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曹钰
3月31日,重庆市商务委召开重庆自贸试验区成立四周年新闻发布会。据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释放出的巨大“磁吸效应”,已集聚了全市超1/4的进出口企业,贡献了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吸引了超全市40%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自贸区高质量发展结硕果
据市商务委主任张智奎介绍,重庆自贸试验区运行四周年,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成果:自贸试验区集聚了全市超1/4的进出口企业,贡献了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吸引了超全市40%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截至今年3月,区内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从48.5%提升至60.2%。2020年,区内规上工业企业营业利润77.36亿元,同比增长554.9%;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营业利润69亿元,同比增长15.7%,高出全市9.3个百分点。
此外,消费品质不断提升,商贸行业更加繁荣。2020年,区内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5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27%;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6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37%。
据介绍,重庆自贸试验区始终聚焦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开放通道优势开展差异化探索,依托中欧班列(渝新欧),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实现批量化运用,截至2021年2月底,累计签发铁路提单81笔,融资金额约2200万欧元;重庆自贸试验区制定的国际货运代理铁路联运作业规范等3项标准已于去年获批为国家标准;2020年6月,铁路提单背书转让效力得到司法审判实践支持,开创国际贸易史先河。
自贸区扎实推进改革试点任务落地,截至去年底,重庆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全部落实,复制推广全国改革试点经验和案例216项;持续培育制度创新成果,四年来培育创新成果79项,铁路提单信用证融资结算等6项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
此外,加大压力测试提升开放水平。向国家上报60余项赋权建议,相继获批全国第四个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过境144小时免签证、启运港退税、跨境电商B2B出口、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QDLP等试点政策,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
川渝自贸试验区将开展协同发展
接下来,重庆自贸试验区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推进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二是着力构建制度型开放体系,三是加快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
会上,市商务委副主任付嘉康介绍道,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明确跨省域自贸试验区的协同开放,是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建设协同开放示范区已纳入川渝共同编制的12个规划方案和向上争取的35项重大事项重点推进。
据悉,川渝多部门多层次多维度地合作纵深推进,其中,商务部门就建设示范区有关事宜召开了7次工作推进会,签订了1个工作方案,形成了3张事项清单,规划了50余项合作事项。两地自贸试验区法院签署了《川渝自贸区司法合作共建协议》。两地投资、金融、贸易等自贸试验区专项工作推进部门签署的合作协议,也突出了协同开放的内容。
付嘉康表示,川渝两地自贸试验区要进一步发展,要加大金融、科技、数字经济、人才、医疗等重点领域开放,扩大港口、机场口岸开放。立足川渝现有发展阶段,深化货物、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吸引要素集聚、培育发展新动能。
此外,自贸试验区还将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开放,推动货物贸易准入标准衔接,探索建立“公平竞争”规则。
另一方面,还将主动适应全球产业链重塑和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在持续推进制造业开放的同时,围绕科技服务、租赁和商业服务、教育、金融、卫生和社会工作、电力电信等重点领域,分类放宽准入限制、促进消除行政壁垒、完善监管体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