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成都,新在哪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成都,新在哪里?

对成都而言,2010年也是集中“上新”的一年。这一年,天府新区的规划被正式提出、戴尔富士康来了、第二绕城高速开建了、通宵公交298路来了、半小时跑拢都江堰的成灌快铁开通了……其中一次“上新”,甚至还助力成都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千年之变。

2020年的成都,不同于此前2300多年以来任何一年的成都。这座城市,从合江镇地底到龙泉山山顶,都是全新的。

十年前,成都上了一件新

2010年,是人类未来被深刻改变的一年。

这一年,乔布斯发布了风靡全球的iPhone 4,智能手机+3G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澎湃浪潮;谷歌研发出普锐斯无人驾驶汽车,汽车智能化走进现实;3D生物打印机、人造生命体辛西娅纷纷亮相……一个更加美好便捷的未来让人无比憧憬。

无独有偶,对成都而言,2010年也是集中“上新”的一年。这一年,天府新区的规划被正式提出、戴尔富士康来了、第二绕城高速开建了、通宵公交298路来了、半小时跑拢都江堰的成灌快铁开通了……其中一次“上新”,甚至还助力成都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千年之变。

2010年9月初,刚到成都的大一新生唐浩最想做的事,就是“到市中心去逛逛”,热心室友早早帮他规划好了路线,“川师南大门赶56路或38路公交,在天府广场西站下车!”

在38路公交上经过17站近40分钟的晃晃悠悠,唐浩终于抵达了目的地。阳光照耀下,广场正北的四川科技馆巍峨肃穆,偌大的天府广场放眼望去仿佛一切都是新的。

广场西侧,成都博物馆新馆正全面开建;南边,刚改造完成的人民南路更加美观而快速;东面,与锦城艺术宫隔街相望的成都电信枢纽大楼上,为成都人报了32年时间的钟楼,正静静地俯瞰着广场,等待即将到来的拆除……

晴天里,天府广场中央的太阳神鸟图案很是耀眼,带着两个鱼眼喷泉的太极云图将广场分成了东西两边。在东边阴凉的下沉式广场里,唐浩的好奇心被几个嬢嬢的争论勾起了,“急啥子嘛,下周去试乘一次就晓得了,莫说我们,全成都人都没坐过哈!”

这一年九月的天府广场,即便对于成都本地人来说,也是一个好奇感爆棚的“新广场”——谁也不知道,在东广场下即将亮相的成都首条地铁,长啥样,坐起来是啥感觉。

成都人的好奇心和体验热,在随后到来的成都地铁1号线试乘日里达到了顶点。试乘日的乘客中,有早上6点多就排队候车的陈超、有自带小板凳的刘大爷、有双胞胎姐妹梁娇和梁乔、有集体过教师节的30位市优秀教师……

2010年9月27日,天府广场上排满了等着乘坐成都首条地铁的人

 

2010年9月27日,成都地铁1号线的第一批乘客笑逐颜开

彼时这些满脸兴奋的乘客还没有意识到,这将是成都建城2300多年以来,最具城市推动力的一次“上新”。此后,在成都公共交通的“菜单”中,将首次出现“地铁”这一选项。

试乘日结束的两周之后,成都地铁1号线正式运营,“地铁时代”呼啸而来。成都这座千年古城也随着城市轨道建设的全面延伸,而不断上演着一出出“拓疆”大戏。

一个崭新的成都,从2010年的这个“1”正式起步。

新成都人,新在哪里?

成都地铁1号线里,能不时见到一个面容和善、中文溜熟的“老外”,他喜欢穿一件后背印满汉字的黑色T恤,“我会用筷子,我能吃辣……我不是老外”,好奇的乘客见到了经常会请他转过身去拍个背影照。

这个叫做大卫的法国人,2005年就来了成都,现在他和四川妻子开了间小酒吧。住在锦城广场附近的大卫,每天从家到桐梓林站B出口附近的自家酒吧,坐1号线赶上5站就到了。

“快,便宜,方便”,这就是大卫在距地铁出口不到百米的地方运营酒吧的原因,常坐地铁的他很关注这座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每一年就有一两个线新开,发展比我们国家快”。

如今,以“新成都人”自居的大卫,在休息时会去茶馆喝盖碗茶,请人掏耳朵,或是牵小孩逛街,听小朋友唱“我上幼儿园”,他和在成都定居的3万多名外国人一样,正享受着10年前老成都人无法想象的全新生活。

的确,10年前的成都人无法想象——

在龙泉上班的小伙子怎么可能每天早晚都和犀浦的女友腻在一起,还能准点上下班?

一个外地来的职业旅行家,人生地不熟,怎么可能在一天之内轻松穿梭于鹤鸣茶社、武侯祠、宽窄巷子、太古里、天府广场、金沙遗址、杜甫草堂之间,拍下海量成都靓照?

如今的成都吃货们,怎么可能“朝吃双流老兔头,午餐新都树火锅。夜来再聚万象城,东南西北逍遥行”,什么魔法让好吃嘴们能火速吃遍全城?

给出答案的,其实并不是成都地铁2号线、也不是成都地铁7号线、3号线、4号线……而是由这些线路共同交织而成的成都地下轨道交通网络。

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让今天的成都人可以在城市里快速穿梭,享受“缩地成寸”的交通魔法。看看成都人有多爱这张网——截至2020年11月,这张网已累计运送乘客突破60亿乘次!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人都来成都坐地铁,每人要坐上4.2次才够得上60亿乘次!

或许,这也正是新老成都人的最大区别——新成都人,是生活在“轨道上的成都”。

十年间,地铁已成为成都人的生活必需品

新成都,新在哪里?

2018年的初春清晨,北京一阵拥堵,赶着去通州上班的耿华军幸运地叫到一辆出租车,路上司机和他侃大山,“现在微信上都在转《什么是成都》,你看过没,那城市我觉得特好……”

耿华军当然知道,《什么是成都》已火遍全国,发布14小时内阅读量就破了200万,作为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的主笔,这篇稿件正是耿华军团队前几天的新作品。

和留言评论的读者互动时,耿华军了解到“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前不久发布了最新版,新总规里“一山连两翼”的宏大规划,这让他这个地理控忽然感觉,“是不是没写够成都?”

成都,日新月异

耿华军或许没有想到,他错过的这个新总规,对于建城2300多年的成都而言,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成都,已不再是之前那个局限于“两山夹一城”的城市了。

向东,跨过绵延200公里的龙泉山脉,成都找到了一片广袤的发展空间。

龙泉山脉以东,3976平方公里的东进区域,包括以天府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等,大部分地区自然禀赋突出,开发强度低,宜居规划高,可谓是在白纸上作画,是名副其实的“未来之城”。

2017年,当“一山连两翼”的城市新总规被提出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公共交通能快速穿越昔日屏障,让龙泉山东侧的“未来之城”真正融入新成都?

在新总规提出的一年前,答案就备好了。穿越龙泉山脉的“动作”和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同时起步,一条连接成都市区和天府国际机场的快速市域铁路——成都地铁18号线早早开建。

作为成都设计时速最快、距离最长的轨道交通线路,18号线面临着巨大的建设难题——要穿越9.7公里高瓦斯隧道、龙泉山山体质地太硬每月只能贯通几十米……不过,困难再多也没有影响到这条“最难地铁线”的准时到来。

2020年4月,成都东部新区获批设立,5个月后,成都地铁18号线就开通运营,不仅连接起了火车南站、天府国际机场等交通枢纽,还串联起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这两大城市新区,成为了城市“南拓”、“东进”的又一条主动脉。

18号线和1号线平行,两者有6大站点重叠,堪称最同步“CP”

高规格顶层设计、同步城市规划、提早施工建设,正是成都轨道交通建设的特色之一。

就拿天府新区来说,2010年,天府新区规划提出,同年成都进入到地铁时代,地铁1号线一期正式运营,南段“瞄着”天府新区,一直通行到新会展世纪城站。

2014年,天府新区正式获批,次年沿着天府大道建设的1号线二期开通,南段终点广都站已深入到天府新区起步区。

2017年,成都迎来“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新总规,次年1号线三期开通,串联起天府新区地标天府公园、西博城和兴隆湖,直达科学城,凭“1”已之力实现了成都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的快速连接,助力成都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格局。

数据显示,在成都开启地铁时代之后的这十年里,成都建成区面积扩大近一倍,达到931.58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长约43平方公里——

从天府新区的“再造一个新成都”到跨越龙泉山、突破两山夹一城束缚的“千年之变”,成都这十年间每一次“拓疆”、每一个新区的背后,都有着轨道交通同步建设的支撑,这也正是成都能不断迭新城市空间格局的底气所在。

500公里+,新成都的下一站

成都地铁18号线开通后的短短几个月里,三岔站区的副站区长李飞就注意到,成都人又有了一个新爱好——搭乘18号线去三岔湖游玩。“太方便了,三岔湖的鱼好好吃,下次多喊几个朋友一起过来”,车上的乘客们经常这样说。

轨道所至,生活所往。地铁线路通行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人头攒动的烟火气息,成都人已习惯了这样的新生活打开方式——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成都地铁,生活一脉”。

今天的成都人习惯了出门就看轨道交通线路图

从2010年地铁1号线的单线南北通勤,到2015年1、2号线形成“十”字城市动脉,再到2016年3、4号线加入,“十”字变“米”字,再到2017年环线地铁7号线的到来,让此前各条线路终于互联成网,10号线、5号线、18号线又先后开通,成都人的生活轨迹也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这张大网愈铺愈广。

一个让成都人更开心的消息是——2020年12月18日,成都5条地铁新线路齐开,这使得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在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这一数据上,成都已大幅超越运营总里程411公里的深圳,成为中国轨道交通第四城,仅次于北上广!

从城市首条地铁正式运营的时间来看,成都是前五城市中起步最晚的,比深圳晚了6年,比上海晚了7年,比广州晚了13年,比北京晚了39年。但在运营里程的发展上,成都却是在一路“后起直追”。

如今,成都已形成了一张覆盖直径达6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一个囊括全域成都的“大线网”时代已经到来。而这张“大线网”还将继续“加速成网”——2035年,成都将形成1666公里的线网规模,公共出行分担率达到80%——这将支撑成都人口在2035年达到2300万,发展为中国又一超级城市。

12月18日开通的6号线是全国一次性开通里程最长的地铁线路,全长约68.8km

十年前从0到1,十年后位居国内前四,甚至达到全市平均每万人就拥有0.35公里地铁,比肩轨道头部城市东京,成都速度令人惊叹。但成都轨道交通让外界吃惊的地方,远不止速度。

2020年11月,CCTV2《正点财经》栏目将镜头对准了成都地铁9号线,在1分34秒的新闻报道里,“中西部首条全自动运行地铁线路”成为了被频频提及和引发惊叹的关键词。

“国际最高自动化等级的全自动运行系统、68项全自动运营场景、乘客事务远程处理系统……”,黑科技满满的9号线,其实不过是近年来成都轨道交通创新发展的又一案例而已。

早在2019年9月,成都地铁机场专线10号线,就实现了从起点站到终点站之间的5G网络全覆盖,并在全球率先实现动车5G通话,10号线也因此被称作是全球首条5G地铁专列。

类似创新未来也将成为常态,根据今年10月发布的成都智慧城轨“蓝图”,未来15年内,成都轨道交通将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迈进,这意味着未来在“智慧车站”,成都人将拥有更舒适更便捷的乘车体验,是不是幸福感满满?

如今,已12连冠“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成都,其在轨道上的幸福生活,也在加速绽放。

如果说今天的成都轨道交通已是一张成熟的大线网,那么这张大线网上结出的幸福生活之果,就是以地铁站点为中心、圈层式布局开发的一个个TOD综合开发项目。

2020年5月,成都发布了首张轨道TOD地图,正式公布了首批16个TOD项目分布及特色(成都全市共规划了714个TOD综合开发项目),其中的14个TOD示范项目,分别位于成都14个区中,这种“全域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国内城市中唯成都独有。

首张成都轨道TOD地图

从2017年成都部署大力实施TOD开发,到2018年TOD被确定为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抓手,再到成都版TOD敲定“137”圈层布局原则、“TOD+P”区域发展模式、“BMW”绿色出行体系……TOD综合开发正在改变成都的城市形态。

成都版TOD如何改变城市形态?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国际顶尖的TOD项目策划、一体化城市设计和商业运营,让TOD项目成为各区域的商业、生活、产业和文化中心,进而疏解并优化城市功能,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发展形态

既是交通枢纽,更是城市副中心,还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公园城市社区和开放合作平台……以轨道交通引领产城融合发展,这就是成都版的TOD项目。

每一个TOD项目都建设得独一无二——结合公园整体设计,行政学院TOD项目打造出“花园站厅、阳光换乘”的最美归家路;天府新站TOD项目里最多两层、融入大量林盘元素的商业体,会把过往乘客瞬间“带入”到茂林修竹的川西林盘意境中;梓潼宫TOD项目织补绿道体系,串联起3个城市公园和4处社区公园,打造出立体公园……

天府新站TOD项目在设计中融入丰富川西林盘元素

每一个TOD项目都有一方繁盛商业——“全球最火书店”日本茑屋书店来了,沃尔玛、苏宁、红星美凯龙更是早早签下战略合作协议。更重要的是,TOD项目带动下,“亚洲最好商场”暹罗天地、“中国最赚钱商场”SKP等顶级商业纷纷循轨道交通线网而来,落户成都。

每一个TOD项目都是一片生活热土——2020年12月,成都首个TOD住宅项目陆肖麓鸣九天正式发售,“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站台直连,上班不出站就可以一边打卡一边吃早饭”,在力争成为全球TOD典范城市的成都,一种全新的“TOD”生活方式正展现在人们眼前。

 

…………………后记…………………

 

成都十年,地下织巨网,地上立新城

今天的成都,与日俱新。城市轨道建设的加速成网与TOD项目的满城开花,不断刷新着成都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与憧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的成都,已“驶向”全新的下一站——

一个轨道上的立体成都,一个演绎着智慧城市、公园城市、TOD典范城市协奏曲的新成都

央视纪录片《中国城轨》里,中铁设计副总工程师周江天曾说过,“一个城市的建设,要靠公共交通来推行,而公共交通首选城市轨道交通。从某种角度来说,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就是建设城市”。

看看成都这十年,诚如斯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四川要闻
界面城市号
IP属地:四川
梳理四川重大、即时新闻。

下载界面新闻

新成都,新在哪里?

对成都而言,2010年也是集中“上新”的一年。这一年,天府新区的规划被正式提出、戴尔富士康来了、第二绕城高速开建了、通宵公交298路来了、半小时跑拢都江堰的成灌快铁开通了……其中一次“上新”,甚至还助力成都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千年之变。

2020年的成都,不同于此前2300多年以来任何一年的成都。这座城市,从合江镇地底到龙泉山山顶,都是全新的。

十年前,成都上了一件新

2010年,是人类未来被深刻改变的一年。

这一年,乔布斯发布了风靡全球的iPhone 4,智能手机+3G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澎湃浪潮;谷歌研发出普锐斯无人驾驶汽车,汽车智能化走进现实;3D生物打印机、人造生命体辛西娅纷纷亮相……一个更加美好便捷的未来让人无比憧憬。

无独有偶,对成都而言,2010年也是集中“上新”的一年。这一年,天府新区的规划被正式提出、戴尔富士康来了、第二绕城高速开建了、通宵公交298路来了、半小时跑拢都江堰的成灌快铁开通了……其中一次“上新”,甚至还助力成都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千年之变。

2010年9月初,刚到成都的大一新生唐浩最想做的事,就是“到市中心去逛逛”,热心室友早早帮他规划好了路线,“川师南大门赶56路或38路公交,在天府广场西站下车!”

在38路公交上经过17站近40分钟的晃晃悠悠,唐浩终于抵达了目的地。阳光照耀下,广场正北的四川科技馆巍峨肃穆,偌大的天府广场放眼望去仿佛一切都是新的。

广场西侧,成都博物馆新馆正全面开建;南边,刚改造完成的人民南路更加美观而快速;东面,与锦城艺术宫隔街相望的成都电信枢纽大楼上,为成都人报了32年时间的钟楼,正静静地俯瞰着广场,等待即将到来的拆除……

晴天里,天府广场中央的太阳神鸟图案很是耀眼,带着两个鱼眼喷泉的太极云图将广场分成了东西两边。在东边阴凉的下沉式广场里,唐浩的好奇心被几个嬢嬢的争论勾起了,“急啥子嘛,下周去试乘一次就晓得了,莫说我们,全成都人都没坐过哈!”

这一年九月的天府广场,即便对于成都本地人来说,也是一个好奇感爆棚的“新广场”——谁也不知道,在东广场下即将亮相的成都首条地铁,长啥样,坐起来是啥感觉。

成都人的好奇心和体验热,在随后到来的成都地铁1号线试乘日里达到了顶点。试乘日的乘客中,有早上6点多就排队候车的陈超、有自带小板凳的刘大爷、有双胞胎姐妹梁娇和梁乔、有集体过教师节的30位市优秀教师……

2010年9月27日,天府广场上排满了等着乘坐成都首条地铁的人

 

2010年9月27日,成都地铁1号线的第一批乘客笑逐颜开

彼时这些满脸兴奋的乘客还没有意识到,这将是成都建城2300多年以来,最具城市推动力的一次“上新”。此后,在成都公共交通的“菜单”中,将首次出现“地铁”这一选项。

试乘日结束的两周之后,成都地铁1号线正式运营,“地铁时代”呼啸而来。成都这座千年古城也随着城市轨道建设的全面延伸,而不断上演着一出出“拓疆”大戏。

一个崭新的成都,从2010年的这个“1”正式起步。

新成都人,新在哪里?

成都地铁1号线里,能不时见到一个面容和善、中文溜熟的“老外”,他喜欢穿一件后背印满汉字的黑色T恤,“我会用筷子,我能吃辣……我不是老外”,好奇的乘客见到了经常会请他转过身去拍个背影照。

这个叫做大卫的法国人,2005年就来了成都,现在他和四川妻子开了间小酒吧。住在锦城广场附近的大卫,每天从家到桐梓林站B出口附近的自家酒吧,坐1号线赶上5站就到了。

“快,便宜,方便”,这就是大卫在距地铁出口不到百米的地方运营酒吧的原因,常坐地铁的他很关注这座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每一年就有一两个线新开,发展比我们国家快”。

如今,以“新成都人”自居的大卫,在休息时会去茶馆喝盖碗茶,请人掏耳朵,或是牵小孩逛街,听小朋友唱“我上幼儿园”,他和在成都定居的3万多名外国人一样,正享受着10年前老成都人无法想象的全新生活。

的确,10年前的成都人无法想象——

在龙泉上班的小伙子怎么可能每天早晚都和犀浦的女友腻在一起,还能准点上下班?

一个外地来的职业旅行家,人生地不熟,怎么可能在一天之内轻松穿梭于鹤鸣茶社、武侯祠、宽窄巷子、太古里、天府广场、金沙遗址、杜甫草堂之间,拍下海量成都靓照?

如今的成都吃货们,怎么可能“朝吃双流老兔头,午餐新都树火锅。夜来再聚万象城,东南西北逍遥行”,什么魔法让好吃嘴们能火速吃遍全城?

给出答案的,其实并不是成都地铁2号线、也不是成都地铁7号线、3号线、4号线……而是由这些线路共同交织而成的成都地下轨道交通网络。

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让今天的成都人可以在城市里快速穿梭,享受“缩地成寸”的交通魔法。看看成都人有多爱这张网——截至2020年11月,这张网已累计运送乘客突破60亿乘次!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人都来成都坐地铁,每人要坐上4.2次才够得上60亿乘次!

或许,这也正是新老成都人的最大区别——新成都人,是生活在“轨道上的成都”。

十年间,地铁已成为成都人的生活必需品

新成都,新在哪里?

2018年的初春清晨,北京一阵拥堵,赶着去通州上班的耿华军幸运地叫到一辆出租车,路上司机和他侃大山,“现在微信上都在转《什么是成都》,你看过没,那城市我觉得特好……”

耿华军当然知道,《什么是成都》已火遍全国,发布14小时内阅读量就破了200万,作为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的主笔,这篇稿件正是耿华军团队前几天的新作品。

和留言评论的读者互动时,耿华军了解到“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前不久发布了最新版,新总规里“一山连两翼”的宏大规划,这让他这个地理控忽然感觉,“是不是没写够成都?”

成都,日新月异

耿华军或许没有想到,他错过的这个新总规,对于建城2300多年的成都而言,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成都,已不再是之前那个局限于“两山夹一城”的城市了。

向东,跨过绵延200公里的龙泉山脉,成都找到了一片广袤的发展空间。

龙泉山脉以东,3976平方公里的东进区域,包括以天府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等,大部分地区自然禀赋突出,开发强度低,宜居规划高,可谓是在白纸上作画,是名副其实的“未来之城”。

2017年,当“一山连两翼”的城市新总规被提出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公共交通能快速穿越昔日屏障,让龙泉山东侧的“未来之城”真正融入新成都?

在新总规提出的一年前,答案就备好了。穿越龙泉山脉的“动作”和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同时起步,一条连接成都市区和天府国际机场的快速市域铁路——成都地铁18号线早早开建。

作为成都设计时速最快、距离最长的轨道交通线路,18号线面临着巨大的建设难题——要穿越9.7公里高瓦斯隧道、龙泉山山体质地太硬每月只能贯通几十米……不过,困难再多也没有影响到这条“最难地铁线”的准时到来。

2020年4月,成都东部新区获批设立,5个月后,成都地铁18号线就开通运营,不仅连接起了火车南站、天府国际机场等交通枢纽,还串联起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这两大城市新区,成为了城市“南拓”、“东进”的又一条主动脉。

18号线和1号线平行,两者有6大站点重叠,堪称最同步“CP”

高规格顶层设计、同步城市规划、提早施工建设,正是成都轨道交通建设的特色之一。

就拿天府新区来说,2010年,天府新区规划提出,同年成都进入到地铁时代,地铁1号线一期正式运营,南段“瞄着”天府新区,一直通行到新会展世纪城站。

2014年,天府新区正式获批,次年沿着天府大道建设的1号线二期开通,南段终点广都站已深入到天府新区起步区。

2017年,成都迎来“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新总规,次年1号线三期开通,串联起天府新区地标天府公园、西博城和兴隆湖,直达科学城,凭“1”已之力实现了成都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的快速连接,助力成都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格局。

数据显示,在成都开启地铁时代之后的这十年里,成都建成区面积扩大近一倍,达到931.58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长约43平方公里——

从天府新区的“再造一个新成都”到跨越龙泉山、突破两山夹一城束缚的“千年之变”,成都这十年间每一次“拓疆”、每一个新区的背后,都有着轨道交通同步建设的支撑,这也正是成都能不断迭新城市空间格局的底气所在。

500公里+,新成都的下一站

成都地铁18号线开通后的短短几个月里,三岔站区的副站区长李飞就注意到,成都人又有了一个新爱好——搭乘18号线去三岔湖游玩。“太方便了,三岔湖的鱼好好吃,下次多喊几个朋友一起过来”,车上的乘客们经常这样说。

轨道所至,生活所往。地铁线路通行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人头攒动的烟火气息,成都人已习惯了这样的新生活打开方式——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成都地铁,生活一脉”。

今天的成都人习惯了出门就看轨道交通线路图

从2010年地铁1号线的单线南北通勤,到2015年1、2号线形成“十”字城市动脉,再到2016年3、4号线加入,“十”字变“米”字,再到2017年环线地铁7号线的到来,让此前各条线路终于互联成网,10号线、5号线、18号线又先后开通,成都人的生活轨迹也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这张大网愈铺愈广。

一个让成都人更开心的消息是——2020年12月18日,成都5条地铁新线路齐开,这使得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在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这一数据上,成都已大幅超越运营总里程411公里的深圳,成为中国轨道交通第四城,仅次于北上广!

从城市首条地铁正式运营的时间来看,成都是前五城市中起步最晚的,比深圳晚了6年,比上海晚了7年,比广州晚了13年,比北京晚了39年。但在运营里程的发展上,成都却是在一路“后起直追”。

如今,成都已形成了一张覆盖直径达6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一个囊括全域成都的“大线网”时代已经到来。而这张“大线网”还将继续“加速成网”——2035年,成都将形成1666公里的线网规模,公共出行分担率达到80%——这将支撑成都人口在2035年达到2300万,发展为中国又一超级城市。

12月18日开通的6号线是全国一次性开通里程最长的地铁线路,全长约68.8km

十年前从0到1,十年后位居国内前四,甚至达到全市平均每万人就拥有0.35公里地铁,比肩轨道头部城市东京,成都速度令人惊叹。但成都轨道交通让外界吃惊的地方,远不止速度。

2020年11月,CCTV2《正点财经》栏目将镜头对准了成都地铁9号线,在1分34秒的新闻报道里,“中西部首条全自动运行地铁线路”成为了被频频提及和引发惊叹的关键词。

“国际最高自动化等级的全自动运行系统、68项全自动运营场景、乘客事务远程处理系统……”,黑科技满满的9号线,其实不过是近年来成都轨道交通创新发展的又一案例而已。

早在2019年9月,成都地铁机场专线10号线,就实现了从起点站到终点站之间的5G网络全覆盖,并在全球率先实现动车5G通话,10号线也因此被称作是全球首条5G地铁专列。

类似创新未来也将成为常态,根据今年10月发布的成都智慧城轨“蓝图”,未来15年内,成都轨道交通将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迈进,这意味着未来在“智慧车站”,成都人将拥有更舒适更便捷的乘车体验,是不是幸福感满满?

如今,已12连冠“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成都,其在轨道上的幸福生活,也在加速绽放。

如果说今天的成都轨道交通已是一张成熟的大线网,那么这张大线网上结出的幸福生活之果,就是以地铁站点为中心、圈层式布局开发的一个个TOD综合开发项目。

2020年5月,成都发布了首张轨道TOD地图,正式公布了首批16个TOD项目分布及特色(成都全市共规划了714个TOD综合开发项目),其中的14个TOD示范项目,分别位于成都14个区中,这种“全域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国内城市中唯成都独有。

首张成都轨道TOD地图

从2017年成都部署大力实施TOD开发,到2018年TOD被确定为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抓手,再到成都版TOD敲定“137”圈层布局原则、“TOD+P”区域发展模式、“BMW”绿色出行体系……TOD综合开发正在改变成都的城市形态。

成都版TOD如何改变城市形态?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国际顶尖的TOD项目策划、一体化城市设计和商业运营,让TOD项目成为各区域的商业、生活、产业和文化中心,进而疏解并优化城市功能,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发展形态

既是交通枢纽,更是城市副中心,还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公园城市社区和开放合作平台……以轨道交通引领产城融合发展,这就是成都版的TOD项目。

每一个TOD项目都建设得独一无二——结合公园整体设计,行政学院TOD项目打造出“花园站厅、阳光换乘”的最美归家路;天府新站TOD项目里最多两层、融入大量林盘元素的商业体,会把过往乘客瞬间“带入”到茂林修竹的川西林盘意境中;梓潼宫TOD项目织补绿道体系,串联起3个城市公园和4处社区公园,打造出立体公园……

天府新站TOD项目在设计中融入丰富川西林盘元素

每一个TOD项目都有一方繁盛商业——“全球最火书店”日本茑屋书店来了,沃尔玛、苏宁、红星美凯龙更是早早签下战略合作协议。更重要的是,TOD项目带动下,“亚洲最好商场”暹罗天地、“中国最赚钱商场”SKP等顶级商业纷纷循轨道交通线网而来,落户成都。

每一个TOD项目都是一片生活热土——2020年12月,成都首个TOD住宅项目陆肖麓鸣九天正式发售,“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站台直连,上班不出站就可以一边打卡一边吃早饭”,在力争成为全球TOD典范城市的成都,一种全新的“TOD”生活方式正展现在人们眼前。

 

…………………后记…………………

 

成都十年,地下织巨网,地上立新城

今天的成都,与日俱新。城市轨道建设的加速成网与TOD项目的满城开花,不断刷新着成都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与憧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的成都,已“驶向”全新的下一站——

一个轨道上的立体成都,一个演绎着智慧城市、公园城市、TOD典范城市协奏曲的新成都

央视纪录片《中国城轨》里,中铁设计副总工程师周江天曾说过,“一个城市的建设,要靠公共交通来推行,而公共交通首选城市轨道交通。从某种角度来说,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就是建设城市”。

看看成都这十年,诚如斯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