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渝川
自认为客观公正的人们,其实很多时候都没能做到产生偏见,也没有有意的抑制这种观念。
20世纪中期,加拿大社会学家瓦克丝给多伦多周边的约100家度假村致信,以两个人的名义要求预订日期完全相同的房间。在一封信上,他署名“格林伯格先生”;另一封信则署名“洛克伍德先生”——第一个署名获得的答复率是52%,36%的度假村为他预订;而第二个署名则得到了95%的答复,有93%的预订许可。
名字带有“XX伯格”字样的人,一般是犹太人。这个案例可以很清楚的说明,在哪怕是曾经加入到同盟国,对抗屠杀和清洗过大量犹太人的纳粹德国的国家,对于犹太人的社会歧视也根深蒂固。
请注意,这个案例中的100家度假村,都不认识瓦克丝杜撰出的“格林伯格”或“洛克伍德”。这也意味着,这两个“人”对于度假村带来的潜在收益和风险,至少在预订阶段是完全一致的,没有证据显示“格林伯格”会带来额外的什么病毒,以及财产等方面的风险。但度假村的经营者却宁可少做一个客人的生意,也不愿意接纳犹太人。
这说明了什么?
举这个案例,不是为了凸显我们的某种优越感。因为就在几年、十几年前,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分别盛行着对河南、安徽、江苏北部、贵州、四川等省份人员的歧视。而在更广泛意义上,网上常见的“地图炮”——最新版本围绕成都与重庆之间展开;还有所谓的“鄙视链”,这些都展现了偏见和歧视是如何在文明社会中对人的心灵以及外在行为构成毒化。
偏见,歧视,曾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内,无论在中国还是欧美国家,都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年来歧视观念却悄然反弹。这绝不仅仅指的是唐纳德·特朗普执政期间的美国,经由长期挑唆,美国部分民众对于华人等少数族群的态度变得更为偏狭,且不再掩盖这样的偏见。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戈登•奥尔波特(1897—1967)1954年出版的《偏见的本质》一书,相当犀利、系统、细密的讨论了现代文明社会中几乎无处不在的(族裔)偏见、歧视、压制乃至更粗暴做法的来源。
对于犹太人的歧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欧洲、美洲是非常顽固的社会存在。希特勒主宰下的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清算,纳粹德国占领的东南欧、东欧一些国家的政府和民众对犹太人群体实施的“趁火打劫”,根本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希特勒的偏执、疯狂——歧视和迫害犹太人,其实是欧美社会在几个世纪积累的偏见在很短时间内,在特定空间中所实施的集体犯罪行为。
为什么会有偏见?
《偏见的本质》书中列举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对话案例:
X先生:犹太人的问题是,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小团体。
Y先生:但是公益基金会的记录显示,犹太人比非犹太人向社会慈善机构慷慨解囊的比例更大。
X先生:这表明他们总是试图收买人心,试图插手XXXX(其他宗教)的事务。他们除了金钱别的什么都不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犹太银行家。
Y先生:但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犹太人在银行业中所占的百分比是微不足道的,比非犹太人的比例要小得多。
X先生:所以说,他们就没兴趣从事正当行业;他们只做演艺圈的生意或者开夜总会。
对话中,X先生的发言示范了常见的偏见言论和观念,是如何被错误的合理化。
《偏见的本质》书中将偏见导致的行为进行了排序:仇恨言论、回避、歧视、身体攻击、种族清洗。
仇恨言论有时在网上相当常见,人们会在此谈论自己的偏见。这种言论并不一定引发更进一步的行动,却可能因为群体心理、盲从而引发当事人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回避虽然是偏见者自己承担对其厌恶的群体的代价和成本,却因为这些代价和成本而会让其带有的不满被进一步发酵。
歧视就是偏见者对歧视对象采取点相对较轻的伤害方式,通过剥夺后者的社会权益并期待将这种剥夺制度化,来反向佐证偏见的正确性。再下一步,就是身体攻击,并可能滑向种族清洗。
《偏见的本质》书中指出,“人有一种产生偏见的倾向。人性中自然而正常的本能使他们易于做出泛化、概念和分类,这些都是对经验世界的过度简化。”而这一切在不理性情况下,我们会根据传闻、情感投射和幻想来形成偏见。
失败者为何热衷偏见
《偏见的本质》书中认为,“排斥某一个外群体的人,也倾向于排斥其他外群体。”比如,某个美国人,如果歧视华人,就很可能同时歧视黑人、拉美裔,也会对新入籍美国的白人移民表达不满。
又如,在某些大城市,一些本地居民不仅会歧视河南人、苏北人、安徽人,也会连带着歧视四川人、贵州人、东北人。这意味着,当一个人流露出对某一类型人群的歧视时,这很可能只是其歧视观念的冰山一角。
书中采用典型的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学术研究方法,对美国国内族裔偏见的情况进行了测量分析。20世纪50年代,“全美国人口中有五分之四都对少数群体怀有足以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偏见”,而在当时,美国民众支持种族隔离政策的比例也与此大体相当。
书中详细分析了族裔偏见中的群体差异。事实上,无论是人种和民族差异,还是其他差异,建构族裔身份的更多源自社会认同、文化身份。包括美国在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无论什么种族、民族,都很少有人拥有纯净的血统,大多数人都是混血。事实上,无论是20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还是近代和现代的欧洲其他国家以及美国,人们对犹太人的偏见之中,有关犹太人的特质描绘,其中只有文化特质符合事实,而非血统等特质。
偏见总是存在。但偏见驱动的行为,从仇恨言论逐步上升到人身攻击、种族清洗,常常与偏见者的境遇有关。也就是说,现状不如意者更可能相互抱团,发展出特殊的凝聚力,然后对歧视对象施加更加激烈的排斥。由此,可以解释经济全球化的受害地区,比如美国的“铁锈地带”的居民尤其反感外来移民、外国企业,还坚定支持在全球范围内早就沦为笑柄的“懂王”。
偏见的发展、升级,往往意味着偏见者会选择(需要对其境遇、社会问题等承担责任的)替罪羊。美国本土居民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东欧移民、意大利移民以严重歧视。而在20世纪30-50年代,黑人与犹太人以及日本人被美国人指责“犯有最多种多样的罪恶”。而在新世纪,中东、北非国家移民又成为了受到最多制度化限制的对象。书中讨论了犹太人在历史上长期被歧视的各种原因。
所评图书:
书名:《偏见的本质》
作者:(美)戈登·奥尔波特
译者:凌晨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后浪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