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全世界再没出现过1969伍德斯托克式的乌托邦,但如果可以类比的话,只有北京一个叫树村的地方。
▼
你一定听说过北漂一族,他们寄居在北京
吃着最简单的盒饭,住着十平米的地下室
上班坐两个小时公交,下班还干兼职
而在北京曾有过比他们还极端的一群人
他们住在圆明园以北、北五环外的村子里
几乎没有收入,基本靠家里朋友救济生活
当地人称他们为疯子,而他们却自称摇滚乐手
他们来到这里是不想在外面兼职浪费时间
获得完全的自由与纯粹的摇滚乐才是一切
死磕、死磕到底,没日没夜排练
他们只允许自己用音乐养活自己
现在以及未来
而这个地方叫树村,位于北京北郊
海淀区中部,南边是圆明园
东北方向就是迷笛音乐学校
树村为现在的中国摇滚奠定了基础
木马、舌头、痛仰等乐队都是出自那里
但也有人说从来都没有过树村
因为1997年才陆续有乐手来到这
而当时的中国摇滚乐已经死了
▼
从中关村站出发,乘坐706路
一路经过清华大学、圆明园,30分钟
就到了一个站牌上写着“树村”的地方
树村并不是村
这只是人们的习惯性叫法
这里的本地人刚开始靠出去打工
后来发现光收房租就能活的滋润了
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一般是在家听了摇滚乐
热血沸腾,认识到原来音乐才是全部
于是不顾一切离开家乡来到迷笛学校
接着按照喜好与性格自由组合
毕业后便扎根在学校旁边的树村“实习深造”
房租便宜,150一个月
环境优美,排练无干扰
民风淳朴,困难时可以赊账
这可能是树村的“三好”
根据史料记载:“树村乐队演出通常是在一个叫开心乐园的地方,每周六晚上他们都会在那里狂欢,演出挣的钱刚刚够他们打车回村外加喝一顿酒的。如果你问他们是怎么生活过来的,他们会说:不知道,反正到现在还没死。”
▼
当时北京摇滚圈分为“三环内”和“三环外”
本地或者已经取得一定地位的外地乐队就是“三环内”
他们说起“树村那帮人”时总带有一丝鄙夷不屑
因为他们一没技术,二没钱买设备
事实却是这这样的
但是就是在这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下
舌头、盘古、NO、苍蝇等
另类、先锋的音乐才孕育而生
后来树村名气越来越大
从十几个乐手发展到了光乐队就有一百多个
不过那时一人兼职好几支乐队的大有人在
所谓“乐手八百、乐队一千”
这句话看似彰显了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精神
却饱含了乐队发展过程中的无奈和痛楚
——人心不齐,队伍不好带啊
所以,光靠梦想支撑,事情来的快去的也快
音乐、生活、感情,任何的不和
都会导致一支乐队的分崩离析
没有现实的绑架与约束是否就意味着不长久?
而再看看那时候的100多支乐队
现在仍然存在的还有多少呢?
但这恰恰就是树村的独特魅力
它就是无数摇滚作品表达的“自由之地”啊!
▼
关于树村,一些人也为其留下过珍贵的影像
其中有一部无聊、真实到极致的纪录片叫做
《自由的边缘》,其中采访了110个树村乐手
最后一个则是舌头乐队的吴吞
当时他穿着一件卫衣,站在麦地里的小路上
记者问:“对未来有什么想法没有?”
他说:“对未来没有任何想法。”
记者又问:“家里支持吗?”
他说:“家里支持,家里也不支持。”
记者说:“好,行了。”
随后镜头来到了吴吞的身后
并顺着那一条狭窄的小路远投向了
远方的树,以及远方的远方
纪录片《自由的边缘》
▼
故事的最后总要离别
后来,树村拆迁
摇滚乐队散落在霍营、通州等地
有的解散,有的也混出了名
而视频中的无数人现在也都不知去向
包括当年名震滚圈的二表
而当拆迁的挖掘机碰到那些残留的唱片
推翻带有摇滚字迹的墙壁时
曾经贫穷但却热闹的树村
真的只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回忆了
另一部树村纪录片——《后革命的时代》
原创文章,作者:天才小海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