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圳特区40年的青岛启示⑩: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寻找青岛城市的“文化气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圳特区40年的青岛启示⑩: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寻找青岛城市的“文化气质”

以文化产业赋能城市发展的鹏城,已经为奔跑在路上的青岛,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深圳经验”。

文 | 于莹

城市的竞争通常历经拼经济、拼管理、拼文化三个阶段。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正如竞争战略之父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所言,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纵观深圳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也是中国当代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很好例证。在这其中,深圳从财富的快速积累中,产生了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更使“城市文化由市民攻坚、共享”变为现实。

深圳是“一张白纸”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奇迹,与国内甚至全球一线城市相比,深圳的历史文化源浅流短。40年前,宝安县只有一台钢琴、一间剧院、一支宣传队。如今,深圳拥有7座超级书城、600多家公共图书馆、在全国最早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是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是“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反观青岛,既有“名人云集、文化重镇”的良好底蕴,也有接受外来文化、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在此背景下,青岛如何培植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循着“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方向,在深圳40年蜕变启示中不难到答案。

从读书月的文化理念

到一座城市的文化战略

“午后,从莲花北出发,在浓密树荫下悠闲走过莲花山,再穿过音乐厅、图书馆来到中心书城——这个角度的深圳,可和世界上任何一个迷人的城市媲美。”这是出自一位网友关于深圳文化景观的直观感受,而这一景观得益于“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观念的涵养。

星盘棋布的文化场所,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圳市民享受着文化,也实现着自身的文化权利。

深圳首次提出市民文化权利,始于首届读书月。“创立深圳读书月的目的就是要从读书这一最为基本的文化行为、文化权利入手,使更多的市民群众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享乐读书的乐趣,满足求知的渴望,达到提升自我以适应社会和未来之目的。”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从读书月出发,成为深圳实现民生文化福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文化发展的城市战略。在此过程中,深圳更是以法规、条例作为保障,让文化真正回归市民权利。

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为例,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并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第一部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充分保护市民阅读权利;出台《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办法》,使市民以低票价享受高雅艺术;发布《深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规定》,要求各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免费服务。

不仅如此,在文化产业中,《深圳经济特区文化产业促进条例》成为国内率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在文明建设中,颁布《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对各种文明行为进行鼓励和促进……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定了“文化立市”战略,文化发展驶入快车道,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这一战略的应有之义。

纵观深圳文化的发展脉络,城市文化战略至少包含两方面内涵,对于市民而言,是如何提升幸福指数和文化品位;对于城市而言,是如何增强软实力。在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进程中,深圳把文化发展成了民生工程,以阅读等文化权利的实现带给市民持久的幸福感,以知识和创意的力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睹深圳文化成就,原北大校长陈佳洱赞叹:“深圳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环境美好、科技创新的城市,更是一个在文化上有伟大抱负和崇高追求的城市。”

身为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临时党支部成员,青岛市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的陈春雷也对文化赋能城市的深圳,感触颇深。陈春雷表示,深圳创造的奇迹不仅在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于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打造,特别是城市文化的积淀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在“文化立市”的战略引领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当然,市民文化全力实现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文化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一个以创新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城市,深圳的文化创新也是一直奔腾不息。

深圳文化的优势与底蕴

城市规划大师彼得·霍尔曾说,每个城市都应有其个性,只需让人置身其中便可知晓自己身在何处。城市个性则显示城市的竞争优势,亦是城市的魅力。深圳的魅力有一部分来自于文化创新,而其核心则是让文化融入城市,内化为城市的精神气质,进而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

2019年深圳发布《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深圳市内容产业和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新型业态占比超过60%,全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占深圳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

对此,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队员,青岛市委统战部六处处长陈丽莉表示,数字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等新型文化业态逐渐成为引领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力量,速度和质量齐飞的文化产业,成为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深圳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传统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深圳深知移民文化、窗口文化、青春文化、现代文化才是其鲜明的底色。根植于这一文化土壤,深圳将文化与其他业态嫁接在一起跨界融合发展,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腾讯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业,华侨城连续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伴随一批批文化科技企业的迅速崛起,“文化+科技”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标志。

2005年自从深圳提出文化立市以来,深圳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据统计,深圳目前有1.2万家设计机构和近20万专业设计人员,设计产业每年产值约230亿元,带动工业产值数千亿元。目前,深圳已连续举办三届设计周,“文化+创意”使得“深圳设计”在环球设计领域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加快文化产业集群打造,文旅融合,“文化+旅游”新模式引领深圳文化消费新方式。除此以外,深圳诸多文化企业都将“文化+”和“互联网+”作为两大内在驱动力,促进文化与多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深圳市民中心

文化与产业高度融合,展示的是经济层面的文化实力。而更多的文化因子却是通过浸入血脉、延及根须来生发影响力的。

深圳的品牌活动和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活动属性。自文博会开始,通过活动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不断挖掘自身的文化品牌,打造品牌效应。在此基础上,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品牌:深圳设计周、深圳艺穗节、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深圳工业设计大展、深圳GDC等。这些活动在全国乃至全球崭露头角,以国际化、专业化著称。除此以外,深圳还成立“文化银行”,为文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精准金融对接,助推新型文化企业成长壮大。

“充分的给予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企业更宽松的平台载体和市场空间,甚至是更多的宽容与时间,才会让更多文化业态在青岛生根发芽、野蛮生长,最终成为一片热带雨林。”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临时党支部成员,青岛市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春雷如是说道。

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深圳奋斗精神的写照,那么,“来了,就是深圳人”就成为深圳文化情怀的写照。开放、包容、融合、共享,成为城市的文化生态,在这样的土壤中,所有优秀、上进的文化种子都能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而这些,正是源于深圳厚植文化的底蕴。

赋能发展、保障市民文化权利

深圳以顽强意志挑战了诸多“不可能”,实现了从“科技荒漠”、“文化荒漠”向“创新之城”、“文化绿洲”的华丽转身,为城市发展贡献了诸多“深圳智慧”“深圳实践”,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这些经验正是青岛所亟需的!”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队员,青岛市委统战部六处处长陈丽莉如是说道,同样是临海而立,青岛既有着传统齐鲁文化的深沉温润,也有着海派文化的时尚开放,文化底蕴深厚。要让青岛的文化产业驶入加速的快车道,深圳经验是很值得学习的。

2018年6月,青岛在成功举办上合峰会的同时,也收获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新目标,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指示,青岛须在更高平台上整合资源,以更大作为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发新的重要战略支点。然而,想要综合、立体、全方位地搞活一座城,青岛首先要做的便是打破固有思维,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多种文化业态发展。

“来了就是深圳人,是深圳这座城市对人的包容。而人是文化流动最重要的载体,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文化流动,带来的是文化创造的多种可能。自建市至今,深圳一直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也是一个族群来源最广、最富于梦想的移民群落。移民的梦想能为新观念诞生提供土壤,移民之间碰撞求变能为创新提供温床,移民的差异性能为文化包容提供空间。这种移民精神和包容态度,是青岛首先要打破的思维枷锁。”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临时党支部成员,青岛市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春雷这样说道。

曾亲身感受过深圳对于文化尊重热爱和开放包容态度的人都会为之动容,而这也恰恰体现了一座追求品质的城市对于文化的吸纳与倾慕。青岛正需要这样的城市品质,并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助推经济,为青岛文化产业发展增效提质,进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

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队员,莱西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三级主任科员于鹏表示,深圳借助国家级的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项目、资金、技术聚在一起,给这些元素搭建了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而此模式对青岛有着一定借鉴意义,政府搭台子,让行业里的专业元素来唱戏,发挥市场的活力和能动性。

此外,于鹏还提到,政府坚持不懈的给予政策扶持和社会引导,是接纳更多文化业态发展最需要脚踏实地做到的事情。

今年下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青岛成功举办第30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青岛国际时装周、影视博览会、青岛凤凰音乐节等多个大型活动,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样板,青岛正朝着“文化品牌时代”逐步迈进。

面对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青岛需要把文化发展与青岛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充分发掘文化+旅游,文化+音乐,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方面的潜力,实现多业态的共生共赢。

再来看政府发力方面,青岛可谓与深圳如出一辙。2018年,青岛出台《关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推动青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根据该意见确立了九大重点文创产业发展计划,提出三年内,实现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成为青岛支柱产业。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国文化创意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跻身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创意城市行列。

期间,首要任务则是认清青岛与深圳的发展差距,统筹制定青岛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局规划和总体思路,抓文化创新的同时亦要学习深圳在政策落实和执行上敢闯敢试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将其先进理念、做法引入青岛。

城市建设的主体是市民,城市建设的成果也应由市民共享。而保障、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正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为此,以文化产业赋能城市发展的鹏城,已经为奔跑在路上的青岛,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深圳经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圳特区40年的青岛启示⑩: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寻找青岛城市的“文化气质”

以文化产业赋能城市发展的鹏城,已经为奔跑在路上的青岛,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深圳经验”。

文 | 于莹

城市的竞争通常历经拼经济、拼管理、拼文化三个阶段。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正如竞争战略之父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所言,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纵观深圳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也是中国当代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很好例证。在这其中,深圳从财富的快速积累中,产生了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更使“城市文化由市民攻坚、共享”变为现实。

深圳是“一张白纸”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奇迹,与国内甚至全球一线城市相比,深圳的历史文化源浅流短。40年前,宝安县只有一台钢琴、一间剧院、一支宣传队。如今,深圳拥有7座超级书城、600多家公共图书馆、在全国最早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是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是“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反观青岛,既有“名人云集、文化重镇”的良好底蕴,也有接受外来文化、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在此背景下,青岛如何培植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循着“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方向,在深圳40年蜕变启示中不难到答案。

从读书月的文化理念

到一座城市的文化战略

“午后,从莲花北出发,在浓密树荫下悠闲走过莲花山,再穿过音乐厅、图书馆来到中心书城——这个角度的深圳,可和世界上任何一个迷人的城市媲美。”这是出自一位网友关于深圳文化景观的直观感受,而这一景观得益于“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观念的涵养。

星盘棋布的文化场所,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圳市民享受着文化,也实现着自身的文化权利。

深圳首次提出市民文化权利,始于首届读书月。“创立深圳读书月的目的就是要从读书这一最为基本的文化行为、文化权利入手,使更多的市民群众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享乐读书的乐趣,满足求知的渴望,达到提升自我以适应社会和未来之目的。”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从读书月出发,成为深圳实现民生文化福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文化发展的城市战略。在此过程中,深圳更是以法规、条例作为保障,让文化真正回归市民权利。

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为例,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并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第一部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充分保护市民阅读权利;出台《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办法》,使市民以低票价享受高雅艺术;发布《深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规定》,要求各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免费服务。

不仅如此,在文化产业中,《深圳经济特区文化产业促进条例》成为国内率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在文明建设中,颁布《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对各种文明行为进行鼓励和促进……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定了“文化立市”战略,文化发展驶入快车道,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这一战略的应有之义。

纵观深圳文化的发展脉络,城市文化战略至少包含两方面内涵,对于市民而言,是如何提升幸福指数和文化品位;对于城市而言,是如何增强软实力。在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进程中,深圳把文化发展成了民生工程,以阅读等文化权利的实现带给市民持久的幸福感,以知识和创意的力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睹深圳文化成就,原北大校长陈佳洱赞叹:“深圳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环境美好、科技创新的城市,更是一个在文化上有伟大抱负和崇高追求的城市。”

身为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临时党支部成员,青岛市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的陈春雷也对文化赋能城市的深圳,感触颇深。陈春雷表示,深圳创造的奇迹不仅在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于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打造,特别是城市文化的积淀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在“文化立市”的战略引领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当然,市民文化全力实现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文化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一个以创新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城市,深圳的文化创新也是一直奔腾不息。

深圳文化的优势与底蕴

城市规划大师彼得·霍尔曾说,每个城市都应有其个性,只需让人置身其中便可知晓自己身在何处。城市个性则显示城市的竞争优势,亦是城市的魅力。深圳的魅力有一部分来自于文化创新,而其核心则是让文化融入城市,内化为城市的精神气质,进而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

2019年深圳发布《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深圳市内容产业和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新型业态占比超过60%,全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占深圳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

对此,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队员,青岛市委统战部六处处长陈丽莉表示,数字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等新型文化业态逐渐成为引领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力量,速度和质量齐飞的文化产业,成为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深圳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传统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深圳深知移民文化、窗口文化、青春文化、现代文化才是其鲜明的底色。根植于这一文化土壤,深圳将文化与其他业态嫁接在一起跨界融合发展,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腾讯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业,华侨城连续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伴随一批批文化科技企业的迅速崛起,“文化+科技”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标志。

2005年自从深圳提出文化立市以来,深圳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据统计,深圳目前有1.2万家设计机构和近20万专业设计人员,设计产业每年产值约230亿元,带动工业产值数千亿元。目前,深圳已连续举办三届设计周,“文化+创意”使得“深圳设计”在环球设计领域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加快文化产业集群打造,文旅融合,“文化+旅游”新模式引领深圳文化消费新方式。除此以外,深圳诸多文化企业都将“文化+”和“互联网+”作为两大内在驱动力,促进文化与多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深圳市民中心

文化与产业高度融合,展示的是经济层面的文化实力。而更多的文化因子却是通过浸入血脉、延及根须来生发影响力的。

深圳的品牌活动和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活动属性。自文博会开始,通过活动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不断挖掘自身的文化品牌,打造品牌效应。在此基础上,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品牌:深圳设计周、深圳艺穗节、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深圳工业设计大展、深圳GDC等。这些活动在全国乃至全球崭露头角,以国际化、专业化著称。除此以外,深圳还成立“文化银行”,为文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精准金融对接,助推新型文化企业成长壮大。

“充分的给予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企业更宽松的平台载体和市场空间,甚至是更多的宽容与时间,才会让更多文化业态在青岛生根发芽、野蛮生长,最终成为一片热带雨林。”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临时党支部成员,青岛市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春雷如是说道。

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深圳奋斗精神的写照,那么,“来了,就是深圳人”就成为深圳文化情怀的写照。开放、包容、融合、共享,成为城市的文化生态,在这样的土壤中,所有优秀、上进的文化种子都能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而这些,正是源于深圳厚植文化的底蕴。

赋能发展、保障市民文化权利

深圳以顽强意志挑战了诸多“不可能”,实现了从“科技荒漠”、“文化荒漠”向“创新之城”、“文化绿洲”的华丽转身,为城市发展贡献了诸多“深圳智慧”“深圳实践”,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这些经验正是青岛所亟需的!”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队员,青岛市委统战部六处处长陈丽莉如是说道,同样是临海而立,青岛既有着传统齐鲁文化的深沉温润,也有着海派文化的时尚开放,文化底蕴深厚。要让青岛的文化产业驶入加速的快车道,深圳经验是很值得学习的。

2018年6月,青岛在成功举办上合峰会的同时,也收获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新目标,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指示,青岛须在更高平台上整合资源,以更大作为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发新的重要战略支点。然而,想要综合、立体、全方位地搞活一座城,青岛首先要做的便是打破固有思维,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多种文化业态发展。

“来了就是深圳人,是深圳这座城市对人的包容。而人是文化流动最重要的载体,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文化流动,带来的是文化创造的多种可能。自建市至今,深圳一直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也是一个族群来源最广、最富于梦想的移民群落。移民的梦想能为新观念诞生提供土壤,移民之间碰撞求变能为创新提供温床,移民的差异性能为文化包容提供空间。这种移民精神和包容态度,是青岛首先要打破的思维枷锁。”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临时党支部成员,青岛市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春雷这样说道。

曾亲身感受过深圳对于文化尊重热爱和开放包容态度的人都会为之动容,而这也恰恰体现了一座追求品质的城市对于文化的吸纳与倾慕。青岛正需要这样的城市品质,并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助推经济,为青岛文化产业发展增效提质,进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

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队员,莱西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三级主任科员于鹏表示,深圳借助国家级的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项目、资金、技术聚在一起,给这些元素搭建了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而此模式对青岛有着一定借鉴意义,政府搭台子,让行业里的专业元素来唱戏,发挥市场的活力和能动性。

此外,于鹏还提到,政府坚持不懈的给予政策扶持和社会引导,是接纳更多文化业态发展最需要脚踏实地做到的事情。

今年下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青岛成功举办第30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青岛国际时装周、影视博览会、青岛凤凰音乐节等多个大型活动,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样板,青岛正朝着“文化品牌时代”逐步迈进。

面对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青岛需要把文化发展与青岛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充分发掘文化+旅游,文化+音乐,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方面的潜力,实现多业态的共生共赢。

再来看政府发力方面,青岛可谓与深圳如出一辙。2018年,青岛出台《关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推动青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根据该意见确立了九大重点文创产业发展计划,提出三年内,实现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成为青岛支柱产业。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国文化创意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跻身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创意城市行列。

期间,首要任务则是认清青岛与深圳的发展差距,统筹制定青岛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局规划和总体思路,抓文化创新的同时亦要学习深圳在政策落实和执行上敢闯敢试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将其先进理念、做法引入青岛。

城市建设的主体是市民,城市建设的成果也应由市民共享。而保障、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正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为此,以文化产业赋能城市发展的鹏城,已经为奔跑在路上的青岛,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深圳经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