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还在为每个月超支的生活费担心吗?还在为没钱买‘爱疯’着急吗?还在为没钱没法‘说走就走’失落吗?别发愁,看这里,无抵押贷款,金额500到5000元,六个月内还清,绝无压力。”
据《东方今报》报道,像这种略带煽情又充满鼓动性的校园借贷“小情书”,时不时会从各个大学生的QQ群里跳出来,然后留下一串联系电话和QQ号码。
不久前,河南郑州某学院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无力偿还几十万元的校园网络贷款而最终跳楼自杀,把校园“网贷”再次推到舆论风口浪尖。
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的网络贷款从2014年开始了“跑马圈地”,一是单纯的P2P贷款平台,比如名校贷、我来贷等;二是学生分期购物网站,如趣分期等;三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业务。业内估计,目前整个高校市场各类贷款潜力不可小觑。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发现,网络小额贷款这一方式在大学生中已经十分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网络借贷平台满足日常消费需求,如购买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
形形色色的贷款广告不仅侵占了大学的公告栏,还贴到了宿舍楼一楼的窗户旁、入口处,甚至如厕之时都举目可见。上网搜索“大学生贷款”,“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等多条吸引人的信息瞬间扑面而来。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的近5万大学生,并撰写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占一半。
但据媒体调查,不少大学生都有使用校园贷进行分期消费的经历,仅某一家校园网贷平台的申请人数就已超过75万人。
网贷平台为了占据市场,还发展学生成为其“代理商”,在校园内进行地推。
在北京某大学就读并一直任学院学生会干部的学生王安(化名)向《北京青年报》表示,去年他成了互联网金融公司借贷宝的校园代理,加入“二维码”推销大军,该公司要求用户下载APP后,还需填入姓名、手机、身份证号,如用户选择绑定银行卡的话每单可提成40元,如不绑卡而选择留下照片的话,每单提成30元,而做成一笔借贷单子的提成,在装机之外再另算。这些收入是可以日结的,他身边有同学最高一天挣了5000元。
这些大学生用户中,大多数没有固定收入和偿债能力,而部分网贷平台对此审核风控并不严,有些技术不过关的公司,甚至不需要视频网签,也没有人脸识别技术,不是本人借款都能通过,很容易导致审核问题,以至于学生个人信息被冒用。
实际上,大学生贷款一直是一个被追捧的市场,但也因大学生普遍存在冲动消费且无固定收入来源,存在较大风险,此前也曾被监管部门叫停。
2004年9月,金诚信和广东发展银行联名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此后,工行、建行、招行、中信实业银行陆续跟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一时间火爆起来。
但到2009年,银监会发文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此后,包括招行、兴业等多家银行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其他银行则也纷纷抬高了大学生信用卡办理门槛。
除了风险把控不严外,一些网贷平台宣称的低利息,经财务专家分析,实则年化利息往往高达20%以上,低息只是利用一些隐蔽手段,糊弄外行。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在一家“最低月息0.99%”的网贷平台上,通过还款计算器进行核算,结果显示,借10000元每月本息为932.33元,期限为12期,月利息为0.99%,该计算器同时显示出每月的还款计划表。
但财务专家对照此表分析,其实这并不是标准的等额本息还款,等额本息还款每月还的本金是逐渐减少的,但这个表里是相等的,也就是说,每月的利息都是按照10000元本金来算的。以此计算,这项贷款的实际年息超过20%,每月的利率是1.77%,远远超过宣称的0.99%。
而且,通过该平台借10000元,分12期还款,平台要扣除2000元的咨询费,如果不逾期,这2000元最后是能够返回用户账户的,但财务专家指出,这2000元,对贷款的年利率特别大,相当于是没有花这2000元,却一直在承担着2000元的利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