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了,网上很多人都在呼吁六小龄童上春晚,榜妹也是看着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长大的,不过,榜妹今天要问大家一个问题:知道孙悟空他妈是谁吗?有人说了,孙悟空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哪来的妈!榜妹问的是,孙悟空这个形象是谁创造出来的?一般人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吴承恩呀。真相当然没这么简单。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是一只由石头中蹦出来的猴子,天产灵石孕育而生,它吸取日月之精华,并学习仙术,法力及武艺高强,伴随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沿路斩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佛。在喜欢孙悟空的人眼中,孙悟空勇武、聪明、调皮、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东亚汉语圈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代表了人性中的善良、正义、自由的情怀和追求。
一般人都以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创造了孙悟空的形象,事实上并非如此。
吴承恩是明朝中期一个不得志的读书人。读书极广,著作颇多,只可惜生活贫困,作品也多散失。“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吴承恩出生之前的明朝初年就已经广为流传,与其说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不如说他是该书的最终定稿者。他结合了当时诸多的话本和神话创造出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唐僧的原型不必说了,就是在唐太宗时期“留学”印度的玄奘,而孙悟空的原型就模糊多了,身世极为复杂。
孙悟空的第一个原型是胡人石槃陀。《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西游记》成书过程链条上的重要文献材料和素材来源。据《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路经瓜州(位于现在的甘肃)时,一个定居在瓜州的名叫石槃陀的西域胡人,请求玄奘收自己为徒。他信誓旦旦,自愿担当玄奘向导。但在履险越过葫芦河露宿沙滩后,石檠陀惧怕前途艰险,不仅自己丧失了信心,还产生了加害师父之意,后来被玄奘遣散了。
红学专家,也是《西游记》研究学者的张锦池说,石磐陀之于玄奘,和孙悟空之于唐僧,向导作用相类,解厄作用相若,行者身份相同,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也就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另外,也有学者从敦煌壁画中为石槃陀是孙悟空原型寻找依据。在安西东千佛洞二号窟甬道的《水月观音变》旁边, 绘有两幅与榆林窟第3窟“取经图”内容极其相像的取经壁画。壁画中的僧人遐清目秀, 年轻英俊, 身着大袖僧袍, 斜披袈裟, 为典型的汉僧唐装;他的身后站着一个行者装束的人, 塌鼻子圆眼, 上齿前翘外露, 短下巴, 在额头发迹略上处, 用一根带箍将头发束拢于脑后, 发长及背, 呈散披状。此人看上去长着一幅猴相,但他确凿是一个人, 而不是猴, 其原型, 应该就是在瓜州拜玄奘为师并任向导的西域胡人石槃陀。
甘肃河西学院的杨国学论证说,壁画中石槃陀头上所戴的带箍极有可能演化为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至于说石槃陀究竟对玄奘做了什么,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季羡林先生的学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所著的《玄奘西游记》,他在书中将玄奘和石槃陀之间发生的纠葛故事讲得挺清楚,虽然他并没有完全确定的历史依据。
孙悟空原型的第二种流传更为广泛,就是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猴王哈奴曼,这个说法得到了多位大学者的支持。最早提出孙悟空形象来源于哈奴曼的是著名学者胡适。他在1923年的《西游记考证》中指出:“我总怀疑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他进一步指出,《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原型。
《罗摩衍那》是印度著名史诗,成书于大概公元前300年,讲述拘萨罗国王子罗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罗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哈鲁曼是《罗摩衍那》中描述的一只神猴,拥有四张脸和八支手,能腾云驾雾,帮助罗摩王子从魔王罗波那手中救出王妃悉多,烧毁魔王的楞伽城,飞到喜马拉雅山取药草救治罗摩伤兵。按照《罗摩衍那》的描述,楞伽城位于锡兰岛(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居住了很多罗刹、夜叉,被称为“危险处”。
著名学者,同时也是《罗摩衍那》的译者季羡林在《印度古代文学史》中支持胡适的观点:“汉译佛经中的故事内容和《罗摩衍那》几乎雷同,《罗摩衍那》内叙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猴神哈鲁曼,帮助罗摩打赢胜仗,孙悟空灵感极可能由此而发。”
当然,除了这些原型,孙悟空能够如此流传、受欢迎,其本身的角色设定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孙悟空在形形色色、与仙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妖魔鬼怪面前表现出的是一种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
明清小说研究专家刘毓忱在《名家解读西游记》一书中写道:“孙悟空是人,在他身上体现着古代英雄人物的美好品质和思想感情,他大公无私,正直好义,积极乐观,敢于反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勇敢奋斗;他又有人的喜怒哀乐等社会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他秉性骄傲,争强好胜,好出风头,急躁冲动,爱捉弄人,做恶作剧;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男不与女斗’等封建思想束缚。在他身上古代英雄人物的特点体现得很清楚。”在英雄主义盛行的时代里,孙悟空的流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榜妹最后再说一句,孙悟空的一个外号是“美猴王”,但很多影视剧里的扮相越来越丑,越来越凶,榜妹想问,你们这么干,对得起孙悟空他妈么?
孙悟空的5大原型
1. 石槃陀
根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离开大唐时,收了一位名叫石槃陀的西域胡人为徒。这位胡人的体毛比较旺盛,所以看起来像一只猴子。石窟壁画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目前在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存有五幅西夏时代的唐僧“西天取经”彩色壁画,均以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蓝本绘制。五幅壁画上只有唐僧、白马和孙悟空,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画中孙悟空或持金环锡杖、身背经卷、手搭凉棚,或牵一匹白马紧随唐僧之后。敦煌研究院原名誉院长段文杰认为,玄奘取经是真人真事,并且发表论文论证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
2. 哈奴曼
哈鲁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描述的一只神猴,拥有四张脸和八支手,能腾云驾雾,帮助罗摩王子从魔王罗波那手中救出王妃悉多,烧毁魔王的楞伽城,飞到喜马拉雅山取药草救治罗摩伤兵。胡适认为,《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哈奴曼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原型。
3. 无支祁
北宋《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下,引《古岳渎经》第八卷说:远古大禹治水时,曾降伏淮涡水神无支祁,将他套上锁链关在淮水之中。无支祁的形象是“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
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一书鲜明地指出,孙悟空的原型就是淮水无支祁。鲁迅写道,“作《西游记》的人,并未看过佛经;中国所译的印度经论中,没有和这相类的话;作者——吴承恩——熟于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
4. 释悟空
释悟空(731年-812年),俗姓车,本名奉朝,唐朝僧人,京兆云阳(今陕西泾阳县)人,北魏拓跋氏后裔。天宝十年(751年)奉旨随中使张韬光等40余人出使西域,因疾遂留居健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包括阿富汗附近)。至德二年(757年)拜当地三藏法师舍利越魔为师,正式剃度为僧,法号“达摩驮都”,汉译为“法界”,时年27岁。此后,又去迦温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南部)学习佛法,不久,入印度遍游北天竺、中天竺等地,访师求道,巡礼佛迹,苦心学习梵文,历经四年之久。
贞元六年(790年)2月,法界和尚回到到长安,将带回的佛牙舍利及所译经卷进奉入内,唐德宗敕命车奉朝住长安章敬寺,并赐法号“悟空”。
《宋高僧传》里有关于释悟空更为详细的论述,其中有关释悟空随行出使西域,从三藏落发受戒、遭遇怪异、取佛经回长安等主要均齐备,与《西游记》中的情节存在极大的类似。
5. 夏启
夏启也就是大禹的儿子启,据《竹书纪年》记载,帝夏启王在位39年,78岁驾崩。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对华夏民族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夏启一生中最有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诞生神话。汉朝时重要著作《淮南子》中记载道:“禹跳石,误中鼓, 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 惭而去。至篙高山下, 化为石, 方生启。禹日:‘归我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启是从石头蹦出来的,这和孙悟空的诞生过程几无差别。另外《山海经》里有记载说启乘坐两条龙上至天帝处获得《九辩》和《九歌》,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孙悟空降服龙王,并驾着筋斗云赶赴天庭。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龚维英还找出了两人其他几处相似点,他认为,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与塑造神通广大的猴王形象时,借鉴了夏启的古神话。他坚定地指出,孙悟空形象的最古老来源,不是中国的无支祁或印度的哈奴曼,而是夏启。
更为奇特的事情是,武则天建武周时,追尊启为齐圣皇帝。这个齐圣皇帝的称号估计与后来的“齐天大圣”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推荐书籍
《西游记》
吴承恩 著,黄永年 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
被认为是《西游记》最好的版本,其中点评妙趣横生。至于为什么推荐《西游记》,理由就不用说了。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慧立、彦悰 著 ,中华书局,1983年
此书前五卷记玄奘西行前情况和西行十九年的经历,后五卷记回长安后到逝世在佛学上所作的贡献。该书为研究三藏法师,也就是唐僧玄奘,最为权威的著作,也为《西游记》提供了大量的史料来源。
《罗摩衍那》
季羡林 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两大梵文叙事诗之一,叙述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掳,后得群猴帮助,夫妻团聚,恢复王位。此篇叙述他在森林中与魔搏斗的故事。通过阅读《罗摩衍那》就可以了解猴神哈奴曼的故事,以及为什么胡适会说哈奴曼是孙悟空的原型了。阅读该书也可以顺便敬仰一下季羡林先生。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鲁迅 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一句话,鲁迅不止写小说,也研究小说,更是其中方家。
《名家解读<西游记>》
陆钦 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一本书读完各家观点,是研究《西游记》的必备资料。
本期脚本:汪吕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