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2016年发电报是什么体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2016年发电报是什么体验

我从没有收到过电报。

西部联盟电报公司的一台电报机,摄于1923年。图片来源:大西洋月刊

我从没有收到过电报。最近这个念头总是涌上心头,让我有了一种莫名其妙怀旧之感。

毕竟,有很多传统技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我从没有拍过银版照相,也从没让接线员帮我接通一个电话,也从未使用手摇留声机来播放甜美歌曲。

在我生长的这个年代,磁带、传真机和长途电话早已被CD唱片、电子邮件和手机所取代——它们在MP3、聊天平台和智能手机的冲击下也即将销声匿迹。我依然会用笔写信。对于人类早已走出黑胶唱片时代这样的断言,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但是,电报真的已经成了历史!我本可以发送一则电报的,但一切都已为时过晚。10年前,西部联盟电报公司(Western Union)关停了它的电报服务。(美联社在2006年报道了此事:“最后10则电报的内容涵盖生日祝福、对过世亲人的缅怀、紧急情况的通知以及不少人利用最后的机会来发送电报。”)现如今,即使你做出尝试,想要在美国发送电报基本不再可能。

我还是尝试一番。

在2016年发送一则电报与在1850年代甚至是1950年代发送电报截然不同。

在一开始,电报无疑是一项石破天惊的技术。电报的诞生意味着人类的信息传播速度第一次超越了人类自身携带进行传播的速度。电缆比马匹和船舶都要快。人类几乎实现了实时传输。“世界再也不需要创造新的发明,人们只需不断地挖掘新闻事件,”一名《纽约先驱报》记者在报道1844年电报的成就时如是说道。

在漫长的技术史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电报技术持肯定的态度。1858年,《纽约时报》就认为电报技术“微不足道且毫无价值”,以及“很浅显、突如其来、未经筛选,对于真相也显得太过仓促”。作家、文化批评家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在谈到1903年的越洋电报时,说“那条超长的线路,让大洋两岸的市民都开始用这种公共设备进行交谈!”

直到那时,电报技术不仅十分完善而且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最早的电报系统由一块带有编号撞针的木板组成,当一个交互信号传输进来后,它会指向字母表上的相应字母。1838年,沿着英国大西部铁路而建的电报线路成了世界第一条商用电报。

同一时期,萨缪尔·摩尔斯(Samuel Morse)也在美国研发一款电报设备,并且为电报设置了统一标准;这一系统能够发射出电信号,接收员随后将对这一信号进行解读并用手记录。到1850年代,能够自动打印电报的系统被开发出来,但它仍需要在人的帮助下完成信息的发送。1930年代,人工发送环节也最终实现了自动化。

今日,如果你想要上网发送一则消息,当然你可以发送任何你想发送的内容。

首先我尝试了iTelegram。它花了我18.95美元,并预计需要耗费3至5个工作日才能将一则信息传送到华盛顿《大西洋月刊》新闻工作室的编辑罗斯手中。这家公司在它的官网上表示,它运营着某些古老的通讯网络,诸如西部联盟电报公司的网络。西部联盟电报公司曾是电报行业的龙头老大。它抓住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并宣称电报是向他人传达结婚祝福的好方式。它也抓住了人们的怀旧心理。“自从1844年以来,电报就成了传递重要信息的绝佳途径,”保证信息能够传达至全球!

三周过后,我的电报仍未到达。这则寄送给罗斯的缓慢信息(我估计,这已经是电报的现代速度)让我的心路百转千回,从最初的“留意我给你寄了一则电报!”到“你收到我的电报没有?”再到“还没有任何电报的消息吗!?”到最后的“电报事实上也没有那么有用嘛。”

我提出了退款。(最新进展:这则电报已经到了!邮戳时间显示是12月21日,是我下单的同一天,但它直到2月1日才出现在罗斯的信箱里。中途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但iTelegram认为错在《大西洋月刊》的邮件收发室。)

接着,我又尝试了Telegram Stop。它花了我29.65美元,并承诺在4至8个工作日内送达。8个工作日过后,仍然没有电报的音讯。当然从澳大利亚墨尔本送到华盛顿确实有些远。但Telegram Stop——向我保证他们对这则失踪的电报“很关切”——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最新进展:第二则电报2月4日才送到!)

“Telegram Stop通过标准国际邮政网络来提供寄送服务,”我收到的电邮写道,“一些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经由美国邮政管理局的电报遭到了延迟。”

这很有趣,因为我根本没有发电报——而我本应该感谢这家公司的反应很快。事实上,我发送的是一封像电报的信,最初是通过网络,然后通过邮政服务。因为我在下单的时候收到了一份电报的预览,所以我就可以通过电邮——或者通过邮政、通过脸书将预览发送出去,或者,诚如你所知道的,在互联网上为《大西洋月刊》写一篇文章将电报内容发表出来。

标题

罗斯,很遗憾,你从未收到这则电报。(Adrienne LaFrance)

我的电报包含了一些老派的电报幽默语句。(这句寒暄就是典型的电报玩笑。)“上帝创造了什么”,1844年莫尔斯在华盛顿至巴尔的摩的实验线路上发送的这则讯息被视作是美国的第一封正式电报。大量19世纪的文献资料显示,莫尔斯发送的这句话来自于一个名叫安妮·埃尔斯沃斯(Annie Ellsworth)的小女孩,她的父亲是联邦专利局局长。安妮从她妈妈口中得知了这句话。(这句话最初来源于《旧约·民数记》。)

根据莫尔斯电码转化网页,这句话的莫尔斯码如下所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是最原始的纸质传输带——讯息在上面经由人手被转换成电码,尽管很难阅读——由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保藏:

近距离看是这样的:

一个有意思的边角料:一些记载称,莫尔斯发送过比这更早的电报。1923年,一篇《纽约时报》的文章援引了一个匿名知情人的话称,第一则电报其实是在华盛顿广场公园附近发送的,介质是一条架设在纽约大学校园内的两间教室之间的电报线路,电报内容是:“注意:宇宙。来自共和国和王国的右轮。”(Attention: The universe. by republics and kingdoms right wheel.)

我必须承认,这句话让我如坠五里雾中。(不仅仅是因为我对它所指涉的内容一无所知,事实上,1823年Niles Register杂志(19世纪的一本主流新闻杂志)对这句话的解读也同样让人费解)我意识到,我对电报思考得越多,我对电报技术了解得越深入,它们却让我感到愈发陌生。

我不知道电报送达时会发出什么声音,也不知道收件人手中的电报是什么质感。我开始想象,新闻记者通过电报来发表他们的故事将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没有在线翻译工具的帮助,我无法阅读莫尔斯码。你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它的所有细节,但倘若没有真正体验过,你就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它——正如我至今还记得拨号调制解调器的尖响,以及诺基亚的经典电话铃声。

所有的这一切也从反方向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我的一生中,发或者没发过电报都不重要。在漫漫的技术史中,决定一个人时间和空间的工具是那些人们实实在在使用着的,是那些人们严重依赖着的、并让你感到它成为了你感官延伸的工具。这也就是技术定义文化的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你会忘记自己使用着的正是技术。直到最后,技术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切并被人遗忘。

(翻译:韩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I Tried to Send a Telegram in 201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2016年发电报是什么体验

我从没有收到过电报。

西部联盟电报公司的一台电报机,摄于1923年。图片来源:大西洋月刊

我从没有收到过电报。最近这个念头总是涌上心头,让我有了一种莫名其妙怀旧之感。

毕竟,有很多传统技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我从没有拍过银版照相,也从没让接线员帮我接通一个电话,也从未使用手摇留声机来播放甜美歌曲。

在我生长的这个年代,磁带、传真机和长途电话早已被CD唱片、电子邮件和手机所取代——它们在MP3、聊天平台和智能手机的冲击下也即将销声匿迹。我依然会用笔写信。对于人类早已走出黑胶唱片时代这样的断言,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但是,电报真的已经成了历史!我本可以发送一则电报的,但一切都已为时过晚。10年前,西部联盟电报公司(Western Union)关停了它的电报服务。(美联社在2006年报道了此事:“最后10则电报的内容涵盖生日祝福、对过世亲人的缅怀、紧急情况的通知以及不少人利用最后的机会来发送电报。”)现如今,即使你做出尝试,想要在美国发送电报基本不再可能。

我还是尝试一番。

在2016年发送一则电报与在1850年代甚至是1950年代发送电报截然不同。

在一开始,电报无疑是一项石破天惊的技术。电报的诞生意味着人类的信息传播速度第一次超越了人类自身携带进行传播的速度。电缆比马匹和船舶都要快。人类几乎实现了实时传输。“世界再也不需要创造新的发明,人们只需不断地挖掘新闻事件,”一名《纽约先驱报》记者在报道1844年电报的成就时如是说道。

在漫长的技术史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电报技术持肯定的态度。1858年,《纽约时报》就认为电报技术“微不足道且毫无价值”,以及“很浅显、突如其来、未经筛选,对于真相也显得太过仓促”。作家、文化批评家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在谈到1903年的越洋电报时,说“那条超长的线路,让大洋两岸的市民都开始用这种公共设备进行交谈!”

直到那时,电报技术不仅十分完善而且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最早的电报系统由一块带有编号撞针的木板组成,当一个交互信号传输进来后,它会指向字母表上的相应字母。1838年,沿着英国大西部铁路而建的电报线路成了世界第一条商用电报。

同一时期,萨缪尔·摩尔斯(Samuel Morse)也在美国研发一款电报设备,并且为电报设置了统一标准;这一系统能够发射出电信号,接收员随后将对这一信号进行解读并用手记录。到1850年代,能够自动打印电报的系统被开发出来,但它仍需要在人的帮助下完成信息的发送。1930年代,人工发送环节也最终实现了自动化。

今日,如果你想要上网发送一则消息,当然你可以发送任何你想发送的内容。

首先我尝试了iTelegram。它花了我18.95美元,并预计需要耗费3至5个工作日才能将一则信息传送到华盛顿《大西洋月刊》新闻工作室的编辑罗斯手中。这家公司在它的官网上表示,它运营着某些古老的通讯网络,诸如西部联盟电报公司的网络。西部联盟电报公司曾是电报行业的龙头老大。它抓住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并宣称电报是向他人传达结婚祝福的好方式。它也抓住了人们的怀旧心理。“自从1844年以来,电报就成了传递重要信息的绝佳途径,”保证信息能够传达至全球!

三周过后,我的电报仍未到达。这则寄送给罗斯的缓慢信息(我估计,这已经是电报的现代速度)让我的心路百转千回,从最初的“留意我给你寄了一则电报!”到“你收到我的电报没有?”再到“还没有任何电报的消息吗!?”到最后的“电报事实上也没有那么有用嘛。”

我提出了退款。(最新进展:这则电报已经到了!邮戳时间显示是12月21日,是我下单的同一天,但它直到2月1日才出现在罗斯的信箱里。中途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但iTelegram认为错在《大西洋月刊》的邮件收发室。)

接着,我又尝试了Telegram Stop。它花了我29.65美元,并承诺在4至8个工作日内送达。8个工作日过后,仍然没有电报的音讯。当然从澳大利亚墨尔本送到华盛顿确实有些远。但Telegram Stop——向我保证他们对这则失踪的电报“很关切”——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最新进展:第二则电报2月4日才送到!)

“Telegram Stop通过标准国际邮政网络来提供寄送服务,”我收到的电邮写道,“一些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经由美国邮政管理局的电报遭到了延迟。”

这很有趣,因为我根本没有发电报——而我本应该感谢这家公司的反应很快。事实上,我发送的是一封像电报的信,最初是通过网络,然后通过邮政服务。因为我在下单的时候收到了一份电报的预览,所以我就可以通过电邮——或者通过邮政、通过脸书将预览发送出去,或者,诚如你所知道的,在互联网上为《大西洋月刊》写一篇文章将电报内容发表出来。

标题

罗斯,很遗憾,你从未收到这则电报。(Adrienne LaFrance)

我的电报包含了一些老派的电报幽默语句。(这句寒暄就是典型的电报玩笑。)“上帝创造了什么”,1844年莫尔斯在华盛顿至巴尔的摩的实验线路上发送的这则讯息被视作是美国的第一封正式电报。大量19世纪的文献资料显示,莫尔斯发送的这句话来自于一个名叫安妮·埃尔斯沃斯(Annie Ellsworth)的小女孩,她的父亲是联邦专利局局长。安妮从她妈妈口中得知了这句话。(这句话最初来源于《旧约·民数记》。)

根据莫尔斯电码转化网页,这句话的莫尔斯码如下所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是最原始的纸质传输带——讯息在上面经由人手被转换成电码,尽管很难阅读——由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保藏:

近距离看是这样的:

一个有意思的边角料:一些记载称,莫尔斯发送过比这更早的电报。1923年,一篇《纽约时报》的文章援引了一个匿名知情人的话称,第一则电报其实是在华盛顿广场公园附近发送的,介质是一条架设在纽约大学校园内的两间教室之间的电报线路,电报内容是:“注意:宇宙。来自共和国和王国的右轮。”(Attention: The universe. by republics and kingdoms right wheel.)

我必须承认,这句话让我如坠五里雾中。(不仅仅是因为我对它所指涉的内容一无所知,事实上,1823年Niles Register杂志(19世纪的一本主流新闻杂志)对这句话的解读也同样让人费解)我意识到,我对电报思考得越多,我对电报技术了解得越深入,它们却让我感到愈发陌生。

我不知道电报送达时会发出什么声音,也不知道收件人手中的电报是什么质感。我开始想象,新闻记者通过电报来发表他们的故事将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没有在线翻译工具的帮助,我无法阅读莫尔斯码。你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它的所有细节,但倘若没有真正体验过,你就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它——正如我至今还记得拨号调制解调器的尖响,以及诺基亚的经典电话铃声。

所有的这一切也从反方向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我的一生中,发或者没发过电报都不重要。在漫漫的技术史中,决定一个人时间和空间的工具是那些人们实实在在使用着的,是那些人们严重依赖着的、并让你感到它成为了你感官延伸的工具。这也就是技术定义文化的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你会忘记自己使用着的正是技术。直到最后,技术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切并被人遗忘。

(翻译:韩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I Tried to Send a Telegram in 201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