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应该有恨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应该有恨吗?

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听过睚眦必报这个成语,可能会觉得成语是贬义词,是在说一个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但是如果你了解了成语背后的故事,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叫一句好。

作者:梁兴扬

爱恨情仇,酸甜苦辣,这就是人生。

如果一个人没有恨过爱过,那么真的不算一个完整的人,没有恨就没有爱,没有奸邪就没有圣贤,万事万物是相对的,生而为人,无爱无恨,行尸走肉尔。

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听过睚眦必报这个成语,可能会觉得成语是贬义词,是在说一个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但是如果你了解了成语背后的故事,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叫一句好。

范睢是魏国人,史书上说他因为高雅不群就被怀疑通齐卖魏,魏国的国相就找人绑起他,拿板子打他。史书上说折胁摺齿雎详死,打的他肋骨和牙齿都打断了,这个并不是我们想的打屁股,而是拿板子在往死里打他,直到他装死。

哪怕都觉得他死了,对方还不放过他,让人拿席子给他卷起来放厕所里面,让如厕的人对着他撒尿,当时厕所外面有人看守,他求那个人帮他,之后那个看门人冒着被宰相处罚的风险,帮他逃脱了。如此大恩如何不能报?如此大仇,又如何不能报?更何况范睢被怀疑里通外国的原因是他卓尔不群,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力太好,又太干净,你这样不同流合污的人,我们就算要整死你,面对这种人,你会不恨吗?

(秦昭王五跪得范睢。就是秦王跪着求范睢赐教国策)

而睚眦必报的前一句是一饭之恩必偿,因为小时候看了这个故事,我一直觉得,会感恩的人肯定是睚眦必报的人,而睚眦必报的人未必会感恩。

佛教一直宣称不要恨人,要感怀你的伤害你的人,这个很美好,但是当然也有点不现实。

现代科学表明,我们人类之中,的确有一部分人,是天生不会被感化的,比如北京白云观的居士续道人和崇羽居士,科学家管他们叫反社会人格者。

西藏曾经的历史,就是证明了,会爱人的人都去信佛了,相信爱可以感怀坏人,结果是让反社会人格者统治一切。

(领主的儿子为了玩乐把多扎瓦当作活靶,用枪打断了他的左臂。多扎瓦残废后,被领主赶了出来,带着断了的干枯手臂到处讨饭。)

我庆幸我信奉的是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孔子也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我们道教徒每天都要念的早晚课里面也有却邪卫真,只有仇恨丑恶,人才会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而不是只知道宽容的动物!

跟丑恶做斗争,也是行善,如果一个人信仰了道教,整天谈无为而没有一点憎恨,见到丑恶现象不去抗争,见到恶人不去惩罚,还谈什么追寻大道呢?还谈什么却邪卫真呢?

解放前的西藏,僧人和土司肆意奴役杀害农奴,农奴觉得不能恨人,这辈子受苦,下辈子享福?这样的人生过的有什么意思了?

作为道教徒,我个人认为,我们既然有缘入道,就要坦坦荡荡、自在无碍,不仅仅要弘扬善,更要惩罚恶,只有扬善没有惩恶,会让善不扬、恶嚣张。

没有憎恨的事物,就没有热爱的事物,没有黑夜就没有白天。

没有爱,我们会失去很多,没有恨,我们会失去一切!

恨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很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把我们变成所恨之人的模样。

不要让仇恨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也不要对丑恶置之不理,对善善,对恶不善,乃是大善。

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爱恨,扬善止恶,只有扬善没有止恶,注定让我们任人宰割。

做真实的自我,不为爱所累,不为恨所困,坦然自在,通融无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应该有恨吗?

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听过睚眦必报这个成语,可能会觉得成语是贬义词,是在说一个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但是如果你了解了成语背后的故事,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叫一句好。

作者:梁兴扬

爱恨情仇,酸甜苦辣,这就是人生。

如果一个人没有恨过爱过,那么真的不算一个完整的人,没有恨就没有爱,没有奸邪就没有圣贤,万事万物是相对的,生而为人,无爱无恨,行尸走肉尔。

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听过睚眦必报这个成语,可能会觉得成语是贬义词,是在说一个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但是如果你了解了成语背后的故事,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叫一句好。

范睢是魏国人,史书上说他因为高雅不群就被怀疑通齐卖魏,魏国的国相就找人绑起他,拿板子打他。史书上说折胁摺齿雎详死,打的他肋骨和牙齿都打断了,这个并不是我们想的打屁股,而是拿板子在往死里打他,直到他装死。

哪怕都觉得他死了,对方还不放过他,让人拿席子给他卷起来放厕所里面,让如厕的人对着他撒尿,当时厕所外面有人看守,他求那个人帮他,之后那个看门人冒着被宰相处罚的风险,帮他逃脱了。如此大恩如何不能报?如此大仇,又如何不能报?更何况范睢被怀疑里通外国的原因是他卓尔不群,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力太好,又太干净,你这样不同流合污的人,我们就算要整死你,面对这种人,你会不恨吗?

(秦昭王五跪得范睢。就是秦王跪着求范睢赐教国策)

而睚眦必报的前一句是一饭之恩必偿,因为小时候看了这个故事,我一直觉得,会感恩的人肯定是睚眦必报的人,而睚眦必报的人未必会感恩。

佛教一直宣称不要恨人,要感怀你的伤害你的人,这个很美好,但是当然也有点不现实。

现代科学表明,我们人类之中,的确有一部分人,是天生不会被感化的,比如北京白云观的居士续道人和崇羽居士,科学家管他们叫反社会人格者。

西藏曾经的历史,就是证明了,会爱人的人都去信佛了,相信爱可以感怀坏人,结果是让反社会人格者统治一切。

(领主的儿子为了玩乐把多扎瓦当作活靶,用枪打断了他的左臂。多扎瓦残废后,被领主赶了出来,带着断了的干枯手臂到处讨饭。)

我庆幸我信奉的是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孔子也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我们道教徒每天都要念的早晚课里面也有却邪卫真,只有仇恨丑恶,人才会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而不是只知道宽容的动物!

跟丑恶做斗争,也是行善,如果一个人信仰了道教,整天谈无为而没有一点憎恨,见到丑恶现象不去抗争,见到恶人不去惩罚,还谈什么追寻大道呢?还谈什么却邪卫真呢?

解放前的西藏,僧人和土司肆意奴役杀害农奴,农奴觉得不能恨人,这辈子受苦,下辈子享福?这样的人生过的有什么意思了?

作为道教徒,我个人认为,我们既然有缘入道,就要坦坦荡荡、自在无碍,不仅仅要弘扬善,更要惩罚恶,只有扬善没有惩恶,会让善不扬、恶嚣张。

没有憎恨的事物,就没有热爱的事物,没有黑夜就没有白天。

没有爱,我们会失去很多,没有恨,我们会失去一切!

恨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很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把我们变成所恨之人的模样。

不要让仇恨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也不要对丑恶置之不理,对善善,对恶不善,乃是大善。

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爱恨,扬善止恶,只有扬善没有止恶,注定让我们任人宰割。

做真实的自我,不为爱所累,不为恨所困,坦然自在,通融无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