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三国志》系列发展史——12部前作全回顾(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三国志》系列发展史——12部前作全回顾(下)

《三国志》9-12代回顾。

图片素材来源:4Gamer

9、《三国志Ⅸ》(2001年)

《三国志Ⅸ》回到了《三国志Ⅵ》的道路上,回归以战略游戏为主的风格。

图片来源:4Gamer

本作最大的特征,是战略地图和战斗地图合二为一。

在前作里,平时让军队移动的话,是通过下达一个命令完成的,地图上不会出现相应的单位;反过来一旦发生战争,平时所见的地图(战略地图)就被别的地图所代替,在新地图(战斗地图)上操作部队进行战斗。

在本作中,下达命令让军队移动后,同一张地图上对应的部队就会出现,并且和敌国战斗也是在同一张地图上。

战斗也好,内政也好,都在同一张地图上进行。  图片来源:4Gamer

基本的游戏系统和《三国志Ⅵ》类似,也是“情节式”:1个武将=1个命令、1个回合是10天,3个回合就是一个月。在回合开始的时候输入命令,随后的10天内命令会得到执行。如果碰到超过10天的长距离移动的情况,会跳过该回合继续进行游戏。

虽说1个回合是10天,但玩起来感觉很短,与敌人接近之后或许还有思考的时间,但是一旦一个回合决策失误,很有可能就会导致一座城池陷入敌手。所以好好把握军队行军的时间是很重要的。

可以看到,在被吕布和董卓的大军包围的紧要关头,援军刚好赶到。立刻使形式发生逆转。(吕布:“撤退!撤退!这样下去会被全灭的!”)  图片来源:4Gamer

有效利用一张地图的这种形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要素,玩游戏的感受也发生了变化。在地图上布阵作为战争的中转站、布置陷阱等等都可以实现,将到敌方大军阻挡在城门之下,然后派别动队绕后袭击这样的战术也会即时展现在地图上。

《三国志Ⅷ》里引入的同盟系统同样沿用到本作里,前作中必须在“看到同盟军战斗之后加入”“按照同盟军的支援请求派出部队同时进攻”“和敌军先苦战,待到其精疲力竭后,由同盟军轻松拿下”三种战术之中选一个,而本作可以选择“与视野范围内的同盟军相互配合行动”,增加了灵活性。

“张鲁军向董卓军宣战了”。张鲁站出来了,我也来!  图片来源:4Gamer
“191年1月,未能打倒董卓,反董卓联合军解散”。果然还是有点难……  图片来源:4Gamer

1个武将=1个命令,这样点鼠标的频率肯定增加了,但是委任系统已经很好地优化过,即使是不懂游戏核心的玩家,经过序章之后也能充分了解游戏玩法(不熟练的玩家做出的决定往往不如AI,因此首先让AI自己行动,在观察中掌握游戏规则比较好。)。

“曹操大人,夏侯渊跑到董卓那边去了”。不知道规则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图片来源:4Gamer

从整体上来看,本作战争·内政·外交的平衡做得非常好,玩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喜好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半延时的游戏系统也颇为好评。在系列粉丝中,《三国志Ⅸ》也确实一直享有很好的口碑。

10、《三国志Ⅹ》(2004年)

从《三国志Ⅵ》和《三国志Ⅶ》进化而来的《三国志Ⅹ》或许可以被称为全武将可玩型(或者说是《太阁立志传》型)三国志。

图片来源:4Gamer

说个可能有点夸大的话,《太阁立志传》可以算是开发世界游戏的先驱者之一。“作为日本战国时代的一名武将,做啥都可以”这样的游戏设计,应该可以归类为开放世界游戏的吧。

本作发售的2004年,是开放世界游戏名作《侠盗猎车手3》发售的第二年,业界关于“做一个开放世界哪些是必要的”也逐渐达成共识。在这个大背景下,加上6代和7代的尝试与积累,《三国志Ⅹ》横空出世。

只使用一张地图。事实上的开放世界。  图片来源:4Gamer

本作中,下达命令有一个“日数”的限制,一旦下达某个命令,就会经过设定的天数。因此变成了“君主自己种田是浪费时间。部下能做的事情就交给部下做是最好的”这么个状况。

这样一来,本作中,玩君主身份的话,基本就是指挥部下。那么余下的时间怎么度过呢?可以进行诸如和部下聊聊天提高“亲密度”,可以赶赴重要的外交活动、还可以亲自去笼络一些绝世奇才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

一方面,部下虽然依旧是坚决执行上头下来的命令,但与经常点点点就结束了的内政相对,谍报活动等成为了一项工作,需要实际地在地图上旅行、去到目标城市里、完成谍报活动后再返回。

在这之中,“被半路杀出来的强盗剥了个干净”“潜入之前就暴露了”等等突发事件很容易发生。让玩家即使不是赶赴前线,也有了不少紧张感。

一旦当了官,就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指示。  图片来源:4Gamer

另一方面,本作中在进入仕途之能做的事情大大增多了。其中心就是“酒家任务(酒家での依頼)”,完成随机生成的任务可以获得名声。虽然偶尔也会有内政系的任务需要到街上去点一点鼠标,但主要都是“找这个找那个”这样需要在地图上跑来跑去的任务。

并且,当官之前还可以雇用私兵,甚至还可以直接成为一方的独立势力。虽然成为独立势力在以前的作品里面也可以实现,但是本作中的过程显然更有意思一些。

以酒家为据点、挑战自由任务的系统。  图片来源:4Gamer

像这样,本作把之前显得比较单薄的部分增大了容量,提高了作为开放世界的完成度。

这样游戏要素增多,玩君主身份时会不会全都是繁杂的事情呢?也并非完全如此,因为有“战役模式”这个大规模战斗模式的引入。

以前,《三国志》中的战斗,都是城市的互相争夺。而本作的战役模式,是围绕着一片地区(包含复数个城市)的统治权、以特定的胜利条件为基础、使用大部队来战斗的方式。在这个情况下,战斗是在一张地图上完成的。

赌上地域统治权的战斗——“战役”。  图片来源:4Gamer

当然争夺一个城市的争夺战也是存在的,这个与战役相比就是小规模的战斗了。这个情况下,就不会在同一张地图上、而是在专用的地图上展开。

城市的争夺和早些的作品颇为相似。  图片来源:4Gamer

“单挑”和“舌战”等可以体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要素也有不少。从微观到宏观,可以从任何角度来感受三国时代,这正是本作的魅力所在。

当然,历史事件数量也非常多。不过关于这一点的好坏,是见仁见智了。

历史事件非常充实。  图片来源:4Gamer

本作最大的遗憾,是单挑和舌战系统过于精细了,即使熟悉系统,也要花上不少时间。不过总的来说,本作在《三国志Ⅵ》和《三国志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于喜爱RPG元素的玩家来说,无疑是一部佳作。

11、《三国志11》(2006年)

《三国志》系列再次回归到策略游戏上,这一次采用了阿拉伯数字而非罗马数字作为标记。

图片来源:4Gamer

《三国志11》继承了一张地图、10天一回合的构造。甚至连内政都是在同一张地图上表示,商业的发展和农田的扩大,都会在地图上出现对应的设施。

本作还是熟悉的1个武将=1个命令,如果遵从军师的建议,一个劲儿往下点,应该可以实现最轻松游戏。

乍一看有些不知所措的画面。这后面就要在地图上建造建筑了。下方是比较适合执行命令的武将。  图片来源:4Gamer

虽然本作基本传承了《三国志Ⅸ》的发展模式,但是要素略微有些过多了。特别是街市的发展给了玩家不小的负担,还有“可以让附近的商业设施的效率上升的”建筑物的存在,如果在一开始就不进行大规模的设计,到后面效率就会收到不小的影响。

在这基础之上,还有可以把这些设施“合成”从而提高等级的系统存在,这其中的繁杂真是一言难尽。再碰上个战事爆发把街道焚毁了,复兴之路真的是让人心碎。

讲真,建造街市真心累……  图片来源:4Gamer

作为游戏来说,本作玩得太累了,虽说是回合制,但是玩起来有RTS的充实感。因此,本作的评价也同样是两极分化,好不好玩,也就取决于玩家个人喜好了。

12、《三国志12》(2012年)

大概是因为《三国志11》确实太复杂了,《三国志12》又回到了《三国志Ⅳ》的路线上了。

图片来源:4Gamer

地图分为战略地图、战斗地图和街市地图三种。游戏系统方面,采用了“半情节式”,武将武将的自主性更高,更加智能。具体说来,就是不需要对武将下命令了, “在街市上建造特定的建筑物,把武将分配到建筑物去”就行了,武将会自动进行相关的工作。

在内政里有“在街上建造建筑物”、“把武将分配到街上的建筑物去”的选项。  图片来源:4Gamer

举个例子,在原来的作品里,要想补充军队,需要执行“征兵”的命令。并且一旦命令发出去了就无法收回。但是在本作里,征兵这个命令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在街市上建立兵舍,然后分配武将,进而管理征兵速度(如果武将相性比较合适,还可以增加征兵的速度)。

建筑物的武将配置,利用“自动配置”能达到最佳效果。  图片来源:4Gamer

点击“进行下一轮”后,可以自由的更换武将配置,这样压力就小了很多。每个建筑物还有最低效果,因此在“三国志Ⅵ”中因为武将数量不足而陷入被动的情况,很难在本作中出现了(并且武将数量对于城市数量而言是绰绰有余的)。

战斗部分则是完全的RTS,看起来像是《三国志大战》那样的玩法。对于不擅长即时战斗的玩家来说,完全交给AI负责也是可行的。

在本作发售之初在战斗部分的快速寻路AI存在着很大的问题,AI之间的战斗常常有些意想不到的展开,让玩家感到压力很大,不过在后续补丁中这个问题被解决,玩家可以好好的享受战斗的乐趣了。

战斗时完全的RTS。此处是战斗时的画面。  图片来源:4Gamer
武将还有必杀技。  图片来源:4Gamer

从早年的《三国志》玩过来的玩家,常常会评价本作过于智能(尤其内政方面),非常平淡。但是RTS形式的战斗部分可以深入研究战术,还可以一边进行人才管理,一边进行战斗,也并非那么的无聊。

总之,《三国志12》将《三国志Ⅳ》的那种系统改进到了全新的高度,虽然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更加贴近现代的游戏节奏,且对新粉丝更加宽容。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志12》不失为一个好作品。

最后总结:

整个系列作品回顾下来,可以发现光荣以及现在的光荣特库摩对于本系列一直在不停地摸索与尝试,每一作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要说三十年间有什么没有变化,那就是每一作都会有新鲜感这一点是一直没变。

战斗的平衡性在各个作品中有很大差别, “前作的平衡性如何如何”“这招简直跟作弊一样”这样的讨论到处可见。在互联网上随手一查就会有大量的攻略,其中不乏《战斗必胜法》这类的文章(特别是早期的游戏攻略)。这一块其实可以看作是玩家和开发者之间永无休止的斗智历史,仔细研究起来也是非常有趣的。

在文章的最后,用一张长图来看一看曹操的相貌变化吧!

早年相貌还有些变化,后面的作品中看上去就没啥区别了。  图片来源:4Gamer

 

来源:4Gamer

原标题:「三國志」ナンバリングタイトル12作を一気にプレイ。最新作の発売を前にシリーズの歴史を振り返る“三國志マラソン”で見えてきたものと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三国志》系列发展史——12部前作全回顾(下)

《三国志》9-12代回顾。

图片素材来源:4Gamer

9、《三国志Ⅸ》(2001年)

《三国志Ⅸ》回到了《三国志Ⅵ》的道路上,回归以战略游戏为主的风格。

图片来源:4Gamer

本作最大的特征,是战略地图和战斗地图合二为一。

在前作里,平时让军队移动的话,是通过下达一个命令完成的,地图上不会出现相应的单位;反过来一旦发生战争,平时所见的地图(战略地图)就被别的地图所代替,在新地图(战斗地图)上操作部队进行战斗。

在本作中,下达命令让军队移动后,同一张地图上对应的部队就会出现,并且和敌国战斗也是在同一张地图上。

战斗也好,内政也好,都在同一张地图上进行。  图片来源:4Gamer

基本的游戏系统和《三国志Ⅵ》类似,也是“情节式”:1个武将=1个命令、1个回合是10天,3个回合就是一个月。在回合开始的时候输入命令,随后的10天内命令会得到执行。如果碰到超过10天的长距离移动的情况,会跳过该回合继续进行游戏。

虽说1个回合是10天,但玩起来感觉很短,与敌人接近之后或许还有思考的时间,但是一旦一个回合决策失误,很有可能就会导致一座城池陷入敌手。所以好好把握军队行军的时间是很重要的。

可以看到,在被吕布和董卓的大军包围的紧要关头,援军刚好赶到。立刻使形式发生逆转。(吕布:“撤退!撤退!这样下去会被全灭的!”)  图片来源:4Gamer

有效利用一张地图的这种形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要素,玩游戏的感受也发生了变化。在地图上布阵作为战争的中转站、布置陷阱等等都可以实现,将到敌方大军阻挡在城门之下,然后派别动队绕后袭击这样的战术也会即时展现在地图上。

《三国志Ⅷ》里引入的同盟系统同样沿用到本作里,前作中必须在“看到同盟军战斗之后加入”“按照同盟军的支援请求派出部队同时进攻”“和敌军先苦战,待到其精疲力竭后,由同盟军轻松拿下”三种战术之中选一个,而本作可以选择“与视野范围内的同盟军相互配合行动”,增加了灵活性。

“张鲁军向董卓军宣战了”。张鲁站出来了,我也来!  图片来源:4Gamer
“191年1月,未能打倒董卓,反董卓联合军解散”。果然还是有点难……  图片来源:4Gamer

1个武将=1个命令,这样点鼠标的频率肯定增加了,但是委任系统已经很好地优化过,即使是不懂游戏核心的玩家,经过序章之后也能充分了解游戏玩法(不熟练的玩家做出的决定往往不如AI,因此首先让AI自己行动,在观察中掌握游戏规则比较好。)。

“曹操大人,夏侯渊跑到董卓那边去了”。不知道规则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图片来源:4Gamer

从整体上来看,本作战争·内政·外交的平衡做得非常好,玩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喜好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半延时的游戏系统也颇为好评。在系列粉丝中,《三国志Ⅸ》也确实一直享有很好的口碑。

10、《三国志Ⅹ》(2004年)

从《三国志Ⅵ》和《三国志Ⅶ》进化而来的《三国志Ⅹ》或许可以被称为全武将可玩型(或者说是《太阁立志传》型)三国志。

图片来源:4Gamer

说个可能有点夸大的话,《太阁立志传》可以算是开发世界游戏的先驱者之一。“作为日本战国时代的一名武将,做啥都可以”这样的游戏设计,应该可以归类为开放世界游戏的吧。

本作发售的2004年,是开放世界游戏名作《侠盗猎车手3》发售的第二年,业界关于“做一个开放世界哪些是必要的”也逐渐达成共识。在这个大背景下,加上6代和7代的尝试与积累,《三国志Ⅹ》横空出世。

只使用一张地图。事实上的开放世界。  图片来源:4Gamer

本作中,下达命令有一个“日数”的限制,一旦下达某个命令,就会经过设定的天数。因此变成了“君主自己种田是浪费时间。部下能做的事情就交给部下做是最好的”这么个状况。

这样一来,本作中,玩君主身份的话,基本就是指挥部下。那么余下的时间怎么度过呢?可以进行诸如和部下聊聊天提高“亲密度”,可以赶赴重要的外交活动、还可以亲自去笼络一些绝世奇才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

一方面,部下虽然依旧是坚决执行上头下来的命令,但与经常点点点就结束了的内政相对,谍报活动等成为了一项工作,需要实际地在地图上旅行、去到目标城市里、完成谍报活动后再返回。

在这之中,“被半路杀出来的强盗剥了个干净”“潜入之前就暴露了”等等突发事件很容易发生。让玩家即使不是赶赴前线,也有了不少紧张感。

一旦当了官,就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指示。  图片来源:4Gamer

另一方面,本作中在进入仕途之能做的事情大大增多了。其中心就是“酒家任务(酒家での依頼)”,完成随机生成的任务可以获得名声。虽然偶尔也会有内政系的任务需要到街上去点一点鼠标,但主要都是“找这个找那个”这样需要在地图上跑来跑去的任务。

并且,当官之前还可以雇用私兵,甚至还可以直接成为一方的独立势力。虽然成为独立势力在以前的作品里面也可以实现,但是本作中的过程显然更有意思一些。

以酒家为据点、挑战自由任务的系统。  图片来源:4Gamer

像这样,本作把之前显得比较单薄的部分增大了容量,提高了作为开放世界的完成度。

这样游戏要素增多,玩君主身份时会不会全都是繁杂的事情呢?也并非完全如此,因为有“战役模式”这个大规模战斗模式的引入。

以前,《三国志》中的战斗,都是城市的互相争夺。而本作的战役模式,是围绕着一片地区(包含复数个城市)的统治权、以特定的胜利条件为基础、使用大部队来战斗的方式。在这个情况下,战斗是在一张地图上完成的。

赌上地域统治权的战斗——“战役”。  图片来源:4Gamer

当然争夺一个城市的争夺战也是存在的,这个与战役相比就是小规模的战斗了。这个情况下,就不会在同一张地图上、而是在专用的地图上展开。

城市的争夺和早些的作品颇为相似。  图片来源:4Gamer

“单挑”和“舌战”等可以体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要素也有不少。从微观到宏观,可以从任何角度来感受三国时代,这正是本作的魅力所在。

当然,历史事件数量也非常多。不过关于这一点的好坏,是见仁见智了。

历史事件非常充实。  图片来源:4Gamer

本作最大的遗憾,是单挑和舌战系统过于精细了,即使熟悉系统,也要花上不少时间。不过总的来说,本作在《三国志Ⅵ》和《三国志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于喜爱RPG元素的玩家来说,无疑是一部佳作。

11、《三国志11》(2006年)

《三国志》系列再次回归到策略游戏上,这一次采用了阿拉伯数字而非罗马数字作为标记。

图片来源:4Gamer

《三国志11》继承了一张地图、10天一回合的构造。甚至连内政都是在同一张地图上表示,商业的发展和农田的扩大,都会在地图上出现对应的设施。

本作还是熟悉的1个武将=1个命令,如果遵从军师的建议,一个劲儿往下点,应该可以实现最轻松游戏。

乍一看有些不知所措的画面。这后面就要在地图上建造建筑了。下方是比较适合执行命令的武将。  图片来源:4Gamer

虽然本作基本传承了《三国志Ⅸ》的发展模式,但是要素略微有些过多了。特别是街市的发展给了玩家不小的负担,还有“可以让附近的商业设施的效率上升的”建筑物的存在,如果在一开始就不进行大规模的设计,到后面效率就会收到不小的影响。

在这基础之上,还有可以把这些设施“合成”从而提高等级的系统存在,这其中的繁杂真是一言难尽。再碰上个战事爆发把街道焚毁了,复兴之路真的是让人心碎。

讲真,建造街市真心累……  图片来源:4Gamer

作为游戏来说,本作玩得太累了,虽说是回合制,但是玩起来有RTS的充实感。因此,本作的评价也同样是两极分化,好不好玩,也就取决于玩家个人喜好了。

12、《三国志12》(2012年)

大概是因为《三国志11》确实太复杂了,《三国志12》又回到了《三国志Ⅳ》的路线上了。

图片来源:4Gamer

地图分为战略地图、战斗地图和街市地图三种。游戏系统方面,采用了“半情节式”,武将武将的自主性更高,更加智能。具体说来,就是不需要对武将下命令了, “在街市上建造特定的建筑物,把武将分配到建筑物去”就行了,武将会自动进行相关的工作。

在内政里有“在街上建造建筑物”、“把武将分配到街上的建筑物去”的选项。  图片来源:4Gamer

举个例子,在原来的作品里,要想补充军队,需要执行“征兵”的命令。并且一旦命令发出去了就无法收回。但是在本作里,征兵这个命令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在街市上建立兵舍,然后分配武将,进而管理征兵速度(如果武将相性比较合适,还可以增加征兵的速度)。

建筑物的武将配置,利用“自动配置”能达到最佳效果。  图片来源:4Gamer

点击“进行下一轮”后,可以自由的更换武将配置,这样压力就小了很多。每个建筑物还有最低效果,因此在“三国志Ⅵ”中因为武将数量不足而陷入被动的情况,很难在本作中出现了(并且武将数量对于城市数量而言是绰绰有余的)。

战斗部分则是完全的RTS,看起来像是《三国志大战》那样的玩法。对于不擅长即时战斗的玩家来说,完全交给AI负责也是可行的。

在本作发售之初在战斗部分的快速寻路AI存在着很大的问题,AI之间的战斗常常有些意想不到的展开,让玩家感到压力很大,不过在后续补丁中这个问题被解决,玩家可以好好的享受战斗的乐趣了。

战斗时完全的RTS。此处是战斗时的画面。  图片来源:4Gamer
武将还有必杀技。  图片来源:4Gamer

从早年的《三国志》玩过来的玩家,常常会评价本作过于智能(尤其内政方面),非常平淡。但是RTS形式的战斗部分可以深入研究战术,还可以一边进行人才管理,一边进行战斗,也并非那么的无聊。

总之,《三国志12》将《三国志Ⅳ》的那种系统改进到了全新的高度,虽然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更加贴近现代的游戏节奏,且对新粉丝更加宽容。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志12》不失为一个好作品。

最后总结:

整个系列作品回顾下来,可以发现光荣以及现在的光荣特库摩对于本系列一直在不停地摸索与尝试,每一作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要说三十年间有什么没有变化,那就是每一作都会有新鲜感这一点是一直没变。

战斗的平衡性在各个作品中有很大差别, “前作的平衡性如何如何”“这招简直跟作弊一样”这样的讨论到处可见。在互联网上随手一查就会有大量的攻略,其中不乏《战斗必胜法》这类的文章(特别是早期的游戏攻略)。这一块其实可以看作是玩家和开发者之间永无休止的斗智历史,仔细研究起来也是非常有趣的。

在文章的最后,用一张长图来看一看曹操的相貌变化吧!

早年相貌还有些变化,后面的作品中看上去就没啥区别了。  图片来源:4Gamer

 

来源:4Gamer

原标题:「三國志」ナンバリングタイトル12作を一気にプレイ。最新作の発売を前にシリーズの歴史を振り返る“三國志マラソン”で見えてきたものと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