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嫦娥五号奔月“挖土”,我们在电影中拥抱月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嫦娥五号奔月“挖土”,我们在电影中拥抱月球

科学和人类的决心让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但在这之前,电影就想象出了人类登月的场景,在电影中,我们得以近距离拥抱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天体。

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并传回着陆影像图。12月2日,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我国的月球探索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自古以来承载着人类的种种梦想,并伴随而生了许多神话。嫦娥奔月、月亮女神塞勒涅,无不包含了人类对月球的幻想。

科学和人类的决心让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但在这之前,电影就想象出了人类登月的场景,在电影中,我们得以近距离拥抱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天体。

本期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文章,就带大家一起探索电影与月球的故事。

幻想,对月球的浪漫描绘

电影对月球的关注,离不开根植于人类文明中对月球的向往,电影在诞生后不久,就将镜头对准了月球。

1902年,最早期的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在一个临时影棚放映,大受欢迎。影片的科幻创作灵感来自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梅里爱巧妙地将两者的文学作品进行捏合。该片讲述了一个天文学院院长制作机器前往月球的故事,片中的机器是一枚炮弹,几位天文学家乘坐着炮弹飞到了月球,并遇到了外星人,他们需要逃过外星人的追捕,想办法返回地球。

▲《月球旅行记》剧照来源:豆瓣

在影片中,梅里爱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登月冒险故事具有近乎疯狂的想象力,在早期有限的物质条件和缺乏资源保障的条件下,梅里爱展现出惊人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能力,对人类知之甚少的月球景象进行了艺术性刻画。

严谨,对月球的科学想象

在《月球旅行记》诞生后的近半个世纪,电影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电影人有了好的拍摄条件,在50年代美苏争霸的背景之下,美国诞生了一批批优秀的科幻作品,1950年上映的《登陆月球》就是比较早期的硬科幻电影之一。《登陆月球》的故事完全依据当时的科学知识设想了一场登月之旅。在那个尚且无人去过太空的年代,导演欧文·皮切尔却预演了无重力生活,太空行走等场景。值得一提的是,《登陆月球》中有一个极具预见性的情节: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登陆时,燃料即将耗尽。而在阿波罗11号的真实经历中,也出现了燃料耗尽,只剩下一次给上升发动机点火的机会。

▲《登陆月球》海报来源:豆瓣

电影在当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除了有导演欧文·皮切尔的功劳,还有罗伯特·海因莱因(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的贡献——他为这部电影担任了技术顾问,因此,整部电影充满着科学的严谨。加之编剧们的努力,拥有着严肃性和娱乐性的《登陆月球》,让当时的观众们在电影院中领略到了太空和科学的魅力。影片最终获得了第23届奥斯卡的最佳特效大奖。

回望,在月球观照内心

对于月球的持续探索的动力,离不开月球蕴含的丰富能源。作为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被寄予厚望。据估算,全中国只需8吨氦-3,全世界只需100吨氦-3,就可满足人们一整年的能源需求。不过,氦-3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极少,而前期嫦娥工程探明,月壤中的氦-3储量达上百万吨。由邓肯·琼斯执导的影片《月球》正是以开发月球上的氦-3资源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克隆人的故事。在影片的故事设定中,未来全世界75%的能源由月球能源公司提供,而该公司正是利用从月球上开采的氦-3来发电。

▲《月球》剧照来源:豆瓣

在《月球》中,基地形同于中国神话中的广寒宫,充盈着迷离悬疑的气氛,孤寂的太空舱生活,导演在时间轴、克隆技术、人与机器的关系架构中巧做心思,使得这部仅33天完成的“独角戏”,成为当年被提名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的最佳影片。

相较于其他科幻巨作,《月球》中没有外星人、没有浩大的战斗场面,仅由一人工作者、一个电脑、一个克隆体撑起全篇。影片将视角转向月球中的人物,传达了太空冷酷异境中渺小个体所经历的存在危机、现实幻灭。

记录,用镜头重新发现

在想象之外,有电影人选择用纪录片的形式观察月球。2006年,BBC推出了纪录片《月球之谜》,在短短60分钟内,节目带领观众回溯远古时期,同时游走世界各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从中总结出月亮的变化规则及月亮对于地球活动的影响,并科学解答了关于月球的各种迷踪。

随着历史的脚步慢慢地前进,不久人类终于首次成功登月,他们对眼前所见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但与此同时,人类对于月球的研究也终于到达了另一层次。人们开始逐渐地增加登月行为,发射各种探测卫星,在月球上设立监测站,试图深入地了解月球。《月球之谜》结合了阿波罗任务的历史画面、美国航天总署和欧洲太空局提供的珍贵资料及照片,还有登月人士的访谈,为我们解读了迷人的月球。

2019年,中央电视台、国家航天局推出了大型科学纪录片《飞向月球》,纪录片共5集、每集30分钟,围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科技创新等内容展开。记录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落月等历史时刻。

▲《飞向月球》剧照来源:豆瓣

《飞向月球》采用4K超高清拍摄制作,搭建了全球首个4K混合现实实时数字特效制作摄影棚,在科普表达上创新性地采用大量原创三维动画,直观解读科学原理,真实还原月球空间环境,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

总结

当然,关于月球的电影创作远不止这些,影史上,还有众多电影人用他们的镜头刻画下了他们心中的月球:1964年充满讽刺意味的《最先登上月球的人》、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摄的神作《2001太空漫游》、1995年朗·霍华德拍摄的传记电影《阿波罗13号》、2018年达米恩·查泽雷拍摄的传记电影《登月第一人》等。

在月球探测器不断传回越来越多的月球表面图片的时候,大屏幕上,一代代电影人也用不同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光怪陆离的月球世界。从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到如今,人类在电影世界进行了一场跨越118年的月球之旅,而这趟旅程,如同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一样,远没有结束。

参考资料:

①8分电影. 精选六部月球电影,最早的1902年就拍出来了

http://dwz.date/dzaN

②人民网.“嫦娥五号”将挑战我国航天史上四个“首次”

http://dwz.date/dzaQ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嫦娥五号奔月“挖土”,我们在电影中拥抱月球

科学和人类的决心让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但在这之前,电影就想象出了人类登月的场景,在电影中,我们得以近距离拥抱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天体。

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并传回着陆影像图。12月2日,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我国的月球探索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自古以来承载着人类的种种梦想,并伴随而生了许多神话。嫦娥奔月、月亮女神塞勒涅,无不包含了人类对月球的幻想。

科学和人类的决心让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但在这之前,电影就想象出了人类登月的场景,在电影中,我们得以近距离拥抱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天体。

本期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文章,就带大家一起探索电影与月球的故事。

幻想,对月球的浪漫描绘

电影对月球的关注,离不开根植于人类文明中对月球的向往,电影在诞生后不久,就将镜头对准了月球。

1902年,最早期的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在一个临时影棚放映,大受欢迎。影片的科幻创作灵感来自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梅里爱巧妙地将两者的文学作品进行捏合。该片讲述了一个天文学院院长制作机器前往月球的故事,片中的机器是一枚炮弹,几位天文学家乘坐着炮弹飞到了月球,并遇到了外星人,他们需要逃过外星人的追捕,想办法返回地球。

▲《月球旅行记》剧照来源:豆瓣

在影片中,梅里爱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登月冒险故事具有近乎疯狂的想象力,在早期有限的物质条件和缺乏资源保障的条件下,梅里爱展现出惊人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能力,对人类知之甚少的月球景象进行了艺术性刻画。

严谨,对月球的科学想象

在《月球旅行记》诞生后的近半个世纪,电影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电影人有了好的拍摄条件,在50年代美苏争霸的背景之下,美国诞生了一批批优秀的科幻作品,1950年上映的《登陆月球》就是比较早期的硬科幻电影之一。《登陆月球》的故事完全依据当时的科学知识设想了一场登月之旅。在那个尚且无人去过太空的年代,导演欧文·皮切尔却预演了无重力生活,太空行走等场景。值得一提的是,《登陆月球》中有一个极具预见性的情节: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登陆时,燃料即将耗尽。而在阿波罗11号的真实经历中,也出现了燃料耗尽,只剩下一次给上升发动机点火的机会。

▲《登陆月球》海报来源:豆瓣

电影在当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除了有导演欧文·皮切尔的功劳,还有罗伯特·海因莱因(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的贡献——他为这部电影担任了技术顾问,因此,整部电影充满着科学的严谨。加之编剧们的努力,拥有着严肃性和娱乐性的《登陆月球》,让当时的观众们在电影院中领略到了太空和科学的魅力。影片最终获得了第23届奥斯卡的最佳特效大奖。

回望,在月球观照内心

对于月球的持续探索的动力,离不开月球蕴含的丰富能源。作为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被寄予厚望。据估算,全中国只需8吨氦-3,全世界只需100吨氦-3,就可满足人们一整年的能源需求。不过,氦-3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极少,而前期嫦娥工程探明,月壤中的氦-3储量达上百万吨。由邓肯·琼斯执导的影片《月球》正是以开发月球上的氦-3资源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克隆人的故事。在影片的故事设定中,未来全世界75%的能源由月球能源公司提供,而该公司正是利用从月球上开采的氦-3来发电。

▲《月球》剧照来源:豆瓣

在《月球》中,基地形同于中国神话中的广寒宫,充盈着迷离悬疑的气氛,孤寂的太空舱生活,导演在时间轴、克隆技术、人与机器的关系架构中巧做心思,使得这部仅33天完成的“独角戏”,成为当年被提名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的最佳影片。

相较于其他科幻巨作,《月球》中没有外星人、没有浩大的战斗场面,仅由一人工作者、一个电脑、一个克隆体撑起全篇。影片将视角转向月球中的人物,传达了太空冷酷异境中渺小个体所经历的存在危机、现实幻灭。

记录,用镜头重新发现

在想象之外,有电影人选择用纪录片的形式观察月球。2006年,BBC推出了纪录片《月球之谜》,在短短60分钟内,节目带领观众回溯远古时期,同时游走世界各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从中总结出月亮的变化规则及月亮对于地球活动的影响,并科学解答了关于月球的各种迷踪。

随着历史的脚步慢慢地前进,不久人类终于首次成功登月,他们对眼前所见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但与此同时,人类对于月球的研究也终于到达了另一层次。人们开始逐渐地增加登月行为,发射各种探测卫星,在月球上设立监测站,试图深入地了解月球。《月球之谜》结合了阿波罗任务的历史画面、美国航天总署和欧洲太空局提供的珍贵资料及照片,还有登月人士的访谈,为我们解读了迷人的月球。

2019年,中央电视台、国家航天局推出了大型科学纪录片《飞向月球》,纪录片共5集、每集30分钟,围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科技创新等内容展开。记录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落月等历史时刻。

▲《飞向月球》剧照来源:豆瓣

《飞向月球》采用4K超高清拍摄制作,搭建了全球首个4K混合现实实时数字特效制作摄影棚,在科普表达上创新性地采用大量原创三维动画,直观解读科学原理,真实还原月球空间环境,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

总结

当然,关于月球的电影创作远不止这些,影史上,还有众多电影人用他们的镜头刻画下了他们心中的月球:1964年充满讽刺意味的《最先登上月球的人》、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摄的神作《2001太空漫游》、1995年朗·霍华德拍摄的传记电影《阿波罗13号》、2018年达米恩·查泽雷拍摄的传记电影《登月第一人》等。

在月球探测器不断传回越来越多的月球表面图片的时候,大屏幕上,一代代电影人也用不同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光怪陆离的月球世界。从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到如今,人类在电影世界进行了一场跨越118年的月球之旅,而这趟旅程,如同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一样,远没有结束。

参考资料:

①8分电影. 精选六部月球电影,最早的1902年就拍出来了

http://dwz.date/dzaN

②人民网.“嫦娥五号”将挑战我国航天史上四个“首次”

http://dwz.date/dzaQ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