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熟人乡土远去,人情和面子还重要吗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熟人乡土远去,人情和面子还重要吗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余华新书、石黑一雄新书、乡土中国、维多利亚女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林子人

《文城》

余华 著 
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3

时隔八年,作家余华推出了全新长篇作品《文城》,小说承接民间叙事的风格,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南方小镇上人物的人生故事,并从中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背景。故事从一个来历不明的单身汉讲起,人们都记得这个外乡人初次出现的情形,那正是一场雪冻时期,他怀抱着不满周岁的女儿挨家挨户地要奶水,他的口音透露他的底细,人们推测他来自遥远的北方,怀里抱着的没有母亲的婴儿更让女人们心生疑窦。原来,男子来自黄河北边,那是种植着高粱、玉米和麦子的地方。他也有妻子,他与妻子的相逢也堪称一段奇遇,妻子自称家乡在江南文城,因为车马不能行走,正好流落到此间,就像她的到来充满玄机一般,她的离去也令人疑惑不解,生下女儿后妻子不知所踪。正是为了寻找妻子,他怀抱着女儿一路远行寻找着这个叫文城的地方,而文城只是妻子编的一个谎而已。 

余华的上一部作品还是饱受争议的以纪实报道入虚构的《第七天》,更前一部小说《兄弟》也因为荒诞近魔幻的风格得到几乎两极的评价,从城镇的人物故事讲起,这部作品会是一部更为传统的回归之作吗?更令人好奇的是,将角色置于饥荒、战乱、匪祸等众多灾难当中,人们看到的更多的究竟是集体命运还是个体性格。 

《克拉拉与太阳》

[英] 石黑一雄 著 宋佥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4

这是石黑一雄在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角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与共情能力。她坐在商店展示橱窗里,注视着街头路人以及前来浏览橱窗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她始终期待着很快就会有人挑中她,不过,当这种永久改变境遇的可能性出现时,克拉拉却被提醒不要过分相信人类的诺言。早在《别让我走》中石黑一雄就探讨了仿生人存在的伦理问题,这次更借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题材,探索到底什么是爱,以及人类之所以无法被机器取代的根本原因。石黑一雄要探讨的人性本质,或如密尔在《论自由》里所阐释的那样,“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并且开动它按部就班地去做为它规定好的的工作;它毋宁是一棵树,需要按照它称为活物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并在各方面发展起来。”

有意思的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近年来的新作《我这样的机器》也是人工智能主题的,看来严肃作家都正在将笔触伸向充满争议的科技领域,两位说起来也有些渊源——石黑一雄和麦克尤恩曾同为东英吉利大学创意协作项目的学徒(作家安吉拉·卡特曾在此任教),读者也许会好奇两位作家的创作有哪些相似和不同。

《流放者归来:1920年代的美国文学史》

[美]马尔科姆·考利 著  姜向明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3

1920年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人倍感疏离与压抑,纷纷逃离美国,来到巴黎寻找自由的生活和归属感。他们之所以迷惘(迷惘这个词来自格特鲁特·斯坦因对他们的评价),是因为他们与过去脱离了关系,被连根拔除了,他们所受的教育切断了他们与任何传统和地域之间的纽带,而他们所受的训练是为了另一种生活准备的。他们通常以杂志写稿起步,在疑惑、不安与反抗中写作、喝酒、观看斗牛、和情人做爱,同时又依然思念着肯塔基、爱荷华或是威斯康星的农庄。

他们是“迷惘的一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失败的,相反,他们的日子都过得很自在,不再需要像上一辈作家一般将时间浪费在平凡的工作上,菲茨杰拉德在24岁时写小说就可以年收入一万八千元,海明威更是在30岁之前就成为了国际知名作家。这本书记录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作家的年轻岁月,为1920年代的美国作家描绘了经典群像。 全新修订版增补了1934年初版时的结尾,以及作者绘制的1924-1949年的文艺生活史表。

《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

杨华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1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冲击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熟人社会、“人情”“面子”等观念均发生了重要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形塑了中国农村的新面貌和新常态。作者杨华以实地走访调查中国农村,重新审视过去学者所提出的种种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论点,并试图就目前农村产生的现实治理问题予以探索。书中的农村调查内涵南北对比的差异视角,作者探讨南方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和交往的特性,发现南方农民“不看新闻联播”;阐述农民的“过日子”与“面子”问题,以及人情与负气。作者讲述,过去的乡土中国正在渐渐变化,原先代际关系逐渐失衡,传统的仪式也正在衰落。此外,本书也纳入了性别视角,关心农村女性的生活与爱情,也讨论了农村的婆媳关系问题。 

杨华,1981年生,湖南郴州人。社会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农民阶层分化和县乡治理研究,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被称为“华中乡土派”,多年来以田野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中国乡村问题,这本书所在的书系叫做“重新发现中国”。

《贪吃女王:维多利亚的饮食与王室秘辛》

[英]安妮·格雷 著 祈怡玮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1

都说英国是美食洼地?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展演英国王室的饮食史,通过维多利亚女王的饮食故事,动摇人们对英国饮食的印象。作者安妮·格雷以个⼈⽇记、当代畅销书、王宫⼯作⼈员的⼯作札记乃至禁书等为基础,展现⻝物与⼤英帝国之间的关联,以及王室饮⻝如何影响英国甚⾄世界历史。⼈们常说,吃得像⼥王⼀样,英国女王的美食偏好各不相同,伊丽莎⽩⼥王爱吃糖,玛丽⼆世爱吃巧克⼒,安妮⼥王被称为“⽩兰地妮”(Brandy Nan)。维多利亚女王自1837年即位,至1901年退位,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从本书中,我们能看到维多利亚⼥王的另⼀⾯:她有好胃⼝——不只对⻝物,也对⼈⽣——她不仅是食欲旺盛的英国女王,也是饮⻝⾰命的⼥王。孩提时,她以面包和牛奶为食,到了晚年,她经常消化不良,还总是大吃大喝。在英国⼤幅扩张领⼟的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王的饮⻝与英国国势紧密关联。安妮·格雷是历史学家、厨师和作家,曾任职于奥德莉庄园厨房等历史悠久的厨房,并在全英各地授课。

思想会书系的另一套有关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著作叫做《高远之见》,以知识分子的理性思维、政治头脑和进步思想展现了英国的转型以及现代英国是如何从中诞生的,或可与此书对读。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代人与制度的互动》

赵冬梅 著 
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 2021-1

这是由北京大学历史教授赵冬梅写给普通人的中国帝制时代制度史。全书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与其他制度史写作者相比,作者更强调“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走向,关注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以及人如何改造制度的问题,具体切入个体在制度直接或间接颠沛流离的境遇,像是官僚群体与更迭的制度“相爱相杀”,士庶群体在制度变革中的颠簸起落,如何入仕、升迁、贬谪、服役等等。作者在书中对那些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进行了探讨,并展现了“历史并不永远向前”这一隐蔽逻辑,历史证据是非常明显的——当历史的车轮开到元朝,江山社稷变成了皇室私产,君臣关系沦落为主奴关系,自此专制与猜疑的趋势不断强化、直到近代。 同时,作者也通过案例解读向读者展现制度是如何“层累地”形成,又是如何塑造了中国历史。

即使是制度史的通俗著作,这本书也有要传达的重点信息,那就是探讨典章经制、政治得失,也须结合制度中的人的具体境遇,以理解之同情解读帝制时代的制度与政治,才能更接近研究对象本身。

《造一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

赵扬 著 
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1

本书记录了建筑师赵扬十余年的建筑实践及求学生涯,可以算作一部青年建筑师的成长记录。自2012年获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之后,赵扬归国,并将工作室迁往云南大理,探索建筑实践在转型期的中国城镇和乡村的可能性。在书中,赵扬以自己为标本,诚实记录了他在每个阶段的困惑与思考,并以此反思现代建筑和建筑教育的不足,希望鼓励青年建筑师寻找自己的道路。对于好的房子,他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理念,“好的房子,是建筑师和主人共同的作品,它不抗拒生活,而且因为生活,变成了更完整的场景。”对非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及建筑师的真实生活。

《为自然书籍制图:16世纪人体解剖和医用植物书籍中的图像、文本和论证》

[日]楠川幸子 著 王彦之 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2

这本书将图像史与科学史研究结合一体,探究了在显微镜发明之前的16世纪图画对于医学著作的作用。作者楠川幸子(Sachiko Kusukawa)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科学历史和哲学研究员,专注于科学史、图像史领域。书中展现,在16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开始在自己的研究和著作中使用图像,以富克斯的《植物史论》和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等为例(这两部书是同时期最负盛名的附图书籍,也是第一批将图画与知识进行整合的作品——主张没有插图的情况下,知识主张没有意义),作者追踪科学家们对图像的处理方式,并对当时印刷书籍中的图像、文本与自然知识的论证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全书分为印刷图画、为药用植物绘图、为人体解剖学绘图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明显属于印刷史研究;作者也在序言中表明自己跨学科写作的意图,讲述此前研究植物学、解剖学甚至科学体裁的插画汇编和图录的重点并不在于询问图像、文本和物体的关联,也不在于研究图像对于16世纪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起到了何种帮助作用——而这正是她的著作想要达成的写作目标。她关注印刷书籍,因为书籍是当时知识渊博的医师学习的媒介,也是表达医师观点的途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熟人乡土远去,人情和面子还重要吗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余华新书、石黑一雄新书、乡土中国、维多利亚女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林子人

《文城》

余华 著 
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3

时隔八年,作家余华推出了全新长篇作品《文城》,小说承接民间叙事的风格,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南方小镇上人物的人生故事,并从中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背景。故事从一个来历不明的单身汉讲起,人们都记得这个外乡人初次出现的情形,那正是一场雪冻时期,他怀抱着不满周岁的女儿挨家挨户地要奶水,他的口音透露他的底细,人们推测他来自遥远的北方,怀里抱着的没有母亲的婴儿更让女人们心生疑窦。原来,男子来自黄河北边,那是种植着高粱、玉米和麦子的地方。他也有妻子,他与妻子的相逢也堪称一段奇遇,妻子自称家乡在江南文城,因为车马不能行走,正好流落到此间,就像她的到来充满玄机一般,她的离去也令人疑惑不解,生下女儿后妻子不知所踪。正是为了寻找妻子,他怀抱着女儿一路远行寻找着这个叫文城的地方,而文城只是妻子编的一个谎而已。 

余华的上一部作品还是饱受争议的以纪实报道入虚构的《第七天》,更前一部小说《兄弟》也因为荒诞近魔幻的风格得到几乎两极的评价,从城镇的人物故事讲起,这部作品会是一部更为传统的回归之作吗?更令人好奇的是,将角色置于饥荒、战乱、匪祸等众多灾难当中,人们看到的更多的究竟是集体命运还是个体性格。 

《克拉拉与太阳》

[英] 石黑一雄 著 宋佥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4

这是石黑一雄在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角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与共情能力。她坐在商店展示橱窗里,注视着街头路人以及前来浏览橱窗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她始终期待着很快就会有人挑中她,不过,当这种永久改变境遇的可能性出现时,克拉拉却被提醒不要过分相信人类的诺言。早在《别让我走》中石黑一雄就探讨了仿生人存在的伦理问题,这次更借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题材,探索到底什么是爱,以及人类之所以无法被机器取代的根本原因。石黑一雄要探讨的人性本质,或如密尔在《论自由》里所阐释的那样,“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并且开动它按部就班地去做为它规定好的的工作;它毋宁是一棵树,需要按照它称为活物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并在各方面发展起来。”

有意思的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近年来的新作《我这样的机器》也是人工智能主题的,看来严肃作家都正在将笔触伸向充满争议的科技领域,两位说起来也有些渊源——石黑一雄和麦克尤恩曾同为东英吉利大学创意协作项目的学徒(作家安吉拉·卡特曾在此任教),读者也许会好奇两位作家的创作有哪些相似和不同。

《流放者归来:1920年代的美国文学史》

[美]马尔科姆·考利 著  姜向明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3

1920年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人倍感疏离与压抑,纷纷逃离美国,来到巴黎寻找自由的生活和归属感。他们之所以迷惘(迷惘这个词来自格特鲁特·斯坦因对他们的评价),是因为他们与过去脱离了关系,被连根拔除了,他们所受的教育切断了他们与任何传统和地域之间的纽带,而他们所受的训练是为了另一种生活准备的。他们通常以杂志写稿起步,在疑惑、不安与反抗中写作、喝酒、观看斗牛、和情人做爱,同时又依然思念着肯塔基、爱荷华或是威斯康星的农庄。

他们是“迷惘的一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失败的,相反,他们的日子都过得很自在,不再需要像上一辈作家一般将时间浪费在平凡的工作上,菲茨杰拉德在24岁时写小说就可以年收入一万八千元,海明威更是在30岁之前就成为了国际知名作家。这本书记录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作家的年轻岁月,为1920年代的美国作家描绘了经典群像。 全新修订版增补了1934年初版时的结尾,以及作者绘制的1924-1949年的文艺生活史表。

《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

杨华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1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冲击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熟人社会、“人情”“面子”等观念均发生了重要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形塑了中国农村的新面貌和新常态。作者杨华以实地走访调查中国农村,重新审视过去学者所提出的种种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论点,并试图就目前农村产生的现实治理问题予以探索。书中的农村调查内涵南北对比的差异视角,作者探讨南方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和交往的特性,发现南方农民“不看新闻联播”;阐述农民的“过日子”与“面子”问题,以及人情与负气。作者讲述,过去的乡土中国正在渐渐变化,原先代际关系逐渐失衡,传统的仪式也正在衰落。此外,本书也纳入了性别视角,关心农村女性的生活与爱情,也讨论了农村的婆媳关系问题。 

杨华,1981年生,湖南郴州人。社会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农民阶层分化和县乡治理研究,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被称为“华中乡土派”,多年来以田野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中国乡村问题,这本书所在的书系叫做“重新发现中国”。

《贪吃女王:维多利亚的饮食与王室秘辛》

[英]安妮·格雷 著 祈怡玮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1

都说英国是美食洼地?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展演英国王室的饮食史,通过维多利亚女王的饮食故事,动摇人们对英国饮食的印象。作者安妮·格雷以个⼈⽇记、当代畅销书、王宫⼯作⼈员的⼯作札记乃至禁书等为基础,展现⻝物与⼤英帝国之间的关联,以及王室饮⻝如何影响英国甚⾄世界历史。⼈们常说,吃得像⼥王⼀样,英国女王的美食偏好各不相同,伊丽莎⽩⼥王爱吃糖,玛丽⼆世爱吃巧克⼒,安妮⼥王被称为“⽩兰地妮”(Brandy Nan)。维多利亚女王自1837年即位,至1901年退位,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从本书中,我们能看到维多利亚⼥王的另⼀⾯:她有好胃⼝——不只对⻝物,也对⼈⽣——她不仅是食欲旺盛的英国女王,也是饮⻝⾰命的⼥王。孩提时,她以面包和牛奶为食,到了晚年,她经常消化不良,还总是大吃大喝。在英国⼤幅扩张领⼟的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王的饮⻝与英国国势紧密关联。安妮·格雷是历史学家、厨师和作家,曾任职于奥德莉庄园厨房等历史悠久的厨房,并在全英各地授课。

思想会书系的另一套有关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著作叫做《高远之见》,以知识分子的理性思维、政治头脑和进步思想展现了英国的转型以及现代英国是如何从中诞生的,或可与此书对读。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代人与制度的互动》

赵冬梅 著 
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 2021-1

这是由北京大学历史教授赵冬梅写给普通人的中国帝制时代制度史。全书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与其他制度史写作者相比,作者更强调“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走向,关注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以及人如何改造制度的问题,具体切入个体在制度直接或间接颠沛流离的境遇,像是官僚群体与更迭的制度“相爱相杀”,士庶群体在制度变革中的颠簸起落,如何入仕、升迁、贬谪、服役等等。作者在书中对那些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进行了探讨,并展现了“历史并不永远向前”这一隐蔽逻辑,历史证据是非常明显的——当历史的车轮开到元朝,江山社稷变成了皇室私产,君臣关系沦落为主奴关系,自此专制与猜疑的趋势不断强化、直到近代。 同时,作者也通过案例解读向读者展现制度是如何“层累地”形成,又是如何塑造了中国历史。

即使是制度史的通俗著作,这本书也有要传达的重点信息,那就是探讨典章经制、政治得失,也须结合制度中的人的具体境遇,以理解之同情解读帝制时代的制度与政治,才能更接近研究对象本身。

《造一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

赵扬 著 
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1

本书记录了建筑师赵扬十余年的建筑实践及求学生涯,可以算作一部青年建筑师的成长记录。自2012年获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之后,赵扬归国,并将工作室迁往云南大理,探索建筑实践在转型期的中国城镇和乡村的可能性。在书中,赵扬以自己为标本,诚实记录了他在每个阶段的困惑与思考,并以此反思现代建筑和建筑教育的不足,希望鼓励青年建筑师寻找自己的道路。对于好的房子,他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理念,“好的房子,是建筑师和主人共同的作品,它不抗拒生活,而且因为生活,变成了更完整的场景。”对非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及建筑师的真实生活。

《为自然书籍制图:16世纪人体解剖和医用植物书籍中的图像、文本和论证》

[日]楠川幸子 著 王彦之 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2

这本书将图像史与科学史研究结合一体,探究了在显微镜发明之前的16世纪图画对于医学著作的作用。作者楠川幸子(Sachiko Kusukawa)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科学历史和哲学研究员,专注于科学史、图像史领域。书中展现,在16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开始在自己的研究和著作中使用图像,以富克斯的《植物史论》和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等为例(这两部书是同时期最负盛名的附图书籍,也是第一批将图画与知识进行整合的作品——主张没有插图的情况下,知识主张没有意义),作者追踪科学家们对图像的处理方式,并对当时印刷书籍中的图像、文本与自然知识的论证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全书分为印刷图画、为药用植物绘图、为人体解剖学绘图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明显属于印刷史研究;作者也在序言中表明自己跨学科写作的意图,讲述此前研究植物学、解剖学甚至科学体裁的插画汇编和图录的重点并不在于询问图像、文本和物体的关联,也不在于研究图像对于16世纪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起到了何种帮助作用——而这正是她的著作想要达成的写作目标。她关注印刷书籍,因为书籍是当时知识渊博的医师学习的媒介,也是表达医师观点的途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