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揭秘中国著名美女翻译章含之的“家”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揭秘中国著名美女翻译章含之的“家”事

史家胡同是一条“非富即贵”的胡同,这条胡同要么住的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要么就是富可敌国的大财主,总之,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土地、房屋对于个人及家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人甚至认为,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才算有家。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变动,这种愿望并不好实现,尤其是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在这里,不管是对于声名显赫的人,还是普通人,相比于房价较低的二三线城市,他们和房子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曲曲折折的故事,这些故事藏在高楼大厦当中,也藏在一条条胡同深处。今天,我们就从史家胡同51号开始说起。

史家胡同是一条“非富即贵”的胡同,这条胡同要么住的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要么就是富可敌国的大财主,总之,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史家胡同51号是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先生的故居。1960年,章士钊先生搬到史家胡同51号,从此便开始了祖孙三代与这座房子的故事。而其中,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女士在此生活的时间最长,通过《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可以看出她对这栋房子的深厚情感。

章含之1935年生于上海,是章士钊的养女,1949年才来到北京定居,1960年随家人从东四八条搬进史家胡同51号院。

章含之

那一年,她刚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部毕业,并留校任教,那时,她可能并没有想到她会在这个院子里度过40多年的人生。

“我们家迁入时,本来应是一个前、中、后院齐全的四合院。可是母亲坚持不要那么多房屋。国务院管理局无法说服她,只得把后院割出去,中院便成了后院了。这真是个极大的遗憾。”

虽然房屋的减少留下了些许遗憾,但是院子当中的树木却成为章含之一生的眷恋。

“那时前、后院的树木都是新栽的。后来,前院的榕树长得很快,两三年后就成荫了。再后来,榕树的粉红色、毛茸茸的花覆盖了一片树顶。这些花可以延续整整一个夏天,每天夕阳西下,它们就开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40年来,那幽香是‘家’的芬芳,每当我跨进这四合院的门槛,不论那时我是喜悦还是沮丧,这芳香都会使我感到家的温馨。” 

章含之如此喜爱院子里树木的芬芳,不仅仅是因为她爱这个家,更因为院子里的好多树木是她和丈夫乔冠华亲手种下的,树木见证着章含之和乔冠华的爱情。

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以及父亲章士钊离世的打击后,1973年,章含之与比她年长22岁的外交部长乔冠华结婚,婚后乔冠华并没有选择外交部为其装修一新的史家胡同55号院,而是搬进了史家胡同51号院。

章含之与乔冠华

乔冠华搬进院子后,曾经想重新规划院中的树木,但是跟章含之讨论了很多次,始终无法达成一致。乔冠华想要在北房前栽两棵梧桐,南房前栽两棵杨柳,但是却没有得到章含之的支持。最后,按章含之的意见,“在南房前搭了一个葡萄架,东跨院栽了一棵枣树,西跨院栽了一棵柿子树。这都是传统北京四合院中的果树,后来倒也带来不少丰收的喜悦。”

虽然两个人都是外交界的重要人物,但是在这个院子,更多的是日常的生活,长久的陪伴。“从初夏到深秋,我们常常在深夜的月下散步。时间久了,冠华统计出,走一圈院子是八十步。在银色的月光下,冠华几乎是与白昼里全然不同的一个人。他没有了好胜雄辩的气势,脸上常常有一丝淡淡的伤感。我常常想,不知道这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懂得他的心……然而,又有几个人看到过清澈如水的月光下的乔冠华?他是那样沉静,那样柔和,而且那样的忧伤。这时的乔冠华,只有这深深的四合院与我一起陪伴着他,聆听着他倾吐内心的感叹。”

可能是院子中的草木听多了乔冠华的心事,久而久之也通了人情,1983年,乔冠华逝世,一棵被乔冠华生前拯救下来的梨树,和一棵他亲手种下的柿子树也先后枯萎了。章含之说,“我刚发现它死去时异常激动,为什么造物主要夺去我这点点滴滴的回忆!时间长了,我又忽然悟出这恐怕是冥冥之中的冠华神灵犹在,它有意迁走了那结出并蒂柿的枝干和这半棵梨树。他不忍看到我受回忆的折磨,他要我摆脱阴霾,坚强起来。” 

乔冠华去世后,章含之一度不愿意在院子里生活,并且频繁出国旅行。但回到院子之后,才又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平静。“我想寻找一个使我心灵摆脱四合院的缺口。但是日子一长,我又想念我的院子,如倦鸟归林般急匆匆赶回来。一进我那熟悉的庭院,我又如释重负,享受着那份只属于我的孤独。”

2008年,章含之去世。2011年,章含之的女儿洪晃把史家胡同51号院交还给外交部。

史家胡同51号院如今已经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这里依然深藏着一个家族50多年的风风雨雨,也保存着一份温存永恒的爱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揭秘中国著名美女翻译章含之的“家”事

史家胡同是一条“非富即贵”的胡同,这条胡同要么住的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要么就是富可敌国的大财主,总之,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土地、房屋对于个人及家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人甚至认为,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才算有家。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变动,这种愿望并不好实现,尤其是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在这里,不管是对于声名显赫的人,还是普通人,相比于房价较低的二三线城市,他们和房子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曲曲折折的故事,这些故事藏在高楼大厦当中,也藏在一条条胡同深处。今天,我们就从史家胡同51号开始说起。

史家胡同是一条“非富即贵”的胡同,这条胡同要么住的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要么就是富可敌国的大财主,总之,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史家胡同51号是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先生的故居。1960年,章士钊先生搬到史家胡同51号,从此便开始了祖孙三代与这座房子的故事。而其中,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女士在此生活的时间最长,通过《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可以看出她对这栋房子的深厚情感。

章含之1935年生于上海,是章士钊的养女,1949年才来到北京定居,1960年随家人从东四八条搬进史家胡同51号院。

章含之

那一年,她刚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部毕业,并留校任教,那时,她可能并没有想到她会在这个院子里度过40多年的人生。

“我们家迁入时,本来应是一个前、中、后院齐全的四合院。可是母亲坚持不要那么多房屋。国务院管理局无法说服她,只得把后院割出去,中院便成了后院了。这真是个极大的遗憾。”

虽然房屋的减少留下了些许遗憾,但是院子当中的树木却成为章含之一生的眷恋。

“那时前、后院的树木都是新栽的。后来,前院的榕树长得很快,两三年后就成荫了。再后来,榕树的粉红色、毛茸茸的花覆盖了一片树顶。这些花可以延续整整一个夏天,每天夕阳西下,它们就开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40年来,那幽香是‘家’的芬芳,每当我跨进这四合院的门槛,不论那时我是喜悦还是沮丧,这芳香都会使我感到家的温馨。” 

章含之如此喜爱院子里树木的芬芳,不仅仅是因为她爱这个家,更因为院子里的好多树木是她和丈夫乔冠华亲手种下的,树木见证着章含之和乔冠华的爱情。

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以及父亲章士钊离世的打击后,1973年,章含之与比她年长22岁的外交部长乔冠华结婚,婚后乔冠华并没有选择外交部为其装修一新的史家胡同55号院,而是搬进了史家胡同51号院。

章含之与乔冠华

乔冠华搬进院子后,曾经想重新规划院中的树木,但是跟章含之讨论了很多次,始终无法达成一致。乔冠华想要在北房前栽两棵梧桐,南房前栽两棵杨柳,但是却没有得到章含之的支持。最后,按章含之的意见,“在南房前搭了一个葡萄架,东跨院栽了一棵枣树,西跨院栽了一棵柿子树。这都是传统北京四合院中的果树,后来倒也带来不少丰收的喜悦。”

虽然两个人都是外交界的重要人物,但是在这个院子,更多的是日常的生活,长久的陪伴。“从初夏到深秋,我们常常在深夜的月下散步。时间久了,冠华统计出,走一圈院子是八十步。在银色的月光下,冠华几乎是与白昼里全然不同的一个人。他没有了好胜雄辩的气势,脸上常常有一丝淡淡的伤感。我常常想,不知道这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懂得他的心……然而,又有几个人看到过清澈如水的月光下的乔冠华?他是那样沉静,那样柔和,而且那样的忧伤。这时的乔冠华,只有这深深的四合院与我一起陪伴着他,聆听着他倾吐内心的感叹。”

可能是院子中的草木听多了乔冠华的心事,久而久之也通了人情,1983年,乔冠华逝世,一棵被乔冠华生前拯救下来的梨树,和一棵他亲手种下的柿子树也先后枯萎了。章含之说,“我刚发现它死去时异常激动,为什么造物主要夺去我这点点滴滴的回忆!时间长了,我又忽然悟出这恐怕是冥冥之中的冠华神灵犹在,它有意迁走了那结出并蒂柿的枝干和这半棵梨树。他不忍看到我受回忆的折磨,他要我摆脱阴霾,坚强起来。” 

乔冠华去世后,章含之一度不愿意在院子里生活,并且频繁出国旅行。但回到院子之后,才又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平静。“我想寻找一个使我心灵摆脱四合院的缺口。但是日子一长,我又想念我的院子,如倦鸟归林般急匆匆赶回来。一进我那熟悉的庭院,我又如释重负,享受着那份只属于我的孤独。”

2008年,章含之去世。2011年,章含之的女儿洪晃把史家胡同51号院交还给外交部。

史家胡同51号院如今已经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这里依然深藏着一个家族50多年的风风雨雨,也保存着一份温存永恒的爱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