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娱乐教父”王中军的中年危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娱乐教父”王中军的中年危机

留给王中军摆脱危机的时间和机会也不多了。对于他而言,这是一次要么中兴、要么沉沦的关键战役。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记》

作者: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迟玉德

自进入娱乐业以来,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从来没有面临像今天这样的危机,他头上的“娱乐教父”光环正在散去,他昔日的劲敌和突然冒出来的晚辈正在争抢他的地盘,而他的地盘也已被“域外”势力所染指。56岁的他不甘心就这样沦为行业“老炮儿”,正试图通过一场重大人事调整扭转败局,渡过自己的中年危机。

【1】“小王”离任

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中国娱乐业发生了一件大事,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谊兄弟”、“华谊”或“集团”)发布公告称:前万达文化产业副总裁叶宁,将自3月1日起接替王中磊出任华谊影业CEO,全面负责旗下电影及电影院相关业务,并同时出任集团副总裁,且被提名为董事候选人。

针对这一重大人事变动,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给出的解释是,“自己的弟弟(王中磊,在华谊内部被称为“小王”,王中军则被称为“大王”)当部门老总,管理上挺有难度的,给他定目标吧,会不好意思,如果说今年必须完成3个亿的税后净利润,没完成又如何呢?我又不能把他炒了,再说他也是老板(大股东)。我需要一个人对我负责任,而且我可以对他(叶宁)说话很尖锐。”

这话说得不算重,给足了王中磊面子,但无论怎么解释,这都是王中磊在华谊影业的滑铁卢,标志着华谊影业的“二王时代”正式终结。

离开华谊影业后,王中磊去了集团旗下专门运营“互联网娱乐粉丝经济”的平台华谊创星。

从一家著名影业巨头的一把手,到一个粉丝经济平台的小头头,王中磊对外没有流露出多少失落情绪,反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这是在将“互联网+战略”落地。

然而潇洒的姿态并不能掩盖形势的危急,若不是遭遇了重大的挑战,又有哪一位企业家甘愿放下手中的权柄呢?

导致王中磊离任的直接原因,是华谊兄弟影业自2014年以来的糟糕表现,到了2015年这种局面更到了令人痛心的程度。

据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统计,华谊兄弟影业在2015出品或参与出品的能上全年票房前40排行榜的影片屈指可数,包括《老炮儿》、《寻龙诀》、《天将雄狮》、《奔跑吧!兄弟》和《栀子花开》,而这其中由华谊独立出品的只有《老炮儿》一部。

截止目前,根据华谊自己发布的数据,其2015年总票房为43亿元,其中国内部分票房主要来源于两部大片,分别是《老炮儿》票房9.02亿元、《寻龙诀》票房近16亿元,两片分账所得约为6亿元。而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年初发布的通报,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440.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

在热播电视剧方面,华谊影业就更显颓势。去年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如《芈月传》、《琅琊榜》、《伪装者》、《何以笙箫默》、《平凡的世界》和《少帅》,没有一部是由华谊影业出品或参与出品的。

在发行方面,华谊影业的地位也是岌岌可危。根据上海交大管理学院教授李杰的研究显示,华谊影业的电影发行份额在2014年发生了较大下跌,其在2012年和2013年的市场份额达10%和12.5%,仅次于中影和华夏两大龙头,并远超光线、博纳等公司。但到了2014年,其地位却下跌至第8位,市场份额更是仅剩2%,落后于光线、博纳、万达、乐视等公司。

至于院线方面,华谊影业从来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玩家,截至2015年末已投入运营影院15家(含参股1家),在建影院2家。今年2月17日,王中磊到惠州参加华谊影业在广东第二家影院的开业典礼,他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华谊在院线方面一直比较保守,但称或将在3月财报出来后有更大投入。

在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电影江湖里,曾长期稳居行业霸主地位的华谊影业正在被边缘化,这不但让王中军要另请高明,也令王中磊要主动让位。因为,王中磊不是一般的CEO,而是华谊的联合创始人,拥有上市公司11.01%的股份,与自己的权柄相比,他最在乎的,是公司的前途和命运。

【2】“神人”叶宁

在入主华谊影业前,前万达高管叶宁就已名震江湖,被媒体塑造为一个掌握了魔法的大神级人物。

叶宁出生于1973年,2002年加入万达集团,2008年出任万达院线总经理,2013年起担任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他去年留给王健林的业绩是:票房61.5亿元,收入5.8亿元,居国内民企第一,万达院线收入80亿元,五洲电影发行收入16.5亿元,三项营收合计已超百亿。

由他统筹策划、制作和出品的电影包括:《警察故事2013》、《北京爱情故事》、《催眠大师》、《十万个冷笑话》、《奔跑吧!兄弟》、《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寻龙诀》和《唐人街探案》,其中后六部是2015年一年出品的,为万达影业赚足了眼球。

日前,王健林正欲携此势头,将万达影视与青岛万达影视合并上市,两家公司目前的估值分别为160.06亿元、189.99亿元,两项合计为350亿元。上市后,其市值将超过华谊兄弟(市值330亿元,截至2016年3月16日,下同)、光线传媒(市值280亿元)和唐德影视(市值90亿元),成为娱乐行业的新霸主。

叶宁对这个即将诞生的行业新霸的巨大贡献被行业所公认,这也成为他敢于离开万达而独闯江湖的资本。

▲图注:叶宁与王中磊、王长田共同出席《寻龙诀》发布会

那么,叶宁为什么要离开万达呢?

媒体一般的解读是两条:一是赚得太少;二是发展受限。

叶宁是在万达起家的。他进入万达时只有28岁,从2008年起进入影视领域,至今已有八年积累,最近三年名声鹊起,去年一年更是风头无二。

随着业绩的飞升,叶宁收获了巨大声誉,连一向不爱夸人的王健林都在万达去年的年会上点名表扬了他。然而他并没有收获多少财富上的回报,他的收入与他的赚钱能力不成比例。

此外,他在万达还面临发展上的瓶颈。一方面,他无法获得一个更加独立的身份,始终被视为王健林成功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王健林似乎也无法完全信任他,于2015年上半年调高群耀做了他的顶头上司。

从某种程度上讲,叶宁离开万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势所必然。

叶宁是今年2月17日被万达宣布离职的,当时他并没有明确表明去向,媒体一度猜测他会去2015年刚成立的腾讯影业大展拳脚。而谜底在悬了12天后被华谊兄弟的一份公告解开,其间叶宁没有给外界任何实质性回复。

接下来,我们将尝试分析,叶宁为什么没有去腾讯影业,也没有去其他公司,而是选择了华谊影业。

腾讯影业成立于2015年9月17日,目前处于草创阶段,除了钱,别的都还没有。去那跟自主创业差不多,叶宁已经43岁了,而且名声远播,犯不着一切从头开始。

而去其他民营影业巨头,对叶宁而言也都不太合适。

目前,国内民营影业巨头有五家,分别是华谊、光线、博纳、万达和乐视。其中,光线在王长田的领导下步步为营,发展得不错,并不缺领导;博纳则是香港电影人北上淘金的产物,其出品的影片有《智取威虎山》、《龙门飞甲》、《窃听风云》、《一代宗师》、《桃姐》、《澳门风云》等,属于港片系列,不符合叶宁的风格;而乐视已经有张艺谋、徐克和陆川加盟,叶宁若去该怎么和这些人处关系,以及能有多大话语权?再者,乐视掌门人贾跃亭也是一个强势老板。

选来选去只能选华谊。一来,华谊是民营电影业的开山鼻祖,有某种正统性和号召力;二来,华谊非常注重影片挑选,而且以拍内地风格的影片为主;三来,华谊现在陷入了重大危机,急缺一位能扭转时局的统帅,而且老板王中军也不是很强势。

如今叶宁已经走马上任,他能肩负起中兴华谊影业的重任吗?

【3】从“广告狂人”到“娱乐教父”

要看清华谊兄弟的未来,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其发展历程。

华谊兄弟2009年9月27日在A股创业板上市,至今已有六年多,但这家公司在上市之后和上市之前在行事风格上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可以简单地讲,华谊兄弟就是王中军性格的产物。

王中军1960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满族军人家庭,在家中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二。王中磊则比他小10岁,排行老四。据王中磊回忆,王中军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常因顶嘴而被父母敲打,16岁念完初中后就当兵去了。

他1981年退役,进入政府单位工作,历任国家物资总局物资出版社美术设计、摄影记者、中国永乐文化发展总公司广告部经理。1985年,25岁的他辞去了官家饭碗,当起了个体户,做设计和印刷方面的生意。

1989年他赴美留学,攻读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虽然是留学,但他出国期间的主要时间都在工作,一天要工作15个小时,开车送外卖,每次获得1~5美元的小费。他用五年时间积累了10万美元,由于不喜欢美国的社会环境,所以于1994年回国发展。

那一年他34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决定再度创业并邀请弟弟王中磊加盟。当时他的10万美元折合87万元人民币,王中磊又投资了10多万元人民币,凑出了100万元人民币启动资金。

他们选定的创业领域是广告业,王中军负责制定战略和构思业务,学管理出身的王中磊则负责落地执行和公司管理。

一开始,他们仿效美国直邮广告创办了一本小杂志,邮寄给北京的使领馆和高级公寓,希望能拉到相应的广告,但未获成功。王中军很快放弃了这一项目,转做连锁企业标准化/企业识别(CI),而没多久,他就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发财机会。

当时中国银行正由外汇外贸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更换标识。王中军想要接下这个活儿,于是开始查找资料,掌握标识、标牌的设计、制作、安装的标准,核算好成本后,又找好了一家制作厂家,做完这番功课后,他开始游说中国银行。后来他真的拿下了这笔订单,为中国银行更换全国15000多家网点的标识,从中赚到了一笔大钱。

这笔订单奠定了华谊在国内CI领域的领先地位,他们随后又谈下了国家电力、中石化、农行、华夏银行等大单,公司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仅用三年时间,就跻身中国广告公司前十名。

如此顺利的创业,让他们的胆子大了起来,竟然未经充分考察就进入了当时正处于行业最低潮的电影业。

1998年,他们在朋友的介绍下结识了冯小刚,投资1100万元拍摄了贺岁片《没完没了》。结果这部影片获得了3300万元的票房,成为1999年的票房冠军。而这进一步激励他们向电影业倾斜,并开始刻意培养和绑定导演冯小刚。

后来他们与冯小刚相继出品了一系列著名影片,如《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私人订制》等。

由于华谊进入电影业是在其最低潮的时候,因此当它快速成功后,对行业人才产生了强烈吸附效应,全国知名的导演和艺人纷纷投奔它的麾下,这让它很快就成为了中国民营电影第一品牌。

除了与冯小刚合作外,华谊还与陈凯歌(《荆轲刺秦王》)、黄健中(《我的1919》)、郑晓龙(《刮痧》)、陆川(《寻枪》和《可可西里》)、何平(《天地英雄》)、周星驰(《功夫》和《西游•降魔篇》)、刘镇伟(《情癫大圣》)、张之亮(《流星语》和《墨攻》)、刘伟强(《游龙戏凤》)、高群书(《风声》)、徐克(《狄仁杰》系列)、陈木胜(《新少林寺》)、冯德伦(《太极1:从零开始》)、乌尔善(《画皮》)、成龙(《十二生肖》)等陆港两地的大导演合作,为观众贡献了一大批制作精良的好电影。

除了电影导演外,华谊还与电视剧导演康洪雷合作,拍摄了家喻户晓的《士兵突击》,并仅凭这一部戏就捧红了王宝强、段奕宏、陈思诚等今日当红艺人。

在进入影视行业的头十年(1998~2008),人们提到电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华谊兄弟。彼时,媒体也开始给其掌门人王中军上封号,将其尊奉为“娱乐教父”,甚至“娱乐之王”。

【4】冒出来的大对手

华谊进入电影业,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活力,也使众多同行看到了赚钱机会,一众公司纷纷进入。

2003年,同为北京人的于东创立博纳影业,开始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电影发行商,而向上游投资制作领域挺进。后来,他又牵手香港地区的导演和艺人,合作北上淘金。

2006年,以《中国娱乐报道》起家的光线传媒,在掌门人王长田的带领下,投拍了第一部电影《伤城》,总票房达到7585万元,初战告捷。随后它乘胜追击,投拍了一系列知名影片,包括《导火线》、《深海寻人》、《泰囧》、《港囧》等,其参与出品的影片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创作热情比华谊更高,尺度也放得更开。

如果说这两家还是影视圈内部竞争的话,那么2011年乐视和万达的双双进入,则开始将产业之外的资本引入电影业,竞争也进入了一个更高层级。

乐视原本是做互联网视频的公司,由山西商人贾跃亭创办于2003年,到2009年因为长视频版权业务的爆发而突然富裕起来,2011年更是斥资2000万元,买断了导演郑晓龙《甄嬛传》的网络版权,而这部戏在2012年播出时让他狂赚了3个亿。

另一方面,伴随国家对影视网络版权保护力度的提高,影视剧版权的购买费用也水涨船高。一番盘算下来,贾跃亭觉得只买版权太贵,不如自己拍,于是在2011年成立了乐视影业。其后几年,乐视影业先后出品了《小时代》、《敢死队》、《归来》、《消失的子弹》和《何以笙箫默》等热卖影片。

与此同时,他还着力筹建自己的导演团队,请来了张艺谋、徐克和陆川。

2015年乐视影业的作品不多,但成绩不错,在电影方面有热卖影片《何以笙箫默》,在电视剧方面则有现象级热播剧《芈月传》。

万达的王健林就更是一个有着并吞八荒志向的企业家了。他的那句“只要万达进入的行业,其他企业都没有机会做老大”,让每一个听到此话的同行都感到恐惧。

在进军影视方面,王健林有两大核心资产,一是从地产行业辉煌时期赚到的巨额现金,一是万达内部强悍的执行力。

在万达,人们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执行,一个别人要建三年的项目,万达只需要两年就能完成,若是一线员工耽误了工期,总经理等领导也就不要干了。

为了保证执行速度,万达甚至会在周末进行通讯测试,给管理人员随机打电话,如果在规定时间没有回复就进行集团通报,而一次集团通报就意味着全年的升职和加薪彻底泡汤。

万达影业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叶宁的选片眼光和发行能力,但若离开了这种贯穿于整个公司的高效节奏,也是难以想象的。

对于华谊兄弟而言,遇上这样的竞争对手,想想都能让人哭了。

而更恐怖的还在后边,2015年BAT纷纷宣布将进军电影业,其中阿里和腾讯已经大张旗鼓地运营起各自的影业公司,百度也成立了影业事业部。虽然这三家影业还处于初创阶段,并没有出品什么影片,但仅其进入本身,就足以令现有玩家寝食难安。

【5】“去电影化”

就在各路诸侯纷纷杀入电影业之时,王中军却提出了“去电影化”战略,具体而言就是尽量摆脱华谊对于电影产业的依赖,而腾出一大部分资源和精力去做游戏和实景娱乐,如今则又多了一个“互联网+粉丝经济”。

事实上,王中军早在2009年华谊刚上市时就酝酿此计划了。当时他通过A股创业板筹到了不少钱,但不打算用这些钱来巩固华谊在电影行业的地位,对来自博纳和光线的竞争满不在乎。即便到了2011年万达和乐视双双涌入电影业,他也仍不觉得自己在遭受实质挑战,还于2012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豪言:“没有人干出来第二个华谊。”

一方面,他觉得别人挑战不了他,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做大的这个行业并不是那么美好,最突出的问题是高风险。“拍电影的风险太大,而且波动非常明显。今年好,明年就不一定了,有‘大小年’的问题。”他解释。

除了担心赔钱外,他还被电影生命周期过短和难以获得其他版权收入所困扰。拍一部电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但即便获得了成功,甚至成为票房冠军,一切也就是三四十天的辉煌,过后一切清零。

影视行业特有的审查制度也让他直挠头,有些题材进口片可以拍,但你拍就不行,有些片子则需要多头审查,教育部说可以拍,民族事务委员会就说不行,而广电总局出来打圆场:“算了,不差一个片子,你先拍别的吧。”

也许正是因为进入电影业过早,导致他遭受的挫折也最多,长久下来就感觉——这事TMD没法干了!

在对电影行业产生逆反情绪的同时,王中军却对网络游戏行业产生了无比热情。2010年,华谊以约1.49亿元的价格买入掌趣科技22%的股份,这笔交易让他日后赚翻了。他在2003年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账面浮盈将近20倍,只用了两年多时间,这恐怕是很多私募也做不到的吧。”

投资掌趣的成功更坚定了他“去电影化”的决心,后来他又于2013年7月斥资约6.72亿元,收购手机游戏公司银汉科技50.88%股权,而到当年10月份,银汉科技的手游产品《时空猎人》的月营收突破了亿元大关,是国内首款月营收亿元级手游产品。2014年5月,银汉科技与华谊兄弟合并报表,目前其已成为华谊营收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2015年11月,华谊在手游领域再度发力,以19亿元入股了在新三板挂牌的游戏公司——英雄互娱,持有其20%的股份,并委任一人进入其董事会。

除了在手游领域越玩越大外,王中军还着力推进实景娱乐项目,简单讲就是模仿迪斯尼,在电影上映后推出衍生品,包括实景娱乐、主题公园和周边旅游。

2014年6月,华谊兄弟和观澜湖集团在海口推出“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项目,其中华谊兄弟持股35%,主要承担品牌输出的工作。该项目占地1400亩,包括“1942民国街”、“社会主义老北京街”和“南洋街”,以及8000平方米的全球最大摄影棚。

▲图注:观澜湖冯小刚电影公社

有了以上成功,王中军就在2014年集团20周年庆时正式确定了“去电影化”战略。他说,“华谊兄弟不拍电影不是华谊兄弟,拍不出好电影不是华谊兄弟,但只会拍电影也不是华谊兄弟。”华谊兄弟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全娱乐公司,而不仅仅是一家电影公司。

【6】秦失其鹿

就在王中军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正确选择时,现实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不可思议的高增长。

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即215亿元,创下了“十二五”以来的最高年度增幅,票房过亿影片更高达81部,其中国产影片47部。

在去年的这波电影财富浪潮中,华谊的角色从人们印象中的领军者沦为了陪跑者,主导出品的大片只有一部《老炮儿》,票房总计约9亿元。

伴随这种行业大变局而出现的,是同行的迅猛发展和行业外资本的虎视眈眈,华谊旗下的艺人似乎比老板更明白状况,纷纷跳船自救。先是周迅、黄晓明、李冰冰、范冰冰等人自立门户,继而李晨、陈赫、冯绍峰、郑恺等跟进,就连冯小刚都又出去成立了一家新公司。

对于王中军而言,他脚下的整个大地都在晃动,而他此前曾表示,虽然要“去电影化”,但电影仍是公司各项业务的轴心,离开了电影,游戏和实景娱乐也就失去了依托,他总不能只是一味地买别人的游戏和只靠一个“冯小刚电影公社”吧。

更何况,他在这两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也并不突出。

在游戏方面,2015年中国游戏产业的收入超过1400亿元,其中腾讯超过400亿元,网易超过150亿元,而华谊只有不到10亿元,占比不到1%。更重要的是,华谊并不是一家游戏公司,而是一个投资游戏的公司。这一点,也在其最近对英雄互娱乐的投资中得到了延续。

在实景娱乐方面,“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项目,由观澜湖集团70后掌门人朱鼎健发起和承建,品牌则主要依赖冯小刚的个人品牌。

写到此处,我不禁要问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华谊兄弟的核心竞争力还剩下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连王中军自己都感到心虚,早先他的回答是华谊影业的品牌。而如今,“华谊影业”还是一个多么大的品牌吗?另外,现在还有谁买票看电影是因为——电影是华谊拍的呢?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微信公众号:hstl8888)仔细统计了2015年票房前40名影片的导演和出品方,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导演和出品方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如《捉妖记》、《大圣归来》、《滚蛋吧!肿瘤君》、《奔跑吧!兄弟》和《何以笙箫默》等大卖影片,其导演你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说过,而大量电影都不再由一家公司单独出品,而是组团合拍,其形式或是大公司小组团,或是小公司群狼上。

总之,当下,各路人马、新旧英雄都卯足劲杀奔电影业武林大会。

面对这种前所未见的炫目奇景,王中军也做出了自己的反应,在2015年下半年收购了两家公司:一家是由华谊旗下艺人李晨、陈赫、冯绍峰、郑恺等人成立,收购价7.56亿元;另一家则是由冯小刚成立的东阳美拉,收购价10.5亿元,而且只买到70%的股权。更有业内人士指出,东阳美拉基本上就是个空壳,资产为负,也没有开展业务。

对于王中军而言,这两次收购也许势在必行,却让人看穿了他内心的虚弱。

可能连他自己也觉得手上可打的牌越来越少,必须赶紧出大招以扭转局面,于是请来了江湖新秀叶宁。

而叶宁来华谊肯定不是为了单纯当一个职业经理人,如果多给点奖金就能解决问题,相信王健林早给了。王健林所不能给的,是让叶宁没有制约地单独掌控一家影业巨头。

摆在王中军面前的问题是,他现在需要叶宁“救驾”,若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就必须让叶宁放手去干,而一旦叶宁“救驾”成功,他还能无所顾忌地信任叶宁吗?

请来叶宁的同时,华谊还进行了另一个大动作——联手腾讯等公司组建“华谊腾讯娱乐”。就在发布叶宁加盟的当天,华谊还发公告称,其与腾讯、云峰基金等斥资5.47亿港元投资的港股上市公司“中国9号健康公司”增发完成,并正式更名为“华谊腾讯娱乐有限公司”,其中华谊国际持股18.17%,为第一大股东,腾讯则位居第二,持股15.68%。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标志着腾讯影业在自主进入电影行业前,选择先与华谊影业联手共进,而阿里影业据信也已经选择先与光线传媒同行。

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业大战,正在徐徐拉开帷幕。

【7】当闲散“艺术家”走进疯狂年代

华谊兄弟是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共同创业的结晶,其中王中军负责战略,王中磊负责执行。如今公司走到了这步田地,似乎不能完全指责王中磊执行不力,目前看来“去电影化”战略本身就有问题。

而除了战略误判外,王中军还有一些其他为人诟病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即不够勤奋、不够务实和不够进取。

王中军的“不够勤奋”是出了名的,华谊兄弟的股东之一马云就曾说“中军有点懒”。所谓“懒”是指他每天要睡10个小时,上班很晚,而且不怎么狠抓部下。

华谊在北京有两个办公地点,其中影业部分在顺义的天竺,其余部分在市区的丰联广场,而据报道王中军一年也去不了这两个地方多少次,他平时都在家办公。对于公司的艺人,他能认识的最多一半,就算公司有影片拍摄也很少去探班。他解释说,“我去探班也就是在外面坐着,等晚上收工了请大伙儿吃个饭。我呆在片场里面,导演反而紧张,本来拍一条就过了,我在得拍三条。”

他对自己的这种粗线条管理颇为自得,“我一年不进电影公司,华谊也不会少拍戏,就这么简单,因为我把这个局布完了。我要是特别勤快,华谊没有现在好。”

而相比之下,他的对手要比他勤奋得多,以他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王健林为例,王健林每天7点20分到办公室,比大多数员工上班都要早,过年最多休息5天,最大的爱好就是工作。王健林出生于1954年,比王中军大六岁,成就更是后者的无数倍,却比后者更努力。

在王健林努力工作的时候,王中军却在发展他的个人爱好,包括绘画和收藏。他有一个私人画室,与冯小刚合用,两个人没事时常在一起作画。他对自己的画作也很有信心,曾对媒体郑重其事地讲,“我的绘画不是打酱油的,请叫我艺术家。”

在收藏方面,他也算是个行家里手,与包括陈逸飞在内的当代艺术品名家过从甚密,对许多艺术品都如数家珍。

说他“不够务实”,是因为华谊兄弟在泛娱乐领域似乎什么都想介入,热爱炒作概念,但却没有把哪一项彻彻底底地做透、做强。在同行之中,院线最强的是万达,发行最强的是光线,拍港片最强的是博纳,互联网平台最强的是乐视,如今华谊连拍电影都不再是最强的了。

对此,一位媒体人这样评论:“华谊变得不像个电影公司、也不像个娱乐公司,而更像是一个还没有长大就显得无比臃肿的集团。”

只要你打开华谊系的企业网站,你就能深切感受到这一点,有那么多事业部的链接,却没有几个是可以打开的。即便有的也已老得不成样子了,资讯还停留在2012、2013年,许多功能都无法使用。

说王中军“不够进取”,是因为他缺乏一种未雨绸缪的习惯,他宁愿无底线地依赖个别导演,也不去广泛发掘新人。

上文提到,为了绑住冯小刚,他不惜豪掷10亿元买一个空壳。而冯小刚已经是一个很老的导演了,而且多次公开表示对拍电影越来越没有热情。在一个电影产业如此蓬勃发展、导演人才辈出的今天,为什么非要去纠缠这样一位老导演呢?

不够勤奋、不够务实和不够进取,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华谊兄弟从一个呼风唤雨的“教父”,慢慢沦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老炮儿”。

而他的竞争对手们正在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朝他的地盘杀将过来,后者没有他那种艺术情怀和审美能力,但他们有蓬勃的欲望和旺盛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停下来安享荣华的打算。

如今王中军56岁了,不年轻了,留给他摆脱危机的时间和机会也不多了。对于他而言,这是一次要么中兴、要么沉沦的关键战役。他能打得赢吗,他做好殊死一战的准备了吗?■

【本文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获得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王中军

  • 实探南京华谊电影小镇,当年华谊兄弟今何在?
  • 换帅当日再遭减持,华谊苦等“救命稻草”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娱乐教父”王中军的中年危机

留给王中军摆脱危机的时间和机会也不多了。对于他而言,这是一次要么中兴、要么沉沦的关键战役。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记》

作者: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迟玉德

自进入娱乐业以来,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从来没有面临像今天这样的危机,他头上的“娱乐教父”光环正在散去,他昔日的劲敌和突然冒出来的晚辈正在争抢他的地盘,而他的地盘也已被“域外”势力所染指。56岁的他不甘心就这样沦为行业“老炮儿”,正试图通过一场重大人事调整扭转败局,渡过自己的中年危机。

【1】“小王”离任

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中国娱乐业发生了一件大事,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谊兄弟”、“华谊”或“集团”)发布公告称:前万达文化产业副总裁叶宁,将自3月1日起接替王中磊出任华谊影业CEO,全面负责旗下电影及电影院相关业务,并同时出任集团副总裁,且被提名为董事候选人。

针对这一重大人事变动,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给出的解释是,“自己的弟弟(王中磊,在华谊内部被称为“小王”,王中军则被称为“大王”)当部门老总,管理上挺有难度的,给他定目标吧,会不好意思,如果说今年必须完成3个亿的税后净利润,没完成又如何呢?我又不能把他炒了,再说他也是老板(大股东)。我需要一个人对我负责任,而且我可以对他(叶宁)说话很尖锐。”

这话说得不算重,给足了王中磊面子,但无论怎么解释,这都是王中磊在华谊影业的滑铁卢,标志着华谊影业的“二王时代”正式终结。

离开华谊影业后,王中磊去了集团旗下专门运营“互联网娱乐粉丝经济”的平台华谊创星。

从一家著名影业巨头的一把手,到一个粉丝经济平台的小头头,王中磊对外没有流露出多少失落情绪,反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这是在将“互联网+战略”落地。

然而潇洒的姿态并不能掩盖形势的危急,若不是遭遇了重大的挑战,又有哪一位企业家甘愿放下手中的权柄呢?

导致王中磊离任的直接原因,是华谊兄弟影业自2014年以来的糟糕表现,到了2015年这种局面更到了令人痛心的程度。

据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统计,华谊兄弟影业在2015出品或参与出品的能上全年票房前40排行榜的影片屈指可数,包括《老炮儿》、《寻龙诀》、《天将雄狮》、《奔跑吧!兄弟》和《栀子花开》,而这其中由华谊独立出品的只有《老炮儿》一部。

截止目前,根据华谊自己发布的数据,其2015年总票房为43亿元,其中国内部分票房主要来源于两部大片,分别是《老炮儿》票房9.02亿元、《寻龙诀》票房近16亿元,两片分账所得约为6亿元。而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年初发布的通报,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440.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

在热播电视剧方面,华谊影业就更显颓势。去年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如《芈月传》、《琅琊榜》、《伪装者》、《何以笙箫默》、《平凡的世界》和《少帅》,没有一部是由华谊影业出品或参与出品的。

在发行方面,华谊影业的地位也是岌岌可危。根据上海交大管理学院教授李杰的研究显示,华谊影业的电影发行份额在2014年发生了较大下跌,其在2012年和2013年的市场份额达10%和12.5%,仅次于中影和华夏两大龙头,并远超光线、博纳等公司。但到了2014年,其地位却下跌至第8位,市场份额更是仅剩2%,落后于光线、博纳、万达、乐视等公司。

至于院线方面,华谊影业从来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玩家,截至2015年末已投入运营影院15家(含参股1家),在建影院2家。今年2月17日,王中磊到惠州参加华谊影业在广东第二家影院的开业典礼,他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华谊在院线方面一直比较保守,但称或将在3月财报出来后有更大投入。

在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电影江湖里,曾长期稳居行业霸主地位的华谊影业正在被边缘化,这不但让王中军要另请高明,也令王中磊要主动让位。因为,王中磊不是一般的CEO,而是华谊的联合创始人,拥有上市公司11.01%的股份,与自己的权柄相比,他最在乎的,是公司的前途和命运。

【2】“神人”叶宁

在入主华谊影业前,前万达高管叶宁就已名震江湖,被媒体塑造为一个掌握了魔法的大神级人物。

叶宁出生于1973年,2002年加入万达集团,2008年出任万达院线总经理,2013年起担任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他去年留给王健林的业绩是:票房61.5亿元,收入5.8亿元,居国内民企第一,万达院线收入80亿元,五洲电影发行收入16.5亿元,三项营收合计已超百亿。

由他统筹策划、制作和出品的电影包括:《警察故事2013》、《北京爱情故事》、《催眠大师》、《十万个冷笑话》、《奔跑吧!兄弟》、《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寻龙诀》和《唐人街探案》,其中后六部是2015年一年出品的,为万达影业赚足了眼球。

日前,王健林正欲携此势头,将万达影视与青岛万达影视合并上市,两家公司目前的估值分别为160.06亿元、189.99亿元,两项合计为350亿元。上市后,其市值将超过华谊兄弟(市值330亿元,截至2016年3月16日,下同)、光线传媒(市值280亿元)和唐德影视(市值90亿元),成为娱乐行业的新霸主。

叶宁对这个即将诞生的行业新霸的巨大贡献被行业所公认,这也成为他敢于离开万达而独闯江湖的资本。

▲图注:叶宁与王中磊、王长田共同出席《寻龙诀》发布会

那么,叶宁为什么要离开万达呢?

媒体一般的解读是两条:一是赚得太少;二是发展受限。

叶宁是在万达起家的。他进入万达时只有28岁,从2008年起进入影视领域,至今已有八年积累,最近三年名声鹊起,去年一年更是风头无二。

随着业绩的飞升,叶宁收获了巨大声誉,连一向不爱夸人的王健林都在万达去年的年会上点名表扬了他。然而他并没有收获多少财富上的回报,他的收入与他的赚钱能力不成比例。

此外,他在万达还面临发展上的瓶颈。一方面,他无法获得一个更加独立的身份,始终被视为王健林成功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王健林似乎也无法完全信任他,于2015年上半年调高群耀做了他的顶头上司。

从某种程度上讲,叶宁离开万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势所必然。

叶宁是今年2月17日被万达宣布离职的,当时他并没有明确表明去向,媒体一度猜测他会去2015年刚成立的腾讯影业大展拳脚。而谜底在悬了12天后被华谊兄弟的一份公告解开,其间叶宁没有给外界任何实质性回复。

接下来,我们将尝试分析,叶宁为什么没有去腾讯影业,也没有去其他公司,而是选择了华谊影业。

腾讯影业成立于2015年9月17日,目前处于草创阶段,除了钱,别的都还没有。去那跟自主创业差不多,叶宁已经43岁了,而且名声远播,犯不着一切从头开始。

而去其他民营影业巨头,对叶宁而言也都不太合适。

目前,国内民营影业巨头有五家,分别是华谊、光线、博纳、万达和乐视。其中,光线在王长田的领导下步步为营,发展得不错,并不缺领导;博纳则是香港电影人北上淘金的产物,其出品的影片有《智取威虎山》、《龙门飞甲》、《窃听风云》、《一代宗师》、《桃姐》、《澳门风云》等,属于港片系列,不符合叶宁的风格;而乐视已经有张艺谋、徐克和陆川加盟,叶宁若去该怎么和这些人处关系,以及能有多大话语权?再者,乐视掌门人贾跃亭也是一个强势老板。

选来选去只能选华谊。一来,华谊是民营电影业的开山鼻祖,有某种正统性和号召力;二来,华谊非常注重影片挑选,而且以拍内地风格的影片为主;三来,华谊现在陷入了重大危机,急缺一位能扭转时局的统帅,而且老板王中军也不是很强势。

如今叶宁已经走马上任,他能肩负起中兴华谊影业的重任吗?

【3】从“广告狂人”到“娱乐教父”

要看清华谊兄弟的未来,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其发展历程。

华谊兄弟2009年9月27日在A股创业板上市,至今已有六年多,但这家公司在上市之后和上市之前在行事风格上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可以简单地讲,华谊兄弟就是王中军性格的产物。

王中军1960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满族军人家庭,在家中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二。王中磊则比他小10岁,排行老四。据王中磊回忆,王中军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常因顶嘴而被父母敲打,16岁念完初中后就当兵去了。

他1981年退役,进入政府单位工作,历任国家物资总局物资出版社美术设计、摄影记者、中国永乐文化发展总公司广告部经理。1985年,25岁的他辞去了官家饭碗,当起了个体户,做设计和印刷方面的生意。

1989年他赴美留学,攻读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虽然是留学,但他出国期间的主要时间都在工作,一天要工作15个小时,开车送外卖,每次获得1~5美元的小费。他用五年时间积累了10万美元,由于不喜欢美国的社会环境,所以于1994年回国发展。

那一年他34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决定再度创业并邀请弟弟王中磊加盟。当时他的10万美元折合87万元人民币,王中磊又投资了10多万元人民币,凑出了100万元人民币启动资金。

他们选定的创业领域是广告业,王中军负责制定战略和构思业务,学管理出身的王中磊则负责落地执行和公司管理。

一开始,他们仿效美国直邮广告创办了一本小杂志,邮寄给北京的使领馆和高级公寓,希望能拉到相应的广告,但未获成功。王中军很快放弃了这一项目,转做连锁企业标准化/企业识别(CI),而没多久,他就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发财机会。

当时中国银行正由外汇外贸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更换标识。王中军想要接下这个活儿,于是开始查找资料,掌握标识、标牌的设计、制作、安装的标准,核算好成本后,又找好了一家制作厂家,做完这番功课后,他开始游说中国银行。后来他真的拿下了这笔订单,为中国银行更换全国15000多家网点的标识,从中赚到了一笔大钱。

这笔订单奠定了华谊在国内CI领域的领先地位,他们随后又谈下了国家电力、中石化、农行、华夏银行等大单,公司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仅用三年时间,就跻身中国广告公司前十名。

如此顺利的创业,让他们的胆子大了起来,竟然未经充分考察就进入了当时正处于行业最低潮的电影业。

1998年,他们在朋友的介绍下结识了冯小刚,投资1100万元拍摄了贺岁片《没完没了》。结果这部影片获得了3300万元的票房,成为1999年的票房冠军。而这进一步激励他们向电影业倾斜,并开始刻意培养和绑定导演冯小刚。

后来他们与冯小刚相继出品了一系列著名影片,如《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私人订制》等。

由于华谊进入电影业是在其最低潮的时候,因此当它快速成功后,对行业人才产生了强烈吸附效应,全国知名的导演和艺人纷纷投奔它的麾下,这让它很快就成为了中国民营电影第一品牌。

除了与冯小刚合作外,华谊还与陈凯歌(《荆轲刺秦王》)、黄健中(《我的1919》)、郑晓龙(《刮痧》)、陆川(《寻枪》和《可可西里》)、何平(《天地英雄》)、周星驰(《功夫》和《西游•降魔篇》)、刘镇伟(《情癫大圣》)、张之亮(《流星语》和《墨攻》)、刘伟强(《游龙戏凤》)、高群书(《风声》)、徐克(《狄仁杰》系列)、陈木胜(《新少林寺》)、冯德伦(《太极1:从零开始》)、乌尔善(《画皮》)、成龙(《十二生肖》)等陆港两地的大导演合作,为观众贡献了一大批制作精良的好电影。

除了电影导演外,华谊还与电视剧导演康洪雷合作,拍摄了家喻户晓的《士兵突击》,并仅凭这一部戏就捧红了王宝强、段奕宏、陈思诚等今日当红艺人。

在进入影视行业的头十年(1998~2008),人们提到电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华谊兄弟。彼时,媒体也开始给其掌门人王中军上封号,将其尊奉为“娱乐教父”,甚至“娱乐之王”。

【4】冒出来的大对手

华谊进入电影业,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活力,也使众多同行看到了赚钱机会,一众公司纷纷进入。

2003年,同为北京人的于东创立博纳影业,开始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电影发行商,而向上游投资制作领域挺进。后来,他又牵手香港地区的导演和艺人,合作北上淘金。

2006年,以《中国娱乐报道》起家的光线传媒,在掌门人王长田的带领下,投拍了第一部电影《伤城》,总票房达到7585万元,初战告捷。随后它乘胜追击,投拍了一系列知名影片,包括《导火线》、《深海寻人》、《泰囧》、《港囧》等,其参与出品的影片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创作热情比华谊更高,尺度也放得更开。

如果说这两家还是影视圈内部竞争的话,那么2011年乐视和万达的双双进入,则开始将产业之外的资本引入电影业,竞争也进入了一个更高层级。

乐视原本是做互联网视频的公司,由山西商人贾跃亭创办于2003年,到2009年因为长视频版权业务的爆发而突然富裕起来,2011年更是斥资2000万元,买断了导演郑晓龙《甄嬛传》的网络版权,而这部戏在2012年播出时让他狂赚了3个亿。

另一方面,伴随国家对影视网络版权保护力度的提高,影视剧版权的购买费用也水涨船高。一番盘算下来,贾跃亭觉得只买版权太贵,不如自己拍,于是在2011年成立了乐视影业。其后几年,乐视影业先后出品了《小时代》、《敢死队》、《归来》、《消失的子弹》和《何以笙箫默》等热卖影片。

与此同时,他还着力筹建自己的导演团队,请来了张艺谋、徐克和陆川。

2015年乐视影业的作品不多,但成绩不错,在电影方面有热卖影片《何以笙箫默》,在电视剧方面则有现象级热播剧《芈月传》。

万达的王健林就更是一个有着并吞八荒志向的企业家了。他的那句“只要万达进入的行业,其他企业都没有机会做老大”,让每一个听到此话的同行都感到恐惧。

在进军影视方面,王健林有两大核心资产,一是从地产行业辉煌时期赚到的巨额现金,一是万达内部强悍的执行力。

在万达,人们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执行,一个别人要建三年的项目,万达只需要两年就能完成,若是一线员工耽误了工期,总经理等领导也就不要干了。

为了保证执行速度,万达甚至会在周末进行通讯测试,给管理人员随机打电话,如果在规定时间没有回复就进行集团通报,而一次集团通报就意味着全年的升职和加薪彻底泡汤。

万达影业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叶宁的选片眼光和发行能力,但若离开了这种贯穿于整个公司的高效节奏,也是难以想象的。

对于华谊兄弟而言,遇上这样的竞争对手,想想都能让人哭了。

而更恐怖的还在后边,2015年BAT纷纷宣布将进军电影业,其中阿里和腾讯已经大张旗鼓地运营起各自的影业公司,百度也成立了影业事业部。虽然这三家影业还处于初创阶段,并没有出品什么影片,但仅其进入本身,就足以令现有玩家寝食难安。

【5】“去电影化”

就在各路诸侯纷纷杀入电影业之时,王中军却提出了“去电影化”战略,具体而言就是尽量摆脱华谊对于电影产业的依赖,而腾出一大部分资源和精力去做游戏和实景娱乐,如今则又多了一个“互联网+粉丝经济”。

事实上,王中军早在2009年华谊刚上市时就酝酿此计划了。当时他通过A股创业板筹到了不少钱,但不打算用这些钱来巩固华谊在电影行业的地位,对来自博纳和光线的竞争满不在乎。即便到了2011年万达和乐视双双涌入电影业,他也仍不觉得自己在遭受实质挑战,还于2012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豪言:“没有人干出来第二个华谊。”

一方面,他觉得别人挑战不了他,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做大的这个行业并不是那么美好,最突出的问题是高风险。“拍电影的风险太大,而且波动非常明显。今年好,明年就不一定了,有‘大小年’的问题。”他解释。

除了担心赔钱外,他还被电影生命周期过短和难以获得其他版权收入所困扰。拍一部电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但即便获得了成功,甚至成为票房冠军,一切也就是三四十天的辉煌,过后一切清零。

影视行业特有的审查制度也让他直挠头,有些题材进口片可以拍,但你拍就不行,有些片子则需要多头审查,教育部说可以拍,民族事务委员会就说不行,而广电总局出来打圆场:“算了,不差一个片子,你先拍别的吧。”

也许正是因为进入电影业过早,导致他遭受的挫折也最多,长久下来就感觉——这事TMD没法干了!

在对电影行业产生逆反情绪的同时,王中军却对网络游戏行业产生了无比热情。2010年,华谊以约1.49亿元的价格买入掌趣科技22%的股份,这笔交易让他日后赚翻了。他在2003年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账面浮盈将近20倍,只用了两年多时间,这恐怕是很多私募也做不到的吧。”

投资掌趣的成功更坚定了他“去电影化”的决心,后来他又于2013年7月斥资约6.72亿元,收购手机游戏公司银汉科技50.88%股权,而到当年10月份,银汉科技的手游产品《时空猎人》的月营收突破了亿元大关,是国内首款月营收亿元级手游产品。2014年5月,银汉科技与华谊兄弟合并报表,目前其已成为华谊营收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2015年11月,华谊在手游领域再度发力,以19亿元入股了在新三板挂牌的游戏公司——英雄互娱,持有其20%的股份,并委任一人进入其董事会。

除了在手游领域越玩越大外,王中军还着力推进实景娱乐项目,简单讲就是模仿迪斯尼,在电影上映后推出衍生品,包括实景娱乐、主题公园和周边旅游。

2014年6月,华谊兄弟和观澜湖集团在海口推出“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项目,其中华谊兄弟持股35%,主要承担品牌输出的工作。该项目占地1400亩,包括“1942民国街”、“社会主义老北京街”和“南洋街”,以及8000平方米的全球最大摄影棚。

▲图注:观澜湖冯小刚电影公社

有了以上成功,王中军就在2014年集团20周年庆时正式确定了“去电影化”战略。他说,“华谊兄弟不拍电影不是华谊兄弟,拍不出好电影不是华谊兄弟,但只会拍电影也不是华谊兄弟。”华谊兄弟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全娱乐公司,而不仅仅是一家电影公司。

【6】秦失其鹿

就在王中军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正确选择时,现实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不可思议的高增长。

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即215亿元,创下了“十二五”以来的最高年度增幅,票房过亿影片更高达81部,其中国产影片47部。

在去年的这波电影财富浪潮中,华谊的角色从人们印象中的领军者沦为了陪跑者,主导出品的大片只有一部《老炮儿》,票房总计约9亿元。

伴随这种行业大变局而出现的,是同行的迅猛发展和行业外资本的虎视眈眈,华谊旗下的艺人似乎比老板更明白状况,纷纷跳船自救。先是周迅、黄晓明、李冰冰、范冰冰等人自立门户,继而李晨、陈赫、冯绍峰、郑恺等跟进,就连冯小刚都又出去成立了一家新公司。

对于王中军而言,他脚下的整个大地都在晃动,而他此前曾表示,虽然要“去电影化”,但电影仍是公司各项业务的轴心,离开了电影,游戏和实景娱乐也就失去了依托,他总不能只是一味地买别人的游戏和只靠一个“冯小刚电影公社”吧。

更何况,他在这两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也并不突出。

在游戏方面,2015年中国游戏产业的收入超过1400亿元,其中腾讯超过400亿元,网易超过150亿元,而华谊只有不到10亿元,占比不到1%。更重要的是,华谊并不是一家游戏公司,而是一个投资游戏的公司。这一点,也在其最近对英雄互娱乐的投资中得到了延续。

在实景娱乐方面,“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项目,由观澜湖集团70后掌门人朱鼎健发起和承建,品牌则主要依赖冯小刚的个人品牌。

写到此处,我不禁要问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华谊兄弟的核心竞争力还剩下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连王中军自己都感到心虚,早先他的回答是华谊影业的品牌。而如今,“华谊影业”还是一个多么大的品牌吗?另外,现在还有谁买票看电影是因为——电影是华谊拍的呢?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微信公众号:hstl8888)仔细统计了2015年票房前40名影片的导演和出品方,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导演和出品方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如《捉妖记》、《大圣归来》、《滚蛋吧!肿瘤君》、《奔跑吧!兄弟》和《何以笙箫默》等大卖影片,其导演你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说过,而大量电影都不再由一家公司单独出品,而是组团合拍,其形式或是大公司小组团,或是小公司群狼上。

总之,当下,各路人马、新旧英雄都卯足劲杀奔电影业武林大会。

面对这种前所未见的炫目奇景,王中军也做出了自己的反应,在2015年下半年收购了两家公司:一家是由华谊旗下艺人李晨、陈赫、冯绍峰、郑恺等人成立,收购价7.56亿元;另一家则是由冯小刚成立的东阳美拉,收购价10.5亿元,而且只买到70%的股权。更有业内人士指出,东阳美拉基本上就是个空壳,资产为负,也没有开展业务。

对于王中军而言,这两次收购也许势在必行,却让人看穿了他内心的虚弱。

可能连他自己也觉得手上可打的牌越来越少,必须赶紧出大招以扭转局面,于是请来了江湖新秀叶宁。

而叶宁来华谊肯定不是为了单纯当一个职业经理人,如果多给点奖金就能解决问题,相信王健林早给了。王健林所不能给的,是让叶宁没有制约地单独掌控一家影业巨头。

摆在王中军面前的问题是,他现在需要叶宁“救驾”,若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就必须让叶宁放手去干,而一旦叶宁“救驾”成功,他还能无所顾忌地信任叶宁吗?

请来叶宁的同时,华谊还进行了另一个大动作——联手腾讯等公司组建“华谊腾讯娱乐”。就在发布叶宁加盟的当天,华谊还发公告称,其与腾讯、云峰基金等斥资5.47亿港元投资的港股上市公司“中国9号健康公司”增发完成,并正式更名为“华谊腾讯娱乐有限公司”,其中华谊国际持股18.17%,为第一大股东,腾讯则位居第二,持股15.68%。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标志着腾讯影业在自主进入电影行业前,选择先与华谊影业联手共进,而阿里影业据信也已经选择先与光线传媒同行。

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业大战,正在徐徐拉开帷幕。

【7】当闲散“艺术家”走进疯狂年代

华谊兄弟是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共同创业的结晶,其中王中军负责战略,王中磊负责执行。如今公司走到了这步田地,似乎不能完全指责王中磊执行不力,目前看来“去电影化”战略本身就有问题。

而除了战略误判外,王中军还有一些其他为人诟病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即不够勤奋、不够务实和不够进取。

王中军的“不够勤奋”是出了名的,华谊兄弟的股东之一马云就曾说“中军有点懒”。所谓“懒”是指他每天要睡10个小时,上班很晚,而且不怎么狠抓部下。

华谊在北京有两个办公地点,其中影业部分在顺义的天竺,其余部分在市区的丰联广场,而据报道王中军一年也去不了这两个地方多少次,他平时都在家办公。对于公司的艺人,他能认识的最多一半,就算公司有影片拍摄也很少去探班。他解释说,“我去探班也就是在外面坐着,等晚上收工了请大伙儿吃个饭。我呆在片场里面,导演反而紧张,本来拍一条就过了,我在得拍三条。”

他对自己的这种粗线条管理颇为自得,“我一年不进电影公司,华谊也不会少拍戏,就这么简单,因为我把这个局布完了。我要是特别勤快,华谊没有现在好。”

而相比之下,他的对手要比他勤奋得多,以他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王健林为例,王健林每天7点20分到办公室,比大多数员工上班都要早,过年最多休息5天,最大的爱好就是工作。王健林出生于1954年,比王中军大六岁,成就更是后者的无数倍,却比后者更努力。

在王健林努力工作的时候,王中军却在发展他的个人爱好,包括绘画和收藏。他有一个私人画室,与冯小刚合用,两个人没事时常在一起作画。他对自己的画作也很有信心,曾对媒体郑重其事地讲,“我的绘画不是打酱油的,请叫我艺术家。”

在收藏方面,他也算是个行家里手,与包括陈逸飞在内的当代艺术品名家过从甚密,对许多艺术品都如数家珍。

说他“不够务实”,是因为华谊兄弟在泛娱乐领域似乎什么都想介入,热爱炒作概念,但却没有把哪一项彻彻底底地做透、做强。在同行之中,院线最强的是万达,发行最强的是光线,拍港片最强的是博纳,互联网平台最强的是乐视,如今华谊连拍电影都不再是最强的了。

对此,一位媒体人这样评论:“华谊变得不像个电影公司、也不像个娱乐公司,而更像是一个还没有长大就显得无比臃肿的集团。”

只要你打开华谊系的企业网站,你就能深切感受到这一点,有那么多事业部的链接,却没有几个是可以打开的。即便有的也已老得不成样子了,资讯还停留在2012、2013年,许多功能都无法使用。

说王中军“不够进取”,是因为他缺乏一种未雨绸缪的习惯,他宁愿无底线地依赖个别导演,也不去广泛发掘新人。

上文提到,为了绑住冯小刚,他不惜豪掷10亿元买一个空壳。而冯小刚已经是一个很老的导演了,而且多次公开表示对拍电影越来越没有热情。在一个电影产业如此蓬勃发展、导演人才辈出的今天,为什么非要去纠缠这样一位老导演呢?

不够勤奋、不够务实和不够进取,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华谊兄弟从一个呼风唤雨的“教父”,慢慢沦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老炮儿”。

而他的竞争对手们正在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朝他的地盘杀将过来,后者没有他那种艺术情怀和审美能力,但他们有蓬勃的欲望和旺盛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停下来安享荣华的打算。

如今王中军56岁了,不年轻了,留给他摆脱危机的时间和机会也不多了。对于他而言,这是一次要么中兴、要么沉沦的关键战役。他能打得赢吗,他做好殊死一战的准备了吗?■

【本文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获得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