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纶中学其实并非陈经纶先生所建,学校从一开始也并非如此命名。追溯其历史,它的创办人是一个日本人。”
在大多数人眼里,良好的教育场所可能远离闹市,清静幽闭,这样才有利于读书深造,滋养心灵。然而在北京市朝阳区最繁华的商业街,却有着朝阳区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从建校至今90多年,始终身居闹市,却不染纤尘。
△ 陈经伦中学校门
陈经纶中学其实并非陈经纶先生所建,学校从一开始也并非如此命名。追溯其历史,它的创办人是一个日本人。
以名字命名的建筑或者场所,大多为纪念其建造者或者出资者,但是,陈经纶中学却不完全如此。陈经纶中学并非陈经纶先生所建,学校从一开始也并非如此命名。追溯其历史,我们要从陈经纶中学的创办人清水安三说起。
清水安三1891年生于日本滋贺县一个普通家庭,中学时期受洗成为一名基督教徒,大学时期,清水安三因为了解到鉴真和尚的事迹,而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7年,清水安三受日本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派遣,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沈阳。不久,便在沈阳小西门外开设了一所名叫儿童馆的小学,学生分别来自中国、朝鲜、日本。
△ 清水安三先生
1919年,清水安三被教会派遣到北京,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华北地区出现旱情,到1920年旱情加剧,最终引起华北五省特大灾荒,整个华北地区饿殍遍地。
清水安三号召人们出资赈灾,并在朝阳门外建起灾童收容所。他每天赶着马车挨个村寻找,把濒临死亡边缘的农民孩子集中起来收养,到麦子收期再让他们回家。
△ 朝阳门夜景
如今的朝阳门外已经是相当繁华的地段,但在那时,朝阳门外是个特别贫穷的地方,导致到了晚上会出现年轻女子做性交易的现象,这使清水安三感到十分震惊,他想到了办工读学校,这样女生就可以在学校里既能工作赚钱也能学习,并且避免了贞操买卖。
1921年,崇贞学园(最初叫“崇贞工读女学校”)建成,专门招收贫苦人家的女孩子,学校以“学而事人”为办学宗旨,坚持“老实、宜强”的校风,特别强调女权,强调男女平等。
△ 崇贞学园宿舍
到了1935年,崇贞学园已经发展成为有六年制小学部和三年制初中部的学校,但此时中日关系却越来越紧张。由于崇贞学园是一所贫民学校,经费依然主要来自募捐和自筹。
南京大屠杀发生后,由于日本政府和媒体的刻意掩饰,日本普通民众对大屠杀的情形并不了解。清水安三为学园筹款来到美国夏威夷,在那里特别撰文向当地日侨讲述真相。这篇文章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日本驻夏威夷领事馆指控他侮辱日本军队。清水安三回击道:“我喜欢北京,更爱中国人,纵然骂我是混蛋,我也还是要完成我的使命。好人多的是,混蛋有一两个也无妨。”
△ 清水安三先生雕像
1945年因日本战败,崇贞学园收归中方。1946年清水安三也离开了中国。但是战争抹杀不掉清水安三的办学成果,在北京办学期间,崇贞学园共招收学生千人以上,毕业者500多人,其中赴日本留学4人,至东京各技术学校者数十人。
△ 草创之际的崇贞学园
回到日本的清水安三依然对崇贞学园念念不忘,并立志继续办学,此后,他在东京都町田市附近的一片开满樱花的山丘上创办了樱美林学园。
△ 日本樱美林大学
1949年,崇贞学园正式被移交给北京市教育局成为公立学校,并更名为北京女四中。1976年,北京女四中更名为朝阳中学。1991年,香港企业家陈经纶捐赠给朝阳中学2000万人民币翻新旧校园,同时学校被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 陈经伦中学教学楼
虽然学校几易其名,当初的“学而事人”办学宗旨从未改变。而清水安三先生本人就是“学而事人”的践行者,他把自己的学识、精力全部贡献给了教育,并特别强调“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要以培养自发、能动、有创造性和判断力的人才为目标。教师微笑着去教,学生微笑着去学,不要损坏到学生的天分,这才是教育”。
△ 陈经伦中学校园一角
1988年,97岁高龄的清水先生与世长辞,但他制定的教学方针,他的育人精神,已融入樱美林传统。如今,在校史上一脉相承的樱美林学园和陈经纶中学已结为姊妹校,在陈经伦中学的校园里,耸立着两块清水先生题字碑:“学而事人”、“学长补短”,表达了人们对清水安三先生的怀念。
△清水先生题字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