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人”帕特里克·奎因(Patrick Quinn)是“冰桶挑战”的发起人之一。当地时间11月23日,美国ALS协会(The ALS Association)发布讣告称,奎因因病逝世,终年37岁。1983年,奎因在美国纽约州出生。2013年3月8日,刚过完30岁生日没几天,他被诊断出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
“在与渐冻症抗争7年后,‘纽约的孩子’奎因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坚持、奋斗和努力,让数百万罕见病患者获益。”美国区域体育电视网络运营商YES记者杰克·柯里写道。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我走之后,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希望医学能早日攻克这个难题,让那些因为‘渐冻症’而饱受折磨的人,早日摆脱痛苦……”这是北大“渐冻症”女孩娄滔昏迷前说得一段话,让无数人泪目。
患上“渐冻症”时,娄滔刚刚29岁。短短八个月内全身瘫痪,在与病魔抗争了两年后,她正式做出了死后捐献遗体的决定,口述遗嘱。
什么是渐冻症?
渐冻症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约1/10万,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该病会影响大脑和脊髓中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细胞,造成运动神经元死亡,大脑无法控制肌肉运动,肌肉会因缺乏运动而萎缩。
1869年,法国“神经学之父”让-马丁·查克特(Jean-Martin Charcot)率先命名并描述这一疾病。在法国,ALS又被称为Charcot病。1939年,美国家喻户晓的棒球运动员卢·格里克(Lou Gehrig)因病停赛,引起广泛关注。此后,美国民众也将ALS称为“卢·格里克氏症”。
ALS的症状是逐渐加重的。初期,患者会感觉肌肉无力或行动僵硬,多数是从手臂或腿部开始的。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身体部位宛如被“冻住”。疾病发展到晚期,病人会完全失去行动能力,甚至呼吸肌麻痹。因此,ALS亦被称为“渐冻症”。
关于该病还有很多未知。比如,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楚。研究称,仅5%-10%患者有明确的遗传因素。其他近95%属于散发性案例,病因不明确,与种族、收入水平无关。一些长期研究试图找到ALS相关因素。比如,美国有研究发现,退伍军人,尤其是参加过海湾战争的军人,ALS患病率会翻番。
由于缺少有效治疗手段,一般确诊ALS后,患者的预期寿命约3-5年。有些人仅活了数月。约20%病人能活过5年。奎因从确诊到病逝,经历了7个年头。“冰桶挑战”另一发起人皮特·弗瑞兹(Pete Frates),于2019年病逝,享年34岁。此时,距离他确诊也是7年。“冰桶挑战”的第3名发起人安东尼·塞内尔基亚(Anthony Senerchia)则是和疾病抗争14年后,于2017年过世,享年46岁。
目前已知,确诊ALS、生存时间最长的,是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终年76岁,与疾病斗争40多年。
临床一直在寻找渐冻症的“解冻”方法
随着临床上对ALS病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氧化应激被认为是 ALS 中起作用的一个过程,因此2001年开始日本专家便将其与依达拉奉联系起来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用药6个月和12个月后,患者存活率得到大幅度提升。2015 年,日本和韩国首次批准依达拉奉用于治疗 ALS,FDA 基于日本临床试验结果确定依达拉奉的疗效,于 2017 年 5 月批准用于治疗 ALS。
2017年,Cell杂志(IF=38.045)发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部门的Jeffrey D Rothstein教授文章,他感叹道: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进行性、成人发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通常是致命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药物发现的历史充满了反复无常的过程。在FDA批准抗兴奋性毒性药物利鲁唑22年后,另一种抗氧化剂依达拉奉才被发现对改善ALS的进展有效。
2020年8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必存®(依达拉奉注射液,含5ml:10mg、20ml:30mg两种规格)用于ALS治疗。 2020年11月19 日,先声药业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颁发的药品补充申请批准通知书,必存®成为首个申请、首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依达拉奉注射液。
除依达拉奉以外,美国研究发现,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蛋白三聚体SOD1,能引起神经凋亡,或对ALS疾病进展具有恶性影响。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发现,大脑中的星型胶质细胞或在ALS等神经性障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9年1月,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刊发哈佛大学研究,称鉴别出ALS的潜在新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证明人类干细胞模型方法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同年12月,《自然医学》杂志刊发新研究,称一种人工合成分子或能抑制导致ALS的缺陷基因,从而预防疾病进展,甚至可以抑制疾病。
病魔可以改变生命的长短,但无法改变每个认真生活的生命的厚度。期待有一天,当说起“冰桶挑战”的时候,人们会说:因为这场运动,由此唤起了全社会对渐冻症的关注,并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攻克了这个疾病,让世上再无渐冻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