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绑架门口狗》出道以来,奉俊昊15年间仅执导了五部长片作品,在商业片导演中,效率实在不高;然而这五部影片,部部都堪称是精品之作。
在奉俊昊的所有作品中,充斥画面的皆是灰冷凝重的冷色调,《母亲》这部影片尤为突出;如此冷峻的视觉影像,也流露出导演对一直关注的各种社会议题的冷峻思考。
他的作品主题,大多跟政治、历史、社会这些严肃的话语联系在一起,像《杀人回忆》对于真实历史事件的改编,像《汉江怪物》里对于历史和政府的隐喻与讽刺,像近作《雪国列车》里对于集权和反抗的思考;等等。
2000年的出道之作《绑架门口狗》甫一亮相,技惊四座。这是一部具有荒诞幽默色彩的黑色喜剧,奉俊昊以精巧的结构将我们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编织成一出荒诞的闹剧。
在这部处女长片之中,奉俊昊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已经表露无遗:郁郁不得志的大学讲师和公司职员一家、不安于无聊工作的社区簿记员、肥胖的小卖店女老板、寡居老太婆,以及偷吃狗肉的老年保安和神经质的流浪汉,他们都是挣扎在各自现实烦恼里的普通人。
而在这个没有秩序,仿佛看不到生气和活力的社会,许多人活得甚至还没一只狗安逸:工作不顺,家庭不和,无人问津,处处受限……狗在这其中扮演的像是一个可笑的度量衡:活得比狗好的,才叫做真正的“人”;而连狗都不如的,似乎连人格都失去了。
让人印象很深的一幕场景,是裴斗娜饰演的女主和她的好闺蜜,那个胖胖的小卖店老板,一起搞断私家车后视镜的画面。胖闺蜜飞起一脚,一下子踹飞了一只后视镜;一直到坐地铁回家的时候,裴斗娜手里,还紧紧地抓着那只被踹下的镜子。这或许是导演对这个“不平衡”的世界的隐喻?
然而《绑架门口狗》作为奉俊昊的长片处女作,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明确的艺术风格。在《绑架》身上,还能看到一点盖·里奇和科恩兄弟的影子,尤其是在剧本的结构安排上。而奉俊昊真正开始形成自身艺术风格的起点,是三年后的蜕变之作——《杀人回忆》。
《杀人回忆》作为一部使奉俊昊真正声名鹊起的不朽作品,已经完整呈现出奉俊昊自身的艺术风格。影片根据韩国华城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起连环奸杀案改编而成——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构思蓝图,可以看出奉俊昊导演一如既往地对于社会议题的极度关注,这或许与他并非科班出身而是毕业于社会学系有关吧。
而《杀人回忆》对于历史情境的真实再现做到了细节上的“硬”,影片充斥着时代鲜明的符号:大街上的示威游行不断;无休止的防空警报;学校的救护演习……奉俊昊以三位韩国警察的调查经历为切入点,将当时韩国乡村的贫穷愚昧,灯火管制期间的压抑,以及科技的无力感嵌入其中。
影片里处处有奉俊昊对政治的隐喻:乐于“飞踹”的朴警官受伤截肢,失去了那只施暴的脚;凶手在山上作案,远处的村庄响起了闭户熄灯的信号声,罪恶与管制同时发生;检察官请求军队支援,却被告知人手全部被调去镇压学生运动……对于历史黑暗一面的无情揭露让人震惊。
我是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才知道韩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有那样一段军政府统治的残酷历史,从而开始去深入了解和追寻。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对于历史现实的反映往往能够起到极大的普及作用,比如看《杀人回忆》和《辩护人》时了解到韩国军政府的残暴……
奉俊昊的近作《雪国列车》,更是将政治游戏赤裸裸的摆在一辆循环运行永不停歇的列车上进行解剖。封闭式的空间是集权政治蔓延的最佳温床,这是文学、影视中的“反乌托邦”主题在大银幕中的又一次呈现,上个世纪的《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世纪之交的《黑客帝国》三部曲,都是“反乌托邦”系列的经典之作。
所谓的“反乌托邦”传统,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忧虑一个不美好的未来世界。在奉俊昊构建的未来世界里,人类只有列车这一处最后的庇护所,阶级差异被无限地扩大化,领袖崇拜、洗脑教育、军事镇压……一切不美好的事物都被展现了出来。
当然,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暴力革命也是极权政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就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最后,当革命首领柯蒂斯站在了列车的掌控者威尔福德面前时,却被告知:柯蒂斯的这一次革命暴动,包括在这之前的两次暴动,其实都是威尔福德为了列车上的系统平衡而一手操纵的。
这样的构思,早在本世纪初的《黑客帝国》中已有呈现,就是尼奥和建筑师的那一段玄乎其玄的对话。列车上的暴动就像《黑客帝国》里的“圣地”锡安,都是系统的创造者本身所预留的“补丁”。
奉俊昊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对历史、现实、政治这些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思考,正是他的作品能够唤起群众的共鸣、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同时不失其艺术性的原因之所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