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水滴公司CSR负责人李响先生的演讲实录:
李响: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来分享一下水滴作为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在CSR领域相关的尝试和实践。我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李响,在今年7月份之前,还是一名比较传统的互联网创业人士。但从7月份开始,在我们整个团队转向做企业相关的公益社会责任方面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我自己的身份似乎也发生了一重转变:我逐渐意识到,企业的公益社会责任的践行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一个专业领域,是需要专业人士参与的事情,是以“爱人类”为内核,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做的事情。以这样的认识出发,我接下来和大家简单讲讲水滴公司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我们是怎么做这件事情的?未来又希望想如何去进一步做这件事情?
谈到水滴,大家可能都并不陌生。每个人在朋友圈或多或少可能都看到过水滴筹相关的筹款链接。那水滴筹做得究竟怎么样呢?从数据来看,水滴筹成立至今4年多的时间里,积累了3亿多位的捐赠人士、10几亿笔的捐赠,筹款规模达到近400亿。这个参与捐赠的人数比例有多高呢?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大约有12-13亿,比较一下的话,相当于每3到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在水滴筹上捐过款。
不过,实际上水滴筹只是水滴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水滴公司另外还在做互联网保险保障和健康服务相关的工作,简单来讲,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水滴筹是帮助没有经济实力的大病患者筹集医疗资金,而水滴保险商城和水滴互助则是为健康人群提供保障。具体来看的话,水滴互助是水滴的第一款产品,上线于2016年,在这个互助平台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通过互助分摊的方式解决医疗费用,每个月大概就只需要花几块钱;而水滴保险商城是一个互联网保险平台,我们和几十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保险产品。
因此不难发现,其实水滴的这三块业务都是围绕为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做补充,提供多层次保障这样的一个核心建立起来的。但现在,除了这部分的工作之外之外,我们还搭建了专门的水滴公益平台。
这一切的开始还需要回到我们的创始人沈鹏,他在2010年加入美团创业,是美团外卖的合伙人。2016年的时候,他选择开始做水滴互助。这个选择的原因在于,他发现在美团工作的过程中,为有需要的同事筹款这件事的效率不高,他想要去用技术改变这种低效,所以就诞生了第一个产品——水滴互助。
水滴互助在性质上有一点类似于邻里互助、职工互助。上线100天的时间里,就累积了100万的注册用户。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保障意识的普及在中国并不是那么强烈。同时,我们也收到了一部分用户的求助:那些已经生病的人,或者不能加入互助这个保障体系当中来的人,实际上有着更为迫切的保障需求。如果要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个事情当中来,我们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和服务呢?这随后成了我们在水滴互助的上线之后发现的和思考的新的问题。
于是,作为一个产品技术团队,我们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我们自身的优势,去开拓了第二个互联网产品——也就是水滴筹,帮助不能参加水滴互助的人寻求解决方案。大家也可以看到,“水滴筹”确实形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力。
我自己大概是在2016年进入水滴筹的团队,我是这个团队的第一个全职员工,在我之前,水滴筹其实是由一个兼职团队来做的——是以水滴互助为主要业务,兼顾开展水滴筹的业务,团队里有两位兼职的同时,两个半全职的同事在做,后来是在2018年,我们拿到了水滴公益的牌照。
从现实角度看,水滴筹确实让C端用户更了解我们,但是,我们的核心业务是水滴保险。90%在水滴购买保险的用户,此前都是没有购买保险的相关经验的。因此,水滴其实可以看作是用普惠的形式,覆盖了新增量的市场。
然而,总结一下的话,做以上谈到的所有事情的核心原因,在于我们本身的使命和初心就是“保障亿万家庭有保可医”。在这个基本的方向下,所有能尝试的事情我们都在做。大家平时看到的其实是目前比较成熟或者已经被C端用户认可或者B端厂家看到的业务。但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其实没有放弃开拓创新业务的脚步。如果说基础的三个业务是在做偏医疗支付相关的工作,那我们现在正在尝试的水滴“好药付”相关业务,则是希望能够从患者角度保证他更有效率地花钱买药,这和我们的初衷是完全一脉相承的。
接下来,第二部分,我想和大家介绍一下水滴如何去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去开展公益工作的。
我们整个CSR团队里很多人都有头条和美团的工作背景,因此一开始,我们的竞争优势核心在于产品技术。这种产品技术的优势能力如何体现呢?可能最浅显容易看到的就是对数据的精准把握和能效的迅速提升,这也确实是我们非常突出的特色,我们在筹款行业、在保险行业与同行相比,确实做到了效率上的更优。
但是,在互联网行业中,如果仅仅依赖于科学技术,实现效率上的相对高,是不足以脱颖而出的,根本上还是要去洞察并追求去满足人们真正的需求。举例而言,水滴筹是非常低频刚需的事情。坦白说,大多数人生病之前,可能都是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的,但是一旦生病之后,很多人就会发现自己的经济基础完全不足以支撑巨额医疗费用的开销。因此从这点需求出发,水滴看到了自己可能能发挥力量的空间。水滴保险商城也是同样的逻辑,在提供保险服务的同时,保险商城还提供保险知识和内容,规划和会员服务,进一步还会针对性提供比较完整的理赔和家庭保单关系。这一切其实都是以用户为核心,立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我们团队的核心价值观是用户第一。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实现持续助力公益发展。水滴公益从2018年7月份拿到许可证至今已累计了7亿元左右的筹款数额,并和联合国内80多家基金会开展合作。这样的一种持续性的发展是如何形成的?我个人以为,独木难支,科技力量需要去借助各方合力。
这样的感触其实落回到今年疫情期间的实践。我们团队之所以成立,是为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各项工作内容做一个整合。而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简单地只做筹款运营相关的内容并不能真正去解决问题:或者说,社会问题仅仅依赖科技力量是不能解决的。公益的开展,需要联合基金会、公益组织,甚至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彼此紧密结合,发挥各自的能量的前提下,真正去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进而形成整体的影响力。
因此,除了to c的工作之外,我们也会开展一些更偏to B的工作,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做一些更多样的尝试:举例来谈,我们曾经和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合作开展了对火灾英雄家庭的帮扶;而在疫情期间,我们也是在两周的时间内就筹集到了近7000万的抗疫筹款。
如果说上述的工作成果都属于比较立竿见影的,那么水滴其实也在做一些短期内可能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中长期来看,对解决问题而言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我们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的王振耀院长做中国大病促进中心,搭建起水滴大病研究院。这可能就不是一项短期能看到成效的工作,但是长期来看,它对促进大病相关研究,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可能和选择,都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换句话说,只要和健康相关,和医疗救助相关,水滴就愿意投入精力,发挥自身的优势,整体上形成合力来找寻解决方案,促进问题的解决。再比如,我们也还和壹基金开展了一些专项的合作,今年我们和壹基金合作展开的罕见病的筹款项目筹集到的资金总额达到了600万。此外,我们还在医院里做医务社工体系的建设,做中长期大病救助项目,甚至包括器官捐献者的子女教育。可能直观来看,这些工作和我们的主要业务似乎都不大相关,但是这些工作和我们的初心是一致的,我们致力于去做那些对推动社会进步有作用的事情,我们也始终立足于推动中国健康行业长期的持续发展。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CEO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决定人类命运方向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所承载的人性温度”。与诸君共勉,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