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观察|东莞的工厂男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观察|东莞的工厂男孩

90后的男孩要享受生活,不会锦衣夜行,他们要的是大鸣大放,他们要把更多的爱留给自己。这些男孩大多曾是留守儿童,是父母健全的孤儿。

2015年12月24日,广东东莞大岭山镇金立工业园里的手机生产车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节选自女作家丁燕的非虚构作品《工厂男孩》。她走进东莞的工厂,走进男工宿舍,和他们聊天,观察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

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南方工业化特征的,莫过于那些吊挂在宿舍阳台上的衣衫——密密麻麻,各式各样,一件挨一件,像从来都不曾取下,像一群有呼吸的鬼魂,像被戕害后的残破躯体。湿漉漉的衣衫不再是一件织物,而像供牌,令观者心生敬畏——它们在那样局促的空间里争抢着阳光,它们是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成千上万的人如沙丁鱼,塞进这个狭小空间后,只泄露出这些衣衫,在高空奋力争抢呼吸。

宿舍鱼龙混杂,人员流动性大,所以,新工人进厂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学会和众多陌生人相处。相处的第一要义,是要时时提防他人。厂门口贴着《宿舍防盗宣传十五条》:手机在充电时,一定要确认门已经关好、反锁;睡觉时,手机、现金不能放在枕边;不要当众数钱,钱财不露眼;不要取太多现金放在宿舍等。

家和宿舍的区别绝不仅仅止于一张床。躺在宿舍的第一天晚上,所有的人都会顿悟——这就是电子厂,这就是你要面对的生活。

走入男工宿舍

深夜九点半进入男工宿舍,对我不啻为一种挑战。况且,这些宿舍的门是随机推开的,事先并无任何安排。所以我和男工们的第一眼对视,双方都瞪大眼,都心跳怦怦。我直愣愣地站在门口,感觉屋里的人脸廓极深,肤色暗沉,个个机警多疑,目光深邃抽象。

在男工宿舍的访谈,总让我感到不安。我该怎么描述这种不安呢?那是种非常奇怪、非常诡异的交谈。在那个阻绝了自然光源的空间里,所有对象都像从注塑机里掉出来的产品那样,稳稳地,一件嵌一件地坐在床沿边,疲色尽露。

他们的父母曾从家乡走出来,而当他们结束留守少年时期进入城市,却和父辈们一样是离群孤雁。现在,面对我,他们总是不偏不倚,只陈述事实,而不作任何结论。我不敢多问,怕伤害了他们敏感而疼痛的神经。事实上,他们偶尔会流露出不快,像被硬生生撬开的扇贝,内部的柔韧被撕裂了。

我慢慢发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有另一个隐秘世界,他们随时可以退缩进去,而外人真的很难进入。但当时在宿舍,我并没有明显地察觉,好像那时,沟通渠道貌似顺畅。然而,退缩、排拒、躲闪、隐瞒——这些字眼在90后男工这儿都得到了验证。他们只选他们说得出口的,更多的事实,则埋藏在冰山之下。

男工宿舍阳台

A326宿舍

A326是间没有桌子的宿舍,甚至没有纸箱或椅子。五张高低床靠墙摆开,吊扇下的地带空空荡荡。东西怎么放?塞到柜子里呗。零碎的小件就摊在床上。所幸,男工的东西比女工少。

十七岁的王杰来自河南,一张蜡白脸,女孩般标致,帅气长袖衫,美目焦距涣散,神情阴郁,一股韩国味。当发现我注目他时,这个少年翻出个白眼。他进电子厂才一周,在制造部当作业员,干打螺丝和组装的活。但其实,他去年已在这里干过半年。他知道这里要“站立干活”,他也不想来,可又没找到别的活。上个月再来时,他带来了同学邵新磊。

仅此而已,他懒得多说。他有一种和年龄不相称的漠然,言语枯槁。

邵新磊和王杰是“黑白配”——个子矮小,头发浓密,脸庞黝黑,五官刚硬,十指粗短。邵新磊是第一次进厂,拘谨忸怩。他也十七岁,但却异常老相。来电子厂之前的一年多,他在北京朝阳门卖糖葫芦。

邵新磊用干巴巴的语调描述的北京,和升国旗的北京没什么关系。那是个遥远而陌生的成人世界。那六个和他一起卖糖葫芦的,都是他的亲戚,舅舅、小姨、大姨之类。女人们制作,男人们叫卖,每天工作十二小时。

他说,卖糖葫芦的人是北京最忙的人。每天早出晚归,不厌其烦地叫卖,不厌其烦地找零钱。邵新磊在朝阳门自然看到了很多古怪男女,但那些顾客对他如过眼烟云,他在伟大首都所体验到的,只是煎熬、煎熬、再煎熬。

他父亲四十二,母亲四十一。父母总是吵架,而他完全不能理解成年男人对自己女人的躁烦不耐,亦不能理解男人可以将女人长时间丢在家中不管不问。他初二便辍学,但并不遗憾:“村里和我一起玩的男孩到了初一初二就都不上了。”“老师讲的听不懂。”“父母想让我上,但我自己不上了。”于是,他选择了去北京卖糖葫芦。熬了一年多,他向母亲抱怨:“太累了”。

电子厂站着上班是累,可卖糖葫芦更累。都是早出晚归干活,可是卖糖葫芦——“还要喊!”直喊得口干舌燥。忙碌一天,捏着零碎毛票回到小屋,舅舅姨姨们直通通射来的目光,像铁杵利剑,能把五脏六腑捣烂,令他咽不下米粒。有时卖得不好,他索性不回来吃饭。饥一顿饱一顿,让他不仅仇恨糖葫芦,还有北京,“那地方不是人呆的”。

现在,他是“身累心不累”,只需把分配的活做好即可,下班后可完全放松。北京是阴暗的,而现在,电子厂明快得像台球桌上的碰撞声。他知道干多少活拿多少钱,他能控制这个局面。他吃饭无需看别人脸色。

他的手机是“小霸王”,六百元。他羞涩低头:“哎,一个杂牌子哦。”他每天吃饭要花十五元,有时会喝瓶冰红茶。在北京,他学会了抽烟,也学会了抽烟时如何点火和骂粗口。在那个干冷的北方城市,到处都起粉起屑,他一个冬天都在咳嗽,持续地咳嗽。到了春天,他变成了个小老头。

他没有女朋友。王杰也没有。不是不想找,是还没找到。“慢慢找,总能找到的”。邵新磊觉得女人就像木头,摸着摸着,“木头舒服了,人也舒服了”。尽管这种爱太缺乏诗意,太过生物化,但这个十七岁男孩渴望抚摸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烟头明灭中,他的脑额叶里充满各种情色可能。

朱小文十九岁,湖南湘西人,中等个,敦实,油嘴滑舌,一个老江湖。他两个月前来到电子厂,之前在东莞塘厦镇做焊锡。他父亲在佛山工厂,母亲在老家种地。父母在他五岁时离家打工。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后,母亲回了老家。他是独生子,小学毕业后就到外面闯,年纪轻轻就认识了“外面的世界”。现在如果有事,他会给母亲打电话,上个月还寄去了一千元。

卢开元十七岁,四川达州人,长相周正,性情温和。看我进来,他把吊在床沿边的袜子收起,又让赤着上身的朱小文披上衣服,沉稳细致。此前,他在深圳一家五金厂干数控,也是站着上班,所以到这里并没有不习惯,只是这里是大厂,“小厂轻松,大厂好玩”。

卢开元的父亲在内蒙古打工,母亲在老家种地,照顾还在上小学的弟弟。他初中毕业后想上高中,但分数不高,只能去一般高中,技校又不想读,于是便放弃求学。“出来混一下也好”“认识一下社会”。他感觉在电子厂工作,和寄宿学校差不多。但合同期满后,他不想再做工厂了,想回家学个手艺。

 

这四个男孩虽长相各异,来自不同地区,但共性是明显的:皆为90后,父母皆四十岁上下,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皆未能上高中;皆抽烟;皆有手机。这些90后男孩是第二代打工者的主力。他们的命运和父母辈不同,甚至和他们的弟弟妹妹们也不同。

他们出门,喜欢到有老乡或熟人的厂里,像一串螃蟹,一个带一个,互相勾连。王杰和邵新磊是老乡;朱小文有老乡在电子厂;卢开元的叔叔在电子厂旁的工业园做事,是叔叔叫他来的。“让我自己找,我是找不到这里的。”原来,电子厂三千人之间,不仅仅是单纯的同事关系,而是老乡、亲戚、熟人等关系的重合。

他们无需按月给家里寄钱。朱小文给母亲寄去一千元,并非家里急用,而是觉得多余的钱放在身边不安全。他们都不用为房子费心,每个人的老家,父母都倾其所有盖起楼房,为他们娶亲考虑。他们虽都在外打工,但总觉这是临时行为,总在不断地寻找出路。他们并不排斥重返老家。如果老家发展了,工作机会多,工资也不低的话,返乡并不可耻。

夜里,工厂路的网吧、台球、小餐厅里,总是攒聚着一个个男孩。他们崇尚《古惑仔》里的义气,有他们自己的“江湖”。躺在宿舍的床上,他们用聊女人来打发时间。他们聊女人的小腿弧线,狐媚眼神,裙底风光,还聊她们的性欲指数。

邵新磊的床上放着两个廉价小音箱。他喜欢听伍佰的《挪威的森林》,罗百吉的《黄昏》,蒙面哥的《一亿个伤心的理由》。朱小文喜欢DJ音乐。他打开一曲《为爱痴狂》,节奏强劲,又禁不住从床上跳下,在地上旋舞。卢开元钟情慢节奏。他喜欢的歌手叫庄心妍。听说我“从没听过”,则瞪大眼睛,“这个明星出来一年多了哦!”又补充,“我和我老乡都喜欢!”“她的歌很好听哦!”他并非单独喜欢这个歌手,而是,“喜欢慢拍的歌”,“最好是关于爱情的”,“一听猛烈的DJ就会感觉烦”。

下班后打台球的男工

“追时代”

“追时代”频频出现在他们口中,好像这个现成的时代,需要用“追”才能赶得上,而他们确实是在努力地“追”。先从外型上“追”:衣着、发型、说话的腔调,都从电影、电视、周围的人那里模仿;还从态度上“追”:他们很少紧张、愤慨、焦虑,更崇尚自由、轻松、愉快。“挣钱当然重要,可太受气了也不行。”好男孩卢开元说。

他们最最紧要去“追”的,当然是——“马子”(女孩)。

朱小文是“四人帮”中的老江湖。老江湖总是滴水不漏,绝不会把失望、担忧、疑惑漏给你看。老江湖给你看的,都是他最得意的东西。他坦言,瞄一眼女孩,便能报出她75C或80D的胸罩号。他还能看出里面有无加海绵衬垫,并能根据大小判断其性欲高低。他坦言自己有“马子”,是在惠州打工时认识的——他和她在同一条流水线上,她就坐在他身旁,他便展开追求攻势。

“泡妞谁不会啊!”他的嗓音磁性放电,一副如鱼得水的模样。

他说为了追“马子”,他一个月花了七千多。

“那你总共有多少钱?”

“两万!”他毫不讳言。

他说他十二三岁就知道“泡妞的事”,很早就通晓如何和女孩搭讪。他懂得对女孩怎样低下腰身极尽讨好之能事,爱抚、哄诱、拍马屁。他会讲笑话和小故事,具有男工中鲜见的喜剧天分。

“追‘马子’的那一月”,他带女孩去KTV唱歌,爬山算命,酒吧蹦迪,洗脚按摩,又买衣服买花买玩具。“溜冰场的啤酒贵死了,要八九块一瓶!”但溜冰却不贵,一个人才八元,而“往吧台上一坐就要花钱”。他最讨厌逛服装店,“每一次都花五六百”“一共去了四次”,他像受到枪击的老虎般发出呻吟,“再多去几次,老子就破产了!”

两万元是他在老家当粉刷工攒的。

“粉刷工这么挣钱?”

他瞥了我一眼:“干工地很挣钱的。”

初中毕业后,他跟着叔叔干了两年粉刷工,练就了一身技艺。他说,2011年在工地上干活,小工一天一百八,大工两百八,粉刷工按平方计算,一平米三元。手脚快的工人一天能刷一百二十平方米,稳挣三百六。再多干点,四百没问题。

然而,朱小文的两万元仅是诱饵,在“追马子”的工程里,能说会道才是真正的利器。他的舌头弥补了他的全部缺陷,倒好像是在施舍女孩,你不跟他混不让他吃豆腐,你就不配活在这繁花簇放的世上。他在情场上练就的这套功夫使他屡战屡胜。

另一个要“追”的,是时尚、潮流。

“我朋友挣钱很容易,三个月就换一辆摩托车,新款一出来就换。”

“啊?摩托车不便宜啊!”

他解释:“追时代哦!”

他说:“90后的想法我知道,至于00后的嘛,我就不知道了哦!”朱小文知道,骑上新款摩托车,载上长发长腿美女,在暗夜的街上疾驰而过,那种快乐并不虚妄,而是能用掌心实实在在捏住的。

90后的男孩要享受生活,不会锦衣夜行,他们要的是大鸣大放,他们要把更多的爱留给自己。这些男孩大多是留守儿童,是父母健全的孤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貌似有亲人存在,实则举目无亲。所以,他们更依赖的是自己。现在,青春就是他们的资本。他们吃自己的资本,就像吃冰淇淋一样顺嘴。

所以,朱小文理解90后——换辆新款摩托车不叫换车,叫“追时代”。

而朱小文自己并不喜欢摩托车,他喜欢手机。现在,他正在为怎么“追”而苦恼:“有钱的用苹果,没钱的用垃圾!”“垃圾男人用垃圾手机!”“5S不贵,颜色好……”“6S贵啊,但款型我不喜欢!”“最后,可能还是买5S吧!”“唉,我朋友都拿5S!”……

他终于卸下老江湖面具,露出难得一见的软弱:“追苹果是追不上的哦!”

看来,什么都吓不倒90后,除了“苹果”。新款苹果一上市,90后就像在城里亲戚家做客被怠慢了,只能忍耐着,不敢发一丝丝小火。虽然在心底里,连渣滓都泛了起来。他们骄傲自尊,生怕自己成为潮流之外的那个人。那个被咬了一口的小苹果,让他们晚上睡觉时,肌肉像拉满的弓,心窝子里戳了一千把箭。

刚下班的塑胶厂工人涌出厂口

他天天去吃饼,希望碰到口味一致的家乡女孩

A211宿舍这个尘螨密布的隐遁密宅里共有十张床,住了八个人,六个来自驻马店。

赖高强说他二十几岁时,我反问:“二十几?”他略显尴尬,顿了顿,他坦言:“我不记得身份证是哪一年的。”看我瞪大眼,他承认:“我拿的是别人的身份证。”

他只有十六岁,根本不像成年人,一米六的个头,巴掌大的小脸上一双细长眼,若穿上校服,也只能坐在教室第一排。他是一个半月前来到电子厂的。发工资时只拿到一千多,还没舍得花。他原来在东莞长安镇模具厂做,那里工作时间长,但可以坐。现在,他要慢慢习惯站立式工作。他哥哥二十二岁,也住这间宿舍。他和哥哥现在“手上都没钱”,所以,要老老实实待在厂里,攒点钱再说。

赖高强让我想起邵新磊——都精瘦如小老头,但赖高强身上有股要搅得生活惶惶不安的戾气。他眨巴着眼睛说女人时,有种难掩的污浊感。邵新磊却没他那样厚颜,目光怯怯低垂,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无,一块空白,一片影子。

和赖高强不同,刘文闯确实如他所说的“二十三岁”——身高一米八,黑衬衫,黑长裤,黑短发,算得上“黑马王子”。他习惯性地绞扭双手,两撇眉毛浓得不近人情,眼睛像蓬乱草檐下的灯,再亮都显得昏暗。他的眉毛和眼睛很不相配,像是在抬杠。他曾在深圳公明电子厂干过半年,后又回驻马店两年,一个半月前来到这家电子厂。

在老家,他干的是打零工的活,现在想来,那个活既“自由”又“工资高”。他干搬运,一天挣三四百是常事。但他又嘿嘿一笑,“有的重活干不了!”像扛大包,他怎么都不会干。他主要在火车站卸啤酒。他说四川女人和云南女人有劲,河南男人和河南女人都没劲。他不隶属哪个公司,只要卸货单位有需要,就打电话给他,活多时他再召集同伙。他叹气,“打工不是长活”“在厂里不能干一辈子”,所以他想去“学点技术”。而他所谓的技术,就是开车。他喜欢开车,但苦于没驾照。他想进驾校正规学习,再弄个车搞运输。

李京洲大脑袋大肚腩,像个松皱胖大孩童。他们三个人以前不认识,但都通过一家劳务公司进厂,在“新人培训”时认识,又分配到同一间宿舍。和赖高强、刘文闯不同,李京洲此前从未进过厂。他刚满十八岁,初中毕业后,在上海“玩过一段时间”——和父亲一起做大理石装修。他选择进厂,是为了“出来玩一下”“看看大世界”。可是,工厂生活让他发现,“还没跟着老爸自由”。那时,他们“有活就干,没活就玩”。进厂后发现,“这里规矩太多”“不好玩”。

赖高强锐声大笑:“他说的不好玩就是还没找到女朋友啊。”

赖高强才十六岁,却显得比李京洲更有社会经验。似乎,“进过厂”就是不一样。一旦懂了工厂的秘密,便有了另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便会撇嘴嘲讽,觉得自己“醒”,别人“蠢”。

李京洲只是讪笑,并不否认。他感慨这里“河南人太多了”。街边那些小摊贩,“一说话就是河南口音”,于是,他总是买饼吃,不仅因为快餐没油水,还因为能听到家乡话,“有种亲切感”。他一天不吃饼就像犯毒瘾,睡不好觉。他说自己是“犯饼瘾”。

李京洲回忆起某次寿宴上吃到的肉饼——那肉!那饼!他断言自己还可再吃下三五个。当他说“肉饼”时,一切关于那次饕餮的精细、丰繁的感受,都真真切切地回来了。

不,他不喜欢“外地女孩”,他更倾心“老家的”。他希望在饼摊前碰到个来自驻马店的女孩,四目相对,从初恋到热恋,再回老家结婚,再一起返回来打工——这就是他的“完美人生”。

“找个南方人,她要天天吃米怎么办?”而且,“春节为回谁家还要吵架”。李京洲的思虑是实际的。

所以,他天天去吃饼,希望碰到口味一致的家乡女孩。

富士康某厂的招聘现场

“我对爱情害怕了”

三个人中最成熟者当属刘文闯。他说,“在厂里也能找到女朋友,但没合适的结婚对象。”他认为女孩最好二十岁出头,“更靠谱”,如果十七八,“找她也只是玩玩”。

十七八和二十出头有什么差别?

刘文闯用锐利眼锋把我一刮:“差别大了!”

当他定下主攻人群的年龄段后,却发现,厂里虽熙熙攘攘有上千女工,但每一个都和自己“离得那么远”。如果贸然搭讪,效果不好,自己也会没面子。所以他一直没找到女友。现在,他最不喜欢过的就是星期天。“除了睡觉还是睡觉”,要不就是“几个大老爷们出去玩”,没什么意思。睡得昏昏沉沉,意识无法集中,脑子里像有个锥子一直在戳啊戳的。还有,总是健忘。昨天发生的事,见过的人,轰一下什么都不记得了,像电脑中了病毒般不转了。

我被这种戏剧性的自我描述感染着,不禁说,“你可以主动一点啊”,而他却说,“我对爱情害怕了。”

刘文闯突然变得一脸正色,坦率承认:“其实,我算是已经结过婚的人。”

原来,刘文闯曾在二十一岁时和一个十九岁女孩相爱,育有一子,但没领结婚证。之后,那女孩离家出走,原因是,他们几乎“每天都吵架”。他抱怨那恶女之行径:总会为一些生活琐事生闷气,“怎么哄都哄不好”。他叹息,“我们吵架时我天天盼着她走,她真走了,我两天没吃没睡。”他实在不懂女人,不懂女孩那如苔藓植物复叶般细碎的心思。她总是忽喜忽忧,时而微笑,时而蹙眉。

他的前女友长得不算美——大骨架,长手长脚,黑皮肤。但和他在一起,别人总说他俩是一家人。

“你还爱她?”

他露出惊惶之色,像突然被人弃之荒野。

“问题不在这儿,”他陷入忧伤,“你也知道的,娃娃总是哭着找妈。而且……”他开始字斟句酌,“那个人,总是打她……”

即便这样,那傻女人也不回头。也许,他的前女友非但不傻反而聪明,早以敏锐之眼看透他,断定他无用,空有一副好皮囊。她对他的绝望应该是逐级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比上一个更难忍受。最终,绝情离去。

刘文闯狠狠盯着女友离开的背影,他从来没像那一刻那样充满恶毒祈愿——愿这个女人离开自己后倒霉得落花流水。听说她挨打,他又万箭穿心。他若早早洞悉她的去意,定不会跟她缠辩赌气。天啊!他们总是吵架!为什么吵他完全不记得,但却总是以怨怼收场。

哦,其实,后来她打过电话,“喂”字里的喑哑浮胀,即便相隔十万八千里也难逃他耳目。但他接听后对方便不再讲话,任凭分秒流逝。他熬不过她,说,“好啦这是长途电话,可以啦。”

他的意思是:你可以回家啦。

而她却可恶地挂断了电话,冲突毫无和解。

后来他才明白,她打电话是为了告别。

那个已两岁的小男孩呢?他被母亲遗弃后,在村子里晃荡,是父亲额头的红字。做父亲的在老家待不住,更别提找对象。媒人为他抱屈,说“真的不好再找啦”。

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源在哪里?他归结为:“她太爱玩。”

他想南下打工,在厂里再找个女友带回家,可进厂后才发现,二十岁以上的女人很难找。可是跟小女生——“我只是玩玩”,因为——“她们什么都不懂”“不成熟”“不是过日子的人”。在他看来,成人世界和少女世界之间有条古老洪沟,很难理解对方。小女生爱幻想好夸张,根本不具备妻子素质,而他已没有耐心,一点点等待,一点点培养。他想找适合结婚的女子,却又悲惨发现,人家早已名花有主。

刘文闯是个奇怪的人,和A326的朱小文完全不同——朱小文是个彻底的老江湖,而刘文闯总喜欢使用轻浮字词,可他说出它们时,表情一点也不油滑,语调甚至苍凉。从本性上来讲,他是个认真而刻板的人——难道,这就是他和前女友分手的原因?其实,从目送女友离去到现在,他的自尊心倒毙后一直没有还阳,他一直是个偃旗息鼓的病人。

等待进入电子厂的新工人

食堂

晚餐时的饭堂人潮涌动,沸腾着一种不知要发生什么事的欢闹,像揭开蒸笼大盖,一切都在腴软白烟中变形。据说此前,第一第二饭堂最高峰时,能容纳一万人就餐。现在人少了,但一日三餐算下来,也有五六千。我夹在队伍里向前漫游时,感觉各种气味烈火燎原地搅拌后,在脸上胶结为一层面膜,挥之不去。

六元快餐是黄豆炖猪蹄、青菜豆干、煎鸡蛋、蛋花汤。菜量虽不少,但缺少油水,也没有滋味。若仔细品咂,倒像是有股铁铲味。送回餐盘时,看到饭堂内的桌上摆着一片圆鼓鼓的馒头,斗胆询问:“多少钱一个?”

“五毛!”

啊!在这个冬天不下雪的地方,居然能吃到馒头!

此刻,正是晚餐的酣畅时分,满室热雾,恍惚迷离。饭堂里的六台电视同时打开,有人看新闻,有人看环球地理,有人看韩剧,更多的人在看武打片。电视里模糊人形液态流动,提棍的提棍,舞刀的舞刀,观众们大笑。对决时刻,男主角迤逦出镜,狂风暴雨挥击痛殴,直打得对方哭喊窜逃。观众们癫狂嘶喊,肾上腺素高涨:“打他!”“揍他!”“扁他!”

屏幕不断变化的青光,让观众的脸庞亦变幻莫测,有一种超现实之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天涯杂志,有删节。

丁燕,作家,现居东莞。主要著作有诗集《午夜葡萄园》《母亲书》,散文集《工厂女孩》《双重生活》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观察|东莞的工厂男孩

90后的男孩要享受生活,不会锦衣夜行,他们要的是大鸣大放,他们要把更多的爱留给自己。这些男孩大多曾是留守儿童,是父母健全的孤儿。

2015年12月24日,广东东莞大岭山镇金立工业园里的手机生产车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节选自女作家丁燕的非虚构作品《工厂男孩》。她走进东莞的工厂,走进男工宿舍,和他们聊天,观察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

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南方工业化特征的,莫过于那些吊挂在宿舍阳台上的衣衫——密密麻麻,各式各样,一件挨一件,像从来都不曾取下,像一群有呼吸的鬼魂,像被戕害后的残破躯体。湿漉漉的衣衫不再是一件织物,而像供牌,令观者心生敬畏——它们在那样局促的空间里争抢着阳光,它们是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成千上万的人如沙丁鱼,塞进这个狭小空间后,只泄露出这些衣衫,在高空奋力争抢呼吸。

宿舍鱼龙混杂,人员流动性大,所以,新工人进厂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学会和众多陌生人相处。相处的第一要义,是要时时提防他人。厂门口贴着《宿舍防盗宣传十五条》:手机在充电时,一定要确认门已经关好、反锁;睡觉时,手机、现金不能放在枕边;不要当众数钱,钱财不露眼;不要取太多现金放在宿舍等。

家和宿舍的区别绝不仅仅止于一张床。躺在宿舍的第一天晚上,所有的人都会顿悟——这就是电子厂,这就是你要面对的生活。

走入男工宿舍

深夜九点半进入男工宿舍,对我不啻为一种挑战。况且,这些宿舍的门是随机推开的,事先并无任何安排。所以我和男工们的第一眼对视,双方都瞪大眼,都心跳怦怦。我直愣愣地站在门口,感觉屋里的人脸廓极深,肤色暗沉,个个机警多疑,目光深邃抽象。

在男工宿舍的访谈,总让我感到不安。我该怎么描述这种不安呢?那是种非常奇怪、非常诡异的交谈。在那个阻绝了自然光源的空间里,所有对象都像从注塑机里掉出来的产品那样,稳稳地,一件嵌一件地坐在床沿边,疲色尽露。

他们的父母曾从家乡走出来,而当他们结束留守少年时期进入城市,却和父辈们一样是离群孤雁。现在,面对我,他们总是不偏不倚,只陈述事实,而不作任何结论。我不敢多问,怕伤害了他们敏感而疼痛的神经。事实上,他们偶尔会流露出不快,像被硬生生撬开的扇贝,内部的柔韧被撕裂了。

我慢慢发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有另一个隐秘世界,他们随时可以退缩进去,而外人真的很难进入。但当时在宿舍,我并没有明显地察觉,好像那时,沟通渠道貌似顺畅。然而,退缩、排拒、躲闪、隐瞒——这些字眼在90后男工这儿都得到了验证。他们只选他们说得出口的,更多的事实,则埋藏在冰山之下。

男工宿舍阳台

A326宿舍

A326是间没有桌子的宿舍,甚至没有纸箱或椅子。五张高低床靠墙摆开,吊扇下的地带空空荡荡。东西怎么放?塞到柜子里呗。零碎的小件就摊在床上。所幸,男工的东西比女工少。

十七岁的王杰来自河南,一张蜡白脸,女孩般标致,帅气长袖衫,美目焦距涣散,神情阴郁,一股韩国味。当发现我注目他时,这个少年翻出个白眼。他进电子厂才一周,在制造部当作业员,干打螺丝和组装的活。但其实,他去年已在这里干过半年。他知道这里要“站立干活”,他也不想来,可又没找到别的活。上个月再来时,他带来了同学邵新磊。

仅此而已,他懒得多说。他有一种和年龄不相称的漠然,言语枯槁。

邵新磊和王杰是“黑白配”——个子矮小,头发浓密,脸庞黝黑,五官刚硬,十指粗短。邵新磊是第一次进厂,拘谨忸怩。他也十七岁,但却异常老相。来电子厂之前的一年多,他在北京朝阳门卖糖葫芦。

邵新磊用干巴巴的语调描述的北京,和升国旗的北京没什么关系。那是个遥远而陌生的成人世界。那六个和他一起卖糖葫芦的,都是他的亲戚,舅舅、小姨、大姨之类。女人们制作,男人们叫卖,每天工作十二小时。

他说,卖糖葫芦的人是北京最忙的人。每天早出晚归,不厌其烦地叫卖,不厌其烦地找零钱。邵新磊在朝阳门自然看到了很多古怪男女,但那些顾客对他如过眼烟云,他在伟大首都所体验到的,只是煎熬、煎熬、再煎熬。

他父亲四十二,母亲四十一。父母总是吵架,而他完全不能理解成年男人对自己女人的躁烦不耐,亦不能理解男人可以将女人长时间丢在家中不管不问。他初二便辍学,但并不遗憾:“村里和我一起玩的男孩到了初一初二就都不上了。”“老师讲的听不懂。”“父母想让我上,但我自己不上了。”于是,他选择了去北京卖糖葫芦。熬了一年多,他向母亲抱怨:“太累了”。

电子厂站着上班是累,可卖糖葫芦更累。都是早出晚归干活,可是卖糖葫芦——“还要喊!”直喊得口干舌燥。忙碌一天,捏着零碎毛票回到小屋,舅舅姨姨们直通通射来的目光,像铁杵利剑,能把五脏六腑捣烂,令他咽不下米粒。有时卖得不好,他索性不回来吃饭。饥一顿饱一顿,让他不仅仇恨糖葫芦,还有北京,“那地方不是人呆的”。

现在,他是“身累心不累”,只需把分配的活做好即可,下班后可完全放松。北京是阴暗的,而现在,电子厂明快得像台球桌上的碰撞声。他知道干多少活拿多少钱,他能控制这个局面。他吃饭无需看别人脸色。

他的手机是“小霸王”,六百元。他羞涩低头:“哎,一个杂牌子哦。”他每天吃饭要花十五元,有时会喝瓶冰红茶。在北京,他学会了抽烟,也学会了抽烟时如何点火和骂粗口。在那个干冷的北方城市,到处都起粉起屑,他一个冬天都在咳嗽,持续地咳嗽。到了春天,他变成了个小老头。

他没有女朋友。王杰也没有。不是不想找,是还没找到。“慢慢找,总能找到的”。邵新磊觉得女人就像木头,摸着摸着,“木头舒服了,人也舒服了”。尽管这种爱太缺乏诗意,太过生物化,但这个十七岁男孩渴望抚摸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烟头明灭中,他的脑额叶里充满各种情色可能。

朱小文十九岁,湖南湘西人,中等个,敦实,油嘴滑舌,一个老江湖。他两个月前来到电子厂,之前在东莞塘厦镇做焊锡。他父亲在佛山工厂,母亲在老家种地。父母在他五岁时离家打工。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后,母亲回了老家。他是独生子,小学毕业后就到外面闯,年纪轻轻就认识了“外面的世界”。现在如果有事,他会给母亲打电话,上个月还寄去了一千元。

卢开元十七岁,四川达州人,长相周正,性情温和。看我进来,他把吊在床沿边的袜子收起,又让赤着上身的朱小文披上衣服,沉稳细致。此前,他在深圳一家五金厂干数控,也是站着上班,所以到这里并没有不习惯,只是这里是大厂,“小厂轻松,大厂好玩”。

卢开元的父亲在内蒙古打工,母亲在老家种地,照顾还在上小学的弟弟。他初中毕业后想上高中,但分数不高,只能去一般高中,技校又不想读,于是便放弃求学。“出来混一下也好”“认识一下社会”。他感觉在电子厂工作,和寄宿学校差不多。但合同期满后,他不想再做工厂了,想回家学个手艺。

 

这四个男孩虽长相各异,来自不同地区,但共性是明显的:皆为90后,父母皆四十岁上下,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皆未能上高中;皆抽烟;皆有手机。这些90后男孩是第二代打工者的主力。他们的命运和父母辈不同,甚至和他们的弟弟妹妹们也不同。

他们出门,喜欢到有老乡或熟人的厂里,像一串螃蟹,一个带一个,互相勾连。王杰和邵新磊是老乡;朱小文有老乡在电子厂;卢开元的叔叔在电子厂旁的工业园做事,是叔叔叫他来的。“让我自己找,我是找不到这里的。”原来,电子厂三千人之间,不仅仅是单纯的同事关系,而是老乡、亲戚、熟人等关系的重合。

他们无需按月给家里寄钱。朱小文给母亲寄去一千元,并非家里急用,而是觉得多余的钱放在身边不安全。他们都不用为房子费心,每个人的老家,父母都倾其所有盖起楼房,为他们娶亲考虑。他们虽都在外打工,但总觉这是临时行为,总在不断地寻找出路。他们并不排斥重返老家。如果老家发展了,工作机会多,工资也不低的话,返乡并不可耻。

夜里,工厂路的网吧、台球、小餐厅里,总是攒聚着一个个男孩。他们崇尚《古惑仔》里的义气,有他们自己的“江湖”。躺在宿舍的床上,他们用聊女人来打发时间。他们聊女人的小腿弧线,狐媚眼神,裙底风光,还聊她们的性欲指数。

邵新磊的床上放着两个廉价小音箱。他喜欢听伍佰的《挪威的森林》,罗百吉的《黄昏》,蒙面哥的《一亿个伤心的理由》。朱小文喜欢DJ音乐。他打开一曲《为爱痴狂》,节奏强劲,又禁不住从床上跳下,在地上旋舞。卢开元钟情慢节奏。他喜欢的歌手叫庄心妍。听说我“从没听过”,则瞪大眼睛,“这个明星出来一年多了哦!”又补充,“我和我老乡都喜欢!”“她的歌很好听哦!”他并非单独喜欢这个歌手,而是,“喜欢慢拍的歌”,“最好是关于爱情的”,“一听猛烈的DJ就会感觉烦”。

下班后打台球的男工

“追时代”

“追时代”频频出现在他们口中,好像这个现成的时代,需要用“追”才能赶得上,而他们确实是在努力地“追”。先从外型上“追”:衣着、发型、说话的腔调,都从电影、电视、周围的人那里模仿;还从态度上“追”:他们很少紧张、愤慨、焦虑,更崇尚自由、轻松、愉快。“挣钱当然重要,可太受气了也不行。”好男孩卢开元说。

他们最最紧要去“追”的,当然是——“马子”(女孩)。

朱小文是“四人帮”中的老江湖。老江湖总是滴水不漏,绝不会把失望、担忧、疑惑漏给你看。老江湖给你看的,都是他最得意的东西。他坦言,瞄一眼女孩,便能报出她75C或80D的胸罩号。他还能看出里面有无加海绵衬垫,并能根据大小判断其性欲高低。他坦言自己有“马子”,是在惠州打工时认识的——他和她在同一条流水线上,她就坐在他身旁,他便展开追求攻势。

“泡妞谁不会啊!”他的嗓音磁性放电,一副如鱼得水的模样。

他说为了追“马子”,他一个月花了七千多。

“那你总共有多少钱?”

“两万!”他毫不讳言。

他说他十二三岁就知道“泡妞的事”,很早就通晓如何和女孩搭讪。他懂得对女孩怎样低下腰身极尽讨好之能事,爱抚、哄诱、拍马屁。他会讲笑话和小故事,具有男工中鲜见的喜剧天分。

“追‘马子’的那一月”,他带女孩去KTV唱歌,爬山算命,酒吧蹦迪,洗脚按摩,又买衣服买花买玩具。“溜冰场的啤酒贵死了,要八九块一瓶!”但溜冰却不贵,一个人才八元,而“往吧台上一坐就要花钱”。他最讨厌逛服装店,“每一次都花五六百”“一共去了四次”,他像受到枪击的老虎般发出呻吟,“再多去几次,老子就破产了!”

两万元是他在老家当粉刷工攒的。

“粉刷工这么挣钱?”

他瞥了我一眼:“干工地很挣钱的。”

初中毕业后,他跟着叔叔干了两年粉刷工,练就了一身技艺。他说,2011年在工地上干活,小工一天一百八,大工两百八,粉刷工按平方计算,一平米三元。手脚快的工人一天能刷一百二十平方米,稳挣三百六。再多干点,四百没问题。

然而,朱小文的两万元仅是诱饵,在“追马子”的工程里,能说会道才是真正的利器。他的舌头弥补了他的全部缺陷,倒好像是在施舍女孩,你不跟他混不让他吃豆腐,你就不配活在这繁花簇放的世上。他在情场上练就的这套功夫使他屡战屡胜。

另一个要“追”的,是时尚、潮流。

“我朋友挣钱很容易,三个月就换一辆摩托车,新款一出来就换。”

“啊?摩托车不便宜啊!”

他解释:“追时代哦!”

他说:“90后的想法我知道,至于00后的嘛,我就不知道了哦!”朱小文知道,骑上新款摩托车,载上长发长腿美女,在暗夜的街上疾驰而过,那种快乐并不虚妄,而是能用掌心实实在在捏住的。

90后的男孩要享受生活,不会锦衣夜行,他们要的是大鸣大放,他们要把更多的爱留给自己。这些男孩大多是留守儿童,是父母健全的孤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貌似有亲人存在,实则举目无亲。所以,他们更依赖的是自己。现在,青春就是他们的资本。他们吃自己的资本,就像吃冰淇淋一样顺嘴。

所以,朱小文理解90后——换辆新款摩托车不叫换车,叫“追时代”。

而朱小文自己并不喜欢摩托车,他喜欢手机。现在,他正在为怎么“追”而苦恼:“有钱的用苹果,没钱的用垃圾!”“垃圾男人用垃圾手机!”“5S不贵,颜色好……”“6S贵啊,但款型我不喜欢!”“最后,可能还是买5S吧!”“唉,我朋友都拿5S!”……

他终于卸下老江湖面具,露出难得一见的软弱:“追苹果是追不上的哦!”

看来,什么都吓不倒90后,除了“苹果”。新款苹果一上市,90后就像在城里亲戚家做客被怠慢了,只能忍耐着,不敢发一丝丝小火。虽然在心底里,连渣滓都泛了起来。他们骄傲自尊,生怕自己成为潮流之外的那个人。那个被咬了一口的小苹果,让他们晚上睡觉时,肌肉像拉满的弓,心窝子里戳了一千把箭。

刚下班的塑胶厂工人涌出厂口

他天天去吃饼,希望碰到口味一致的家乡女孩

A211宿舍这个尘螨密布的隐遁密宅里共有十张床,住了八个人,六个来自驻马店。

赖高强说他二十几岁时,我反问:“二十几?”他略显尴尬,顿了顿,他坦言:“我不记得身份证是哪一年的。”看我瞪大眼,他承认:“我拿的是别人的身份证。”

他只有十六岁,根本不像成年人,一米六的个头,巴掌大的小脸上一双细长眼,若穿上校服,也只能坐在教室第一排。他是一个半月前来到电子厂的。发工资时只拿到一千多,还没舍得花。他原来在东莞长安镇模具厂做,那里工作时间长,但可以坐。现在,他要慢慢习惯站立式工作。他哥哥二十二岁,也住这间宿舍。他和哥哥现在“手上都没钱”,所以,要老老实实待在厂里,攒点钱再说。

赖高强让我想起邵新磊——都精瘦如小老头,但赖高强身上有股要搅得生活惶惶不安的戾气。他眨巴着眼睛说女人时,有种难掩的污浊感。邵新磊却没他那样厚颜,目光怯怯低垂,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无,一块空白,一片影子。

和赖高强不同,刘文闯确实如他所说的“二十三岁”——身高一米八,黑衬衫,黑长裤,黑短发,算得上“黑马王子”。他习惯性地绞扭双手,两撇眉毛浓得不近人情,眼睛像蓬乱草檐下的灯,再亮都显得昏暗。他的眉毛和眼睛很不相配,像是在抬杠。他曾在深圳公明电子厂干过半年,后又回驻马店两年,一个半月前来到这家电子厂。

在老家,他干的是打零工的活,现在想来,那个活既“自由”又“工资高”。他干搬运,一天挣三四百是常事。但他又嘿嘿一笑,“有的重活干不了!”像扛大包,他怎么都不会干。他主要在火车站卸啤酒。他说四川女人和云南女人有劲,河南男人和河南女人都没劲。他不隶属哪个公司,只要卸货单位有需要,就打电话给他,活多时他再召集同伙。他叹气,“打工不是长活”“在厂里不能干一辈子”,所以他想去“学点技术”。而他所谓的技术,就是开车。他喜欢开车,但苦于没驾照。他想进驾校正规学习,再弄个车搞运输。

李京洲大脑袋大肚腩,像个松皱胖大孩童。他们三个人以前不认识,但都通过一家劳务公司进厂,在“新人培训”时认识,又分配到同一间宿舍。和赖高强、刘文闯不同,李京洲此前从未进过厂。他刚满十八岁,初中毕业后,在上海“玩过一段时间”——和父亲一起做大理石装修。他选择进厂,是为了“出来玩一下”“看看大世界”。可是,工厂生活让他发现,“还没跟着老爸自由”。那时,他们“有活就干,没活就玩”。进厂后发现,“这里规矩太多”“不好玩”。

赖高强锐声大笑:“他说的不好玩就是还没找到女朋友啊。”

赖高强才十六岁,却显得比李京洲更有社会经验。似乎,“进过厂”就是不一样。一旦懂了工厂的秘密,便有了另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便会撇嘴嘲讽,觉得自己“醒”,别人“蠢”。

李京洲只是讪笑,并不否认。他感慨这里“河南人太多了”。街边那些小摊贩,“一说话就是河南口音”,于是,他总是买饼吃,不仅因为快餐没油水,还因为能听到家乡话,“有种亲切感”。他一天不吃饼就像犯毒瘾,睡不好觉。他说自己是“犯饼瘾”。

李京洲回忆起某次寿宴上吃到的肉饼——那肉!那饼!他断言自己还可再吃下三五个。当他说“肉饼”时,一切关于那次饕餮的精细、丰繁的感受,都真真切切地回来了。

不,他不喜欢“外地女孩”,他更倾心“老家的”。他希望在饼摊前碰到个来自驻马店的女孩,四目相对,从初恋到热恋,再回老家结婚,再一起返回来打工——这就是他的“完美人生”。

“找个南方人,她要天天吃米怎么办?”而且,“春节为回谁家还要吵架”。李京洲的思虑是实际的。

所以,他天天去吃饼,希望碰到口味一致的家乡女孩。

富士康某厂的招聘现场

“我对爱情害怕了”

三个人中最成熟者当属刘文闯。他说,“在厂里也能找到女朋友,但没合适的结婚对象。”他认为女孩最好二十岁出头,“更靠谱”,如果十七八,“找她也只是玩玩”。

十七八和二十出头有什么差别?

刘文闯用锐利眼锋把我一刮:“差别大了!”

当他定下主攻人群的年龄段后,却发现,厂里虽熙熙攘攘有上千女工,但每一个都和自己“离得那么远”。如果贸然搭讪,效果不好,自己也会没面子。所以他一直没找到女友。现在,他最不喜欢过的就是星期天。“除了睡觉还是睡觉”,要不就是“几个大老爷们出去玩”,没什么意思。睡得昏昏沉沉,意识无法集中,脑子里像有个锥子一直在戳啊戳的。还有,总是健忘。昨天发生的事,见过的人,轰一下什么都不记得了,像电脑中了病毒般不转了。

我被这种戏剧性的自我描述感染着,不禁说,“你可以主动一点啊”,而他却说,“我对爱情害怕了。”

刘文闯突然变得一脸正色,坦率承认:“其实,我算是已经结过婚的人。”

原来,刘文闯曾在二十一岁时和一个十九岁女孩相爱,育有一子,但没领结婚证。之后,那女孩离家出走,原因是,他们几乎“每天都吵架”。他抱怨那恶女之行径:总会为一些生活琐事生闷气,“怎么哄都哄不好”。他叹息,“我们吵架时我天天盼着她走,她真走了,我两天没吃没睡。”他实在不懂女人,不懂女孩那如苔藓植物复叶般细碎的心思。她总是忽喜忽忧,时而微笑,时而蹙眉。

他的前女友长得不算美——大骨架,长手长脚,黑皮肤。但和他在一起,别人总说他俩是一家人。

“你还爱她?”

他露出惊惶之色,像突然被人弃之荒野。

“问题不在这儿,”他陷入忧伤,“你也知道的,娃娃总是哭着找妈。而且……”他开始字斟句酌,“那个人,总是打她……”

即便这样,那傻女人也不回头。也许,他的前女友非但不傻反而聪明,早以敏锐之眼看透他,断定他无用,空有一副好皮囊。她对他的绝望应该是逐级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比上一个更难忍受。最终,绝情离去。

刘文闯狠狠盯着女友离开的背影,他从来没像那一刻那样充满恶毒祈愿——愿这个女人离开自己后倒霉得落花流水。听说她挨打,他又万箭穿心。他若早早洞悉她的去意,定不会跟她缠辩赌气。天啊!他们总是吵架!为什么吵他完全不记得,但却总是以怨怼收场。

哦,其实,后来她打过电话,“喂”字里的喑哑浮胀,即便相隔十万八千里也难逃他耳目。但他接听后对方便不再讲话,任凭分秒流逝。他熬不过她,说,“好啦这是长途电话,可以啦。”

他的意思是:你可以回家啦。

而她却可恶地挂断了电话,冲突毫无和解。

后来他才明白,她打电话是为了告别。

那个已两岁的小男孩呢?他被母亲遗弃后,在村子里晃荡,是父亲额头的红字。做父亲的在老家待不住,更别提找对象。媒人为他抱屈,说“真的不好再找啦”。

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源在哪里?他归结为:“她太爱玩。”

他想南下打工,在厂里再找个女友带回家,可进厂后才发现,二十岁以上的女人很难找。可是跟小女生——“我只是玩玩”,因为——“她们什么都不懂”“不成熟”“不是过日子的人”。在他看来,成人世界和少女世界之间有条古老洪沟,很难理解对方。小女生爱幻想好夸张,根本不具备妻子素质,而他已没有耐心,一点点等待,一点点培养。他想找适合结婚的女子,却又悲惨发现,人家早已名花有主。

刘文闯是个奇怪的人,和A326的朱小文完全不同——朱小文是个彻底的老江湖,而刘文闯总喜欢使用轻浮字词,可他说出它们时,表情一点也不油滑,语调甚至苍凉。从本性上来讲,他是个认真而刻板的人——难道,这就是他和前女友分手的原因?其实,从目送女友离去到现在,他的自尊心倒毙后一直没有还阳,他一直是个偃旗息鼓的病人。

等待进入电子厂的新工人

食堂

晚餐时的饭堂人潮涌动,沸腾着一种不知要发生什么事的欢闹,像揭开蒸笼大盖,一切都在腴软白烟中变形。据说此前,第一第二饭堂最高峰时,能容纳一万人就餐。现在人少了,但一日三餐算下来,也有五六千。我夹在队伍里向前漫游时,感觉各种气味烈火燎原地搅拌后,在脸上胶结为一层面膜,挥之不去。

六元快餐是黄豆炖猪蹄、青菜豆干、煎鸡蛋、蛋花汤。菜量虽不少,但缺少油水,也没有滋味。若仔细品咂,倒像是有股铁铲味。送回餐盘时,看到饭堂内的桌上摆着一片圆鼓鼓的馒头,斗胆询问:“多少钱一个?”

“五毛!”

啊!在这个冬天不下雪的地方,居然能吃到馒头!

此刻,正是晚餐的酣畅时分,满室热雾,恍惚迷离。饭堂里的六台电视同时打开,有人看新闻,有人看环球地理,有人看韩剧,更多的人在看武打片。电视里模糊人形液态流动,提棍的提棍,舞刀的舞刀,观众们大笑。对决时刻,男主角迤逦出镜,狂风暴雨挥击痛殴,直打得对方哭喊窜逃。观众们癫狂嘶喊,肾上腺素高涨:“打他!”“揍他!”“扁他!”

屏幕不断变化的青光,让观众的脸庞亦变幻莫测,有一种超现实之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天涯杂志,有删节。

丁燕,作家,现居东莞。主要著作有诗集《午夜葡萄园》《母亲书》,散文集《工厂女孩》《双重生活》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