我深思熟后的行动,因为它书写了爱情从热恋到分手的全过程。
《无数金发女郎》是继1965年的《席卷而归》与《重访61号公路》后,紧随其后的三部曲完结篇。但《无数金发女郎》并没有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充满了荒诞。荒诞的背后另有深意,它蕴含着成长、危险、难以抗拒,以及我花了半个世纪才领悟的——真诚。
翻译:吴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