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吴梦玥
北京时间11月25日,中国足协在苏州召开中超俱乐部投资人会议,足协主席陈戌源亲自出席。
本次会议以降薪和俱乐部命名中性化两项议题为重点。
此次降薪酝酿已久,被《足球报》称为“腰斩式降薪”,足以看出其力度之大。
此前,中超的国内球员税前工资不超过1000万人民币,外援税后不超过300万欧元。
在新政策中,国内本土球员税前工资被压缩到500万人民币以内,降薪幅度达到一半。外援则从税后300万欧元改为税前300万欧元。另外,外援总工资额不超过1000万欧元,俱乐部年度总支出不超过6个亿。
在这之前,足协主要采取限薪的方式调控各个俱乐部的支出。
2018年年底,中国足协宣布从2019赛季开始,中超联赛未来三个赛季内的俱乐部支出、注资、亏损、薪酬、奖金以及引援,都将进行限额。此外,足协还确定了中超球员的“工资帽”:中超国内球员个人薪酬最高不得超过税前1000万元人民币,国家队球员最多可以有20%的上浮。
根据当年央视财经统计的数据来看,中超的平均薪资达到了712万元以上,位列全球足球联赛的第六位——仅少于欧洲五大联赛,各球队核心球员均达到了千万年薪。
去年年底,鉴于对联赛发展和俱乐部生存的整体把控,足协再次宣布限制薪酬,将外援的工资控制在税后300万欧元以内。
昨日下午举行的中甲联赛工作会议上,中国足协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19赛季中超俱乐部平均支出11.26亿元,是同季日韩联赛的三倍和十倍以上。
如今,俱乐部纷纷退出,2020赛季中超一半的俱乐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欠薪、拖欠转会费的情况,过往的“金元足球“恐难以为继。
在今年疫情的冲击下,足球界各大俱乐部更是艰难维持。4月开始,欧洲足坛从顶级豪门到其他球队都开始不同程度的降薪。中国球员的降薪同样迫在眉睫。
此次“限薪”转“降薪”,目的是推动职业联赛的健康发展,减少俱乐部财务负担,严格监管薪酬体系和转会市场,本土球员和外援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金元足球”将慢慢告别中国足坛,豪门球队和平民球队之间的实力差距也会相对缩小。
除了降薪之外,另一议题俱乐部命名中性化其实也规划已久。
早在2017年底的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会议上,足协就公布了要求推动俱乐部名称中性化和去企业化的政策,并预计用3年时间完成这个目标。
如今三年之限即将到来,中超球队中完成改名,且符合要求的队伍寥寥无几,预计明年足协将会出台细则进行落实。
备受关注的职业联盟事宜并未得到充分讨论,预计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完成此项工作。
此次中国足坛的重大调整看起来雷厉风行,实则酝酿已久。改善联赛生态,加强财务管理,落实严格监管,推动长远发展,路漫漫其修远。
在降薪改革的同时,中国足球还有深远的问题需要考虑。如何保障球员的利益,发展适宜的激励机制,带动球员拼搏进取的精神,中国足球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