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政策大背景下,武钢集团明确了人员分流的初步设想。
3月10日,武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国强在“对话新国企 加油十三五”访谈节目中表示,人员分流是武钢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工作。
“(集团)这八万人不可能都炼铁、炼钢,只能有三万人(继续)炼铁、炼钢,可能有四五万人要找别的出路。”这是武钢管理层首度对人员分流做出公开表态。去年6月,宝钢集团出身的马国强从到龄退休的邓崎琳手中接过武钢集团帅印,而他现在还有另一重身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新一任会长。
对于1958年投产的武钢集团而言,其用工数量长期维持在十万人左右,面临着相当大的人力包袱。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国家层面提出去产能政策时,武钢对冗余人员进行分流是大势所趋,对老牌国企而言,也可视为提高竞争力的转型路径。
今年2月初,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在未来五年内缩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的计划。2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称,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政策实施后,预计将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其中钢铁系统约为50万。
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导致全行业去年大幅度亏损,武钢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武钢股份(600005.SH)预计2015年的亏损额为68亿元,居行业前列。而武钢集团2015年就开始筹措人员分流计划,去年9月,公司就已派遣300余名职工前往其他企业或单位就任协警、保安和物业等岗位。
马国强此次提及,武钢将采取多种途径从钢铁主业分流四万名以上的员工。其中包括由武钢集团下属的非钢产业消纳部分职工;与地方政府及其他用工企业对接,为职工寻找新岗位等。另外,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之内、没有工作能力或者工作愿望的员工,可以离开岗位等待退休。
针对分流职工可能面临的收入落差,武钢集团也在研究,员工除了在新岗位获得收入外,由武钢承担他们的“五险一金”,并补贴基本生活费,以弥补差额。“在去产能、人员分流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依靠政策,也必须从自身挖潜。”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颇为认同通过这一方式,为员工分流进行“托底”。
邱跃成分析称,面临产能布局调整的武钢,在其本部产能减少后,人员数量也势必有所降低。
武钢正在广西建设新的防城港钢铁基地,今年3月,220万吨产能的镀锌汽车板冷轧生产线即将投产。马国强透露,未来武钢在武汉青山本部基地的产量,将逐渐缩减至1500万吨甚至1000万吨的规模,并同时在防城港形成1000万吨量级的产能。
目前,武钢本部拥有1800万吨的产能,该基地在2014-2015年的排产量为1500-1600万吨间。兰格钢铁网提供的数据显示,除了武钢本部,武钢集团昆明钢铁公司、鄂城钢铁公司去年也贡献了总计约1034万吨的产量。
在访谈期间,马国强谈及钢企合并重组问题。钢铁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与此有关的议题在行业内多有提及。马国强称,“前一轮的兼并重组,包括武钢都有所作为,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他认为,当时企业只注重兼并而忽视重组,被兼并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得到了资金支持继续扩大产能,因此结果是越兼并产能越多。
而这番讲话,也可视为此前武钢集团与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下称柳钢)分手的总结。这桩发生在十年前的重组,曾被视为国内第一个钢铁企业跨省重组的案例。不过,最终以柳钢去年9月从与武钢合资的公司中撤资宣告结束。
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称,过去几年,大多数钢企间的兼并重组是地方国资委主导的“拉郎配”,只是停留在“合并挂牌”的表面阶段,实质性重组寥寥无几。而现在整个钢铁行业下行的情况下,企业选择兼并重组时,有望做出更多市场化的自主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