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杀死一只知更鸟》与美国初中生的良知启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杀死一只知更鸟》与美国初中生的良知启蒙

几乎没有一个职业书评人会对迪尔和布.莱德里这两个人物倾注这么多的爱,爱和心碎。

作者按:半个世纪前,小马丁·路德·金博士的话:“一地之不公正便是所有之不公正(Injustice anywhere is injustice everywhere)。” 尚在耳边,不敢忘。

“有一样东西是不遵守多数原则的,那就是人的良心。”——哈珀·

 

美国中学英文教育,简单说围绕两本书,初中读完经典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就可以毕业了;高中读《白鲸》,师资力量缺乏的公立学校高中可以一整年都在读《白鲸》。

《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新版中译本由大学同学高红梅翻译,译作《杀死一只反舌鸟》。这本书我一直绕开来不愿意读,小时候被种族歧视题材的电影吓到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根》,中国影视一直没有分级制度,大人能看的电影小朋友都跟着囫囵地看,不良后果就是象我这样的,有些东西一辈子都绕开走,美国黑人历史题材的故事对我就是个绕开的非读品。

以至于我一直没有读过《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薄薄的经典小说,如果不是最近,我都不知道我错过了这么一个英语文学里的妙品!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格里高利·派克塑造的阿提克斯.芬奇律师形象成为经典。

去年春假后儿子的英文课一直在读《杀死一只知更鸟》,精读,每章节总结大意,写读书笔记,上课汇报讨论,老师评分。孩子读书笔记的成绩并不好,估计写得也是词不达意,因为我看到很多成绩B,但我知道他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到爱不释手的地步。

喜欢也可以词不达意,这我可以理解,这些大男孩子读文学经典,他们到底注意到什么,什么打动了他们懵懂天真的心,成年人很难预料的。过去读研究生时,导师给我讲过一个人类学上著名的故事:一个人类学家给法属殖民地,一个太平洋小岛上与世隔绝部落土著民放言情电影,岛民看得津津有味,电影后有热烈持久的讨论。人类学家最后听翻译解释,原来岛民在讨论一只电影里的公鸡,人类学家看过那部电影,他根本不记得电影里曾经出现过公鸡的场景,他一遍遍看,最后终于找到电影里的公鸡!是在结尾处只出现了一秒钟!

看着自己孩子热烈地喜欢《杀死一只知更鸟》,我也怀疑他和班上的男生们是不是也象土著岛民一样在热烈关注只出现一秒钟的公鸡。

他们的作业最后是要写个简短的人物评论,书中人物自选一个写评论,一共五段话,写完,八年级的英文课就此结束。

儿子努力跟我推荐这本书,跟我聊人物,评论作业。他说最喜欢的人物,是那个混沌玩闹的熊孩子迪尔(Dill );让他最心碎的,是那个被父母关家里空度50年光阴的布·莱德里,(Boo Radley)。

詹姆和迪尔
 
布.莱德里

书中男主,高大正义的律师阿提克斯(Atticus)不是他心仪的英雄,最后一幕的善恶斗争高潮他也没有太在乎。

迪尔在法庭上看到黑人,然后他出门为之大哭,这个情节让刚满十四岁的少年读者为之动容,他写道“迪尔作为家族间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弃儿,他一直是个身份低下的贱民,亲戚家之间当皮球一样踢来推去,但他一直浑浑噩噩毫不知觉,他很快乐因为他是孩子,象婴儿一样无知无觉对歧视习以为常,直到他在法庭上看到黑人被羞辱,他忽然有了自我意识,他忽然明白什么是贱民,明白什么是社会不公正,这是他哭的原因,他的旋转木马一样的白日梦世界终于有梦醒的一刻,所以他忍不住大哭,而其他俩孩子并没有哭”。

迪尔哭完也就完了,照旧很快乐,唯一的变化是不再骚扰戏弄那个街区的疯子怪物布.莱德里。但仅这小小的变化,却是迪尔长大成人的开始。

布.莱德里少年时寻衅滋事,被狂热的教徒父母囚禁在家中不许出门,宅了五十年。父母走了哥哥继续来管他囚他,一直被边缘化的他,变成一个社区妖怪,家中不停地被塞纸条,被街道上寻衅滋事的顽童迪尔戏弄。这样一个人物,让我儿子心碎,心碎程度远超过书中受不白之冤在逃跑中被杀的黑人。布.莱德里最后出手救了兄妹俩,被孩子们当作英雄,一生唯一一次有人陪伴光明正大回到家中,(之前都是偷偷乘人不注意溜出来),少年读者们都觉得出了一口气,给心底善良遭受父母虐待的布.莱德里一次亮相的机会。

 

布.莱德里和书中的小女主角斯科特

儿子最后写道:“《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伟大在于,它写出孩子心中直觉的是非观念,社会公正”。

我后来上网查媒体对此书的标准书评,几乎没有一个职业书评人会对迪尔和布.莱德里这两个人物倾注这么多的爱,爱和心碎。文学经典的伟大正在于此,一本书里有那么多故事和线索可以被谈论,记住和玩味。

《杀死一只知更鸟》对于美国初中生的意义,远不止英语教育,象我儿子这样拼命打游戏“League of Legend”的初中生,在爱和心碎里他的良知被开启,这比多少政治思想说教都管用。

在爱和心碎里是最宝贵的赤子之心。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金色笔记”,“金色笔记”为界面合作公号,转载已得到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杀死一只知更鸟》与美国初中生的良知启蒙

几乎没有一个职业书评人会对迪尔和布.莱德里这两个人物倾注这么多的爱,爱和心碎。

作者按:半个世纪前,小马丁·路德·金博士的话:“一地之不公正便是所有之不公正(Injustice anywhere is injustice everywhere)。” 尚在耳边,不敢忘。

“有一样东西是不遵守多数原则的,那就是人的良心。”——哈珀·

 

美国中学英文教育,简单说围绕两本书,初中读完经典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就可以毕业了;高中读《白鲸》,师资力量缺乏的公立学校高中可以一整年都在读《白鲸》。

《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新版中译本由大学同学高红梅翻译,译作《杀死一只反舌鸟》。这本书我一直绕开来不愿意读,小时候被种族歧视题材的电影吓到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根》,中国影视一直没有分级制度,大人能看的电影小朋友都跟着囫囵地看,不良后果就是象我这样的,有些东西一辈子都绕开走,美国黑人历史题材的故事对我就是个绕开的非读品。

以至于我一直没有读过《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薄薄的经典小说,如果不是最近,我都不知道我错过了这么一个英语文学里的妙品!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格里高利·派克塑造的阿提克斯.芬奇律师形象成为经典。

去年春假后儿子的英文课一直在读《杀死一只知更鸟》,精读,每章节总结大意,写读书笔记,上课汇报讨论,老师评分。孩子读书笔记的成绩并不好,估计写得也是词不达意,因为我看到很多成绩B,但我知道他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到爱不释手的地步。

喜欢也可以词不达意,这我可以理解,这些大男孩子读文学经典,他们到底注意到什么,什么打动了他们懵懂天真的心,成年人很难预料的。过去读研究生时,导师给我讲过一个人类学上著名的故事:一个人类学家给法属殖民地,一个太平洋小岛上与世隔绝部落土著民放言情电影,岛民看得津津有味,电影后有热烈持久的讨论。人类学家最后听翻译解释,原来岛民在讨论一只电影里的公鸡,人类学家看过那部电影,他根本不记得电影里曾经出现过公鸡的场景,他一遍遍看,最后终于找到电影里的公鸡!是在结尾处只出现了一秒钟!

看着自己孩子热烈地喜欢《杀死一只知更鸟》,我也怀疑他和班上的男生们是不是也象土著岛民一样在热烈关注只出现一秒钟的公鸡。

他们的作业最后是要写个简短的人物评论,书中人物自选一个写评论,一共五段话,写完,八年级的英文课就此结束。

儿子努力跟我推荐这本书,跟我聊人物,评论作业。他说最喜欢的人物,是那个混沌玩闹的熊孩子迪尔(Dill );让他最心碎的,是那个被父母关家里空度50年光阴的布·莱德里,(Boo Radley)。

詹姆和迪尔
 
布.莱德里

书中男主,高大正义的律师阿提克斯(Atticus)不是他心仪的英雄,最后一幕的善恶斗争高潮他也没有太在乎。

迪尔在法庭上看到黑人,然后他出门为之大哭,这个情节让刚满十四岁的少年读者为之动容,他写道“迪尔作为家族间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弃儿,他一直是个身份低下的贱民,亲戚家之间当皮球一样踢来推去,但他一直浑浑噩噩毫不知觉,他很快乐因为他是孩子,象婴儿一样无知无觉对歧视习以为常,直到他在法庭上看到黑人被羞辱,他忽然有了自我意识,他忽然明白什么是贱民,明白什么是社会不公正,这是他哭的原因,他的旋转木马一样的白日梦世界终于有梦醒的一刻,所以他忍不住大哭,而其他俩孩子并没有哭”。

迪尔哭完也就完了,照旧很快乐,唯一的变化是不再骚扰戏弄那个街区的疯子怪物布.莱德里。但仅这小小的变化,却是迪尔长大成人的开始。

布.莱德里少年时寻衅滋事,被狂热的教徒父母囚禁在家中不许出门,宅了五十年。父母走了哥哥继续来管他囚他,一直被边缘化的他,变成一个社区妖怪,家中不停地被塞纸条,被街道上寻衅滋事的顽童迪尔戏弄。这样一个人物,让我儿子心碎,心碎程度远超过书中受不白之冤在逃跑中被杀的黑人。布.莱德里最后出手救了兄妹俩,被孩子们当作英雄,一生唯一一次有人陪伴光明正大回到家中,(之前都是偷偷乘人不注意溜出来),少年读者们都觉得出了一口气,给心底善良遭受父母虐待的布.莱德里一次亮相的机会。

 

布.莱德里和书中的小女主角斯科特

儿子最后写道:“《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伟大在于,它写出孩子心中直觉的是非观念,社会公正”。

我后来上网查媒体对此书的标准书评,几乎没有一个职业书评人会对迪尔和布.莱德里这两个人物倾注这么多的爱,爱和心碎。文学经典的伟大正在于此,一本书里有那么多故事和线索可以被谈论,记住和玩味。

《杀死一只知更鸟》对于美国初中生的意义,远不止英语教育,象我儿子这样拼命打游戏“League of Legend”的初中生,在爱和心碎里他的良知被开启,这比多少政治思想说教都管用。

在爱和心碎里是最宝贵的赤子之心。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金色笔记”,“金色笔记”为界面合作公号,转载已得到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