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十大看点丨“十四五”蓝图,海口这样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十大看点丨“十四五”蓝图,海口这样画

界面海南梳理出建议中关于经济发展的十大看点。

文丨丁文文

日前,《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出炉,建议详细阐述了海口今后5年乃至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看点十足、信息量极大。界面海南梳理出建议中关于经济发展的十大看点。

1、初步建立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

“如果把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作一个‘8’字形,海南自贸港有条件成为中间的交汇点,因为海南具有特殊优势。要努力把海南自贸港建设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这样描述着海南自贸港。

2021来了,“十四五”开局之年,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同时也面临经济基础薄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而海口具有省会的独特优势,有涵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自贸港重点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有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的江东新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集聚优势明显。同时也面临着经济流量不足、现代产业基础薄弱、人才总量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如何迎接新的一年?“十四五”时期作为省会海口在建设海南自贸港中起到什么作用?

海口将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推动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做好封关运作各项工作,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答案逐渐清晰。

2、GDP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

海南自贸港核心城市——海口,属于全省第一大经济体。

“十四五”时期,海口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

实现GDP年均增长超10%的底气何在?海口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海口市GDP达1231.96亿元,同比增长2.7%,稳居省内榜首。

未来五年,海口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5%以上,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市场主体持续大幅增长,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建成创新型城市,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重要一极。

3、落地见效“零关税、低税率”

“零关税”是自贸港的标配。

按照中央推进自贸港建设的决策部署,海口市将落地实施部分进口商品“零关税”政策,推动“一负三正”四张清单落地见效。

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引进更多的国际人才、企业到海口创新创业。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主动探索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的自由便利政策落地实施路径,把江东新区、综保区、高新区、复兴城产业园打造成承接自贸港政策落地见效的窗口,打造人流、物流、资金流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开放新高地。

4、打造免税购物天堂

眼下,随着离岛免税经营主体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免税商店在全岛铺开,人们购物将更为便利。

那么,海口未来如何打造免税购物天堂?

用足用好免税购物政策,加快国际免税城建设,增设观澜湖等免税店,优化全市免税店布局,推动免税经营主体进一步丰富免税商品种类,实现免税品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三同步”,加快形成日用消费品免税、离境退税、离岛免税三类免税购物并存,不断提升免税购物体验和满意度,推动免税购物快速增长。

此外,创新旅游消费业态,建设一批旅游名村和精品景区,加快推进观澜湖文化旅游产业区产业适度集聚,把骑楼老街、府城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精品文化街区,引进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和体验店等业态,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吸引我国居民海外消费回流,打造国内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

5、推动地产转型发展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

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曾表示,要落实好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通过定向增加土地供应、合理降低土地供应价格、提供税费优惠等办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优先满足本地居民和引进人才的住房需求。特别是要盘活存量房产,探索引进管理型房地产租赁企业,推动已经出售的存量空置房屋进入住房租赁市场。

对于“十四五”时期,海口将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安居型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人才住房等各类住房建设,满足居民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加强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和供应。

建立健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和调控评价考核查处机制,推动商务地产、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等鼓励类地产转型发展。

6、“港产城乡”一体化发展

国际上任何一个领先的自由贸易港都离不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地位的港口。海南自贸港建设顺利开局,正加速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而港口是国家战略资源和核心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与核心要素。

未来五年,海口将依托美兰机场,加快美兰临空经济发展,建设面向印度洋、太平洋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扩大第五航权,用好第七航权开放红利,推动开通海南与东盟十国中心城市航班,建立三小时空中经济走廊,打造四小时、八小时飞行经济圈。依托海口港发展引擎,提升现代服务业离岸功能,打造“港产城乡”一体推进的开放创新发展新聚点。加强海口港与洋浦港互联互通,把新海港建成琼州海峡客货滚装的门户港,增强港口航运国际中转服务功能,推动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集装箱拆拼箱、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畅通与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运输往来,提高全球供应链服务管理能力。

同时,加快邮轮港口建设,提升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开辟远洋邮轮航线、跨境邮轮航线、环海南游航线,加快提升新埠岛国际游艇会等游艇产业集聚区功能,积极发展进口游艇租赁,推动游艇口岸通关便利化,提升帆船帆板基地功能,打造世界帆船游艇旅游高地。

7、开展境外投资便利化综合试点

用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平台,发挥国际能源、贸易交易中心平台作用,做大能源、大宗商品等国际贸易业务,建设区域性离岸新型国际贸易中心。

开展境外投资便利化综合试点,实施对外投资告知备案制。

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强制性标准的领域,建立“标准制+承诺制”投资制度,率先在江东新区、高新区等园区实施,吸引外资外企落户。与外国商协会、贸促会合作,重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加强产业链招商,吸引外资产业投资,优化外资结构,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8、打造离岸贸易的先行区和试验区

在加快推进自贸港建设的进程中,大力发展新型离岸贸易是海南打造区域性离岸贸易中心的必经之路,也是海南要重点发展的贸易方式。

“十四五”时期,对于打造我国离岸贸易的先行区和试验区,海口有着自己的想法:

推动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和资源型贸易占比较重的大型国有企业、知名企业在海口开展离岸贸易试点;

加快发展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转口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业务发展,提高全球供应链服务管理能力;

发挥“保税+自贸港”政策叠加优势,把综保区打造成免税品仓储分拨中心、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进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区域性国际物流配送中心;

创新发展离岸航运服务业,积极发展航运业务管理、单证管理、结算、航运中介等航运服务,打造一体化的国际航运服务平台。

9、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充分利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政策,海口将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持续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支持海口市企业根据境内外融资计划在境内外发行股票,优先支持企业通过境外发行债券融资,创新发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探索海口旅游资产证券化。

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在海口设立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依法设立民营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设立财产险、人身险、再保险公司以及相互保险组织和自保公司。

不断丰富金融业态,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创新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创业投资、航运物流金融产品,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应用试点,培育打造金融产业集群,配合推动“监管沙盒”试点落地。

10、2035年成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2035年的海口,会是什么模样?

自由贸易港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以自由、公平、法治、高水平过程监管为特征的贸易投资规则基本构建,实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更加严密,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优质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互联网、消费(含免税购物)、大健康和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支柱作用凸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十大看点丨“十四五”蓝图,海口这样画

界面海南梳理出建议中关于经济发展的十大看点。

文丨丁文文

日前,《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出炉,建议详细阐述了海口今后5年乃至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看点十足、信息量极大。界面海南梳理出建议中关于经济发展的十大看点。

1、初步建立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

“如果把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作一个‘8’字形,海南自贸港有条件成为中间的交汇点,因为海南具有特殊优势。要努力把海南自贸港建设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这样描述着海南自贸港。

2021来了,“十四五”开局之年,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同时也面临经济基础薄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而海口具有省会的独特优势,有涵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自贸港重点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有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的江东新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集聚优势明显。同时也面临着经济流量不足、现代产业基础薄弱、人才总量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如何迎接新的一年?“十四五”时期作为省会海口在建设海南自贸港中起到什么作用?

海口将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推动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做好封关运作各项工作,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答案逐渐清晰。

2、GDP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

海南自贸港核心城市——海口,属于全省第一大经济体。

“十四五”时期,海口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

实现GDP年均增长超10%的底气何在?海口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海口市GDP达1231.96亿元,同比增长2.7%,稳居省内榜首。

未来五年,海口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5%以上,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市场主体持续大幅增长,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建成创新型城市,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重要一极。

3、落地见效“零关税、低税率”

“零关税”是自贸港的标配。

按照中央推进自贸港建设的决策部署,海口市将落地实施部分进口商品“零关税”政策,推动“一负三正”四张清单落地见效。

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引进更多的国际人才、企业到海口创新创业。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主动探索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的自由便利政策落地实施路径,把江东新区、综保区、高新区、复兴城产业园打造成承接自贸港政策落地见效的窗口,打造人流、物流、资金流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开放新高地。

4、打造免税购物天堂

眼下,随着离岛免税经营主体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免税商店在全岛铺开,人们购物将更为便利。

那么,海口未来如何打造免税购物天堂?

用足用好免税购物政策,加快国际免税城建设,增设观澜湖等免税店,优化全市免税店布局,推动免税经营主体进一步丰富免税商品种类,实现免税品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三同步”,加快形成日用消费品免税、离境退税、离岛免税三类免税购物并存,不断提升免税购物体验和满意度,推动免税购物快速增长。

此外,创新旅游消费业态,建设一批旅游名村和精品景区,加快推进观澜湖文化旅游产业区产业适度集聚,把骑楼老街、府城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精品文化街区,引进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和体验店等业态,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吸引我国居民海外消费回流,打造国内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

5、推动地产转型发展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

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曾表示,要落实好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通过定向增加土地供应、合理降低土地供应价格、提供税费优惠等办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优先满足本地居民和引进人才的住房需求。特别是要盘活存量房产,探索引进管理型房地产租赁企业,推动已经出售的存量空置房屋进入住房租赁市场。

对于“十四五”时期,海口将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安居型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人才住房等各类住房建设,满足居民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加强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和供应。

建立健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和调控评价考核查处机制,推动商务地产、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等鼓励类地产转型发展。

6、“港产城乡”一体化发展

国际上任何一个领先的自由贸易港都离不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地位的港口。海南自贸港建设顺利开局,正加速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而港口是国家战略资源和核心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与核心要素。

未来五年,海口将依托美兰机场,加快美兰临空经济发展,建设面向印度洋、太平洋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扩大第五航权,用好第七航权开放红利,推动开通海南与东盟十国中心城市航班,建立三小时空中经济走廊,打造四小时、八小时飞行经济圈。依托海口港发展引擎,提升现代服务业离岸功能,打造“港产城乡”一体推进的开放创新发展新聚点。加强海口港与洋浦港互联互通,把新海港建成琼州海峡客货滚装的门户港,增强港口航运国际中转服务功能,推动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集装箱拆拼箱、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畅通与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运输往来,提高全球供应链服务管理能力。

同时,加快邮轮港口建设,提升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开辟远洋邮轮航线、跨境邮轮航线、环海南游航线,加快提升新埠岛国际游艇会等游艇产业集聚区功能,积极发展进口游艇租赁,推动游艇口岸通关便利化,提升帆船帆板基地功能,打造世界帆船游艇旅游高地。

7、开展境外投资便利化综合试点

用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平台,发挥国际能源、贸易交易中心平台作用,做大能源、大宗商品等国际贸易业务,建设区域性离岸新型国际贸易中心。

开展境外投资便利化综合试点,实施对外投资告知备案制。

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强制性标准的领域,建立“标准制+承诺制”投资制度,率先在江东新区、高新区等园区实施,吸引外资外企落户。与外国商协会、贸促会合作,重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加强产业链招商,吸引外资产业投资,优化外资结构,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8、打造离岸贸易的先行区和试验区

在加快推进自贸港建设的进程中,大力发展新型离岸贸易是海南打造区域性离岸贸易中心的必经之路,也是海南要重点发展的贸易方式。

“十四五”时期,对于打造我国离岸贸易的先行区和试验区,海口有着自己的想法:

推动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和资源型贸易占比较重的大型国有企业、知名企业在海口开展离岸贸易试点;

加快发展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转口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业务发展,提高全球供应链服务管理能力;

发挥“保税+自贸港”政策叠加优势,把综保区打造成免税品仓储分拨中心、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进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区域性国际物流配送中心;

创新发展离岸航运服务业,积极发展航运业务管理、单证管理、结算、航运中介等航运服务,打造一体化的国际航运服务平台。

9、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充分利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政策,海口将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持续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支持海口市企业根据境内外融资计划在境内外发行股票,优先支持企业通过境外发行债券融资,创新发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探索海口旅游资产证券化。

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在海口设立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依法设立民营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设立财产险、人身险、再保险公司以及相互保险组织和自保公司。

不断丰富金融业态,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创新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创业投资、航运物流金融产品,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应用试点,培育打造金融产业集群,配合推动“监管沙盒”试点落地。

10、2035年成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2035年的海口,会是什么模样?

自由贸易港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以自由、公平、法治、高水平过程监管为特征的贸易投资规则基本构建,实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更加严密,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优质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互联网、消费(含免税购物)、大健康和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支柱作用凸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