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英国一项长达70年的人类发展研究:社会不平等困扰着每一代英国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英国一项长达70年的人类发展研究:社会不平等困扰着每一代英国人

这项英国国宝级的科研项目持续追踪数万名被试者,以探究人类的生老病死,包括出生、就学、社会流动、肥胖问题及老龄化。其研究结果往往能够左右英国政府的政策方向。

2009年12月,伦敦,一名街头艺人与一名儿童互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46年3月,一个寒冷的星期,科学家们搜罗了在这一周内几乎全英国的婴儿出生记录。他们对其中的几千人进行了持续追踪,这项人类发展研究成为全世界历时最久的科研项目。如今这些人就要跨入古稀之年了,他们是地球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人类。

针对他们的科学分析进行得如此成功,引来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模仿,在1958年、1970年、1990年代初、21世纪初等时间点,科学家们又追踪了数千名该时期出生的婴儿。目前为止,“同龄人”计划的被试者已超过7万人,横跨5个世代。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国家像这般投入于追踪几代人的科研项目,此项目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典范,为全世界科学人所敬仰,是英国科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然而,除了科学家们对这个项目津津乐道之外,普通人对此几乎闻所未闻。

时代变迁,伦敦,摄于1950年。照片来源:Haywood Magee/Getty Images

在过去的5年里,我仔细地研究了这个项目,并对相关科学家、项目带头人、被试者进行了150多次采访。(相关人员的身份目前还是机密,但我可以稍微透露一点点给大家)。这项伟大的计划是英国的骄傲,这群科学家们都有着异于常人的毅力和热情。我终于相信,观察人们的生活状态看似简单,但当科学家们年复一年地坚持观察后,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通过分析不同个体的生活轨迹,科学家们总结出,为什么有些人健康长寿,有些人疾病缠身。

这项计划已经采集了大量数据:堆满整个房间的调查问卷、塞满整个柜子的硬盘数据,冰箱里放满了DNA样本、一盒盒的指甲、婴儿牙齿、脐带,所有资料都被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科学家们甚至在布里斯托找了个安全性很高的仓库,存放着9千个泡在塑料桶里的胎盘。以上种种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普通英国人的生老病死。

这些资料丰富且广泛,科学家围绕着它们已写出了6千多篇学术论文及专著。它们甚至影响了英国政策的制定,包括怀孕、出生、就学、社会流动、成人教育等政策都参考了这些研究成果。这些资料让科学家们对胎儿发育、慢性疾病、人类衰老、死亡等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它们的影响力深入如今英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是轻松有趣的读物:这些研究揭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以及为何肥胖变得如此普遍且难以改善。一位科学家表示,这项研究是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有时真相是残酷的。

1940年代:出生

这项研究揭示了当时劳动阶级妇女的恶劣生育环境。图片来源:Alamy

1946年的英国状况令人难以置信。当年,科学家们派卫生访视员上门采访每一位刚生完孩子不到一周的新晋母亲。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尝试过如此大范围、巨细靡遗的资料收集,然而科学家们努力完成了。访视员们向新妈妈问道,你能否每天多喝到一品脱牛奶?当你身体尚且虚弱时,谁来照顾你的丈夫?婴儿用品例如小背心、小衬裙、小外套、小短靴、小软帽、小围巾、橡胶床单,你花了多少钱购置这些东西?你花在自己衣服上的钱有多少,比如罩衫、紧身胸衣、胸罩、灯笼裤?(这项调查的目的是探究英国生育率为何逐年走低,值得注意的是,调查问题毫不涉及夫妻房事)

当调查结果出来后,举国上下都震惊了,劳动阶级妇女的生育环境竟然如此恶劣:这些底层人民生出死胎的几率比上流阶级高出70%,劳动阶级妇女享受不到好的医疗服务,因为她们支付不起高昂的费用。

这个调查结果在英国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恰巧当时政府正在酝酿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此调查的及时公布,使得其反映的不足之处皆在新健保制度中得到了改善:此制度于1948年推出,怀孕、生育相关医疗服务一律免费,一系列慷慨的妇产相关津贴也陆续推出。此调查可谓“绘制了其后一系列妇产医疗服务的蓝图”,一位妇产科医师评价道。此调查形成了一个延续至今的观念,那就是怀孕妇女必须得到国家的照顾,至今已发展出产假、生育津贴等造福国民的政策。

1960年代:就学                                                      

1960年代初期,学龄儿童正在加工金属。照片来源:Jane Bown

接着,科学家们将重点转向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就学。1944年英国颁布了《教育法》,此时的研究正好可以检验该法案是成功还是失败。法案将中学分为三个阶段,最聪明的学生进入文法中学,次者进入现代中学,再次者进入技术中学。11岁过后,学生要经历一场考试,依据成绩被分入不同的中学,智商高的孩子才能进入好学校,不论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阶级。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阶级不再重要了吗?真的不论出身,只论才华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来自工人阶级的聪明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并不是很好,通过11岁那场考试的几率也并不高,相反,同样智商的中产阶级或富裕阶级的孩子,在校表现更佳。出身贫苦的聪明孩子被视为“对天才的浪费”,人们纷纷强烈抗议现状,根据研究结果撰写的专著《家庭与学校》很快面市,并成为教师们的必读手册。许多人对此仍记忆犹新。

1965年,上述书籍出版后,工党政府大范围扩张综合性学校的规模,打算废除选择性学校体制,取而代之的是通用模式。可见,此项研究建立了现代教育系统的雏形。当年,关于因材施教与通用教育何者更利于孩子发展的话题,在社会上吵得沸沸扬扬,与如今争辩此话题的激烈程度不相上下。

1970年代:吸烟

研究颠覆了人们对孕期吸烟的观念。图片来源:Bernhard Classen/Alamy

很难相信,1970年代初期,人们对于孕期吸烟这一行为并不在意:四成的怀孕妇女都在吞云吐雾。幸运的是,科学研究转变了人们的观念。让时光倒流回过去,当时,第二轮生育调查问卷正准备印刷,科研项目的创始人飞奔进来,阻止团队成员印出问卷,因为他想在问卷上加一道问题:怀孕妇女是否会吸烟?尽管拖延了调查进度,但结果证明,这一决定无比明智:科学家们搜集到了妇女吸烟习惯的详尽信息,并统计了所有死产及婴儿出生后死亡的数据。

当科学家们处理这些数据时,他们越来越坚信妇女孕期吸烟容易导致婴儿体重过轻,进而增加婴儿出生前后死亡的几率。此研究结果已经将社会地位等其他混合因素纳入考量。1972年4月,当科学家们呕心沥血撰写而成的论文在《英国医学杂志》刊出后,医学界及科学界终于相信了这一事实。“现在没有人会怀疑,孕期吸烟对胎儿发育有着负面影响,”一位当年《英国医学杂志》的编辑说道。这一发现改变了公共卫生建议,重建了人们的观念,人们意识到孕期吸烟是非常危险的举动,这一研究结果拯救了无数的小生命。

1980年代:肥胖

1980年代,科学家发现,不论男女老少,英国人的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图片来源: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这项研究最伟大之处在于,它为不同年代人们的健康状态提供了一个对比的平台,正是由于这个功能,科学家们发现,英国人正在越变越胖。

第一代被试群体,即二战后的那代英国人,他们童年及青年时期的体重都很健康,由于当时的食物是采取定量供应。然而到了1980年代,这群被试者年逾不惑,他们的体形也越来越臃肿,肥胖人数占该群体的比例日渐增大。2015年,科学家们对比了5代被试群体的体重情况。这是一项大工程,科学家从5.6632万名被试者身上采集了27.3843万组人体质量指数。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如此搜集过连续几代人的体重数据,结果显示,英国人一代比一代肥,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科学家发现,1980年代,前3代被试群体的肥胖率增加:尽管他们处于不同的年龄段,但他们几乎同时开始发福。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造成的结果,1980年代,英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收入提高,去餐馆打牙祭越来越稀疏平常,汽车进入到千家万户。随着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人们的体重越来越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至于之后的几代被试者,情况则更加不乐观,数据显示,他们从儿童时期就已经体重超标了。科学家研究了2000年代出生的被试者,发现其中23%在3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小胖子了,同样约二成的人则在5岁的时候变得肥胖。从乐观的方面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变胖,科学家们已经着手研究,是否有某些特殊基因序列以及生活方式能让人始终维持苗条身材。

1990年代:成人教育

1990年代的一系列调查,揭开了现代英国的一处伤疤:很大一部分成年人的阅读及数学能力仍然很弱。图片来源:DCPhoto/Alamy

1990年代初期,科学家对被试者进行了一系列知识水平测验。水管工名单在黄页的第几页?如果你买了一条68便士的面包、2罐各45便士的汤,付给店员2镑,那么你能找回多少零钱?如果一个房间有21 x 14英尺,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这些看似随机的问题,却揭开了现代英国的一处伤疤:很大一部分成年人的阅读及数学能力仍然很弱。

调查显示,五分之一的成人阅读水平低于11岁儿童应有的水平。至于数学水平,情况则更糟糕:三分之一的成人数学水平低于11岁儿童应有的水平(他们计算不出房间面积,就算给他们一台计算器,他们也无法算出),四分之一的成人数学水平低于7至9岁儿童应有的水平(他们算不出零钱那道题)。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内的其他成员国相比,英国人的基础知识水平几乎垫底。然而此前人们似乎都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直到这次调查曝光数据后,英国人才发觉自己的水平这么差。

此次调查结果促使英国政府在2000年代初期推出了成人教育政策,以及其他一系列提高成年人读写能力及计算能力的措施,包括为那些在普通中等教育证书中,英文与数学分数不理想的成年人提供免费课程。几百万英国人报名了这些课程,后续调查显示,人们在学习中获得了许多动力,同时提升了自尊。

2000年代:社会流动

据调查,2008年,洛奇代尔的Falinge社区已经连续第五年位列英国最贫困地区。照片来源: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这场声势浩大的科研改变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你虽然知道它源于何时,但你永远无法知道它何时停止。当科学家们开始记录几千名新生儿的日常点滴时,没人能想象这一系列科研会影响半个世纪后政府政策的制定。然而科学确实能改变国家,2000年代,经济学家研究发现,英国的社会流动性正在放缓。

调查的最初目的是搜集英国父母以及他们子女的收入情况,看看底层人民有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调查结果令人震惊:1958年子女的收入也许还能超越父母,到了1970年,穷人家的孩子却更加贫穷。197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更难逃脱贫穷的命运,底层人民似乎永远没有机会向上攀。这项调查掀起了学术界的剧烈争论,并进而影响了政策的制定。社会流动性放缓的问题很好解决,而且这个问题提出的正是时候,当时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探讨甚嚣尘上。英国政府决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让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调查表明,社会不平等困扰着每一代英国人。每一代出身贫穷的孩子都陷入了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找工作也越来越难,身体素质也每况愈下,其他条件也一代不如一代。然而事情总是有光明的一面,并不是每一个穷孩子都无法翻身:还是有人改写了命运。

此次调查及其他调查皆显示,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教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孩子幼年期间,科学家建议道,父母应该设法弥补家庭条件的不足,而不是更加省吃俭用。2006年,一份名为《改变贫穷命运》的报告问世,报告研究了1970年代贫寒家庭的孩子如何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报告总结道,父母的关怀,特别是孩子幼年期间的关怀,对他们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倘若父母在孩子5岁的时候曾经念故事给他们听,在孩子10岁的时候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当这些孩子成长到30岁的时候,往往能改变家庭的贫困命运。

2010年代:老龄化

研究结果能够左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政策方向,该体系正在为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冲击准备因应对策。图片来源:David Levene for the Guardian

最早的一批被试者已经接近70岁,科学家要追踪他们直至死亡。(被试者对此非常淡定。一些人表示,作为被试者,他们感到自己很特别,他们有义务配合科学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你已经答应要做了,就要去做,”一位被试者表情坚忍地说道。)

对于科学家而言,最有趣的问题是,这些被试者中,谁会最先过世,以及其中的原因。几年前,他们做了一项关于被试者衰老的简单却有力的分析。他们罗列了15项疾病,并统计了被试者身上存在其中的几种疾病。这些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胆固醇升高、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精神疾病、癌症、呼吸道疾病等。科学家发现,高达85%的被试者至少患有其中一种病症,平均每人患有2种病症。尽管大部分被试者表示自己身体健康,并且大部分病症都一直未被诊断出来。集体性老龄化是一个令人难过的话题,这也是英国社会老龄化的缩影。这项研究就像一则预言,预示着快速老龄化的人口即将带来的疾病大潮。

这一切都体现了,这项研究已经快画满了人生的一个圆。一开始,它为新成立的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产妇医疗服务对策,现在,它要引导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疾病。

这项费时费力的研究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如此,这项英国国宝级的科研项目探究了人类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环境污染、离婚、疾病基因等等都是它的研究课题,一代代敬业的科学家勤勤恳恳地投入到研究中,直至今日仍在不断推动研究进程。这项伟大的研究仍是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它提醒我们已经不再年轻,然而,我们也不再幼稚,人类还是取得了一定进步的。

 

翻译:吴越

来源:卫报

原标题:The Life Project: what makes some people happy, healthy and successful – and others not?

最新更新时间:03/08 20:5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英国一项长达70年的人类发展研究:社会不平等困扰着每一代英国人

这项英国国宝级的科研项目持续追踪数万名被试者,以探究人类的生老病死,包括出生、就学、社会流动、肥胖问题及老龄化。其研究结果往往能够左右英国政府的政策方向。

2009年12月,伦敦,一名街头艺人与一名儿童互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46年3月,一个寒冷的星期,科学家们搜罗了在这一周内几乎全英国的婴儿出生记录。他们对其中的几千人进行了持续追踪,这项人类发展研究成为全世界历时最久的科研项目。如今这些人就要跨入古稀之年了,他们是地球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人类。

针对他们的科学分析进行得如此成功,引来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模仿,在1958年、1970年、1990年代初、21世纪初等时间点,科学家们又追踪了数千名该时期出生的婴儿。目前为止,“同龄人”计划的被试者已超过7万人,横跨5个世代。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国家像这般投入于追踪几代人的科研项目,此项目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典范,为全世界科学人所敬仰,是英国科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然而,除了科学家们对这个项目津津乐道之外,普通人对此几乎闻所未闻。

时代变迁,伦敦,摄于1950年。照片来源:Haywood Magee/Getty Images

在过去的5年里,我仔细地研究了这个项目,并对相关科学家、项目带头人、被试者进行了150多次采访。(相关人员的身份目前还是机密,但我可以稍微透露一点点给大家)。这项伟大的计划是英国的骄傲,这群科学家们都有着异于常人的毅力和热情。我终于相信,观察人们的生活状态看似简单,但当科学家们年复一年地坚持观察后,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通过分析不同个体的生活轨迹,科学家们总结出,为什么有些人健康长寿,有些人疾病缠身。

这项计划已经采集了大量数据:堆满整个房间的调查问卷、塞满整个柜子的硬盘数据,冰箱里放满了DNA样本、一盒盒的指甲、婴儿牙齿、脐带,所有资料都被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科学家们甚至在布里斯托找了个安全性很高的仓库,存放着9千个泡在塑料桶里的胎盘。以上种种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普通英国人的生老病死。

这些资料丰富且广泛,科学家围绕着它们已写出了6千多篇学术论文及专著。它们甚至影响了英国政策的制定,包括怀孕、出生、就学、社会流动、成人教育等政策都参考了这些研究成果。这些资料让科学家们对胎儿发育、慢性疾病、人类衰老、死亡等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它们的影响力深入如今英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是轻松有趣的读物:这些研究揭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以及为何肥胖变得如此普遍且难以改善。一位科学家表示,这项研究是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有时真相是残酷的。

1940年代:出生

这项研究揭示了当时劳动阶级妇女的恶劣生育环境。图片来源:Alamy

1946年的英国状况令人难以置信。当年,科学家们派卫生访视员上门采访每一位刚生完孩子不到一周的新晋母亲。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尝试过如此大范围、巨细靡遗的资料收集,然而科学家们努力完成了。访视员们向新妈妈问道,你能否每天多喝到一品脱牛奶?当你身体尚且虚弱时,谁来照顾你的丈夫?婴儿用品例如小背心、小衬裙、小外套、小短靴、小软帽、小围巾、橡胶床单,你花了多少钱购置这些东西?你花在自己衣服上的钱有多少,比如罩衫、紧身胸衣、胸罩、灯笼裤?(这项调查的目的是探究英国生育率为何逐年走低,值得注意的是,调查问题毫不涉及夫妻房事)

当调查结果出来后,举国上下都震惊了,劳动阶级妇女的生育环境竟然如此恶劣:这些底层人民生出死胎的几率比上流阶级高出70%,劳动阶级妇女享受不到好的医疗服务,因为她们支付不起高昂的费用。

这个调查结果在英国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恰巧当时政府正在酝酿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此调查的及时公布,使得其反映的不足之处皆在新健保制度中得到了改善:此制度于1948年推出,怀孕、生育相关医疗服务一律免费,一系列慷慨的妇产相关津贴也陆续推出。此调查可谓“绘制了其后一系列妇产医疗服务的蓝图”,一位妇产科医师评价道。此调查形成了一个延续至今的观念,那就是怀孕妇女必须得到国家的照顾,至今已发展出产假、生育津贴等造福国民的政策。

1960年代:就学                                                      

1960年代初期,学龄儿童正在加工金属。照片来源:Jane Bown

接着,科学家们将重点转向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就学。1944年英国颁布了《教育法》,此时的研究正好可以检验该法案是成功还是失败。法案将中学分为三个阶段,最聪明的学生进入文法中学,次者进入现代中学,再次者进入技术中学。11岁过后,学生要经历一场考试,依据成绩被分入不同的中学,智商高的孩子才能进入好学校,不论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阶级。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阶级不再重要了吗?真的不论出身,只论才华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来自工人阶级的聪明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并不是很好,通过11岁那场考试的几率也并不高,相反,同样智商的中产阶级或富裕阶级的孩子,在校表现更佳。出身贫苦的聪明孩子被视为“对天才的浪费”,人们纷纷强烈抗议现状,根据研究结果撰写的专著《家庭与学校》很快面市,并成为教师们的必读手册。许多人对此仍记忆犹新。

1965年,上述书籍出版后,工党政府大范围扩张综合性学校的规模,打算废除选择性学校体制,取而代之的是通用模式。可见,此项研究建立了现代教育系统的雏形。当年,关于因材施教与通用教育何者更利于孩子发展的话题,在社会上吵得沸沸扬扬,与如今争辩此话题的激烈程度不相上下。

1970年代:吸烟

研究颠覆了人们对孕期吸烟的观念。图片来源:Bernhard Classen/Alamy

很难相信,1970年代初期,人们对于孕期吸烟这一行为并不在意:四成的怀孕妇女都在吞云吐雾。幸运的是,科学研究转变了人们的观念。让时光倒流回过去,当时,第二轮生育调查问卷正准备印刷,科研项目的创始人飞奔进来,阻止团队成员印出问卷,因为他想在问卷上加一道问题:怀孕妇女是否会吸烟?尽管拖延了调查进度,但结果证明,这一决定无比明智:科学家们搜集到了妇女吸烟习惯的详尽信息,并统计了所有死产及婴儿出生后死亡的数据。

当科学家们处理这些数据时,他们越来越坚信妇女孕期吸烟容易导致婴儿体重过轻,进而增加婴儿出生前后死亡的几率。此研究结果已经将社会地位等其他混合因素纳入考量。1972年4月,当科学家们呕心沥血撰写而成的论文在《英国医学杂志》刊出后,医学界及科学界终于相信了这一事实。“现在没有人会怀疑,孕期吸烟对胎儿发育有着负面影响,”一位当年《英国医学杂志》的编辑说道。这一发现改变了公共卫生建议,重建了人们的观念,人们意识到孕期吸烟是非常危险的举动,这一研究结果拯救了无数的小生命。

1980年代:肥胖

1980年代,科学家发现,不论男女老少,英国人的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图片来源: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这项研究最伟大之处在于,它为不同年代人们的健康状态提供了一个对比的平台,正是由于这个功能,科学家们发现,英国人正在越变越胖。

第一代被试群体,即二战后的那代英国人,他们童年及青年时期的体重都很健康,由于当时的食物是采取定量供应。然而到了1980年代,这群被试者年逾不惑,他们的体形也越来越臃肿,肥胖人数占该群体的比例日渐增大。2015年,科学家们对比了5代被试群体的体重情况。这是一项大工程,科学家从5.6632万名被试者身上采集了27.3843万组人体质量指数。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如此搜集过连续几代人的体重数据,结果显示,英国人一代比一代肥,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科学家发现,1980年代,前3代被试群体的肥胖率增加:尽管他们处于不同的年龄段,但他们几乎同时开始发福。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造成的结果,1980年代,英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收入提高,去餐馆打牙祭越来越稀疏平常,汽车进入到千家万户。随着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人们的体重越来越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至于之后的几代被试者,情况则更加不乐观,数据显示,他们从儿童时期就已经体重超标了。科学家研究了2000年代出生的被试者,发现其中23%在3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小胖子了,同样约二成的人则在5岁的时候变得肥胖。从乐观的方面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变胖,科学家们已经着手研究,是否有某些特殊基因序列以及生活方式能让人始终维持苗条身材。

1990年代:成人教育

1990年代的一系列调查,揭开了现代英国的一处伤疤:很大一部分成年人的阅读及数学能力仍然很弱。图片来源:DCPhoto/Alamy

1990年代初期,科学家对被试者进行了一系列知识水平测验。水管工名单在黄页的第几页?如果你买了一条68便士的面包、2罐各45便士的汤,付给店员2镑,那么你能找回多少零钱?如果一个房间有21 x 14英尺,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这些看似随机的问题,却揭开了现代英国的一处伤疤:很大一部分成年人的阅读及数学能力仍然很弱。

调查显示,五分之一的成人阅读水平低于11岁儿童应有的水平。至于数学水平,情况则更糟糕:三分之一的成人数学水平低于11岁儿童应有的水平(他们计算不出房间面积,就算给他们一台计算器,他们也无法算出),四分之一的成人数学水平低于7至9岁儿童应有的水平(他们算不出零钱那道题)。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内的其他成员国相比,英国人的基础知识水平几乎垫底。然而此前人们似乎都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直到这次调查曝光数据后,英国人才发觉自己的水平这么差。

此次调查结果促使英国政府在2000年代初期推出了成人教育政策,以及其他一系列提高成年人读写能力及计算能力的措施,包括为那些在普通中等教育证书中,英文与数学分数不理想的成年人提供免费课程。几百万英国人报名了这些课程,后续调查显示,人们在学习中获得了许多动力,同时提升了自尊。

2000年代:社会流动

据调查,2008年,洛奇代尔的Falinge社区已经连续第五年位列英国最贫困地区。照片来源: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这场声势浩大的科研改变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你虽然知道它源于何时,但你永远无法知道它何时停止。当科学家们开始记录几千名新生儿的日常点滴时,没人能想象这一系列科研会影响半个世纪后政府政策的制定。然而科学确实能改变国家,2000年代,经济学家研究发现,英国的社会流动性正在放缓。

调查的最初目的是搜集英国父母以及他们子女的收入情况,看看底层人民有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调查结果令人震惊:1958年子女的收入也许还能超越父母,到了1970年,穷人家的孩子却更加贫穷。197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更难逃脱贫穷的命运,底层人民似乎永远没有机会向上攀。这项调查掀起了学术界的剧烈争论,并进而影响了政策的制定。社会流动性放缓的问题很好解决,而且这个问题提出的正是时候,当时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探讨甚嚣尘上。英国政府决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让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调查表明,社会不平等困扰着每一代英国人。每一代出身贫穷的孩子都陷入了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找工作也越来越难,身体素质也每况愈下,其他条件也一代不如一代。然而事情总是有光明的一面,并不是每一个穷孩子都无法翻身:还是有人改写了命运。

此次调查及其他调查皆显示,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教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孩子幼年期间,科学家建议道,父母应该设法弥补家庭条件的不足,而不是更加省吃俭用。2006年,一份名为《改变贫穷命运》的报告问世,报告研究了1970年代贫寒家庭的孩子如何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报告总结道,父母的关怀,特别是孩子幼年期间的关怀,对他们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倘若父母在孩子5岁的时候曾经念故事给他们听,在孩子10岁的时候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当这些孩子成长到30岁的时候,往往能改变家庭的贫困命运。

2010年代:老龄化

研究结果能够左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政策方向,该体系正在为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冲击准备因应对策。图片来源:David Levene for the Guardian

最早的一批被试者已经接近70岁,科学家要追踪他们直至死亡。(被试者对此非常淡定。一些人表示,作为被试者,他们感到自己很特别,他们有义务配合科学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你已经答应要做了,就要去做,”一位被试者表情坚忍地说道。)

对于科学家而言,最有趣的问题是,这些被试者中,谁会最先过世,以及其中的原因。几年前,他们做了一项关于被试者衰老的简单却有力的分析。他们罗列了15项疾病,并统计了被试者身上存在其中的几种疾病。这些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胆固醇升高、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精神疾病、癌症、呼吸道疾病等。科学家发现,高达85%的被试者至少患有其中一种病症,平均每人患有2种病症。尽管大部分被试者表示自己身体健康,并且大部分病症都一直未被诊断出来。集体性老龄化是一个令人难过的话题,这也是英国社会老龄化的缩影。这项研究就像一则预言,预示着快速老龄化的人口即将带来的疾病大潮。

这一切都体现了,这项研究已经快画满了人生的一个圆。一开始,它为新成立的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产妇医疗服务对策,现在,它要引导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疾病。

这项费时费力的研究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如此,这项英国国宝级的科研项目探究了人类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环境污染、离婚、疾病基因等等都是它的研究课题,一代代敬业的科学家勤勤恳恳地投入到研究中,直至今日仍在不断推动研究进程。这项伟大的研究仍是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它提醒我们已经不再年轻,然而,我们也不再幼稚,人类还是取得了一定进步的。

 

翻译:吴越

来源:卫报

原标题:The Life Project: what makes some people happy, healthy and successful – and others not?

最新更新时间:03/08 20:5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