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凤凰网青岛微信公号 于莹
2020年,济南生产总值为10140.91亿元,同比增长4.9%。随着一纸官宣,济南“万亿”正式定格。至此,山东拥有青岛、济南两个万亿之城。
从“单核驱动”到“双核发力”乃至“多核发展”,其对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合理划分城市职能,形成活力旺盛的城市群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山东仅拥有青岛一座万亿城市,对山东腹地的辐射力略有不足。伴随济南首进“万亿俱乐部”,山东的“双子星”将如何影响山东?
山东:晋级双万亿!
过去一年,最热的词莫过于“联动”,如果说“一城独大”导致“独峰无山”,那么“群山无峰”的局面更成为区域发展的阻碍。真正的区域发展优势,从来都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片高原。
2020年,济南生产总值为10140.91亿元,同比增长4.9%;2020年,青岛生产总值为12400.56亿元,同比增长3.7%。伴随济南首次迈入“万亿俱乐部”,山东拥有了青岛、济南两座“万亿之城”。
随着多座城市官宣,中国“万亿俱乐部”迎来新一轮扩容。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3座城市GDP超过万亿。其中,江苏4座,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广东3座,分别为深圳、广州、佛山;浙江2座,分别为杭州、宁波;福建2座,分别为泉州、福州;山东2座,分别为青岛、济南。
“万亿”城市已成为一省经济实力的象征,经济越强,万亿之城越多。而作为拥有1亿人口、经济体量超7万亿的山东来说,拥有两座万亿之城意味着什么?
双核过万亿,对山东意味着什么?
首先,大城市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凸显。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经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2月2日上午,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山东会堂开幕。会上,山东省省长李干杰作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山东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万亿元。其中,济南和青岛两市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山东省的30%左右。
可以看到,无论是基于省内大城市发展的现实趋势,还是从中央对中心城市的目标期许来看,山东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更加凸显。
同时,以济南、青岛为代表的中心城市,也将持续推动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进程,从而形成相对稳固的经济圈层。
其次,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济南由于区位的居中性和交通方式的多元可达性,所覆盖市场范围和市场消费潜力的规模优势将更加凸显,从而在总体上占据更为有利的战略位置。
此外,制造业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对GDP增长、就业人口、城市文化等有直接影响。在2020年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突出制造业主战场,对标德国制造,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两座万亿级城市的诞生,也验证了山东深耕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优势与定力。
青岛
以青岛为例,曾与上海、天津并称“上青天”,有着成功塑造“五朵金花”的辉煌。近年来,其围绕制造业发展展开了诸多探索。
2019年以来,青岛推动高端制造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加快从“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迈进,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期间,实现汽车、家电、轨道交通、机械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
此外,青岛“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重塑青岛制造新优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再来看济南,省会济南在制造业方面历史悠久、根基颇深。2020年济南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实施工业强市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时隔15年,济南再度发出“工业强市”号召。
此外,就2020年济南GDP增速数据来看,作为实体经济的工业起了重要作用。2020年,济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4、7.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占GDP比重23.3%,向上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44.2%。
根据济南十四五规划建议,未来五年,济南仍然押注在实体制造业领域,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譬如,“四新”经济占全部经济总量比重超过40%,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000家,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成为规模达3000亿级的支柱产业。
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进一步做强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或将成为山东未来发展的战略路径。
“双核共振”,济青如何发力?
区域经济发展中,实力均衡且优势互补的两个城市,被称为“双子星”。
在我国,多个省份内部都是“双子星”城市的模式,广东省的广州和深圳,江苏省的南京和苏州,山东省的济南和青岛,浙江省的杭州和宁波......
山东虽与广东、江苏、浙江同为沿海省份、双核发展,但是济南和青岛与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发展差距较大。
以前说“一城独大”,生动诠释了一个省,一座城,现在提“双城驱动”,强调的是优势互补,齐头并进。足以见得,拥有“双子星”城市的省份对于省内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块头大”,还要“营养均衡”。
因此,济南与青岛有各自的“任务”。
在山东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明确了济南、青岛两城的定位:
济南: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打造“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青岛:支持青岛打造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持续放大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效应,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创投风投中心。
可见,济南被作为山东竞夺国家中心城市的代表,将辐射包括滨州、德州、聊城、泰安、淄博、东营在内的“省会经济圈”;而青岛则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目标,辐射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为代表的胶东经济圈。如今两城发展路径可谓一锤定音,济青正从竞合走向融合。
济南
济南、青岛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前者发挥省会枢纽作用,利用地缘优势与各项资源高聚集度的特点,厚植省会经济;后者青岛则发挥在大循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拥有“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双节点”价值,借势RCEP签署等一系列开放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再回到城市视角,济南向东望海,青岛可以作为其对外开放、逐梦蔚蓝的桥头堡、出海口。而青岛在向西陆路开放发展上,青岛同样需要济南这样的兄弟城市,扩大、开拓腹地。
显然,合作与联动已经成为济青新时期发展的关键词。

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公号
原标题:双核过万亿!济青如何影响山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