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阳光之下》无灵魂:成也IP,败也IP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阳光之下》无灵魂:成也IP,败也IP

单就创作表现来看,该剧在改编上试图脱离言情的圈子进入正剧的格局,却显得力有不逮,不上不下。

文|飞鱼

如今悬疑剧、都市女性剧和甜宠剧是剧集市场的宠儿,虐恋言情剧颇显荒芜。

毕竟在如今全网反PUA运动中,虐恋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存在,与虐你的人谈恋爱成了一种应当被纠正的不正确行为,于是“反斯德哥尔摩名著”《掌中之物》应运而生。

虽然不论是作者还是部分IP粉都一再声称,理性坚强的女主何妍“从头到尾都没有爱上过傅慎行”,原著的爽点在于何妍战胜傅慎行的过程,但这并不妨碍大量粉丝爱上傅慎行以及磕cp。这部小说之所以有如此高粘度和狂热的粉丝,就在于大部分读者理性无法战胜情感,“好了伤疤忘了疼”,心甘情愿被傅慎行或者可以说是作者给“PUA”了。

虐恋作为剧集的一种经典叙事永不过时,只不过随着环境的变化,现在人们尽力在撇清与这种不正确的“低俗情感”的关系,于是,它只能披了一个马甲后,再披一个马甲捂得严严实实地跟观众见面。从以“反斯德哥尔摩”标语出圈到变成如今的《阳光之下》,这个故事走到今天并不容易。

《阳光之下》12月26日首播后豆瓣开分8.0分,此后多日位于骨朵热度指数排行榜第二,足以见观众的期待与饥渴。此前它一直活在热搜上,是被很多人看好可以迎来大爆的作品,如今评分下降到了7.0分,热度多日在第六名徘徊,与人们设想中的盛况相差甚远。

诚然,将一部充满充斥着情色、暴力等犯罪元素的小说搬上荧屏面临诸多实操问题,但抛开这些,单就创作表现来看,该剧在改编上试图脱离言情的圈子进入正剧的格局,却显得力有不逮,不上不下。小众圈层的狂热一旦被分散,这个IP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在这部剧即将收尾之际,或许我们可以复盘一下得失。

从《掌中之物》到《阳光之下》,改变了什么

如果说从《掌中之物》改名《阳光之下》是正邪视角的转换,那么何妍改成柯滢,傅慎行改成封潇声,沈知节改成申世杰,梁远泽改名杨雨泽等主角全部改名的必要性就有点令人费解了,只能说剧集想要和原著切割的意思很明显。

改掉了颇具玩味的片名和念起来带感的人名也许都不重要,因为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会发现影视化的过程已经彻底颠覆了IP的性质,这部女性向的言情小说摇身一变,成了一部扫黑除恶、走正剧风的男人戏。如此一来,那些能引发观众嗨点的重口味“控制与反控制”戏码,便不再是主线。

在原著中,小武本是一条隐蔽的情节线,后面浮出水面助力女主的时候给人意外的惊喜。而《阳光之下》将这条线彻底明朗化,让他一开始就出场,扶为和柯滢并行的双主线,旨在表现卧底警察小武的成长,并让封潇声去主动结识和赏识他,于是小武和警察接头、以及小混混的日常占据了一大部分,封潇声和柯滢的对手戏少得可怜。

这个改编思路增添了整部剧的平实、开阔感,但小武的“崛起”完全打破了原著的二元对立结构,变成了一个“三国鼎立”的复杂关系,柯滢与封潇声的人物呈现均受到削弱,且三个人的关系略显怪异,以至于有人评论“小武才是该剧的女主”。

按照传统的警匪言情剧思路,往往是卧底女警察接近反派,一边破案一边谈恋爱,以爱情的力量策反匪徒。《阳光之下》将传统卧底女警的功能一分为二,卧底的部分给小武,实行美人计的部分给柯滢,二人都要与封潇声深入接触,而小武与封潇声关系的建立就显得缺乏说服力。

作为一个凶狠阴险的匪徒,封潇声面对女主和小武拿出了两副面孔,他每一次都能识破柯滢的谎言并对其进行残忍的报复惩罚,却在背后被小武骗得团团转,好像封潇声的智商在线只是为女主一个人准备的。为了突出小武的光环而对封潇声“降智”,这种做法会造成封潇声的分裂感。

与此同时,《阳光之下》想要站在更高的视野扫黑除恶,但在讲述黑社会商业犯罪这块,心有余而力不足。令警方不敢打草惊蛇的封家根系庞大,黑白两道通吃,在剧中变成了只知道打打杀杀和吵闹的小市民和小混混,可封家使得胆寒的枭雄形象与反腐打黑的艰巨性是成正比的。可以说,《阳光之下》的改编思路有可行性,只是没能准确传达超出言情范围后的大千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选对了人,便成功了一半

“让你把傅慎行演出来,没让你把他从书上抠下来。”

《阳光之下》的选角让人眼前一亮,彭冠英和蔡文静区别于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演员的地方是成熟感,毕竟《阳光之下》属于成年人之间的爱恨情仇较量。部分原著粉已经转化成了彭冠英和蔡文静的粉丝,在剧对原著如此大刀阔斧改编以及做切割的情况下,两位主演还能如此受认可,可见表演与角色有多契合了。

封潇声作为“犯了半部刑法”的男人,角色的核心是威慑力,这种威慑来自他黑白两道的双重身份,一是暴力因子,二是精英的居高临下,而彭冠英将伪装的商业精英和穷凶极恶的歹徒的两面性演绎得十分带感。

反派有反派的质量,彭冠英站那儿就让观众觉得他是一个高质量的反派。在这部剧中,彭冠英贡献了很好的眼神戏,眼角眉梢全是不可测,狠得深不见底,毛骨悚然,令观众不敢直视。有人说,“一个坏人应该充满坏感”,他呼唤正义去消灭他,因为有他在,恐惧就在,杀伤力远非武器能比。

“把一张雪白的纸,一点点弄脏,再一点点的踩进烂泥里。”

从封潇声形容柯滢的话可看出,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柯滢具备理性、成熟的高知气质,可端庄可风情,但骨子里还是一个“狠人”,她能反杀成功不被“糖化”和驯服的关键就在于她从小习得的一切不允许她堕落,她知道健康的爱情是怎样的,她已经见过了玫瑰便看不上野草。为了体面地活着,她必须置封潇声于死地。

蔡文静长着一张很“正”的脸,甜美温柔的外表下,有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清冷,与柯滢的端庄和抵抗正好能接上头,也演出了在控制和反控制关系之下,柯滢与封潇声像迷宫一样暧昧的心理。

目前《阳光之下》的卖点也是从彭冠英和蔡文静来做的,二人私下对戏的互动花絮、二人一起拍杂志进行cp售后服务等。可以说,演员为这部剧助力太多,而这个IP也让演员有了焕然一新之感。

当反派做主角,三观不正是原罪吗?

纵然剧集和原著做了切割,想去掉反派做主角带来的三观不正,但挡不住观众的看点还是在封潇声以及他和柯滢的感情线上。读者希望何妍爱上傅慎行,寻找蛛丝马迹去论证这份隐秘的爱,不外乎是信仰爱与救赎可以感天动地,浪漫主义心性使然。

《阳光之下》要从浪漫的经验里拽出现实的视角,将反派“去审美化”,追求写实感,却造成了一种粗糙、生硬的观感,分散了这个故事的精气神。它使用的写实清冷色调,和《破冰行动》有一定相似性,这是属于传统警匪剧的拍摄手法,只是由奢入俭难,在如今经过了电影感网剧视效投喂的观众眼里,会显得有些简陋和过时。

当七个月后女主柯滢再次遇到了封潇声,封潇声宴请柯滢的那场戏,封把劫匪的照片作为礼物呈给柯滢,梦魇重现把她吓到崩溃。这必然是个不平静的夜晚,然而镜头一转,已经是第二天早晨女主从床上醒来。再如女主打牌是小说名场面之一,剧中女主刚坐到牌桌边,镜头又没了。如此一来,男女主的暗流涌流和情感变化的逻辑均没了落脚点,该剧攫取情节的心眼太大,把细腻的部分漏掉了。

《阳光之下》将封潇声与柯滢的“绑定“解释为,申世杰不想以封潇声的身份活着,想让一个曾经的见证者看着自己,以证明申世杰的存在;其次他需要一个懂金融的得力干将来帮忙查账,对付异己。

虽然演员的表演给人想象力,编剧也想呈现封潇声人前人后表里不一的特质,当了总裁也改不掉地痞流氓的习性,为其设计了一些动作场面,但总体而言,剧情将封潇声萌化和弱化了,他的言行缺少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剧里的封潇声喝奶茶、学小学英语,和小武同睡一张床,很多时刻是个如同傻憨憨一般的傀儡,没有决策权,金融知识为零,听不懂也进入不了封家的世界。

在剧集尽量将封潇声去审美化的同时,也剥夺了探讨人性深度的可能性,影视作品对人性的探讨往往是反三观的。如《蜗居》中的宋思明,如《黑洞》中的聂明宇,均为反派做主角,在写实编剧的塑造和演员的深入理解诠释下,这两个角色成为了观众心中充满魅力的经典人物。

当时《黑洞》把聂明宇拍得风度翩翩、冷峻忧郁,挖掘了他复杂的犯罪心理和毁灭性人格,情节曲折,让人可悲可叹,电视剧大火,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导演管虎表示,自己没把人分为正派和反派,就是想写出活生生的人,好坏随着他的性子走,只要真实、丰富就行了。

每个角色、每部剧都有它的命运,当剧本被写出来,剧集被拍出来,它的流向是任何人都控制不了的,因为那是观众的心。而一部剧的使命就是展露人性,表现社会深度,从这点来说,追求写实的《阳光之下》拍得较为表面,未能达标,它既丢失了浪漫,也没能达到现实的彼岸,在小众和大众之间摇摆不定。当然由于播出不易,这部剧并没有受到太多的苛责,但它未能成为预定爆款,本身也是一种缺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阳光之下》无灵魂:成也IP,败也IP

单就创作表现来看,该剧在改编上试图脱离言情的圈子进入正剧的格局,却显得力有不逮,不上不下。

文|飞鱼

如今悬疑剧、都市女性剧和甜宠剧是剧集市场的宠儿,虐恋言情剧颇显荒芜。

毕竟在如今全网反PUA运动中,虐恋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存在,与虐你的人谈恋爱成了一种应当被纠正的不正确行为,于是“反斯德哥尔摩名著”《掌中之物》应运而生。

虽然不论是作者还是部分IP粉都一再声称,理性坚强的女主何妍“从头到尾都没有爱上过傅慎行”,原著的爽点在于何妍战胜傅慎行的过程,但这并不妨碍大量粉丝爱上傅慎行以及磕cp。这部小说之所以有如此高粘度和狂热的粉丝,就在于大部分读者理性无法战胜情感,“好了伤疤忘了疼”,心甘情愿被傅慎行或者可以说是作者给“PUA”了。

虐恋作为剧集的一种经典叙事永不过时,只不过随着环境的变化,现在人们尽力在撇清与这种不正确的“低俗情感”的关系,于是,它只能披了一个马甲后,再披一个马甲捂得严严实实地跟观众见面。从以“反斯德哥尔摩”标语出圈到变成如今的《阳光之下》,这个故事走到今天并不容易。

《阳光之下》12月26日首播后豆瓣开分8.0分,此后多日位于骨朵热度指数排行榜第二,足以见观众的期待与饥渴。此前它一直活在热搜上,是被很多人看好可以迎来大爆的作品,如今评分下降到了7.0分,热度多日在第六名徘徊,与人们设想中的盛况相差甚远。

诚然,将一部充满充斥着情色、暴力等犯罪元素的小说搬上荧屏面临诸多实操问题,但抛开这些,单就创作表现来看,该剧在改编上试图脱离言情的圈子进入正剧的格局,却显得力有不逮,不上不下。小众圈层的狂热一旦被分散,这个IP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在这部剧即将收尾之际,或许我们可以复盘一下得失。

从《掌中之物》到《阳光之下》,改变了什么

如果说从《掌中之物》改名《阳光之下》是正邪视角的转换,那么何妍改成柯滢,傅慎行改成封潇声,沈知节改成申世杰,梁远泽改名杨雨泽等主角全部改名的必要性就有点令人费解了,只能说剧集想要和原著切割的意思很明显。

改掉了颇具玩味的片名和念起来带感的人名也许都不重要,因为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会发现影视化的过程已经彻底颠覆了IP的性质,这部女性向的言情小说摇身一变,成了一部扫黑除恶、走正剧风的男人戏。如此一来,那些能引发观众嗨点的重口味“控制与反控制”戏码,便不再是主线。

在原著中,小武本是一条隐蔽的情节线,后面浮出水面助力女主的时候给人意外的惊喜。而《阳光之下》将这条线彻底明朗化,让他一开始就出场,扶为和柯滢并行的双主线,旨在表现卧底警察小武的成长,并让封潇声去主动结识和赏识他,于是小武和警察接头、以及小混混的日常占据了一大部分,封潇声和柯滢的对手戏少得可怜。

这个改编思路增添了整部剧的平实、开阔感,但小武的“崛起”完全打破了原著的二元对立结构,变成了一个“三国鼎立”的复杂关系,柯滢与封潇声的人物呈现均受到削弱,且三个人的关系略显怪异,以至于有人评论“小武才是该剧的女主”。

按照传统的警匪言情剧思路,往往是卧底女警察接近反派,一边破案一边谈恋爱,以爱情的力量策反匪徒。《阳光之下》将传统卧底女警的功能一分为二,卧底的部分给小武,实行美人计的部分给柯滢,二人都要与封潇声深入接触,而小武与封潇声关系的建立就显得缺乏说服力。

作为一个凶狠阴险的匪徒,封潇声面对女主和小武拿出了两副面孔,他每一次都能识破柯滢的谎言并对其进行残忍的报复惩罚,却在背后被小武骗得团团转,好像封潇声的智商在线只是为女主一个人准备的。为了突出小武的光环而对封潇声“降智”,这种做法会造成封潇声的分裂感。

与此同时,《阳光之下》想要站在更高的视野扫黑除恶,但在讲述黑社会商业犯罪这块,心有余而力不足。令警方不敢打草惊蛇的封家根系庞大,黑白两道通吃,在剧中变成了只知道打打杀杀和吵闹的小市民和小混混,可封家使得胆寒的枭雄形象与反腐打黑的艰巨性是成正比的。可以说,《阳光之下》的改编思路有可行性,只是没能准确传达超出言情范围后的大千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选对了人,便成功了一半

“让你把傅慎行演出来,没让你把他从书上抠下来。”

《阳光之下》的选角让人眼前一亮,彭冠英和蔡文静区别于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演员的地方是成熟感,毕竟《阳光之下》属于成年人之间的爱恨情仇较量。部分原著粉已经转化成了彭冠英和蔡文静的粉丝,在剧对原著如此大刀阔斧改编以及做切割的情况下,两位主演还能如此受认可,可见表演与角色有多契合了。

封潇声作为“犯了半部刑法”的男人,角色的核心是威慑力,这种威慑来自他黑白两道的双重身份,一是暴力因子,二是精英的居高临下,而彭冠英将伪装的商业精英和穷凶极恶的歹徒的两面性演绎得十分带感。

反派有反派的质量,彭冠英站那儿就让观众觉得他是一个高质量的反派。在这部剧中,彭冠英贡献了很好的眼神戏,眼角眉梢全是不可测,狠得深不见底,毛骨悚然,令观众不敢直视。有人说,“一个坏人应该充满坏感”,他呼唤正义去消灭他,因为有他在,恐惧就在,杀伤力远非武器能比。

“把一张雪白的纸,一点点弄脏,再一点点的踩进烂泥里。”

从封潇声形容柯滢的话可看出,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柯滢具备理性、成熟的高知气质,可端庄可风情,但骨子里还是一个“狠人”,她能反杀成功不被“糖化”和驯服的关键就在于她从小习得的一切不允许她堕落,她知道健康的爱情是怎样的,她已经见过了玫瑰便看不上野草。为了体面地活着,她必须置封潇声于死地。

蔡文静长着一张很“正”的脸,甜美温柔的外表下,有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清冷,与柯滢的端庄和抵抗正好能接上头,也演出了在控制和反控制关系之下,柯滢与封潇声像迷宫一样暧昧的心理。

目前《阳光之下》的卖点也是从彭冠英和蔡文静来做的,二人私下对戏的互动花絮、二人一起拍杂志进行cp售后服务等。可以说,演员为这部剧助力太多,而这个IP也让演员有了焕然一新之感。

当反派做主角,三观不正是原罪吗?

纵然剧集和原著做了切割,想去掉反派做主角带来的三观不正,但挡不住观众的看点还是在封潇声以及他和柯滢的感情线上。读者希望何妍爱上傅慎行,寻找蛛丝马迹去论证这份隐秘的爱,不外乎是信仰爱与救赎可以感天动地,浪漫主义心性使然。

《阳光之下》要从浪漫的经验里拽出现实的视角,将反派“去审美化”,追求写实感,却造成了一种粗糙、生硬的观感,分散了这个故事的精气神。它使用的写实清冷色调,和《破冰行动》有一定相似性,这是属于传统警匪剧的拍摄手法,只是由奢入俭难,在如今经过了电影感网剧视效投喂的观众眼里,会显得有些简陋和过时。

当七个月后女主柯滢再次遇到了封潇声,封潇声宴请柯滢的那场戏,封把劫匪的照片作为礼物呈给柯滢,梦魇重现把她吓到崩溃。这必然是个不平静的夜晚,然而镜头一转,已经是第二天早晨女主从床上醒来。再如女主打牌是小说名场面之一,剧中女主刚坐到牌桌边,镜头又没了。如此一来,男女主的暗流涌流和情感变化的逻辑均没了落脚点,该剧攫取情节的心眼太大,把细腻的部分漏掉了。

《阳光之下》将封潇声与柯滢的“绑定“解释为,申世杰不想以封潇声的身份活着,想让一个曾经的见证者看着自己,以证明申世杰的存在;其次他需要一个懂金融的得力干将来帮忙查账,对付异己。

虽然演员的表演给人想象力,编剧也想呈现封潇声人前人后表里不一的特质,当了总裁也改不掉地痞流氓的习性,为其设计了一些动作场面,但总体而言,剧情将封潇声萌化和弱化了,他的言行缺少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剧里的封潇声喝奶茶、学小学英语,和小武同睡一张床,很多时刻是个如同傻憨憨一般的傀儡,没有决策权,金融知识为零,听不懂也进入不了封家的世界。

在剧集尽量将封潇声去审美化的同时,也剥夺了探讨人性深度的可能性,影视作品对人性的探讨往往是反三观的。如《蜗居》中的宋思明,如《黑洞》中的聂明宇,均为反派做主角,在写实编剧的塑造和演员的深入理解诠释下,这两个角色成为了观众心中充满魅力的经典人物。

当时《黑洞》把聂明宇拍得风度翩翩、冷峻忧郁,挖掘了他复杂的犯罪心理和毁灭性人格,情节曲折,让人可悲可叹,电视剧大火,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导演管虎表示,自己没把人分为正派和反派,就是想写出活生生的人,好坏随着他的性子走,只要真实、丰富就行了。

每个角色、每部剧都有它的命运,当剧本被写出来,剧集被拍出来,它的流向是任何人都控制不了的,因为那是观众的心。而一部剧的使命就是展露人性,表现社会深度,从这点来说,追求写实的《阳光之下》拍得较为表面,未能达标,它既丢失了浪漫,也没能达到现实的彼岸,在小众和大众之间摇摆不定。当然由于播出不易,这部剧并没有受到太多的苛责,但它未能成为预定爆款,本身也是一种缺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