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乐滋
电视剧电影被网友抵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家可能多次见到粉丝反感偶像出演这一角色或者不想和某一演员合作而抵制某部剧,也可能公司本身有着黑历史……
但是这一次“抵制曾许诺事件”不仅网友群情激奋,连环球时报、共青团中央、紫光阁(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紫光阁》杂志)都参与到了这场“战役”之中,可谓是史无前例。
而这已经不是桐华的作品第一次被抵制了,曾经的《大漠谣》被抵制了三年之久,最终改片名为《风中情缘》,剧情也进行了一定改动,才得以在湖南卫视播映,2014年播出的时候收视还算不错,但因为被雪藏太久,还是流失了一定粉丝。
这一次“抵制曾许诺”事件会使《曾许诺》这部电视剧与《大漠谣》有相同的下场吗?为何都是桐华的作品受到抵制?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美籍华人作者,但是她就没有说话的权利了吗?
在网络小说的市场里有着各种各样的题材,再奇思妙想的故事都有市场,比桐华的历史言情小说脑洞大开的作品多了去了,为何只有桐华被如此大张旗鼓的反对?很可能不少人只是因为“讨厌”。
桐华比起这些网络小说作家,她更笃信自己小说的真实性,除此之外,她的美籍华人身份,让不少人认为她创作这些作品,背后有别的私心。
过度阴谋论的话题暂且不提,但是作为独立的创作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创作作品时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
在一些事情的看法上,主流的立场是坚定创作自由的。比如在去年贾玲的小品中将花木兰塑造为贪吃怕死的不孝女,被“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组织投诉,并最终迫使贾玲道歉时,舆论一面倒的同情贾玲。
法国《查理周刊》因讽刺真主,被穆斯林血洗时,舆论同样同情无辜枉送性命的漫画家们。
为何在言论自由的问题上在面对不同的人,却截然不同的立场呢?
在笔者看来,区别首先是受害者与既得利益者身份的问题,桐华因几部所谓“三观不正”的作品名利双收,而贾玲却“因言获罪”;其次也有文化载体的不同性,电视剧终究是比小品严肃一些的。
可是桐华的作品即使她本人自称“历史”,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其中的问题,那么容易被洗脑,大概本身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吧。
市场选择了这样的IP,却选择了更加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表述
在“禁播”风波之中,这些作为小说时拥有极高人气的小说,都在改编为电视剧之后改动了故事情节,比如《曾许诺》,开始宣传之初就在官方微博上发表了自白书,“在电视剧创作方面,我们力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主人翁表达真善美的追求“。
“拍摄《云中歌》时,于正也说过不会抹黑汉昭帝。从这方面来看,制片方也在努力平息IP本身所带来的影响。
无独有偶,游戏作品《汉之云》也有黑三国人物的嫌疑,其中周瑜为爱躲避战争假死,诸葛亮军事水准平庸,于是他们也在电视剧立项之前就改动了相关情节,“魏蜀吴”三国被改成了“骁月国”、“尧汉国”、“苍梧国”,历史背景改为了上古千年传说为背景。
制片方做这种考虑原因显而易见,一是为了平息群众们一波又一波的反对声音,二是为应对广电愈发严格的审核,近年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审核也愈发严格,《贞观之治》不能提突厥,近期的《女医·明妃传》不能提于谦……
在对历史审核越发严苛的大背景下,自动规避危险也是必要的。
禁播风潮意味着什么?
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禁播风波,可能会像《大漠谣》时期一样,一时半会并不会停息,但是却带给大众一定的启示。
挑选IP需谨慎
IP的挑选或许不应光看人气的高低,桐华的小说粉丝众多,然而在这场风波之中,几乎没有任何人为她发声,甚至环球时报、共青团中央、紫光阁都下场参与抵制。
小说作为网络小说时所受的约束很小,但作为观众群体更大,并且有国家机关盯着的电视剧,拍摄之初就应该考虑小说文本改编所可能受到的阻力。
在IP热的浪潮之下,稍有人气的IP都被抢购殆尽,但是改编的难度却往往被人所忽略。
现在有“自由创作”的环境吗?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创作自由仍旧是一纸虚言,审核以及民众的反对呼声就能完全改变一部作品的面貌,此处不单指这些涉及历史的电视剧,涉案剧、穿越剧同样因为禁令,就从电视剧市场上消失了。
“禁播”应有更明确的界限,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应由国家明确的决定下来,而不能由民众的舆论所左右。
如果因为民意沸腾,而将抹黑历史人物的电视剧禁播了,开了这样的先例之后,以后会有更多因民意而将稍不符合历史的作品禁播的事件发生,之后抹黑某群体的作品同样封杀……
创作的范围越收越紧,中国的文艺创作自由真将无从说起了。要不触任何人的敏感线,大量作品都会被封杀掉,中国人的文艺作品也跟我们日常嘲讽的朝鲜作品无异了。
科普之路仍漫漫,但群众无需“喊打喊杀”
反对一样事物是个人自由,但是利用公权力来做这样事情就比被反对的一方更高尚吗?
此次抵制曾许诺事件中,有环球时报、共青团中央、紫光阁包括党媒在内的很多媒体都参与了,将此事件甚至上升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存续性上。
但不少人都忘了,电视剧终究是艺术产品,不应承担历史教化的责任,这是教科书和纪录片该做的,如果细究起来,几乎所有电视剧都有“不服历史”的问题。
即使是再“三观不正”的作品,也应该出台让观众批驳其中观点。至于歪曲历史,更是无需过分担心,应做的是花更多时间将正确的历史观输入给子辈,让他们也能辩证的面对文艺作品,而不是一刀切的禁止。
正如这一次很多科普人士对“诺贝尔哥”的看法,他可以说出自己的妄想,方舟子们也可以嘲讽,果壳网们更可以大力推广科普,将正确的知识深入人心——这或许才是现代社会正确的言论环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