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强省会”战略观察|山东为什么需要一个“强省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强省会”战略观察|山东为什么需要一个“强省会”?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将不再是济南一座城市的崛起,而是背负起一座省份的梦想,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文|王丹青

2月19日,“第二只靴子”落地。

济南召开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动员大会,随着《关于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发布实施,济南正式迈入“强省会建设时代”。

“济南发展阶段转换和国家发展阶段的升级高度契合,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的新特征、新变化,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孙立成曾这样阐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济南发展的“势”。

这也意味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将不再是济南一座城市的崛起,而是背负起一座省份的梦想,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黄河沿岸,唱响山东之声

2020年前后,有关山东建设“强省会”的讨论声逐渐热烈。如果仅仅将此理解为济南自身的发展未免太过狭隘,置身于全国发展格局中看山东、看济南,我们或许更能体会“强省会”之于山东的意义。

这一切与黄河有关。

沿黄九省区,山东是重要的经济出海口。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再次为山东点燃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灯塔。

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济南圆梦“跨过黄河”明确了载体与路径。

2021年,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崛起为标志,黄河流域响起了济南乃至山东的高质量发展之声。

更重要的是,今年以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期许——做好“双循环”文章,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城市,更作为黄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推动这一区域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山东必须先行——对外开放更多的产业场景,既有利于更多创新资源要素“走进来”,更有利于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顺应科技改革创新的时代浪潮,“迎头赶上”;济南必须先行——在山东擎起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龙头的同时,为黄河流域建造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实施意见》中,也再次将“在提升省会开放融通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于济南而言,三大国家战略的叠加纵然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更是一个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现代化产业体系驱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以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为载体打造要素流通的国际化平台、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开放”成为了济南的必然选择。

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意味着开放更多的产业场景以拥抱新技术,推动济南制造迈向“济南智造”“济南创造”;利用好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这一平台,意味着济南需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内涵、拓宽对外开放外延,吸引更多国际化的创新创业要素在此流通;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意味着向内开放,在提高济南城市能级的同时,不断辐射带动黄河流域的城市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

制造先行,重塑山东优势

毋庸置疑的是,今时今日,制造业大省山东,需要重塑在这一领域的优势竞争力。

这也对制造业大市济南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两年来,济南主政者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工业强市”概念,向外界释放出了济南高质量发展的新信号。

从2020年的经济发展数据来看,济南的“工业强市”战略正在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的第一个“峰值”——2020年济南创下了“三个新高”,其中就包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增速达到了“十三五”时期最高点。

事实上,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初期,济南工业发展曾迎来相当长时间的转型期,以济钢等为代表的一批老厂区相继关闭并开启了盘活存量产业、开发快盈项目、建设未来工程等工作,这一转型期也如实体现在经济发展数据中——济南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从2017年的35.7%略降至2018年的34.6%,并在2019年保持这一数据。

如今看来,彼时的增速放缓既是济南重塑“工业强市”必须经历的“阵痛”,更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的一个缩影。“腾笼”是为了“换鸟”,是为了引来更多绿色、高效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为了让传统产业在新技术的赋能下重焕光彩,济南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坚持,也终于在2020年迎来了“收获期”。

这不仅意味着济南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已“初见成效”,更展现出这座城市在时代考验下的发展韧性。曾经,工业基础是济南快速崛起的支柱;如今新动能勃发的新工业,正在成为支撑济南于危机中寻得转机的重要力量。

从全省范围来看,济南的工业“V型曲线”既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初见成效”的缩影,迎来“收获期”的济南,也再次成为这一关键时期的“山东龙头”。

而从沿黄流域各省区产业结构来看,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以农业为主,制造业产业资源依赖型大,产业升级的需求相较于其他区域更加迫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也曾在去年12月举行的首届黄河发展论坛中表示,北方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和新旧动能转换,调整和优化以重化工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今年以来提出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济南,理应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龙头作用”,以自身新旧动能转换经验为依托,在提升省会产业支撑能力上实现新突破的同时,为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科创驱动,崛起山东“中心”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当科技创新被提高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位置,科技创新,将成为下一阶段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以“科创济南”为核,2020年,济南正式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济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吕建涛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正好与第一个五年时间相重合,将坚持创新在济南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省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聚齐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要素。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之于济南是机遇,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题,以全面塑造强省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目的,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人才强市、营造优良创新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济南正将“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

根据规划,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将为济南科技创新提供承载作用,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聚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源头创新,济南将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为主线,高起点组建山东省实验室,布局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厚实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接更多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重大创新平台;构筑先发优势,瞄准信息、生命、材料、空天等前沿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创新增长引擎。

“力争用5年时间通过不懈奋斗,把济南建设成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集地,原始创新策源地,产业技术创新强劲活跃地,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吕建涛表示。

“省会经济的龙头正加速扬起,经济总量即将迈上新的重要台阶,这在济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常住人口即将突破一千万,为我们融入国内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和势能;辖区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公里,有效拓展了济南发展腹地,济南正逐步崛起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孙立成表示。

“强省会”,是山东与济南面向“十四五”交出的第一份答卷,我们也期待着在不久的未来,渴望更多活力与动力的黄河流域,能够迎来新的生长点——那将是更具开放活力、更具产业优势、更具科创能力的新济南,山东的强省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强省会”战略观察|山东为什么需要一个“强省会”?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将不再是济南一座城市的崛起,而是背负起一座省份的梦想,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文|王丹青

2月19日,“第二只靴子”落地。

济南召开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动员大会,随着《关于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发布实施,济南正式迈入“强省会建设时代”。

“济南发展阶段转换和国家发展阶段的升级高度契合,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的新特征、新变化,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孙立成曾这样阐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济南发展的“势”。

这也意味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将不再是济南一座城市的崛起,而是背负起一座省份的梦想,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黄河沿岸,唱响山东之声

2020年前后,有关山东建设“强省会”的讨论声逐渐热烈。如果仅仅将此理解为济南自身的发展未免太过狭隘,置身于全国发展格局中看山东、看济南,我们或许更能体会“强省会”之于山东的意义。

这一切与黄河有关。

沿黄九省区,山东是重要的经济出海口。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再次为山东点燃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灯塔。

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济南圆梦“跨过黄河”明确了载体与路径。

2021年,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崛起为标志,黄河流域响起了济南乃至山东的高质量发展之声。

更重要的是,今年以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期许——做好“双循环”文章,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城市,更作为黄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推动这一区域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山东必须先行——对外开放更多的产业场景,既有利于更多创新资源要素“走进来”,更有利于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顺应科技改革创新的时代浪潮,“迎头赶上”;济南必须先行——在山东擎起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龙头的同时,为黄河流域建造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实施意见》中,也再次将“在提升省会开放融通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于济南而言,三大国家战略的叠加纵然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更是一个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现代化产业体系驱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以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为载体打造要素流通的国际化平台、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开放”成为了济南的必然选择。

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意味着开放更多的产业场景以拥抱新技术,推动济南制造迈向“济南智造”“济南创造”;利用好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这一平台,意味着济南需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内涵、拓宽对外开放外延,吸引更多国际化的创新创业要素在此流通;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意味着向内开放,在提高济南城市能级的同时,不断辐射带动黄河流域的城市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

制造先行,重塑山东优势

毋庸置疑的是,今时今日,制造业大省山东,需要重塑在这一领域的优势竞争力。

这也对制造业大市济南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两年来,济南主政者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工业强市”概念,向外界释放出了济南高质量发展的新信号。

从2020年的经济发展数据来看,济南的“工业强市”战略正在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的第一个“峰值”——2020年济南创下了“三个新高”,其中就包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增速达到了“十三五”时期最高点。

事实上,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初期,济南工业发展曾迎来相当长时间的转型期,以济钢等为代表的一批老厂区相继关闭并开启了盘活存量产业、开发快盈项目、建设未来工程等工作,这一转型期也如实体现在经济发展数据中——济南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从2017年的35.7%略降至2018年的34.6%,并在2019年保持这一数据。

如今看来,彼时的增速放缓既是济南重塑“工业强市”必须经历的“阵痛”,更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的一个缩影。“腾笼”是为了“换鸟”,是为了引来更多绿色、高效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为了让传统产业在新技术的赋能下重焕光彩,济南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坚持,也终于在2020年迎来了“收获期”。

这不仅意味着济南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已“初见成效”,更展现出这座城市在时代考验下的发展韧性。曾经,工业基础是济南快速崛起的支柱;如今新动能勃发的新工业,正在成为支撑济南于危机中寻得转机的重要力量。

从全省范围来看,济南的工业“V型曲线”既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初见成效”的缩影,迎来“收获期”的济南,也再次成为这一关键时期的“山东龙头”。

而从沿黄流域各省区产业结构来看,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以农业为主,制造业产业资源依赖型大,产业升级的需求相较于其他区域更加迫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也曾在去年12月举行的首届黄河发展论坛中表示,北方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和新旧动能转换,调整和优化以重化工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今年以来提出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济南,理应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龙头作用”,以自身新旧动能转换经验为依托,在提升省会产业支撑能力上实现新突破的同时,为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科创驱动,崛起山东“中心”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当科技创新被提高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位置,科技创新,将成为下一阶段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以“科创济南”为核,2020年,济南正式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济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吕建涛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正好与第一个五年时间相重合,将坚持创新在济南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省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聚齐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要素。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之于济南是机遇,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题,以全面塑造强省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目的,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人才强市、营造优良创新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济南正将“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

根据规划,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将为济南科技创新提供承载作用,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聚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源头创新,济南将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为主线,高起点组建山东省实验室,布局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厚实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接更多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重大创新平台;构筑先发优势,瞄准信息、生命、材料、空天等前沿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创新增长引擎。

“力争用5年时间通过不懈奋斗,把济南建设成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集地,原始创新策源地,产业技术创新强劲活跃地,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吕建涛表示。

“省会经济的龙头正加速扬起,经济总量即将迈上新的重要台阶,这在济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常住人口即将突破一千万,为我们融入国内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和势能;辖区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公里,有效拓展了济南发展腹地,济南正逐步崛起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孙立成表示。

“强省会”,是山东与济南面向“十四五”交出的第一份答卷,我们也期待着在不久的未来,渴望更多活力与动力的黄河流域,能够迎来新的生长点——那将是更具开放活力、更具产业优势、更具科创能力的新济南,山东的强省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