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又见奈良》导演鹏飞:我想这样陪着我的人物一起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又见奈良》导演鹏飞:我想这样陪着我的人物一起走

我想用电影的方式去圆她们的梦。

《又见奈良》剧照。由左至右依次为小泽、一雄和陈奶奶。

一个不为众人熟悉的二战遗孤话题,一段无果的跨国“寻亲”旅程,电影《又见奈良》里包含了太多沉重、宏大和催泪的东西,但导演鹏飞另辟蹊径,从另外一个角度挖掘出了这个故事里更多温馨、轻快和明亮的一面。

举重若轻,是鹏飞从《米花之味》开始逐渐奠定起来的个人导演风格,到了这一部里他对这种风格的驾驭愈加轻车熟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导演,鹏飞的从影之路始于一个很不错的机遇。2008年,还在法国学电影的鹏飞有机会与蔡明亮合作,担任《脸》的助理导演以及《郊游》的编剧和助理导演。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导演风格。其首部导演作品《地下香》聚焦在北京生活的“蚁族”,获第72届威尼斯影展“威尼斯日”最佳影片;第二部作品《米花之味》再度入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竞赛单元,同时也获得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国新生代单元最受欢迎影片”,从此逐渐在国内受到更多关注。

《又见奈良》是他的第三部作品,并且吸引到贾樟柯和河濑直美分别作为中方和日方的监制。河濑直美是日本知名导演,其作品曾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她同时也是奈良国际电影节的创办人。根据奈良电影节的传统,凡获奖者都有机会与河濑直美合作拍一部电影。《米花之味》入围奈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奖,但那一年获者有四位,并且所有人需要在一周之内写好一个故事大纲,供电影节选择与谁进行合作。最终,鹏飞用一个中国老奶奶去奈良寻亲的故事打动了河濑直美。

故事讲述年近八十的陈奶奶(吴彦姝饰)只身奔赴奈良,寻找二战时期收养的日本遗孤丽华。但丽华已经失联很久,陈奶奶在遗孤二代小泽(英泽饰)和退休警察一雄(国村隼)的帮助下,以丽华的来信为线索,一路在奈良追踪找寻。但陈奶奶并不是唯一一个在找寻的人,小泽作为遗孤二代一直在不停找寻自己的身份认同,而孤身一身生活的退休警察一雄也在找寻人生中新的意义。

《又见奈良》剧组合影

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和故事本身一样,始于一趟找寻的旅程。鹏飞亲赴奈良生活8个月,一个个去探访仍然生活在那里的日本遗孤。当年被遗弃的婴孩如今都垂垂老矣,他们对曾生活多年的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仍然保留着许多我们熟悉的生活方式。这些细节一一被放入电影中,令故事与现实产生一种奇妙的互文。

在鹏飞的镜头中,陈奶奶是一个坚强而幽默的中国母亲。当影片随着她的视角逐渐深入日本社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带来的不是沟通障碍,而是喜感和亲切。例如,陈奶奶在肉食店以模仿动物形象和叫声的方式跟店员交流,在寺庙里用图画的方式打破跟一雄并坐时的尴尬沉默;当寻亲三人组在一个二代遗孤家里做客时,主人拉开架势开唱《智取威虎山》,看似乱入实则无比真实的东北口音,以及在日本村庄里突兀出现在某家房顶的特色独具的天线大锅,等等。

这部电影用轻松的方式化沉重的历史于无形,代之以贴近地面的平凡日常,反而更能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在某些常见的故事模式下通常会出现的情绪大起大落的情节点,影片的处理也是冷静而克制的。例如,在寻亲的旅程快接近终点的时候,丽华去世的消息已然被小泽和一雄知晓,出于善意对陈奶奶进行了隐瞒;而陈奶奶已经知晓所有真相,但正如很多中国坚强而隐忍的中国母亲在巨大的悲伤面前选择不放任泛滥的情绪一样,她亦不动声色向另外两个人“隐瞒”了有关于自己内心风暴的真相。相互隐瞒可能会对彼此造成伤害的真相,反而是更贴近亚洲人的情感处理方式。

影片最后一个场景和长镜头意味悠长。三人在夜色浓郁的街头遭遇一个祭礼仪式,鼓点声声,人群热闹,但氛围落寞,无需任何语言对白做出交代,人们知道那就是这段旅程的终点了。伴随着咚咚的鼓声渐远,他们从祭礼离开,转入不知名的街巷,此时一边是邓丽君渐近的歌声,一边是丽华的画外音在读信,一边是步履不停三人。尽管结局令人怅然若失,但电影通过镜头传递的仍然是生活仍在继续、人生永不放弃的强音。

人物排成一队,不停地走,一个平视的长镜头一直跟随,这是鹏飞很喜欢用的一种表现人物状态的方式,在他的上一部作品《米花之味》中也有使用。他告诉界面文娱,这里的启发来自于他深受影响的导演蔡明亮。“他的镜头很长,很有生活的细节。比如说李康生抽烟,那么就让观众陪着他把烟抽完,然后感受他的情感。我也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跟着人物一起走。”

《又见奈良》海报。

界面文娱对话鹏飞:

界面文娱:对于大众来说,这个题材相对冷门,你最初是怎么想到要拍这么一个电影?想表达什么?

鹏飞:一开始知道要拍一个中日合拍的影片时,我就想我一定要拍一部反战的影片。所以我就在寻找这些战争遗留下来的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有一天就想到遗孤这个群体。之前我知道这个群体存在,但并不是特别了解。后来我做了大量的研究,几乎把关于他们的书、影视作品、采访、视频资料什么的都看了一遍,最终中国养母的这种大爱的精神非常打动我。

有一个记者采访了好多养母,他都会在最后的时候问她们一个问题:你的愿望是什么?这些养母绝大多数都是说我想去日本看看我的孩子,至少看看我孩子的故乡。就是这样。 所以我就想用电影的方式圆她们的梦。

界面文娱:我觉得电影里这个寻亲的团队的搭配特别好,奶奶、小泽和退休的警察一雄,你在设计这些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时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要组建这么一个团队?

鹏飞:首先小泽这个角色是“二代遗孤”,就是他的父母是一代是在中国出生的,或者是说在三四岁两三岁的时候留在中国。这些二代遗孤都是中日混血,中日建交之后,他们慢慢就都回日本去了。

我接触到很多这样的二代遗孤,一代遗孤很少,因为他们年纪都大了,有些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我就想陈奶奶到日本之后一定是先去找一个中国人,一定是得找到跟这件事有关系的人,然后才能去寻找她的女儿。那就设计了小泽这样一个角色,同时也能表达这些人在日本的一个生活状态。

一雄这个角色其实更多的是从剧情上面来考虑,觉得有个警察好像更加顺一点,他可以去查一些信息或者对剧情产生更多的影响,所以就选择了一个退休的老警察。同时他也是代表着经过日本黄金时代之后的这些人老了之后的状态。就像那本书《孤独死》里写的一样,他们在日本经济腾飞的时代疯狂工作,当时日本政府也承诺给他们有丰厚的养老金等等,但实际上后来就没有。所以,他们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跟家人疏远,老了之后就孑然一身。

所以这不光是一个寻找遗孤的故事,还是在讲家庭。其实包括小泽在内,我觉得他们在现在的日本社会里边也是有点失落的一代,或者是身处比较边缘的角落。对他们而言,总是有一个隐形的另一边在寻找,但是一直在影片中没有出现。

无论是陈奶奶的养女丽华,还是小泽的亲戚和一雄嫁到远方的女儿,这些人都没有出现。这个就很有意思。我在想,其实所有的人都是在寻找一个根本不可能找到的一个已经消失的目标。

由小泽、一雄和奶奶组成的三人寻亲小队。

界面文娱:对,我之前还在疑惑为什么丽华始终没有出现,连声音也没有。

鹏飞:因为我不太想让大家感觉这就是个寻人的公路片,也不想让这个故事聚焦于遗孤长什么样。我更想通过这件事情看到三个人各自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一路上怎么打破彼此之间情感的隔阂。

界面文娱:你在影片中拍的三个人走路的场景很有意思,类似的场景在《米花之味》中也有,就是镜头一直跟着人物走,走过不同的地方。所以你是对这种陪着人物走路的设计特别偏爱吗?还是说这样可以提升电影呈现效果?

鹏飞:我倒没有考虑过要提升效果,我只是挺喜欢的,我觉得好好看。而且我觉得我不是看着他们走,而是陪着他们走,观众也陪着他们一起走。

其实这个也是我从蔡明亮导演那里受到的启发。他的镜头也是非常的长,很生活的细节。比如说李康生抽烟,那就让观众陪着他把烟抽完,然后感受他的情感。所以我也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跟着人物一起走。

一开始其实有两个方案。当时摄影指导说我们把机器架在这里,然后看他们远远的走渐渐消失那种。但我还是喜欢让机器动起来跟着他们走,这样旅行就好像一直没有完。

界面文娱:这个故事的题材其实是比较宏大而沉重的,但你是以一种比较轻快、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而且人物的情感也很克制,为什么会这样处理?

鹏飞:我第一部影片很沉重,《地下香》里的人物都没有什么表情,走来走去。我自己看着就觉得好沉重,从第二部《米花之味》开始我就想改变这种风格。当时我在云南生活了一年,我就把那边真实的颜色以及人的真实的状态表现出来。

其实我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样,等我拍完了我自己再看就觉得这个挺轻松的,虽然是沉重的话题,但我看完没有压力,感觉还挺美的。然后再思考影片讲一个什么故事,这是我所喜欢的方式。我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观众,我自己喜欢、看着过瘾了才敢拿给观众看。到《又见奈良》我就延续了这种方式。我不喜欢煽情,也不喜欢苦大仇深。

界面文娱:当时有没有跟演员探讨过这样不煽情的表演方式?

鹏飞:有一场戏是陈奶奶得知丽华打工的时候被“欺负”,她会觉得这个事情对于母亲来讲打击太大,说我觉得流眼泪好像是一种情感自然而然。所以在第一条的时候她就哭了,哭得还很凶。但是我就说老师咱们先休息一下,眼泪收一收,让眼睛恢复到别是红的,然后咱们再来一个不哭的,收一点。

就是奶奶以自己的真情表演一次,然后就我想要的方式再表演一次,最后整体看哪种效果更好。放到整个影片里面,我觉得奶奶是很坚强的一个奶奶,而且我希望把她塑造成一个乐观的人,那个时候如果眼泪下来的话我会觉得这个“气”可能被破坏了。情绪要慢慢堆加起来,不要这么快破掉它。

界面文娱:我还注意到影片中非常明显的一些有趣的细节,在很多场戏里人与人进行交流的时候,您对语言台词的运用是比较少的,设置了一个聋哑人(永濑正敏饰),还让奶奶跟肉食店店员用学动物叫的方式交流。

聋哑人角色在片中跟人交流的方式是用笔写在纸上。

鹏飞:我觉得那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首先,奶奶就是真实的语言不通,所以她不想说话;第二个,其实对我不太喜欢用对白,能不用当然就不用。但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地方必须得用白去交代一些事情。所以我觉得对白已经很多了,就想设计一些没有对白的地方。有对白的地方尽量让对白有含义,比如说奶奶一着急开始说俄语了,因为在东北的这些老人普遍都会讲一点日文或讲俄文。

我很珍惜这些没有对白的时刻,聋哑人那个角色也是一样。我一开始在剧本里写的信息挺多的,我就跟永濑正敏说你可以把这些信息写出来。事实证明他做足了功课。他带了三天的耳机,朋友联系也不回电话,只发短信。后来我们见面之后,他就跟我写,说做一个聋哑人常常写的是这些东西,(剧本里那些)太复杂了,他写不了,只能把重点写出来,比如说“10年没见了”,或者是“鉴定失败”。他就不会写那个女孩到底怎么样了、为什么失败了。其实我觉得这样传达信息更有意义,达到了另外一种效果。

界面文娱:我还注意到影片中有一些中日两国文化符号的出现,例如在寺庙里撞钟、京剧《智取威虎山》、邓丽君的歌,等等。这些元素出现在你的电影里产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效果,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交流。所以您当时在选择这些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鹏飞:都是生活中来的,因为我接触的都是遗孤,他们身上有日本的感觉,但中国的感觉更多,比如说他们家里边会放中国结、景泰蓝之类的摆件。他们会在榻榻米上啪啪啪包饺子,酸菜猪肉的还挺好吃。每周六日上语课,但他们其实也不记得什么,去那的原因就是为了下了课之后大家扭秧歌。一到逢年过节,他们就社区里边就开始给邻居表演节目,宣传中国文化、包饺子、唱京剧什么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深山里边找了一个遗孤,她应该年纪比较大了,也没有去上日语课。我就问她,您平时干什么?你平时下完班之后休闲是什么?她就从大衣柜上拿了个二胡下来,说这是我的休闲。我说你能不能拉给我听听?她就拉给我听了。她拉得特别难听,但是拉完之后一抬头满头大汗,你也不知道那是眼泪还是汗水。她就非常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当中。我当时特别感动。

她是遗孤,她丈夫不是。他们夫妻俩唱《智取威虎山》的那段我用在了电影里。但其实他们的表演里也有一点像日本能剧,有点中日混合,例如一开始开门的那动作,开了门俩人一鞠躬,开口唱一个中国的戏曲,这让我特别震惊。我觉得那场戏又伤感、又亲切,很有很多层次的情感在里面。

影片结尾的祭礼场景。

界面文娱:影片的结尾是一个日本祭礼的场景。这个仪式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以及,为什么奶奶、小泽和一雄三个人最后出现在那个场景里,然后又一起走入夜色中的街头?

鹏飞:那个仪式就是祝福安康,没有特别的意思,只不过我把它放在电影里的话就会产生一种越来越走向日本的感觉。他们最初是来找一个中国人,但最后就迷失在了非常传统日式的一个祭礼里边。可能他们会忽然意识到,其实目标本身可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在旅程当中各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当时结尾在剪辑的时候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河濑直美导演喜欢的,但我没有用。她建议我把丽华拍了,事实上我也拍了。一个女生,跟丽华年纪差不多,有一个特写,有一个回眸看着她走远。就像是奶奶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看到了跟自己女儿相像的人,穿着日本的服装参加日本的祭礼,完全融入到日本的社会了。但奶奶走了,没有上前去认,这是一种放开。

这样其实会让观众舒服一点,跟河濑导演讨论了很多次,她也觉得那样更感动。但是我更喜欢迷失在里面的感觉,要是像那样的话就太煽情太直白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又见奈良》导演鹏飞:我想这样陪着我的人物一起走

我想用电影的方式去圆她们的梦。

《又见奈良》剧照。由左至右依次为小泽、一雄和陈奶奶。

一个不为众人熟悉的二战遗孤话题,一段无果的跨国“寻亲”旅程,电影《又见奈良》里包含了太多沉重、宏大和催泪的东西,但导演鹏飞另辟蹊径,从另外一个角度挖掘出了这个故事里更多温馨、轻快和明亮的一面。

举重若轻,是鹏飞从《米花之味》开始逐渐奠定起来的个人导演风格,到了这一部里他对这种风格的驾驭愈加轻车熟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导演,鹏飞的从影之路始于一个很不错的机遇。2008年,还在法国学电影的鹏飞有机会与蔡明亮合作,担任《脸》的助理导演以及《郊游》的编剧和助理导演。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导演风格。其首部导演作品《地下香》聚焦在北京生活的“蚁族”,获第72届威尼斯影展“威尼斯日”最佳影片;第二部作品《米花之味》再度入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竞赛单元,同时也获得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国新生代单元最受欢迎影片”,从此逐渐在国内受到更多关注。

《又见奈良》是他的第三部作品,并且吸引到贾樟柯和河濑直美分别作为中方和日方的监制。河濑直美是日本知名导演,其作品曾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她同时也是奈良国际电影节的创办人。根据奈良电影节的传统,凡获奖者都有机会与河濑直美合作拍一部电影。《米花之味》入围奈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奖,但那一年获者有四位,并且所有人需要在一周之内写好一个故事大纲,供电影节选择与谁进行合作。最终,鹏飞用一个中国老奶奶去奈良寻亲的故事打动了河濑直美。

故事讲述年近八十的陈奶奶(吴彦姝饰)只身奔赴奈良,寻找二战时期收养的日本遗孤丽华。但丽华已经失联很久,陈奶奶在遗孤二代小泽(英泽饰)和退休警察一雄(国村隼)的帮助下,以丽华的来信为线索,一路在奈良追踪找寻。但陈奶奶并不是唯一一个在找寻的人,小泽作为遗孤二代一直在不停找寻自己的身份认同,而孤身一身生活的退休警察一雄也在找寻人生中新的意义。

《又见奈良》剧组合影

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和故事本身一样,始于一趟找寻的旅程。鹏飞亲赴奈良生活8个月,一个个去探访仍然生活在那里的日本遗孤。当年被遗弃的婴孩如今都垂垂老矣,他们对曾生活多年的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仍然保留着许多我们熟悉的生活方式。这些细节一一被放入电影中,令故事与现实产生一种奇妙的互文。

在鹏飞的镜头中,陈奶奶是一个坚强而幽默的中国母亲。当影片随着她的视角逐渐深入日本社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带来的不是沟通障碍,而是喜感和亲切。例如,陈奶奶在肉食店以模仿动物形象和叫声的方式跟店员交流,在寺庙里用图画的方式打破跟一雄并坐时的尴尬沉默;当寻亲三人组在一个二代遗孤家里做客时,主人拉开架势开唱《智取威虎山》,看似乱入实则无比真实的东北口音,以及在日本村庄里突兀出现在某家房顶的特色独具的天线大锅,等等。

这部电影用轻松的方式化沉重的历史于无形,代之以贴近地面的平凡日常,反而更能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在某些常见的故事模式下通常会出现的情绪大起大落的情节点,影片的处理也是冷静而克制的。例如,在寻亲的旅程快接近终点的时候,丽华去世的消息已然被小泽和一雄知晓,出于善意对陈奶奶进行了隐瞒;而陈奶奶已经知晓所有真相,但正如很多中国坚强而隐忍的中国母亲在巨大的悲伤面前选择不放任泛滥的情绪一样,她亦不动声色向另外两个人“隐瞒”了有关于自己内心风暴的真相。相互隐瞒可能会对彼此造成伤害的真相,反而是更贴近亚洲人的情感处理方式。

影片最后一个场景和长镜头意味悠长。三人在夜色浓郁的街头遭遇一个祭礼仪式,鼓点声声,人群热闹,但氛围落寞,无需任何语言对白做出交代,人们知道那就是这段旅程的终点了。伴随着咚咚的鼓声渐远,他们从祭礼离开,转入不知名的街巷,此时一边是邓丽君渐近的歌声,一边是丽华的画外音在读信,一边是步履不停三人。尽管结局令人怅然若失,但电影通过镜头传递的仍然是生活仍在继续、人生永不放弃的强音。

人物排成一队,不停地走,一个平视的长镜头一直跟随,这是鹏飞很喜欢用的一种表现人物状态的方式,在他的上一部作品《米花之味》中也有使用。他告诉界面文娱,这里的启发来自于他深受影响的导演蔡明亮。“他的镜头很长,很有生活的细节。比如说李康生抽烟,那么就让观众陪着他把烟抽完,然后感受他的情感。我也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跟着人物一起走。”

《又见奈良》海报。

界面文娱对话鹏飞:

界面文娱:对于大众来说,这个题材相对冷门,你最初是怎么想到要拍这么一个电影?想表达什么?

鹏飞:一开始知道要拍一个中日合拍的影片时,我就想我一定要拍一部反战的影片。所以我就在寻找这些战争遗留下来的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有一天就想到遗孤这个群体。之前我知道这个群体存在,但并不是特别了解。后来我做了大量的研究,几乎把关于他们的书、影视作品、采访、视频资料什么的都看了一遍,最终中国养母的这种大爱的精神非常打动我。

有一个记者采访了好多养母,他都会在最后的时候问她们一个问题:你的愿望是什么?这些养母绝大多数都是说我想去日本看看我的孩子,至少看看我孩子的故乡。就是这样。 所以我就想用电影的方式圆她们的梦。

界面文娱:我觉得电影里这个寻亲的团队的搭配特别好,奶奶、小泽和退休的警察一雄,你在设计这些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时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要组建这么一个团队?

鹏飞:首先小泽这个角色是“二代遗孤”,就是他的父母是一代是在中国出生的,或者是说在三四岁两三岁的时候留在中国。这些二代遗孤都是中日混血,中日建交之后,他们慢慢就都回日本去了。

我接触到很多这样的二代遗孤,一代遗孤很少,因为他们年纪都大了,有些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我就想陈奶奶到日本之后一定是先去找一个中国人,一定是得找到跟这件事有关系的人,然后才能去寻找她的女儿。那就设计了小泽这样一个角色,同时也能表达这些人在日本的一个生活状态。

一雄这个角色其实更多的是从剧情上面来考虑,觉得有个警察好像更加顺一点,他可以去查一些信息或者对剧情产生更多的影响,所以就选择了一个退休的老警察。同时他也是代表着经过日本黄金时代之后的这些人老了之后的状态。就像那本书《孤独死》里写的一样,他们在日本经济腾飞的时代疯狂工作,当时日本政府也承诺给他们有丰厚的养老金等等,但实际上后来就没有。所以,他们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跟家人疏远,老了之后就孑然一身。

所以这不光是一个寻找遗孤的故事,还是在讲家庭。其实包括小泽在内,我觉得他们在现在的日本社会里边也是有点失落的一代,或者是身处比较边缘的角落。对他们而言,总是有一个隐形的另一边在寻找,但是一直在影片中没有出现。

无论是陈奶奶的养女丽华,还是小泽的亲戚和一雄嫁到远方的女儿,这些人都没有出现。这个就很有意思。我在想,其实所有的人都是在寻找一个根本不可能找到的一个已经消失的目标。

由小泽、一雄和奶奶组成的三人寻亲小队。

界面文娱:对,我之前还在疑惑为什么丽华始终没有出现,连声音也没有。

鹏飞:因为我不太想让大家感觉这就是个寻人的公路片,也不想让这个故事聚焦于遗孤长什么样。我更想通过这件事情看到三个人各自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一路上怎么打破彼此之间情感的隔阂。

界面文娱:你在影片中拍的三个人走路的场景很有意思,类似的场景在《米花之味》中也有,就是镜头一直跟着人物走,走过不同的地方。所以你是对这种陪着人物走路的设计特别偏爱吗?还是说这样可以提升电影呈现效果?

鹏飞:我倒没有考虑过要提升效果,我只是挺喜欢的,我觉得好好看。而且我觉得我不是看着他们走,而是陪着他们走,观众也陪着他们一起走。

其实这个也是我从蔡明亮导演那里受到的启发。他的镜头也是非常的长,很生活的细节。比如说李康生抽烟,那就让观众陪着他把烟抽完,然后感受他的情感。所以我也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跟着人物一起走。

一开始其实有两个方案。当时摄影指导说我们把机器架在这里,然后看他们远远的走渐渐消失那种。但我还是喜欢让机器动起来跟着他们走,这样旅行就好像一直没有完。

界面文娱:这个故事的题材其实是比较宏大而沉重的,但你是以一种比较轻快、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而且人物的情感也很克制,为什么会这样处理?

鹏飞:我第一部影片很沉重,《地下香》里的人物都没有什么表情,走来走去。我自己看着就觉得好沉重,从第二部《米花之味》开始我就想改变这种风格。当时我在云南生活了一年,我就把那边真实的颜色以及人的真实的状态表现出来。

其实我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样,等我拍完了我自己再看就觉得这个挺轻松的,虽然是沉重的话题,但我看完没有压力,感觉还挺美的。然后再思考影片讲一个什么故事,这是我所喜欢的方式。我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观众,我自己喜欢、看着过瘾了才敢拿给观众看。到《又见奈良》我就延续了这种方式。我不喜欢煽情,也不喜欢苦大仇深。

界面文娱:当时有没有跟演员探讨过这样不煽情的表演方式?

鹏飞:有一场戏是陈奶奶得知丽华打工的时候被“欺负”,她会觉得这个事情对于母亲来讲打击太大,说我觉得流眼泪好像是一种情感自然而然。所以在第一条的时候她就哭了,哭得还很凶。但是我就说老师咱们先休息一下,眼泪收一收,让眼睛恢复到别是红的,然后咱们再来一个不哭的,收一点。

就是奶奶以自己的真情表演一次,然后就我想要的方式再表演一次,最后整体看哪种效果更好。放到整个影片里面,我觉得奶奶是很坚强的一个奶奶,而且我希望把她塑造成一个乐观的人,那个时候如果眼泪下来的话我会觉得这个“气”可能被破坏了。情绪要慢慢堆加起来,不要这么快破掉它。

界面文娱:我还注意到影片中非常明显的一些有趣的细节,在很多场戏里人与人进行交流的时候,您对语言台词的运用是比较少的,设置了一个聋哑人(永濑正敏饰),还让奶奶跟肉食店店员用学动物叫的方式交流。

聋哑人角色在片中跟人交流的方式是用笔写在纸上。

鹏飞:我觉得那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首先,奶奶就是真实的语言不通,所以她不想说话;第二个,其实对我不太喜欢用对白,能不用当然就不用。但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地方必须得用白去交代一些事情。所以我觉得对白已经很多了,就想设计一些没有对白的地方。有对白的地方尽量让对白有含义,比如说奶奶一着急开始说俄语了,因为在东北的这些老人普遍都会讲一点日文或讲俄文。

我很珍惜这些没有对白的时刻,聋哑人那个角色也是一样。我一开始在剧本里写的信息挺多的,我就跟永濑正敏说你可以把这些信息写出来。事实证明他做足了功课。他带了三天的耳机,朋友联系也不回电话,只发短信。后来我们见面之后,他就跟我写,说做一个聋哑人常常写的是这些东西,(剧本里那些)太复杂了,他写不了,只能把重点写出来,比如说“10年没见了”,或者是“鉴定失败”。他就不会写那个女孩到底怎么样了、为什么失败了。其实我觉得这样传达信息更有意义,达到了另外一种效果。

界面文娱:我还注意到影片中有一些中日两国文化符号的出现,例如在寺庙里撞钟、京剧《智取威虎山》、邓丽君的歌,等等。这些元素出现在你的电影里产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效果,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交流。所以您当时在选择这些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鹏飞:都是生活中来的,因为我接触的都是遗孤,他们身上有日本的感觉,但中国的感觉更多,比如说他们家里边会放中国结、景泰蓝之类的摆件。他们会在榻榻米上啪啪啪包饺子,酸菜猪肉的还挺好吃。每周六日上语课,但他们其实也不记得什么,去那的原因就是为了下了课之后大家扭秧歌。一到逢年过节,他们就社区里边就开始给邻居表演节目,宣传中国文化、包饺子、唱京剧什么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深山里边找了一个遗孤,她应该年纪比较大了,也没有去上日语课。我就问她,您平时干什么?你平时下完班之后休闲是什么?她就从大衣柜上拿了个二胡下来,说这是我的休闲。我说你能不能拉给我听听?她就拉给我听了。她拉得特别难听,但是拉完之后一抬头满头大汗,你也不知道那是眼泪还是汗水。她就非常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当中。我当时特别感动。

她是遗孤,她丈夫不是。他们夫妻俩唱《智取威虎山》的那段我用在了电影里。但其实他们的表演里也有一点像日本能剧,有点中日混合,例如一开始开门的那动作,开了门俩人一鞠躬,开口唱一个中国的戏曲,这让我特别震惊。我觉得那场戏又伤感、又亲切,很有很多层次的情感在里面。

影片结尾的祭礼场景。

界面文娱:影片的结尾是一个日本祭礼的场景。这个仪式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以及,为什么奶奶、小泽和一雄三个人最后出现在那个场景里,然后又一起走入夜色中的街头?

鹏飞:那个仪式就是祝福安康,没有特别的意思,只不过我把它放在电影里的话就会产生一种越来越走向日本的感觉。他们最初是来找一个中国人,但最后就迷失在了非常传统日式的一个祭礼里边。可能他们会忽然意识到,其实目标本身可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在旅程当中各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当时结尾在剪辑的时候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河濑直美导演喜欢的,但我没有用。她建议我把丽华拍了,事实上我也拍了。一个女生,跟丽华年纪差不多,有一个特写,有一个回眸看着她走远。就像是奶奶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看到了跟自己女儿相像的人,穿着日本的服装参加日本的祭礼,完全融入到日本的社会了。但奶奶走了,没有上前去认,这是一种放开。

这样其实会让观众舒服一点,跟河濑导演讨论了很多次,她也觉得那样更感动。但是我更喜欢迷失在里面的感觉,要是像那样的话就太煽情太直白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