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碳中和”债,吹响绿色金融高阶发展的号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碳中和”债,吹响绿色金融高阶发展的号角

首批发行的“碳中和”债不仅体现了金融行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更是吹响了绿色金融高阶发展的号角。

文|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史英哲

2015年10月中央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金融行业随即响应。2016年初,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首批绿色债券,从而开启了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幕。2020年末中央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金融行业再次行动起来,同样是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迅速推出了创新的绿色债券品种——“碳中和”债。这次首批发行的“碳中和”债不仅体现了金融行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更是吹响了绿色金融高阶发展的号角。

首批“碳中和”债的发行人包括南方电网、国家电投集团、三峡集团、四川机场集团、华能国际、雅砻江水电等6家企业,发行金额共计64亿元,资金均投向具有明显环境效益的低碳减排领域,其中包括风电项目4个,水电站项目4个,光伏项目2个,绿色建筑1个,是典型的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即“30·60目标”)的绿色项目类型。预计这6只“碳中和”债对应支持的绿色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164.7万吨,可节约标准煤2256.8万吨,可减排二氧化硫2.09万吨,实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

为何要在绿色债券的基础上创新“碳中和”债呢?

这五年中国绿色债券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也最受国内外绿色金融相关人士的关注。迄今为止我国在境内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合计已超过1.4万亿人民币,无论参与市场的机构数量和类型,还是债券的品种和创新,都已经非常丰富。绿色债券的卓越表现引领了整个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让更多的金融机构逐步接受绿色金融的概念,通过资本市场的示范效应也更广范围的传播了绿色金融乃至绿色发展的理念。经过这些年的市场发展与摸索,绿色债券依然面临一些难解的问题。

首先是绿色债券的标准存在着一些差异,特别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之间。

在已经完成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阶段之后,欧洲主要面对的问题是气候问题;发展中国家则另需面对污染治理,资源节约使用等问题。所以,我们相关部门所制定的绿色标准对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既符合实际发展情况也是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差异性也在绿色金融的国际交往与合作中产生了一些误解与质疑。气候问题是具有国际广泛共识的,也是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次推出的“碳中和”债是直接呼应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国际承诺,也是聚焦于气候问题的专项绿色债券。“碳中和”债的推出,可以让国际市场更广泛的接受中国绿色金融的产品,也有利于国际资本积极的参与到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特别是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中来。

其次,绿色债券在信息披露和第三方认证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绿色债券环境效益的披露缺乏有效的制度引导,披露质量参差不齐。第三方认证的必要性在不同债券品种上也有不一致的要求。非强制性的认证从市场的现实角度考虑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避免认证费用从而降低发行人的成本,另外有些发行人所从事的行业也具有明显的绿色产业特征。但是这种程序上的妥协以及信息披露的质量从整体上造成了证券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投资人的困惑乃至疑虑,也无形中降低了投资人的参与热情,相当于增加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参与门槛。这次推出的“碳中和”债则加强了环境信息的披露,同时也要求进行第三方认证。这种要求是非常积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碳排放问题上,与绿色不同,是非常有必要对环境效益即碳减排数量进行具体量化,这也是“30·60目标”的内在要求。“碳中和”债要求在评估认证报告里明确披露募投项目二氧化碳减排等环境效益的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减排效果的定量数据。这样的信息披露要求既能满足绿色投资人的期望,也有助于项目发行人乃至社会未来更好的统计碳排放数据,管理和使用碳排放权益,同时也方便研究机构、管理部门跟踪或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市场与政策的良性互动。

最后,绿色债券一直都缺乏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绿色债券蓬勃发展这五年间,不断的有市场声音呼吁政府进行财政补贴。但这种简单的补贴手段,或补贴低了相对几十亿元的募资数额聊胜于无,或补贴高了引起企业的政策套利,更不要说造成过重的财政负担也意味着二次分配的不公正,这些都不利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由于涉及方面多样而复杂,难以换算成统一的量化指标,所以绿色债券乃至其他绿色产品的环境效益价值化一直是难点所在。“碳中和”债的推出有望破解这个难题,因为可量化的碳减排额可以成为后续“补贴”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市场建设初期,可以根据量化的碳减排额给予政策支持,其支持手段可以包括财政补贴、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或风险资产的权重调整等措施。待到更广泛的碳市场发展完善起来之后,项目权益人则可以直接通过项目的碳减排额在碳市场上实现环境效益的变现。只有与减碳量挂钩,绿色债券的激励机制才能实现精准支持,也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因而,“碳中和”债应当后续成为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探索的重点对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五年来,绿色金融已从星星之火成为绿色发展的火把;希望借助“碳中和”债的推出以及未来制度的不断探索,实现绿色金融的更高阶发展,最终让绿色发展的热情传遍中国大地。

来源: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原标题:“碳中和”债,吹响绿色金融高阶发展的号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碳中和”债,吹响绿色金融高阶发展的号角

首批发行的“碳中和”债不仅体现了金融行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更是吹响了绿色金融高阶发展的号角。

文|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史英哲

2015年10月中央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金融行业随即响应。2016年初,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首批绿色债券,从而开启了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幕。2020年末中央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金融行业再次行动起来,同样是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迅速推出了创新的绿色债券品种——“碳中和”债。这次首批发行的“碳中和”债不仅体现了金融行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更是吹响了绿色金融高阶发展的号角。

首批“碳中和”债的发行人包括南方电网、国家电投集团、三峡集团、四川机场集团、华能国际、雅砻江水电等6家企业,发行金额共计64亿元,资金均投向具有明显环境效益的低碳减排领域,其中包括风电项目4个,水电站项目4个,光伏项目2个,绿色建筑1个,是典型的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即“30·60目标”)的绿色项目类型。预计这6只“碳中和”债对应支持的绿色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164.7万吨,可节约标准煤2256.8万吨,可减排二氧化硫2.09万吨,实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

为何要在绿色债券的基础上创新“碳中和”债呢?

这五年中国绿色债券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也最受国内外绿色金融相关人士的关注。迄今为止我国在境内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合计已超过1.4万亿人民币,无论参与市场的机构数量和类型,还是债券的品种和创新,都已经非常丰富。绿色债券的卓越表现引领了整个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让更多的金融机构逐步接受绿色金融的概念,通过资本市场的示范效应也更广范围的传播了绿色金融乃至绿色发展的理念。经过这些年的市场发展与摸索,绿色债券依然面临一些难解的问题。

首先是绿色债券的标准存在着一些差异,特别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之间。

在已经完成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阶段之后,欧洲主要面对的问题是气候问题;发展中国家则另需面对污染治理,资源节约使用等问题。所以,我们相关部门所制定的绿色标准对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既符合实际发展情况也是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差异性也在绿色金融的国际交往与合作中产生了一些误解与质疑。气候问题是具有国际广泛共识的,也是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次推出的“碳中和”债是直接呼应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国际承诺,也是聚焦于气候问题的专项绿色债券。“碳中和”债的推出,可以让国际市场更广泛的接受中国绿色金融的产品,也有利于国际资本积极的参与到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特别是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中来。

其次,绿色债券在信息披露和第三方认证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绿色债券环境效益的披露缺乏有效的制度引导,披露质量参差不齐。第三方认证的必要性在不同债券品种上也有不一致的要求。非强制性的认证从市场的现实角度考虑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避免认证费用从而降低发行人的成本,另外有些发行人所从事的行业也具有明显的绿色产业特征。但是这种程序上的妥协以及信息披露的质量从整体上造成了证券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投资人的困惑乃至疑虑,也无形中降低了投资人的参与热情,相当于增加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参与门槛。这次推出的“碳中和”债则加强了环境信息的披露,同时也要求进行第三方认证。这种要求是非常积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碳排放问题上,与绿色不同,是非常有必要对环境效益即碳减排数量进行具体量化,这也是“30·60目标”的内在要求。“碳中和”债要求在评估认证报告里明确披露募投项目二氧化碳减排等环境效益的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减排效果的定量数据。这样的信息披露要求既能满足绿色投资人的期望,也有助于项目发行人乃至社会未来更好的统计碳排放数据,管理和使用碳排放权益,同时也方便研究机构、管理部门跟踪或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市场与政策的良性互动。

最后,绿色债券一直都缺乏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绿色债券蓬勃发展这五年间,不断的有市场声音呼吁政府进行财政补贴。但这种简单的补贴手段,或补贴低了相对几十亿元的募资数额聊胜于无,或补贴高了引起企业的政策套利,更不要说造成过重的财政负担也意味着二次分配的不公正,这些都不利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由于涉及方面多样而复杂,难以换算成统一的量化指标,所以绿色债券乃至其他绿色产品的环境效益价值化一直是难点所在。“碳中和”债的推出有望破解这个难题,因为可量化的碳减排额可以成为后续“补贴”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市场建设初期,可以根据量化的碳减排额给予政策支持,其支持手段可以包括财政补贴、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或风险资产的权重调整等措施。待到更广泛的碳市场发展完善起来之后,项目权益人则可以直接通过项目的碳减排额在碳市场上实现环境效益的变现。只有与减碳量挂钩,绿色债券的激励机制才能实现精准支持,也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因而,“碳中和”债应当后续成为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探索的重点对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五年来,绿色金融已从星星之火成为绿色发展的火把;希望借助“碳中和”债的推出以及未来制度的不断探索,实现绿色金融的更高阶发展,最终让绿色发展的热情传遍中国大地。

来源: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原标题:“碳中和”债,吹响绿色金融高阶发展的号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