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30余次被提及,山东明确青岛新定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30余次被提及,山东明确青岛新定位!

来到“项目落地年”的青岛究竟该怎样发展,才能实现进位争先的发展目标?

文 | 庄建成

2021年2月2日上午,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山东会堂开幕,山东省省长李干杰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山东半岛龙头城市的青岛共被直接或间接提及30余次,包括海洋、工业互联网、青岛国际客厅、上合示范区等诸多领域,这充分显示出了青岛在全省发展中的布局。

站在“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来到“项目落地年”的青岛究竟该怎样发展,才能实现进位争先的发展目标?

省政府工作报告“青岛元素”频现

2021年2月2日上午,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省长李干杰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共分为“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工作回顾、“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以及2021年重点工作共三大部分。其中,“青岛元素”被提及30余次。

在回顾“十三五”时期工作时,报告中提到集中打造青岛船舶等产业集群;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式成立;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实施率达到92.9%;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圆满完成上合峰会服务保障工作;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永久落户;康复大学启动建设等相关内容。

2020年,青岛逆势交出一份令人惊喜的成绩单,GDP排名反超无锡,升至第13位。而在省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中,青岛同样也被多次“点名”,如成功遏制青岛突发疫情;青岛5G高清视频实验园等新基建项目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进展顺利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步入“十四五”新时期,对于未来五年的发展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墨较多。其中,提到青岛的部分包括打造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抓好青岛国际客厅等重大平台建设;支持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青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以青岛港为中心的国际航运枢纽,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港产城融合;建设中科院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等相关内容。

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时,“青岛元素”也频繁露出。

其中提到支持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青岛探索打造院士创新特区;开工建设明村至董家口等13个高速公路项目;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青岛;推进青岛中德氢能产业园建设;支持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召开上合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建设RCEP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办好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充分发挥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引领作用。

对青岛来说,“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已经成为过去,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21年相关工作的部署,或许更能明确这座城市接下来一年的重点攻坚方向。

“项目落地年”的青岛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30余次“点名”青岛,充分体现了青岛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在2020年底召开的青岛经济工作会议上,将2021年明确为“项目落地年”,要在项目建设上体现落实。解读省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已经成为青岛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任务。

从国内大循环来看,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北方第三城”、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是推动黄河流域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重要平台,拥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价值。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来看,青岛是东向日韩、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

基于此,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抓好青岛国际客厅等重大平台建设、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建设RCEP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

尤其是肩负了国家战略的上合示范区。12月25日,胶州召开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公布全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其中,上合示范区建设和以其为依托的对外开放,依旧是接下来胶州发展的重点。

2018年6月,伴随上合峰会在青岛成功召开,作为“上合礼物”: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正式落地青岛,自此青岛又添国家级功能区,扮演中国连通上合诸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支点的角色。

截至2020年底,上合示范区共投产项目49个、总投资额达到416.2亿元,73个总投资1871亿元的项目正加速推进,36家500强企业、665家外资企业、2399家外贸进出口企业。

同时,RCEP的签署也让青岛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格局。如何尽快承接RCEP落地的利好,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决定了青岛能否把握住这个全球最大的自贸区的机遇。

于是,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建设RCEP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下一步,如何结合“项目落地年”,让先行区建设尽快提上日程,尽快畅通青岛与日韩、东盟等国家的贸易往来渠道,也将影响青岛接下来的外贸表现。

毕竟,RCEP的签署不仅将惠及青岛,国内也有很多城市提出打造RCEP先行区的发展目标,青岛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可谓不大。如何能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紧抓落实,推动优质项目落地。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在“项目落地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会对于项目引进和落地,同样将起到重要作用。

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在青岛的落地,一方面将提升青岛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城市号召力;另一方面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会也将推动项目的引进与产业的聚集,再结合“项目落地年”的部署,可以快速地将引进、签约的项目落地、落实,将项目转变为可见的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命脉,也是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0年11月26日,潍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支点项目,潍莱高铁对实现“三核引领、多点突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成功开通将显著提升胶东半岛北部地区客运通道的能力,完善山东省的快速铁路网建设,加快青岛全域统筹实施。

而在2021年的工作部署中,也提到要开工建设明村至董家口等13个高速公路项目,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也将进一步畅通青岛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被列入“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的“青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将发挥青岛海陆空铁一体化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功能,提升青岛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以更加完备的交通网络作为依托,将推动更多的优质项目在青岛落地。且交通运输作为备受外界关注的基建项目,在“项目落地年”能完成多少进度,也将对整座城市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如果说项目规划代表了城市发展的决心,那么官方明确的定位,则可以明确城市接下来前进的方向。

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青岛定位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青岛的定位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等相关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的“支持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今年则未出现。这或许代表山东将进一步明确“强省会”的发展战略,青岛的发展方向也将转向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事实上,上述对青岛的最新定位,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一重要引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青岛增强海洋产业的硬实力,着力弥补海洋科技领域的短板,以高水平的创新促进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需要青岛对落后的工业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创新在其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等更是通过名称,就能看到科技创新在相关定位打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科技创新之于一座城市,确实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譬如今年挺进GDP十强的南京,近年来就专注于创新名城的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南京,连续四年出台的市委一号文件均聚焦科技创新。

以创新赋能,南京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八大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产业都与青岛要发力的方向有所重合。

此外,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这样的定位,也将为自身的优势产业工业制造业赋能,帮助工业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做大做强产业链。

工业互联网作为继移动互联网之后最大的经济机会,青岛必须抓住此轮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加速推进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提升自身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地位。

围绕着最新的定位,青岛身上也在发生着一些可喜的变化。

1月29日,青岛蓝谷“项目落地年”首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22个项目正式签约。一个个具体项目的签约落地,在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助推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在2021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列为2021年重点做好的九个方面工作之一。围绕这一目标,青岛也提出加快建设4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及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600家。

以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将进一步吸引优质要素的汇聚,并通过科技创新倒逼城市向前发展。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的“青岛元素”,一方面肯定了青岛在此前实践中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而另一方面,身处新发展阶段的青岛还将按照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继续实现“进位争先”的发展目标。

 

来源:灯塔望海微信公号

原标题:30余次被提及,山东明确青岛新定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30余次被提及,山东明确青岛新定位!

来到“项目落地年”的青岛究竟该怎样发展,才能实现进位争先的发展目标?

文 | 庄建成

2021年2月2日上午,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山东会堂开幕,山东省省长李干杰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山东半岛龙头城市的青岛共被直接或间接提及30余次,包括海洋、工业互联网、青岛国际客厅、上合示范区等诸多领域,这充分显示出了青岛在全省发展中的布局。

站在“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来到“项目落地年”的青岛究竟该怎样发展,才能实现进位争先的发展目标?

省政府工作报告“青岛元素”频现

2021年2月2日上午,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省长李干杰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共分为“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工作回顾、“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以及2021年重点工作共三大部分。其中,“青岛元素”被提及30余次。

在回顾“十三五”时期工作时,报告中提到集中打造青岛船舶等产业集群;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式成立;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实施率达到92.9%;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圆满完成上合峰会服务保障工作;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永久落户;康复大学启动建设等相关内容。

2020年,青岛逆势交出一份令人惊喜的成绩单,GDP排名反超无锡,升至第13位。而在省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中,青岛同样也被多次“点名”,如成功遏制青岛突发疫情;青岛5G高清视频实验园等新基建项目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进展顺利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步入“十四五”新时期,对于未来五年的发展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墨较多。其中,提到青岛的部分包括打造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抓好青岛国际客厅等重大平台建设;支持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青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以青岛港为中心的国际航运枢纽,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港产城融合;建设中科院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等相关内容。

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时,“青岛元素”也频繁露出。

其中提到支持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青岛探索打造院士创新特区;开工建设明村至董家口等13个高速公路项目;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青岛;推进青岛中德氢能产业园建设;支持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召开上合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建设RCEP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办好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充分发挥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引领作用。

对青岛来说,“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已经成为过去,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21年相关工作的部署,或许更能明确这座城市接下来一年的重点攻坚方向。

“项目落地年”的青岛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30余次“点名”青岛,充分体现了青岛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在2020年底召开的青岛经济工作会议上,将2021年明确为“项目落地年”,要在项目建设上体现落实。解读省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已经成为青岛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任务。

从国内大循环来看,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北方第三城”、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是推动黄河流域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重要平台,拥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价值。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来看,青岛是东向日韩、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

基于此,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抓好青岛国际客厅等重大平台建设、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建设RCEP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

尤其是肩负了国家战略的上合示范区。12月25日,胶州召开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公布全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其中,上合示范区建设和以其为依托的对外开放,依旧是接下来胶州发展的重点。

2018年6月,伴随上合峰会在青岛成功召开,作为“上合礼物”: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正式落地青岛,自此青岛又添国家级功能区,扮演中国连通上合诸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支点的角色。

截至2020年底,上合示范区共投产项目49个、总投资额达到416.2亿元,73个总投资1871亿元的项目正加速推进,36家500强企业、665家外资企业、2399家外贸进出口企业。

同时,RCEP的签署也让青岛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格局。如何尽快承接RCEP落地的利好,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决定了青岛能否把握住这个全球最大的自贸区的机遇。

于是,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建设RCEP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下一步,如何结合“项目落地年”,让先行区建设尽快提上日程,尽快畅通青岛与日韩、东盟等国家的贸易往来渠道,也将影响青岛接下来的外贸表现。

毕竟,RCEP的签署不仅将惠及青岛,国内也有很多城市提出打造RCEP先行区的发展目标,青岛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可谓不大。如何能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紧抓落实,推动优质项目落地。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在“项目落地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会对于项目引进和落地,同样将起到重要作用。

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在青岛的落地,一方面将提升青岛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城市号召力;另一方面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会也将推动项目的引进与产业的聚集,再结合“项目落地年”的部署,可以快速地将引进、签约的项目落地、落实,将项目转变为可见的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命脉,也是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0年11月26日,潍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支点项目,潍莱高铁对实现“三核引领、多点突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成功开通将显著提升胶东半岛北部地区客运通道的能力,完善山东省的快速铁路网建设,加快青岛全域统筹实施。

而在2021年的工作部署中,也提到要开工建设明村至董家口等13个高速公路项目,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也将进一步畅通青岛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被列入“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的“青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将发挥青岛海陆空铁一体化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功能,提升青岛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以更加完备的交通网络作为依托,将推动更多的优质项目在青岛落地。且交通运输作为备受外界关注的基建项目,在“项目落地年”能完成多少进度,也将对整座城市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如果说项目规划代表了城市发展的决心,那么官方明确的定位,则可以明确城市接下来前进的方向。

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青岛定位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青岛的定位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等相关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的“支持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今年则未出现。这或许代表山东将进一步明确“强省会”的发展战略,青岛的发展方向也将转向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事实上,上述对青岛的最新定位,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一重要引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青岛增强海洋产业的硬实力,着力弥补海洋科技领域的短板,以高水平的创新促进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需要青岛对落后的工业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创新在其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等更是通过名称,就能看到科技创新在相关定位打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科技创新之于一座城市,确实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譬如今年挺进GDP十强的南京,近年来就专注于创新名城的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南京,连续四年出台的市委一号文件均聚焦科技创新。

以创新赋能,南京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八大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产业都与青岛要发力的方向有所重合。

此外,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这样的定位,也将为自身的优势产业工业制造业赋能,帮助工业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做大做强产业链。

工业互联网作为继移动互联网之后最大的经济机会,青岛必须抓住此轮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加速推进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提升自身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地位。

围绕着最新的定位,青岛身上也在发生着一些可喜的变化。

1月29日,青岛蓝谷“项目落地年”首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22个项目正式签约。一个个具体项目的签约落地,在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助推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在2021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列为2021年重点做好的九个方面工作之一。围绕这一目标,青岛也提出加快建设4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及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600家。

以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将进一步吸引优质要素的汇聚,并通过科技创新倒逼城市向前发展。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的“青岛元素”,一方面肯定了青岛在此前实践中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而另一方面,身处新发展阶段的青岛还将按照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继续实现“进位争先”的发展目标。

 

来源:灯塔望海微信公号

原标题:30余次被提及,山东明确青岛新定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