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独居青年超7700万,“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独还是自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独居青年超7700万,“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独还是自由?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单身青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人为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升至9200万人。

图片来源:CFP

记者 | 陈晓珍

2019年圣诞节,文可在哈尔滨见到了人生的第一场大雪,从小生活在南方的文可一直期待看一次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因为这场雪,文可维系了四年的独居生活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个同样为了看雪从广东来到哈尔滨的小伙走进了她的世界。

文可在2016年毕业后一直过着独居生活,一个人租房,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她坦言:“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无论是工作业务上需要的专业知识,还是日常的兴趣爱好,文可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的状态,虽然独居生活给与了文可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文可也承认独居时候的孤独感偶尔也很强烈。

文可从不认为自己会单身一辈子,在独居的时光里,文可也渴望爱情。文可一直觉得独居只是在权衡之下的一种生活空间的选择,并不会因为独居完全与这个世界隔离。

学者豆小红在《城市独居青年群体的社会探析》一文中曾把独居青年分为三类:“主动外向型”、“顺其自然型”和“消极内向型”,其中“主动外向型”意味着在工作之余还能积极参与人际和社会交往,而文可便是属于这一类。豆小红也认为由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享天伦、共团圆”的家文化,长期独居会使人产生社会疏离感。

为自由选择独居,但也渴望爱情和婚姻

独居青年的另一个说法是“空巢青年”,“空巢”的字面意思为“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在现实中,空巢更多是指子女长大后因工作或者结婚需要离开父母,留下老人独自生活的现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越发频繁,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由于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许多青年背井离乡,远离父母来到大城市发展,他们认为大城市有更多的包容性,能够满足更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渴望在大城市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与此同时,一些远离家乡、远离家人的青年,就不得不面对独居生活。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单身青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人为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升至9200万人。

独居青年人数不断上升的背后既有被动的因素,但更多是青年主动选择的结果。据人民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空巢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其中,因“想有自己的隐私空间”而选择独居的占比47.5%,因“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别人不同,不想受到他人影响”而独居的占比39.2%。选择“一个人生活很方便”和“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单纯地想体验独自生活”的“空巢青年”分别占比33.5%和32.2%。

数据来源:《“空巢青年”心态特点与生存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另据贝壳找房联合珍爱网发布的《90后独居人群网络调查报告》显示,当下90后独居幸福感超过孤独感,且女性比男性更享受独居状态,超七成90后认为未来独居将成趋势,甚至有超六成的90后有意向“购房独居”。

文可告诉界面职场,在选择独居生活之前也有过合租的经历,但人一旦多了,生活上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当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时,文可就要尝试跟合租的室友进行沟通,时间久了,文可认为合租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选择了一人独居。

正如文可所言,独居生活时也会产生孤独感,但比起孤独感,文可在独居生活里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去跑步,一个人看书,生活上的自律也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

“其实告别了单身生活之后,我还是处在独居状态,因为是异地恋,更多的是在精神上有一个支撑,独居了这么多年,其实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很好,但如果在精神上有了更多的沟通,内心可能也会更加安定。”文可说。

 像文可一样,对于很多青年来说,选择独居其实是选择了一个自由空间。而这个自由空间使他们能更好的呈现自我,展现个性,在独居中,进一步提升了生活的质量。

学者彭远春在其《空巢青年的独居选择》一文中曾指出:“‘空巢青年’的独居选择与个体的自主性与自为性紧密相连,自主性是指个体在社会个体化趋向的渲染和影响下,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自为性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个体为保证充分的自由和为自己而活的权利,主动选择恰当的生活方式以满足自身多层次的需求。”

但青年选择独居生活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决定就这样孤独终老,许多青年认为所谓的独居生活其实只是一种过渡的状态,是暂时性的,他们同样渴望爱情,渴望婚姻。

姚同是在某省级的机械研究所工作,独居一年的他仍渴望未来能有“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独居其实是被迫选择,因为处于单身所以只能选择独居。”

姚同经常一个人看电影、玩游戏、看书,但一个人的状态并没有让他感到孤独,姚同告诉界面职场,他所理解的“孤独”是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交流,而他会经常与朋友聚餐、参加外出活动:“独居其实带来的是自由,一个人能做的事情也变得更多了,但独居久了之后,偶尔也会渴望改变生活方式,可能人终究还是需要陪伴。”

独居中的焦虑感和孤独感有时也很强烈

当下,人们借助信息技术,能快速地实现跨越地域、跨越国界的交流和互动,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得以快速传播,人们更多地选择通过线上进行情感的沟通。

据探探发布的《2020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显示,超6成的独居青年选择通过社交软件来结交新朋友,且一、二线城市占比更高,线上交友也成为不少独居青年们缓解孤独的必选项。

数据来源:《2020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

虽然通过线上交流进一步丰富了独居青年的内心世界,但也不乏一些独居青年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置身于一个单独的空间,加上工作压力以及单一的生活方式,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躁的情绪。

“无人与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是许多独居青年的真实写照,一位独居网友在知乎上这样写到:“过年回家,我妈要我留一个在上海的紧急联系人电话,怕万一找不到我就可以找那个人,结果我连一个名字都想不出来。”也有网友表示“节假日千万不要午睡,因为等你醒来的时候,看着窗外迟迟下沉的夕阳,会有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

据界面职场了解,许多一线城市的独居青年为了节省生活的成本选择了蜗居在一个单间出租屋里,回到家就是独处的空间,手机成了最好的伙伴。

据人民智库发布的《“空巢青年”心态特点与生存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空巢青年”的社会关系比其他群体更为疏远。当问及“您有多少关系亲密、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时,回答“一个也没有”和“1-2个”的“空巢青年”占比59.7%,高于非“空巢青年”6个百分点。在遇到烦恼时,“空巢青年”向他人求助的频率也比非“空巢青年”低一些。

文可在接受界面职场采访时也表示,独居生活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生病的时候,因为父母和朋友都不在身边,只能自己一个人去医院,那时的焦虑和孤独是最为强烈的。此前,网络上也曾出现一张“国际孤独等级表”,包括一个人去逛超市、一个人去看电影等,而一个人做手术则排在了第十级,有网友称此等级为“孤独求败”级。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另外,从社会关系理论来看,一些独居青年从乡村来到城市,乡村属于熟人社会,进入城市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社会,那么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就会大大减少,熟人之间的强关系和强连带也会被不断削弱。此前,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会长、慈铭体检集团总裁韩小红也表示,长期独居的生活,会让社交能力逐渐退化,性情变得孤僻。因此,有专家呼吁,要对独居青年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独居催生“单身经济”,体验一番更孤独

随着独居青年的人数不断上升,“单身经济”也变得日常火热。此前,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春晓在接受央视财经节目的采访时就表示,单身群体主要是一些白领和金领,作为生产者,特别是商家,会发现这部分人的经济行为在衣食住行、娱乐、教育等各个方面,都能够成为独立的提供者,其认为要对这部分消费群体进行细分。

据界面职场了解,为了缓解孤独和焦虑,许多独居青年会选择养宠物。他们认为找个合适的伴侣太难,宁可“花重金”与猫、狗为伴,甚至有人认为,宠物经济是年轻人的孤独生意。

据《中国宠物医疗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近6年来宠物产业规模复合增速为43.45%,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400亿元,而宠物行业的兴起背后其实是城市中无数的独居青年。据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单身人群居行报告》显示,单身人群中近四成拥有宠物,其中40.4%的单身人群每月在宠物身上的花销在500-1000元。

同时,由于部分的独居青年注重生活品质,他们乐于为提升个人魅力而进行投资,包括美容、健身等,且独居青年的决策自主性强,通常不用考虑家庭的消费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商品和服务,进行“悦己消费”,商家也因此推出了众多针对独居青年的产品和服务。

“一人食餐厅”、“一人KTV”,甚至在外卖平台上也出现了“一人食套餐”,有人评论“一人食,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寂寞,可对于会玩的商家来说却是商机。”但也不乏一些独居青年在享受“一人食服务”时,内心反而更加孤独。此前,海底捞也曾瞄准“单身经济”,并推出大型毛绒玩具陪伴单身食客,此举虽然新颖且让人感觉贴心,但不少食客表示,独居时本没有感觉到自己有多孤独,看到熊后内心的孤独反而多了几分。

 

(应受访者需求,文可、姚同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独居青年超7700万,“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独还是自由?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单身青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人为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升至9200万人。

图片来源:CFP

记者 | 陈晓珍

2019年圣诞节,文可在哈尔滨见到了人生的第一场大雪,从小生活在南方的文可一直期待看一次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因为这场雪,文可维系了四年的独居生活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个同样为了看雪从广东来到哈尔滨的小伙走进了她的世界。

文可在2016年毕业后一直过着独居生活,一个人租房,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她坦言:“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无论是工作业务上需要的专业知识,还是日常的兴趣爱好,文可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的状态,虽然独居生活给与了文可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文可也承认独居时候的孤独感偶尔也很强烈。

文可从不认为自己会单身一辈子,在独居的时光里,文可也渴望爱情。文可一直觉得独居只是在权衡之下的一种生活空间的选择,并不会因为独居完全与这个世界隔离。

学者豆小红在《城市独居青年群体的社会探析》一文中曾把独居青年分为三类:“主动外向型”、“顺其自然型”和“消极内向型”,其中“主动外向型”意味着在工作之余还能积极参与人际和社会交往,而文可便是属于这一类。豆小红也认为由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享天伦、共团圆”的家文化,长期独居会使人产生社会疏离感。

为自由选择独居,但也渴望爱情和婚姻

独居青年的另一个说法是“空巢青年”,“空巢”的字面意思为“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在现实中,空巢更多是指子女长大后因工作或者结婚需要离开父母,留下老人独自生活的现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越发频繁,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由于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许多青年背井离乡,远离父母来到大城市发展,他们认为大城市有更多的包容性,能够满足更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渴望在大城市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与此同时,一些远离家乡、远离家人的青年,就不得不面对独居生活。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单身青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人为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升至9200万人。

独居青年人数不断上升的背后既有被动的因素,但更多是青年主动选择的结果。据人民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空巢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其中,因“想有自己的隐私空间”而选择独居的占比47.5%,因“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别人不同,不想受到他人影响”而独居的占比39.2%。选择“一个人生活很方便”和“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单纯地想体验独自生活”的“空巢青年”分别占比33.5%和32.2%。

数据来源:《“空巢青年”心态特点与生存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另据贝壳找房联合珍爱网发布的《90后独居人群网络调查报告》显示,当下90后独居幸福感超过孤独感,且女性比男性更享受独居状态,超七成90后认为未来独居将成趋势,甚至有超六成的90后有意向“购房独居”。

文可告诉界面职场,在选择独居生活之前也有过合租的经历,但人一旦多了,生活上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当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时,文可就要尝试跟合租的室友进行沟通,时间久了,文可认为合租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选择了一人独居。

正如文可所言,独居生活时也会产生孤独感,但比起孤独感,文可在独居生活里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去跑步,一个人看书,生活上的自律也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

“其实告别了单身生活之后,我还是处在独居状态,因为是异地恋,更多的是在精神上有一个支撑,独居了这么多年,其实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很好,但如果在精神上有了更多的沟通,内心可能也会更加安定。”文可说。

 像文可一样,对于很多青年来说,选择独居其实是选择了一个自由空间。而这个自由空间使他们能更好的呈现自我,展现个性,在独居中,进一步提升了生活的质量。

学者彭远春在其《空巢青年的独居选择》一文中曾指出:“‘空巢青年’的独居选择与个体的自主性与自为性紧密相连,自主性是指个体在社会个体化趋向的渲染和影响下,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自为性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个体为保证充分的自由和为自己而活的权利,主动选择恰当的生活方式以满足自身多层次的需求。”

但青年选择独居生活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决定就这样孤独终老,许多青年认为所谓的独居生活其实只是一种过渡的状态,是暂时性的,他们同样渴望爱情,渴望婚姻。

姚同是在某省级的机械研究所工作,独居一年的他仍渴望未来能有“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独居其实是被迫选择,因为处于单身所以只能选择独居。”

姚同经常一个人看电影、玩游戏、看书,但一个人的状态并没有让他感到孤独,姚同告诉界面职场,他所理解的“孤独”是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交流,而他会经常与朋友聚餐、参加外出活动:“独居其实带来的是自由,一个人能做的事情也变得更多了,但独居久了之后,偶尔也会渴望改变生活方式,可能人终究还是需要陪伴。”

独居中的焦虑感和孤独感有时也很强烈

当下,人们借助信息技术,能快速地实现跨越地域、跨越国界的交流和互动,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得以快速传播,人们更多地选择通过线上进行情感的沟通。

据探探发布的《2020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显示,超6成的独居青年选择通过社交软件来结交新朋友,且一、二线城市占比更高,线上交友也成为不少独居青年们缓解孤独的必选项。

数据来源:《2020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

虽然通过线上交流进一步丰富了独居青年的内心世界,但也不乏一些独居青年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置身于一个单独的空间,加上工作压力以及单一的生活方式,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躁的情绪。

“无人与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是许多独居青年的真实写照,一位独居网友在知乎上这样写到:“过年回家,我妈要我留一个在上海的紧急联系人电话,怕万一找不到我就可以找那个人,结果我连一个名字都想不出来。”也有网友表示“节假日千万不要午睡,因为等你醒来的时候,看着窗外迟迟下沉的夕阳,会有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

据界面职场了解,许多一线城市的独居青年为了节省生活的成本选择了蜗居在一个单间出租屋里,回到家就是独处的空间,手机成了最好的伙伴。

据人民智库发布的《“空巢青年”心态特点与生存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空巢青年”的社会关系比其他群体更为疏远。当问及“您有多少关系亲密、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时,回答“一个也没有”和“1-2个”的“空巢青年”占比59.7%,高于非“空巢青年”6个百分点。在遇到烦恼时,“空巢青年”向他人求助的频率也比非“空巢青年”低一些。

文可在接受界面职场采访时也表示,独居生活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生病的时候,因为父母和朋友都不在身边,只能自己一个人去医院,那时的焦虑和孤独是最为强烈的。此前,网络上也曾出现一张“国际孤独等级表”,包括一个人去逛超市、一个人去看电影等,而一个人做手术则排在了第十级,有网友称此等级为“孤独求败”级。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另外,从社会关系理论来看,一些独居青年从乡村来到城市,乡村属于熟人社会,进入城市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社会,那么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就会大大减少,熟人之间的强关系和强连带也会被不断削弱。此前,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会长、慈铭体检集团总裁韩小红也表示,长期独居的生活,会让社交能力逐渐退化,性情变得孤僻。因此,有专家呼吁,要对独居青年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独居催生“单身经济”,体验一番更孤独

随着独居青年的人数不断上升,“单身经济”也变得日常火热。此前,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春晓在接受央视财经节目的采访时就表示,单身群体主要是一些白领和金领,作为生产者,特别是商家,会发现这部分人的经济行为在衣食住行、娱乐、教育等各个方面,都能够成为独立的提供者,其认为要对这部分消费群体进行细分。

据界面职场了解,为了缓解孤独和焦虑,许多独居青年会选择养宠物。他们认为找个合适的伴侣太难,宁可“花重金”与猫、狗为伴,甚至有人认为,宠物经济是年轻人的孤独生意。

据《中国宠物医疗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近6年来宠物产业规模复合增速为43.45%,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400亿元,而宠物行业的兴起背后其实是城市中无数的独居青年。据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单身人群居行报告》显示,单身人群中近四成拥有宠物,其中40.4%的单身人群每月在宠物身上的花销在500-1000元。

同时,由于部分的独居青年注重生活品质,他们乐于为提升个人魅力而进行投资,包括美容、健身等,且独居青年的决策自主性强,通常不用考虑家庭的消费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商品和服务,进行“悦己消费”,商家也因此推出了众多针对独居青年的产品和服务。

“一人食餐厅”、“一人KTV”,甚至在外卖平台上也出现了“一人食套餐”,有人评论“一人食,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寂寞,可对于会玩的商家来说却是商机。”但也不乏一些独居青年在享受“一人食服务”时,内心反而更加孤独。此前,海底捞也曾瞄准“单身经济”,并推出大型毛绒玩具陪伴单身食客,此举虽然新颖且让人感觉贴心,但不少食客表示,独居时本没有感觉到自己有多孤独,看到熊后内心的孤独反而多了几分。

 

(应受访者需求,文可、姚同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