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谢希德百年:以“爱”为题 《挚爱·至德——谢希德百年诞辰纪念展》揭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谢希德百年:以“爱”为题 《挚爱·至德——谢希德百年诞辰纪念展》揭幕

“再过五十年,亲身跟谢先生接触过的人也不在了,但是谢先生还在那里。”

文:彭德倩

来源:上观新闻

18日,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谢希德先生百岁诞辰即将到来之际,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与复旦大学联合推出《挚爱·至德——谢希德百年诞辰纪念展》揭幕。

谢希德是新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奠基人,在科学、教育、中外交流、妇女工作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在学生眼中,她“亦师亦母亦友”。而在她年过九十的大弟弟谢希文的追忆中,“那时未来姐夫经常给她写信,我们转交时会逗她让猜是谁的。有时候她有点生气了,我们就赶紧把信给她。”

此次展览中首度公开的多件实物展品,记录着谢先生丰沛的生命,也承载着许多人沉沉的思念。“听鸡啼、早早起”、“五星红旗唤我回国”、“半导体之母”、“旦复旦兮”、“Madam Xie”、“以她之名”的六部分以外,最后一部分:以“爱”为题。爱,何尝不是谢先生求索一生的缘起。

参观者在珍贵资料前驻足。

杨振宁先生手书《一个真的故事》

展览中,一处四页手书复印件前,许多人驻足良久。那是杨振宁先生所写。

事情要从谢希德回国说起。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不久,美国政府宣布,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许返回中国内地。在五星红旗的召唤下,谢希德回国的决心已定。当时她的未婚夫曹天钦亦在英国取得了博士学位,她便筹划着以与未婚夫完婚的理由,先赴英国,从美国脱身,再从英国返回祖国。曲折辗转,1952年5月,谢希德与曹天钦在英国团聚。随后两人乘“广州号”客轮到香港,再经深圳,坐火车到上海。

记录回国行李事务的清单小册子。海沙尔摄

“一到深圳,感觉就是到了家,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毕竟这趟回国路走得不容易。车站里正奏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乐曲,我们的心情不由得欢快、激昂起来……”晚年的谢希德这样回忆道。然而这其中,并不是没有遗憾。

细看杨振宁先生的文字,题为《一个真的故事》,记叙了谢希德父亲的物理贡献,并回忆了令这父女俩终身遗憾的往事:谢希德回国后,种种原因之下,父女二人再未能相见。后来与杨振宁的谈话中,谢希德说道:“我们父女四十年没有见面了,他一定很伤心,我也很伤心,因为我知道他一直特别喜欢我。”

一台不是展品的打字机

展览现场的打字机。彭德倩摄

展览现场,玻璃陈列柜中一件件珍贵展品,却有一样不是展品的展品,没有玻璃柜,却格外醒目。那是一台打字机。旁边的文字说明:面对学生工作,谢希德总是倾其所能亲力亲为。她为学生写推荐信从不让人代笔,并告诫出国求学的学生要早日归来。据统计,在她当校长的几年里,平均三天就要写一封推荐信,每年要送走一百多位学生。而打字机便是谢希德为学生写各类推荐信时使用最多的工具。

当年的打字机已经找不到了,谢先生敲击键盘时的心意,却留在当年学生的心底。

复旦大学教授金晓峰也是其中之一。那时远赴法国同步辐射中心工作的他,收到的谢先生来信,“知道你一切还顺利,法文只好逐步学起来,不必要求太高,只希望不致给生活学习带来太多不便。希望你好好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去学那些腐朽的东西,不要妄自菲薄。”

这份信件的展位边,是他博士论文的修改稿。当时,26岁的金晓峰文章中用了“开创”两个字,先生在这个字的底下划了两横,在上面打了两个问号,左边批注一句“太高了一点吧,自己应该谦虚一点。”隔了几行,右边又添一句:“如果真的是开创性的,让别人去说。”“我能想象先生当时批阅的时候,可能不放心,想这小子不一定领会,才专门补上的,”金晓峰说。如今在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的他,同样把这份严谨严格传承到自己的教学中。

金晓峰看着谢先生当年的字句。彭德倩摄

“我知道谢先生生前办理了志愿捐献遗体的手续,我和我的师兄已经做了决定,在这一点上我们会跟谢先生保持一致。”他笑着说,“先生从来没有当着我的面表扬过我,也许未来再次见到她的时候,是不是有可能表扬一次。”

部分展品。均海沙尔摄
参观者驻足细看。海沙尔摄

“但是谢先生还在那里”

“她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热爱美。”复旦大学校党委书记焦扬说,“我记得谢校长西装领口,总有一领丝巾,或是一缕漂亮的衬衫飘带,这种优雅,这些亲切,现在大家想起来,依然恍如昨日。”

展览最后一单元“爱”,沉浸式的多媒体影像空间里,一幕幕飞逝的老照片,带领观众走进谢希德的日常生活。这里有谢希德儿时最早的照片、她和母亲的通信、她和丈夫曹天钦的结婚照、也有她珍藏的最后一张全家福。其中,1949年由曹天钦寄给谢希德的五张明信片——正面是两个天真无邪相亲相爱的男孩女孩,背面是曹天钦亲笔书写的叮咛絮语。

展览最后一单元“爱”,沉浸式的多媒体影像空间前面,摆放着谢先生与家人的点点滴滴。彭德倩摄

“……1966年我得癌症的时候心里想,开刀还是开吧,能再让我活十年,就满意了,可是没想到吧,到现在活了20几年。我没有更多的雄心壮志,现在身体觉得不错,所以一方面想,还是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另外一方面,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所以我做了个十年规划……”珍贵的资料将谢先生的心声传递给更多青年。视频最后,是她晚年弹奏《欢乐颂》的影像,流水般的音符,让熟悉先生的亲朋故人晚辈闻声而来。

物理系85届的学士丁磊,曾是谢希德半导体课题组的学生。他忘不了,自己念研究生时,偶尔贪玩晚上打牌,上课迟到了,谢校长说,“年轻人要知道人生是不会有第二次的,人生不是吃喝玩乐,要想想,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他说,“后来我想想,人生的价值就是创造,所有的都是过程。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谢先生,谢先生赋能给我们,赋能给这个社会,赋能给学术。再过五十年,亲身跟谢先生接触过的人也不在了,但是谢先生还在那里。”

【链接】

本次展览于3月22日面向公众正式开放,观展需提前预约。

预约二维码:

展览地址:解放日报社(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816号)

来源:上观新闻

原标题:谢希德百年:以“爱”为题 《挚爱·至德——谢希德百年诞辰纪念展》揭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谢希德百年:以“爱”为题 《挚爱·至德——谢希德百年诞辰纪念展》揭幕

“再过五十年,亲身跟谢先生接触过的人也不在了,但是谢先生还在那里。”

文:彭德倩

来源:上观新闻

18日,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谢希德先生百岁诞辰即将到来之际,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与复旦大学联合推出《挚爱·至德——谢希德百年诞辰纪念展》揭幕。

谢希德是新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奠基人,在科学、教育、中外交流、妇女工作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在学生眼中,她“亦师亦母亦友”。而在她年过九十的大弟弟谢希文的追忆中,“那时未来姐夫经常给她写信,我们转交时会逗她让猜是谁的。有时候她有点生气了,我们就赶紧把信给她。”

此次展览中首度公开的多件实物展品,记录着谢先生丰沛的生命,也承载着许多人沉沉的思念。“听鸡啼、早早起”、“五星红旗唤我回国”、“半导体之母”、“旦复旦兮”、“Madam Xie”、“以她之名”的六部分以外,最后一部分:以“爱”为题。爱,何尝不是谢先生求索一生的缘起。

参观者在珍贵资料前驻足。

杨振宁先生手书《一个真的故事》

展览中,一处四页手书复印件前,许多人驻足良久。那是杨振宁先生所写。

事情要从谢希德回国说起。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不久,美国政府宣布,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许返回中国内地。在五星红旗的召唤下,谢希德回国的决心已定。当时她的未婚夫曹天钦亦在英国取得了博士学位,她便筹划着以与未婚夫完婚的理由,先赴英国,从美国脱身,再从英国返回祖国。曲折辗转,1952年5月,谢希德与曹天钦在英国团聚。随后两人乘“广州号”客轮到香港,再经深圳,坐火车到上海。

记录回国行李事务的清单小册子。海沙尔摄

“一到深圳,感觉就是到了家,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毕竟这趟回国路走得不容易。车站里正奏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乐曲,我们的心情不由得欢快、激昂起来……”晚年的谢希德这样回忆道。然而这其中,并不是没有遗憾。

细看杨振宁先生的文字,题为《一个真的故事》,记叙了谢希德父亲的物理贡献,并回忆了令这父女俩终身遗憾的往事:谢希德回国后,种种原因之下,父女二人再未能相见。后来与杨振宁的谈话中,谢希德说道:“我们父女四十年没有见面了,他一定很伤心,我也很伤心,因为我知道他一直特别喜欢我。”

一台不是展品的打字机

展览现场的打字机。彭德倩摄

展览现场,玻璃陈列柜中一件件珍贵展品,却有一样不是展品的展品,没有玻璃柜,却格外醒目。那是一台打字机。旁边的文字说明:面对学生工作,谢希德总是倾其所能亲力亲为。她为学生写推荐信从不让人代笔,并告诫出国求学的学生要早日归来。据统计,在她当校长的几年里,平均三天就要写一封推荐信,每年要送走一百多位学生。而打字机便是谢希德为学生写各类推荐信时使用最多的工具。

当年的打字机已经找不到了,谢先生敲击键盘时的心意,却留在当年学生的心底。

复旦大学教授金晓峰也是其中之一。那时远赴法国同步辐射中心工作的他,收到的谢先生来信,“知道你一切还顺利,法文只好逐步学起来,不必要求太高,只希望不致给生活学习带来太多不便。希望你好好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去学那些腐朽的东西,不要妄自菲薄。”

这份信件的展位边,是他博士论文的修改稿。当时,26岁的金晓峰文章中用了“开创”两个字,先生在这个字的底下划了两横,在上面打了两个问号,左边批注一句“太高了一点吧,自己应该谦虚一点。”隔了几行,右边又添一句:“如果真的是开创性的,让别人去说。”“我能想象先生当时批阅的时候,可能不放心,想这小子不一定领会,才专门补上的,”金晓峰说。如今在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的他,同样把这份严谨严格传承到自己的教学中。

金晓峰看着谢先生当年的字句。彭德倩摄

“我知道谢先生生前办理了志愿捐献遗体的手续,我和我的师兄已经做了决定,在这一点上我们会跟谢先生保持一致。”他笑着说,“先生从来没有当着我的面表扬过我,也许未来再次见到她的时候,是不是有可能表扬一次。”

部分展品。均海沙尔摄
参观者驻足细看。海沙尔摄

“但是谢先生还在那里”

“她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热爱美。”复旦大学校党委书记焦扬说,“我记得谢校长西装领口,总有一领丝巾,或是一缕漂亮的衬衫飘带,这种优雅,这些亲切,现在大家想起来,依然恍如昨日。”

展览最后一单元“爱”,沉浸式的多媒体影像空间里,一幕幕飞逝的老照片,带领观众走进谢希德的日常生活。这里有谢希德儿时最早的照片、她和母亲的通信、她和丈夫曹天钦的结婚照、也有她珍藏的最后一张全家福。其中,1949年由曹天钦寄给谢希德的五张明信片——正面是两个天真无邪相亲相爱的男孩女孩,背面是曹天钦亲笔书写的叮咛絮语。

展览最后一单元“爱”,沉浸式的多媒体影像空间前面,摆放着谢先生与家人的点点滴滴。彭德倩摄

“……1966年我得癌症的时候心里想,开刀还是开吧,能再让我活十年,就满意了,可是没想到吧,到现在活了20几年。我没有更多的雄心壮志,现在身体觉得不错,所以一方面想,还是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另外一方面,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所以我做了个十年规划……”珍贵的资料将谢先生的心声传递给更多青年。视频最后,是她晚年弹奏《欢乐颂》的影像,流水般的音符,让熟悉先生的亲朋故人晚辈闻声而来。

物理系85届的学士丁磊,曾是谢希德半导体课题组的学生。他忘不了,自己念研究生时,偶尔贪玩晚上打牌,上课迟到了,谢校长说,“年轻人要知道人生是不会有第二次的,人生不是吃喝玩乐,要想想,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他说,“后来我想想,人生的价值就是创造,所有的都是过程。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谢先生,谢先生赋能给我们,赋能给这个社会,赋能给学术。再过五十年,亲身跟谢先生接触过的人也不在了,但是谢先生还在那里。”

【链接】

本次展览于3月22日面向公众正式开放,观展需提前预约。

预约二维码:

展览地址:解放日报社(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816号)

来源:上观新闻

原标题:谢希德百年:以“爱”为题 《挚爱·至德——谢希德百年诞辰纪念展》揭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