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插图:刘鹏飞
这次的采访地点约在了鼓楼的Zarah咖啡馆,出入的不少人都是DJ圈子的从业者。
DJ Watermelon (aka吴成泽)。问起他为何想到用“西瓜”这一名字,他说这是很早以前在网络论坛的昵称,当时注册论坛的他正抱着半个西瓜啃,顺手就填了“西瓜”,这一昵称一直被他在国内的朋友们熟知,2013年回国后,Watermelon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他的DJ名号。由于父亲是音乐学院的教授,吴成泽自幼便开始学习钢琴演奏技法,但这种并非出于自愿的学习随着时间的推进也最终被放弃。直到若干年后成年的他重新发现了音乐的魅力。
2014年DJ Watermelon与糖蒜广播合作推出的电音节目Touch it,旨在借由这套节目让大众了解DJ所做的工作,普及有关这个行业的基本知识。视频中你可以最直观的看到国内的知名DJ放歌的情景,借此拉近DJ和大众之间的距离。这档节目的初衷是想要更多的回归音乐本身,让DJ抛弃自己固有的音乐风格模式 - 比如你可以看到著名的Techno DJ、灯笼老板Weng Weng播放Hip-Hop音乐。
2015年的136场活动,让DJ Watermelon成为了去年京城曝光率最高的DJ,而就此谈到了健康问题,DJ Watermelon表示的确很累很辛苦。由于他不是标签化的艺人型DJ,所以需要通过这种频繁的露面曝光获得更高的知名度。
回国后你觉得北京的氛围怎么样?
我回国两年多了,对于国内的环境抱着一种诧异的态度,并不是不看好,我很看好。在我2000年左右离开北京的时候,和我现在回国做对比,我没有感觉到任何明显特别大的发展,我觉得跟我走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无非就是换了批玩的东西罢了。
我觉得现在唯一改变的就是器材更好了,场地更多了。我指的没有发展是整个文化氛围。
你觉得中国目前对DJ行业的认知度够么?
整个大环境对于这个行业的认知和理解是很粗浅的。我接过不少的工作,客户只是需要有一个DJ在那里装个样子,他对你在做什么并不了解:我遇到的对这个行业有正确认知的很少,十个里面也就两三个吧;剩下七个都觉得你就是一个放歌的,是一个电工。
去年年底有一个奢侈品旗舰店开业的活,需要我过去放音乐。按理说我觉得那么大牌子,来的人起码水准也得差不多吧,但当我在那放音乐的时候,旁边就有几个人盯着我的设备,那眼神就是一种“你干嘛呢,摊煎饼还是”。真的。
你觉得症结在哪里?
我觉得是因为还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在这个大环境下,很多事情就只能亲历亲为。如果它是一个健全良性的产业链的话,比方说我负责放音乐,那我只负责放音乐这块就好了。我是做海报设计的人,那他就只负责做海报。有专人负责贴海报,有专人负责网络宣传,有专人负责媒体 - 没有一个专业的分工,我觉得症结就在这里。
中国市场的优势在哪里?
我觉得国内唯一的优势就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特别好的文化基础,根基不够稳定,这是优点也是缺点。正因为如此,只要你干得好,在这个什么都没有的大环境下,就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做DJ的收入问题?
做DJ挣的钱肯定是不够的,这是环境问题导致大众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存在偏差。比如同是商演,请一个小有名气的歌手在台上唱三首歌,可能十五分钟恨不得给十万;DJ在台上干两三个小时可能就给两三千,特别两极分化。所以就有DJ跟客户吹牛逼说自己是知名大牌DJ,上过世界排名,客户就信这个,这在我们行业内的人看来很可笑。完全指着做DJ过生活得会活得非常辛苦、非常惨。
做这行的大部分人还是因为自己喜欢,有兴趣。这个行业的环境还不是那么成熟健康,可能一个DJ很辛苦的接一个商业活动,要在那呆一天跟着彩排,最后的出场费可能还没有灯光师高,一点不夸张。
怎么看待中国良莠不齐的DJ教学市场?
我曾经也做过DJ教学,和朋友一起合办过一个体验中心,对于感兴趣的人我们可以告诉你DJ的最基础原理。但来的很多人想做DJ的目的都不一样,不纯的居多。来了以后就会问:我在你们这边学完你们能不能给我介绍个地儿上班,你能不能给我个曲库。对于这种人,我们不是蓝翔技校还包分配,直接就别来了。
那时候的课程安排一共就四节课,一节课一小时,我们主要普及的是概念,让大家知道DJ到底是干嘛的,而不是说直接让你上手练,练完以后就上台,我们为的不是这个。在课上我经常说,如果你想做DJ,最最最基础也是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多听音乐。比如同样一种风格,你听过十张就和只听过一张不一样,听过一千张就和听过一百张不一样。这个是绝对没有捷径的,这不是说我给你个曲库你就能怎么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台上一个DJ能控制下面所有人的情绪,你站那就不行,这是有区别的。
一名好DJ你觉得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就说说常见的在夜店放音乐的Club DJ。我觉得很简单就一个标准 - 舞池就是你的标准:有没有人因为你放的音乐高兴的跳舞。有你就是好DJ,没有就不是好DJ,你不能埋怨下面的人不懂你的音乐,没有人跳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放得不好。
DJ的工作就是选曲,我相信在对的时间放对的音乐给对的人和场地,这是一个DJ该有的最基本的素质和眼力见儿,要先把人带到你的世界跟着你的Groove走,然后再加入些个人的喜好,跟人通过音乐交流。当到达沟通的点时,所有人都是愉快的,台上放的高兴台下跳的高兴,产生一种超越语言限制互相理解的感觉。
但有的DJ就总觉得是下面的人听不懂我放的音乐:我选的音乐太前卫,太时尚了。对于这种人我心里就俩字,傻逼。
就行业本身而言,DJ是一个介于服务与表现自己之间的行业,你不能只考虑表现自己,你不是电子音乐人,自己做现场充分表现自我;DJ是在放音乐制造一个气氛,不是在上面表现自己的个性,我感觉太强调自我个性的人,都不是好DJ。
对DJ行业数字化趋势的看法?
随着科技发展,设备变得便宜又好上手,买台电脑,硬件一插,把歌一放谁都可以是DJ,这个概念没有错,但是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过去做DJ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还有就是精力,有很多需要学习的技术技巧,还要投入大量的练习,一般没个几年是没机会上台的。
科技的进步肯定是好事,它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帮助和提升。不过这还是要看谁用,怎么用。与很多圈子里的前辈都讨论过Sync,他们都说是好事,对他们来说是好事,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我就不用像过去一样用耳朵监听对速,调Pitch,然后再Mix,过去的DJ都很忙的。而现在有了Sync以后,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Mix的细腻度上,还可以同时放更多轨,这对于一个有传统技术素养的老DJ来说是个好事。但对于新DJ来说未必,因为他们直接越过了一个我觉得应该是DJ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用耳朵听。这是一个最最基本的原理,你可以拿Sync对速、对拍帮你节省时间,但不能指望这个帮你混音。要是这样的话,大街上叫谁过来都会,按一下的事儿。而且很多歌不是匀速的,Sync只能受限某种音乐风格使用。
自己有没有在做音乐?
在做一些Remix,我特别喜欢老Disco,但是当时的录制条件和很多歌的制作来自真实的器乐演奏,而且是同期录音,所以并不是很适合当代的舞池和音响设备,放出来听着会觉得很单薄。所以我买老黑胶唱片的原因,也是想把那些老音乐采样成数字音乐,我自己再重新补一层鼓、贝斯,让他的低音部分听起来更现代,这样你听的旋律还是老歌,同时又适合当下的音响设备。或者我把一首歌切碎了,然后重新拼贴成我自己想要的。
这算是一种修补工作,也是为了给自己做一个实用的版本。想象一下,现场DJ放音乐要放很长时间的歌,一首歌放完下一首歌的低频特别弱的话,听起来就会很怪。
有关数字音乐的存储,你都是怎么管理文件的?
我现在用于存储的硬盘就有11块。都是我这么多年下载、购买的MP3,我从2000年初就开始了。我下载不会单下一首歌,我下载都是一整张专辑,然后我会在里面挑出我喜欢的一两首歌,把他们单独ABCD的排列收藏起来。
存储主要注意的就是勤备份、更换硬盘,因为硬盘会老化。
资源过多会对你造成困扰么?
我觉得挺困扰的,因为一直都在下载,又不听,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又会去下载,最后所有的东西都积压在一起,想着找时间整理,打开一看又是好几百GB,太头疼了。删又舍不得,总想着没准里面就有什么好东西。
所以现在我正有意识养成一个习惯:下载完新的音乐我会马上整理,比如按照音乐流派归类,这样下次想找的时候方便一些。
要经常回过头提醒自己,做一件事情的初衷是什么 - 是仅仅为了拥有这些资源还是想做出好的东西,这需要我们反省。
会有DJ考虑受众、根据场合选择音乐;也会有DJ坚持自我,只放自己认为好的 - 你属于哪一种?
我是你说的前一种DJ。但并不意味着我会完全迁就。无论在何种场合,哪怕是商业夜店,我永远都是拒绝点歌的。我会根据我的经验和积累安排合适的音乐,这是我的工作。根据场合选择音乐是一个DJ的基本素质。即便是我放的不好,下面有人提意见了,OK是我做的不好,但即便如此我也不能接受点歌。同理你去饭馆吃饭觉得这菜不好吃,不会说这个厨子你下来我给你炒一个,这是原则问题。
但有些时候适当还换音乐适应下场合气氛,这跟原则没关系。比如台下有一些香港人,那我就会中间插一两首港台老音乐的混音版,台下有西班牙人,我就会放些有拉丁味道的舞曲或者Disco,人家就会很高兴,会知道这个DJ看见我们了在照顾我们的情绪,这比说话还要强。这很有意思,只有老DJ才有这种眼力见儿。
有没有什么经验分享?
你Set超过了三首歌还没有人跳舞,那属于你的时段就废了,场子已经让你放走了。
第一首歌第二首歌可以作为试水,到了第三首歌还不跳舞,对不起这就是你的问题了,要回家好好反省,好好重新练习吧。
活动结束后会做些什么?
就我自己来说,结束了就和前辈、同行、朋友喝酒聊天,累了就回家睡觉。台上再怎么光鲜亮丽,下了台就是普通人,门口来一煎饼回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