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业界风云汇
“共享单车和充电宝们是缺钱缺疯了么?!”
“应该是杀疯了,共享经济行业全都杀疯了!”
面对共享单车和充电宝频频涨价的行为,用户们的情绪越来越激动。
进入三月以来,涨价消息一波接着一波。表现到数字上则愈发离谱,从1元时代跨到5元时代还不够,极端个例里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收费甚至冲到了10元/小时。
这么说吧,骑共享单车的成本已经超过公交地铁,多用几次共享充电宝的钱,用户足以买一只充电宝。
涨价至此,在一片声讨中,这已经不是吃相难看的问题,而是共享经济的生意还想不想继续做下去。
事出反常,必有蹊跷。
当我们尝试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最近几波涨价就会发现,用户是骂是夸或许根本就不是决策的核心依据。
因为,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从来就没指望靠C端用户为公司续命,作为资本手中的杠杆业务,他们存在的价值在于撬动更大的利益。本质上做的不是C端用户的生意,以前不是,未来也不会。
与此同时,行业正悄然酝酿着巨变。3月10日,据彭博报道,哈啰出行在美秘密递交IPO申请;3月12日,怪兽充电向SEC提交招股文件,冲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上市募资,资本等待良久的最佳离场机会将至。而资本出走之后,盈利能力不尽人意的企业大概率上难以为继。鉴于此,涨价莫非是要在临行之前再割最后一次韭菜?
做不下去的生意
作为吸引了无数创业涌入的风口,当然不能排除有一些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企业初心就是想把这桩生意做好。但时至今日,这种天真的想法应该早已随着市场的洗牌而消散。
无论那些倒下的烈士,还是现存的幸运儿,他们的经历在那都在反复验证着一个道理: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做不下去。
先看共享充电宝。
怪兽充电招股书的披露,正式揭开了共享充电宝行业经营情况的神秘面纱。招股书显示,怪兽充电目前的营收主要来自共享单车括移动设备充电、充电宝销售以及其他。看似稳稳当当三条腿走路,而实际上后两项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用户充电付费在整体营收占比高达96.5%。
这也基本与业界的判断相符,艾瑞咨询此前发布的报告指出,租赁业务约占到共享充电宝整体交易规模的97.2%。
当然,互联网行业不乏仅凭一项王牌业务就得以长续的企业,比如微博的广告收入占比达90%,搜狗的搜索及搜索相关营收占比在90%以上。而共享充电宝被判了死刑,原因在于其充电业务“钱”途无亮。
营收结构单一不可怕,赖以为生的业务没有盼头才致命。
随着手机厂商近年来集中在充电方面做文章,快充技术的天花板一提再提,且充电器体积更加便携。按充电时长计费的共享充电宝,愈发显得与时代趋势背道而驰。“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共享充电宝的结局已被预告。
再看共享单车。
客观地讲,根据目前情况判断,共享单车的盈利能力尚且不如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充电宝相比,共享单车业务的资产投入、运营模式都要更重,面对运维人员工资、车辆损耗等成本压力,共享单车却拿不出更好的盈利方案。
所以2018年摩拜单车才会在9个月之内亏损了45.5亿元。不过,有人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现在单车收费更高,业务更多,盈利能力应该比2018年提高了。现实情况如何其实不难判断,纵观行业,且不说盈利,哪家共享单车有底气告知天下公司已收支平衡?
2019年高调宣传旗下业务已在三分之一的城市实现盈利的哈啰出行,一度给业界造成了盈利在望的“假象”,可当年年底哈啰出行就把所有单车资产抵押给蚂蚁金服,换来5亿借款。并且,当时的抵押协议显示,除了这5亿之外,哈啰出行还有此前的18亿借款未归还给蚂蚁金服。
综上,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压根只是两个未能跑通商业模式的创业项目。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二者比其他共享经济项目存活的时间更久一些。但不是所有虫子都能变成蝴蝶,存活至今并不意味着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可以被归为一桩独立的生意。
资本、资本、还是资本
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有别。从公司发展的角度看过去难以为继的项目,在资本的眼中就可能变成了求之不得的好生意。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项目,从生到死都与资本纠缠不清。
回到那个充满“生机”的年代,共享经济风口正盛,每天都有新生企业登上舞台。五颜六色的单车,各种以“电”组名的充电宝齐刷刷亮相。自家产品想欲抢占C位,除了烧钱还是烧钱,资本的助推因此成了品牌出街的必要条件。
融资大战、烧钱大战打个不停,资本撒钱撒得不亦乐乎。共享单车赛道累计涌进数百亿热钱,共享充电宝行业两周就能拿到数十亿融资。速度与激情之下,资本加注的动力可已总结为一句话——这桩生意有赚头。
根据前文所述,赚头肯定不是体现在公司业务的盈利。而是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业务为杠杆,撬动更大的利益。
一是撬动流量。流量为王的数字世界,企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创造价值的流量入口。尤其对于平台型互联网公司来说,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这样不赚钱但是能贡献流量的业务是允许存在的。惯于高频带低频的美团,收购亏损惨重的摩拜单车,重启共享充电宝业务,都是循此逻辑。
二是撬动真金白银。所有觉得共享经济有赚头的人,根本不会惦记用户骑车、充电的区区几块钱。他们但凡抓住一些资本击鼓传花游戏中产生的效益,可能就抵得上用户骑一辈子车支付的总和。
例如,谈起共享单车行业真正的赢家,大家必然会提到两个人,一个是胡玮炜,另一个是朱啸虎。前者在摩拜单车卖给美团时,被传套现15亿。后者把手中ofo股份卖给阿里,业界估算30亿美元收进口袋。
而在不久的将来,除了胡玮炜和朱啸虎,共享经济的造富名单可能还会再多上几人。因为,一波共享经济企业已经走在了IPO的路上。
3月10日,据彭博报道,哈啰出行在美秘密递交IPO申请;3月12日,怪兽充电向SEC提交招股文件,冲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在此之前,小电科技则已于2020年6月浙商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在创业板挂牌上市。
若把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业务视作杠杆,企业的上市无疑会创造一次绝佳的离场机会。
眼下,还没上市成功,就已经有人开始为争取更多变现筹码而诉诸法庭。3月22日,怪兽充电的两位天使投资人在纽约南区联邦法院提起针对怪兽充电上市项目券商高盛和花旗的诉讼。起诉原因是怪兽充电CEO蔡光渊曾承诺给两人3%的公司股权,却始终未执行。
成也资本,败也资本。若资本事了拂衣去,盈利能力堪忧的企业何以为继?上市即终局,借用业内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我套现后哪管洪水滔天”。
涨价吹响退场前奏
如果涨价能加速终结这场早该消散的风潮,对于卷入其中的广大用户来说,涨价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3月24日,央视《第一时间》点名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以“共享服务价格到底多任性”为题,对近期的涨价现象进行了报道。央视指出,广西南宁地区共享充电宝的使用价格已增长数倍,共享自行车、共享电单车也呈现不同程度的涨价。
“涨价随意,定价更随意”,最先感知到这些小动作的肯定是要为之付费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关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涨价的内容,“用不起”、“割韭菜”、“自己买不香吗”等言论高频出现。
当骑共享单车的成本超过公交、地铁,当共享充电宝用一天的钱足以买一只新的充电宝,相信多数用户都会同意上述用户的看法。
涨价将成为劝退用户的直接原因,由此,企业将面临To be or Not to be的灵魂拷问。
如果继续涨价,用户加速逃离,C端市场打下的份额优势将不复存在,企业的存在价值将因此削弱。
市面现存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企业,其用户基数虽然庞大,但同质化的产品,以及天然受到线下场景的限制,用户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几乎等于0。即便怪兽充电累计注册用户超2.19亿,街电累计用户超3亿也无济于事,定价超过心理预期,用户会毫不留恋地挥手再见。
如果停止涨价,等待企业的是外患内忧同时来袭。外部,上市的公司面临资本出逃的风险,没上市的公司则要继续在资本寒冬中煎熬。而定价方面向用户的妥协,则是主动切断了内部最大的创收途径。
殊途同归,无论作何选择,结局都不容乐观。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行业玩家更倾向于收割最后一波韭菜。所以,这波反常的涨价,将成为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在C端退场的前奏,也是资本游戏走向终结的信号。
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这样的疯狂,我们应该喜闻乐见才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