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山网2月10日消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党组书记李冀东在接受世界旅游组织的媒体采访时称,“十三五”期间新疆将取缔冰川旅游。
这消息对许多向往并热爱探索冰川的旅行者们来说,并非是好消息。但这一举措背后,是冰川加速消融的尴尬现实。
李冀东称,过去十几年间,新疆冰川旅游收入不到10亿元,但是冰川崩塌、消融所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算的。“十三五”期间新疆将取缔冰川旅游,将目前建议相关旅游设施逐步变为远观冰川的度假区,从一带一路意义讲,自治区旅游局倡议天山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共同签署宣言:“为了我们地球、为了我们的生命为了我们的未来——我们共同拒绝冰川旅游。”
一直以来,冰川被誉为“固体水库”,它对河川径流起着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尤其在新疆,这个世界三大极端干旱区之一,水资源主要依托于冰雪融水。数据显示,新疆冰川融水占地表径流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天山南北广袤绿洲最重要的水源保障。而早年间,除了调节生态外,人们曾尝试开发冰川作为旅游资源的用途。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飞腾在去年就冰川旅游接受《新疆日报》采访时称,冰川旅游是伴随着冰川学的研究而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登山、探险、朝圣活动,发展于20世纪的大众观光旅游,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休闲体验旅游活动。而在我国,现代冰川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西部登山科考和冰川资源的大规模考察活动。
但近年来,冰川消融的速度不断加快。2006年科技部设立了“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该项目开展了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利用2006年至2010年间的遥感影像,对我国西部冰川分布现状进行一次系统更新。调查数据显示,过去50年,我国冰川总面积缩小了18%,每年平均有243.7平方千米的冰川消失。退缩最显著的地区在阿尔泰山和冈底斯山,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分别缩小了37.2%和32.7%。
此外,科学刊物《自然•地球科学》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1960年以来,中亚地区山脉冰川快速融化,速度高于全球高山冰川融化平均速度4倍,因气候变化气温上升将导致天山的冰川面积在2050年时减少一半。
如果冰川不断退缩直至消失,来自冰川的融水补给最终也会减少,对河流的调节功能减弱,只能依靠大气降水来维持。这对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来源的绿洲地区而言,意味着致命的打击。
而近距离的冰川旅游观光被认为是造成冰川生态资源恶化的人为原因之一,此外,工业生产、矿业开发、机动车辆尾气、扬尘、放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退缩趋势。
早在2006年10月,乌鲁木齐市政府就作出决定,为保护乌鲁木齐水源地不受污染,禁止游客游览天山一号冰川。该冰川距离乌鲁木齐市西南120公里,是世界上离大都市最近的冰川。然而资料显示,1975年—2012年,天山一号冰川面积由1.98平方公里减至1.65平方公里,减少了16.8%。1996年以来退缩呈加速趋势。
当年叫停天山一号冰川旅游项目的同时,还清理了冰川周围近百个蘑菇种植大棚,恢复种植地植被原貌。2014年4月,新疆自治区对天山一号设立保护区域,通过关停矿点、限制车辆通行、停止旅游探险等系列措施,以加强对进入天山一号冰川区域人员的管理,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冰川的影响。
但“禁游令”在天山一号冰川效果并不显著.一年后,2015年夏季,媒体相继曝出,当地牧民自发组织经营旅游线路,游客不减反增。而其他禁令落实也不到位,冰川消融加剧。
2015年7月,一号冰川观测试验站工作人员对《人民日报》称,10年前的冰川是一个平缓的山坡,徒步就能上去,而现在,冰川西支末端已消融成一堵高达5米多的冰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