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渝川
所评图书:
书名:《自足的世俗社会》
作者:(美)菲尔·朱克曼
译者:杨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自足的世俗社会》一书原书名为“Society without God: What the Least Religious Nations Can Tell Us about Contentment”,中文版则采取了更加简明而“安全”的译法。美国匹泽学院社会学教授、美国“世俗研究项目”创始主任菲尔·朱克曼贡献这样一本必然充满争议,甚至会让某些人难以遏制内心怒意的佳作。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当今欧美、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许多国家的宗教氛围日益浓厚,诸如美国这样的世俗国家,宗教激情在最近几十年来逐渐抬头。
而且,相关国家还流行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那就是有所谓的“信仰”要比无神论更具道德,能够让民众更具敬畏心理,人们相处之间更具礼仪,能够更好的遵从法律;“信仰”还可以让人对死亡更为释然……按照这类说法,有“信仰”或者说“信仰”受众占人口多数的城市、地区和国家,要比无神论者占多数的地方,犯罪率更低,人之间更多信任,经济更多繁荣,社会更多公益,简直就是柏拉图口中的理想国了。
《自足的世俗社会》一书找来了无神论者占多数的两个国家样本:丹麦和瑞典。这两个国家确实保留着一些宗教仪式,却祛除了仪式与教义之间的联系,更接近于中国民间一些民俗仪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们很少提及“神”,也很少有人花费时间去思考、讨论神学问题,并且将之认为是“遥远国度的奇怪现象”。丹麦、瑞典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文化艺术发达,医疗等公共福利供给水平显著,公共治理的清廉度、民主体制运行的有效性在全球的排位也很高。
这样的国家,为什么会是无神论者占多数?菲尔·朱克曼指出,具备宗教信仰或者不具备,与经济发展水平高或低,社会和谐或不和谐没有必然正向或者反向的关系。也就是说,无论是“信仰者”占多数的国家或地区,还是无神论者占多数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现成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也都有可能出现治理和发展失败的个例。
之所以很多人会认为“信仰”会让人感到幸福,这其实与英国和美国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占据国际上舆论场主导地位,而英美的“信仰者”比例很高密切相关。正如书作者所说的那样,无论是哪个宗教,都不能保证一定时限社会和谐,一些最虔信的国家也处于最危险、最困难、最贫穷的发展境地。反过来,信仰最为淡漠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却处于很高的发展水平。这完全可以用来证明用理性和世俗的方式解决问题(生活上的、经济发展上的),也是完全合理、高效的。
“信仰者”确实会因为自己的信仰所获得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安慰。《自足的世俗社会》书中指出,无神论者扎堆所组成的世俗社会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即创造出文明、安全、公正、平等、人道和繁荣而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暖的社会。
书作者通过在丹麦和瑞典的大量访谈,并对涉及的个例进行分析而指出,当地人“对死亡普遍缺乏畏惧或担忧,他们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也缺乏强烈的好奇心或并不太在意”。应当指出的是,丹麦和瑞典的许多无神论者,其实也多少相信神秘现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却拒绝将之归结为神意的显现,也并不担忧这会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丹麦和瑞典被书作者认为是(完美的)世俗化状态、世俗社会,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两国近代以后较为长期的处于安全状态,而很少卷入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所经常卷入的政治和军事冲突,这就降低了“信仰”对于两国民众的吸引力。实际上,在古代历史上,丹麦和瑞典人民也曾十分笃信宗教,包括欧洲主流宗教以及北欧独具特色的异教神灵。
不仅如此,丹麦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普及儿童义务教育的国家。瑞典近代以来也投入了相当多的社会资源用以普及教育。教育普及程度越高,受教育者就越可能接受无神论,或是接受“信仰”的情况下对待其他“信仰”以及无神论抱以宽容。
在中国读者看来,这两个案例显然不够完美,但已经很能证伪那种有意抹黑无神论者、世俗社会的观点。很重要的一点是,相比“信仰者”对待无神论者所带有的轻视甚至更为激烈的负面情绪,无神论者对待他人的“信仰”往往能够真正带有包容性。而这恰恰是多元化世界、多元化社会的基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