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毛振华:明年将是比较好的一年,内循环要聚焦补短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毛振华:明年将是比较好的一年,内循环要聚焦补短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前高后低是当前公认的,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明年经济实现8%左右、甚至8%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政策方面还是要聚焦内循环,而内循环要聚焦补短板,特别是促进总需求和科技发展。

2020年12月15日,上海外滩。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文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 毛振华

对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性质的判断及对明年经济走势的预测

中国经济出现V型反弹并在全球一枝独秀的原因是政策性的推动,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方面是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中国选择了非常正确的防疫政策,同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防疫政策选择了最传统的流行病防治方法——隔离,后期又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健康码、分区防控、全民检测等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我们公共卫生技术的进步。有效的防疫措施帮助我们控制住了疫情,为我国经济复苏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获得了很好的内部环境。

另一方面是超常规、稳增长、宽松的经济政策。2016年起,我国采取了以防风险为主兼顾稳增长的双底线政策, 2018年以后宏观政策出现转向,由防风险为主转为稳增长为主兼顾防风险,新冠疫情爆发后进一步调低了底线、加大了政策力度,我们目前采取的是超常规的稳增长政策,财政政策力度空前加大。过去我国采取的财政政策底线较高,而这次有所突破,超常规的政策对于扩大供需、稳定经济都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

目前来看,我国宏观经济供给侧修复进度要快于需求侧。供给侧修复对资源配置要求较高,当前供给侧的修复以政策性为主,如加大投资、扩大信贷规模等一系列政策对于供给侧复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需求侧尽管有所恢复,但仍存在较大困难,尚未达到去年同期水平。另外,从国际需求来看,我们没有实行特殊的外贸刺激政策,但在国际需求处于疫情下的特殊时期,我们今年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快速增长,外汇储备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也是国际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值得重点关注的现象,其背后有着特殊的原因,随着明年疫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因素可能会减弱、消除甚至逆转,这蕴含着一定的风险。

明年经济前高后低是当前公认的,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明年经济实现8%左右、甚至8%以上的增长速度。因此明年是比较好的一年,但也要注意到刺激政策的退出应保持谨慎态度。刘元春教授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年度报告中也提出,要由超常规的宽松政策转变为常规性的宽松政策,因此明年需要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重要政策不能轻易退出,还需要继续发挥作用。特别是双循环中提到的补短板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行为,在科技发展、重要生产资料、大宗商品供给等领域的补短板都需要政策发力。此外,作为经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正陷入更加困难的局面,再加上它们以生产最终消费品为主、直接面对最终消费市场,因此比生产原材料和中间品的大型企业要更加困难。如果没有财政贴息补助和货币政策中的定向扶持政策,中小企业大概率难以为继,因此明年还是要维持较为宽松的政策。此前我提出来要警惕政策的悬崖效应,政策的退出要以经济工作转型和政策性复苏引导到市场化复苏为依据。

关于明年宏观经济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债务规模的累积。疫情影响下债务规模扩大,同时企业的发展状况相对不好,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低下,很容易出现信用风险事件,因此要防止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的爆发。第二方面是疫情的不确定性。预计在明年二季度,作为我们主要的销售国和竞争对手,西方国家将比较广泛地使用疫苗,经济恢复速度相对加快,为此今年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有利因素可能有所减弱、甚至消失,今年增加的一些产能甚至有可能会成为过剩产能,比如现在很多生产服装的企业转型生产口罩,但明年又有可能从生产口罩回到生产服装来,因此而带来的出口方面的问题就有可能显现出来。另外,随着美国疫情得到控制、新总统当选,对中国的政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政策仍将持续,在一些领域很有可能会加快对中国的脱钩进程,需要高度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中小企业问题是个持久的问题,疫情爆发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困难,很多企业永久性关门,这就导致了一些劳动力,特别是非专业劳动力、低端劳动力、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服务业的劳动力,可能会面临极大的困难,比如现在外卖骑手有所增加,但骑手市场也在逐渐饱和。目前实际的就业形势可能没有统计数据那么乐观,从今年的公务员招聘中也可以看出,许多985院校毕业的优秀学生都愿意去当公务员,而且不仅仅是人文社科的学生,学习理工科、学习高精尖技术的学生同样愿意去街道办事处工作,这些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现象,就业问题同样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对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关于明年的经济政策,大家的看法有所分歧,但分歧并不大。有人认为明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表现较好,全年增速也较高,因此今年采取的超常规政策应在明年逐步退出,另一部分人认为超常规政策还不应该退出。这些观点听起来存在矛盾,但讨论到最后大家都认为在有些领域里要保持宽松政策。从宏观经济上看,还是要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因为预计到明年,全世界其他经济体还是会维持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

外部环境变化到底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有多大,这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一个问题。为了做好最困难的准备,我们提出了内循环,这既是长期战略,也是面对当前紧迫问题的应对措施。在疫情之后,特别是叠加了中美冲突之后,我们更要按照底线思维,在不断补短板的过程中把内循环做起来。所以在经济政策的建议方面,还是要聚焦内循环,而内循环要聚焦补短板。

内循环的短板包含哪些呢?一是从宏观角度来看,总需求存在不足。此前我们一直在培育国内需求市场,疫情爆发之后我们发现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慢于供给侧增长,供需缺口进一步加大,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一些扩大总需求的政策。今年召开了很多宏观讨论会,我也一直提议要通过给疫区发钱、发消费券来刺激需求,这种需求可以使中小企业受益,并促进就业增长。但我国一直没有采取这样的政策,仍是以政府行为为主、集中力量办大事,当前我国主要还是在供给侧方面、在制造业复苏和新基建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明年在促进总需求方面的政策要着眼于增加收入、扩大消费。

二是要把握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平衡。我国当前的货币投放量较大,今年再创新高,但实体经济却依旧面临比较困难的局面,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尽管从各国的应对情况看,这种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但仍要注意在货币投放量较大的条件下,要宽货币、紧信贷,而不只是扩大信贷规模,从而让利处流入到实体企业中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目前来看,如果不降低利率,而只是扩大信贷规模,那就相当于只扩大了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这种情况是难以持续的。

三是要注重科技发展。过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发挥自身在劳动力和制造业全球生产能力方面的优势,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也掩盖了一些问题。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尽管中国在技术上已经不是全球最落后的国家,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在很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我们仍然存在短板,因为在全球合作框架下,不可能所有技术都由自己来研发。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应对特殊的、非常规的局面,我们很可能要面临二次脱钩、甚至是新冷战的压力,所以要提出内循环以解决在高技术领域上存在的短板。当前我国的基础研究等客观条件方面都存在许多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在中长期内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国际循环来加以解决。科技上补短板到底依靠政府还是市场、科研队伍建设、基础研发与应用型研发相结合等,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另外,有些短板在全球范围内看起来并不突出,但中国在遇到脱钩等特殊情况时,仍然会成为明显短板,如石油、铁矿石、食用油等这样一些重要的大宗商品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补短板在短期内也难以呈现出明显效果,因为这方面的资源是匮乏的,这时就需要替代性的研发。最近我做了一些调研,发现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降低很快,已经达到了可以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相当的水平,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补短板的思路。美国此前也有类似的情况,美国页岩油气储量很大,但由于成本问题页岩油气开采一直未被大规模应用。随着石油涨价和页岩油气的开采成本降低,反而使得美国从一个净进口石油大国成为了一个净出口国家,这对美国国家战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电力方面,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风电、太阳能发电得不到全面统筹,弃电现象仍然存在,最近由于煤炭价格高涨和煤炭供应受到制裁限制等方面的原因,火力发电企业出现亏损。所以我们现在要重新思考在清洁能源领域,特别是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方面的基础布局和产业政策。补短板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节约。我国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相当于五六千万人口的口粮,部分是由于不良的消费习惯,部分是由于缺乏管理,因此节约也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补短板要系统、周密、认真地来进行规划布局,将补短板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发力点和重点,不仅为近期国家经济安全打下基础,也为中长期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创造了条件。

由于今年基数较低,明年宏观经济增速会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征。我们对今年统计数据出现误读的概率并不高,而明年一季度的数据还是会影响社会心理的变化。从明年经济工作的角度来考虑,我们要把中小企业、就业等问题抓细抓牢,要着力于中小企业、低收入人口就业、低收入人口的消费能力等方面,这对于稳定明年国家经济形势,特别是促使供给和需求两端达到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在供给端发力大、需求端发力小的情况下,最后还是会引起结构性不平衡。此前我们国家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也开始重视需求侧的发展,需求侧方面还是需要更为细致的、更进一步的措施。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原标题:毛振华:需求侧和市场化复苏是内循环的重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毛振华:明年将是比较好的一年,内循环要聚焦补短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前高后低是当前公认的,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明年经济实现8%左右、甚至8%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政策方面还是要聚焦内循环,而内循环要聚焦补短板,特别是促进总需求和科技发展。

2020年12月15日,上海外滩。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文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 毛振华

对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性质的判断及对明年经济走势的预测

中国经济出现V型反弹并在全球一枝独秀的原因是政策性的推动,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方面是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中国选择了非常正确的防疫政策,同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防疫政策选择了最传统的流行病防治方法——隔离,后期又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健康码、分区防控、全民检测等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我们公共卫生技术的进步。有效的防疫措施帮助我们控制住了疫情,为我国经济复苏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获得了很好的内部环境。

另一方面是超常规、稳增长、宽松的经济政策。2016年起,我国采取了以防风险为主兼顾稳增长的双底线政策, 2018年以后宏观政策出现转向,由防风险为主转为稳增长为主兼顾防风险,新冠疫情爆发后进一步调低了底线、加大了政策力度,我们目前采取的是超常规的稳增长政策,财政政策力度空前加大。过去我国采取的财政政策底线较高,而这次有所突破,超常规的政策对于扩大供需、稳定经济都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

目前来看,我国宏观经济供给侧修复进度要快于需求侧。供给侧修复对资源配置要求较高,当前供给侧的修复以政策性为主,如加大投资、扩大信贷规模等一系列政策对于供给侧复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需求侧尽管有所恢复,但仍存在较大困难,尚未达到去年同期水平。另外,从国际需求来看,我们没有实行特殊的外贸刺激政策,但在国际需求处于疫情下的特殊时期,我们今年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快速增长,外汇储备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也是国际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值得重点关注的现象,其背后有着特殊的原因,随着明年疫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因素可能会减弱、消除甚至逆转,这蕴含着一定的风险。

明年经济前高后低是当前公认的,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明年经济实现8%左右、甚至8%以上的增长速度。因此明年是比较好的一年,但也要注意到刺激政策的退出应保持谨慎态度。刘元春教授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年度报告中也提出,要由超常规的宽松政策转变为常规性的宽松政策,因此明年需要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重要政策不能轻易退出,还需要继续发挥作用。特别是双循环中提到的补短板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行为,在科技发展、重要生产资料、大宗商品供给等领域的补短板都需要政策发力。此外,作为经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正陷入更加困难的局面,再加上它们以生产最终消费品为主、直接面对最终消费市场,因此比生产原材料和中间品的大型企业要更加困难。如果没有财政贴息补助和货币政策中的定向扶持政策,中小企业大概率难以为继,因此明年还是要维持较为宽松的政策。此前我提出来要警惕政策的悬崖效应,政策的退出要以经济工作转型和政策性复苏引导到市场化复苏为依据。

关于明年宏观经济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债务规模的累积。疫情影响下债务规模扩大,同时企业的发展状况相对不好,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低下,很容易出现信用风险事件,因此要防止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的爆发。第二方面是疫情的不确定性。预计在明年二季度,作为我们主要的销售国和竞争对手,西方国家将比较广泛地使用疫苗,经济恢复速度相对加快,为此今年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有利因素可能有所减弱、甚至消失,今年增加的一些产能甚至有可能会成为过剩产能,比如现在很多生产服装的企业转型生产口罩,但明年又有可能从生产口罩回到生产服装来,因此而带来的出口方面的问题就有可能显现出来。另外,随着美国疫情得到控制、新总统当选,对中国的政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政策仍将持续,在一些领域很有可能会加快对中国的脱钩进程,需要高度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中小企业问题是个持久的问题,疫情爆发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困难,很多企业永久性关门,这就导致了一些劳动力,特别是非专业劳动力、低端劳动力、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服务业的劳动力,可能会面临极大的困难,比如现在外卖骑手有所增加,但骑手市场也在逐渐饱和。目前实际的就业形势可能没有统计数据那么乐观,从今年的公务员招聘中也可以看出,许多985院校毕业的优秀学生都愿意去当公务员,而且不仅仅是人文社科的学生,学习理工科、学习高精尖技术的学生同样愿意去街道办事处工作,这些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现象,就业问题同样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对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关于明年的经济政策,大家的看法有所分歧,但分歧并不大。有人认为明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表现较好,全年增速也较高,因此今年采取的超常规政策应在明年逐步退出,另一部分人认为超常规政策还不应该退出。这些观点听起来存在矛盾,但讨论到最后大家都认为在有些领域里要保持宽松政策。从宏观经济上看,还是要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因为预计到明年,全世界其他经济体还是会维持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

外部环境变化到底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有多大,这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一个问题。为了做好最困难的准备,我们提出了内循环,这既是长期战略,也是面对当前紧迫问题的应对措施。在疫情之后,特别是叠加了中美冲突之后,我们更要按照底线思维,在不断补短板的过程中把内循环做起来。所以在经济政策的建议方面,还是要聚焦内循环,而内循环要聚焦补短板。

内循环的短板包含哪些呢?一是从宏观角度来看,总需求存在不足。此前我们一直在培育国内需求市场,疫情爆发之后我们发现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慢于供给侧增长,供需缺口进一步加大,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一些扩大总需求的政策。今年召开了很多宏观讨论会,我也一直提议要通过给疫区发钱、发消费券来刺激需求,这种需求可以使中小企业受益,并促进就业增长。但我国一直没有采取这样的政策,仍是以政府行为为主、集中力量办大事,当前我国主要还是在供给侧方面、在制造业复苏和新基建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明年在促进总需求方面的政策要着眼于增加收入、扩大消费。

二是要把握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平衡。我国当前的货币投放量较大,今年再创新高,但实体经济却依旧面临比较困难的局面,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尽管从各国的应对情况看,这种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但仍要注意在货币投放量较大的条件下,要宽货币、紧信贷,而不只是扩大信贷规模,从而让利处流入到实体企业中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目前来看,如果不降低利率,而只是扩大信贷规模,那就相当于只扩大了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这种情况是难以持续的。

三是要注重科技发展。过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发挥自身在劳动力和制造业全球生产能力方面的优势,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也掩盖了一些问题。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尽管中国在技术上已经不是全球最落后的国家,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在很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我们仍然存在短板,因为在全球合作框架下,不可能所有技术都由自己来研发。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应对特殊的、非常规的局面,我们很可能要面临二次脱钩、甚至是新冷战的压力,所以要提出内循环以解决在高技术领域上存在的短板。当前我国的基础研究等客观条件方面都存在许多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在中长期内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国际循环来加以解决。科技上补短板到底依靠政府还是市场、科研队伍建设、基础研发与应用型研发相结合等,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另外,有些短板在全球范围内看起来并不突出,但中国在遇到脱钩等特殊情况时,仍然会成为明显短板,如石油、铁矿石、食用油等这样一些重要的大宗商品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补短板在短期内也难以呈现出明显效果,因为这方面的资源是匮乏的,这时就需要替代性的研发。最近我做了一些调研,发现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降低很快,已经达到了可以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相当的水平,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补短板的思路。美国此前也有类似的情况,美国页岩油气储量很大,但由于成本问题页岩油气开采一直未被大规模应用。随着石油涨价和页岩油气的开采成本降低,反而使得美国从一个净进口石油大国成为了一个净出口国家,这对美国国家战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电力方面,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风电、太阳能发电得不到全面统筹,弃电现象仍然存在,最近由于煤炭价格高涨和煤炭供应受到制裁限制等方面的原因,火力发电企业出现亏损。所以我们现在要重新思考在清洁能源领域,特别是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方面的基础布局和产业政策。补短板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节约。我国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相当于五六千万人口的口粮,部分是由于不良的消费习惯,部分是由于缺乏管理,因此节约也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补短板要系统、周密、认真地来进行规划布局,将补短板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发力点和重点,不仅为近期国家经济安全打下基础,也为中长期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创造了条件。

由于今年基数较低,明年宏观经济增速会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征。我们对今年统计数据出现误读的概率并不高,而明年一季度的数据还是会影响社会心理的变化。从明年经济工作的角度来考虑,我们要把中小企业、就业等问题抓细抓牢,要着力于中小企业、低收入人口就业、低收入人口的消费能力等方面,这对于稳定明年国家经济形势,特别是促使供给和需求两端达到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在供给端发力大、需求端发力小的情况下,最后还是会引起结构性不平衡。此前我们国家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也开始重视需求侧的发展,需求侧方面还是需要更为细致的、更进一步的措施。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原标题:毛振华:需求侧和市场化复苏是内循环的重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