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城镇化”一直是衡量经济发展指标和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风向。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期间(2021年至2025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从1978年到2019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2亿增长到8.48亿,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60.6%。
国家发改委中小城镇研究中心前研究员、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认为,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已开启下半程,进入追求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阶段,不宜过分追求发展速度,而应该追求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提高城镇化率的重点是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易鹏介绍,我国城镇化率最高的时候每年增速在1.3%左右,即每年有四五千万人实现城镇化。现在,每年大概有一千万人左右新增城市人口,未来还会进一步减少。我国的城镇化率保持了高速增长,下一步将逐渐放缓,这也符合经济规律。
易鹏分析称,由于受疫情以及外部环境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就业机也会减少;另一方面,全国城镇化的前期是就业能力比较强、创造财富能力比较强的人先进入城市,现在很多老人可能不愿意进城。
目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是地方债务比较高,影响基础设施投入。十年前,易鹏团队曾对此类问题做过一次调研,东部城市的每个人基础设施成本为17万,西部城市是10万。“经过10年发展,再加上通货膨胀,现在的成本更高,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也更大了。”易鹏说。
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易鹏认为,一方面要降低地方债务,加强对基础设施和公众服务配套;另一方面,强化产业支撑,优先发展吸纳就业的经济形态,“有很多群体属于有工作就进城,没有工作就回老家,处在两头跑的状态,没有实现就地城镇化,所以产业支撑是很关键的一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