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网红时代文化新地标 | 小调青山披锦绣,天蒙旅游演绎“沂蒙山新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网红时代文化新地标 | 小调青山披锦绣,天蒙旅游演绎“沂蒙山新调”

开业至今,天蒙旅游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累计营业收入突破3.5亿元,成为临沂地区接待游客最多、收入最高的景区,成为了临沂景区的领军者。

文 | 韩宜珈

“沂蒙山上好风光,风吹草低见牛羊,高粱红来豆花香”,一曲沂蒙山小调,不仅唱出了沂蒙山清水秀的独特景色,更是将沂蒙山的灵气与底蕴唱进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在华夏大地,红色文旅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是依托红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资源,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不断地展示着爱国主义的动人足迹和国家兴盛的奋斗历程。

沂蒙是全国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孕育并诞生了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齐名的沂蒙精神。“沂蒙”因中国革命战争而产生,也因中国革命战争而名扬天下。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沂蒙老区建立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到现在,曾经的革命老区,如今也在新时代文旅的助力下,不断发挥着厚重的历史感染力。

其中,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作为山东省国资委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基于“好客山东”和“亲情沂蒙”省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背景,依托“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沂蒙山绿色生态资源,综合运用“旅游+”的开发理念,通过培育经典、创造精品、传承基因、融合发展,全面构建新时代“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大沂蒙山旅游目的地。

开业至今,天蒙旅游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累计营业收入突破3.5亿元,成为临沂地区接待游客最多、收入最高的景区,成为了临沂景区的领军者;在去哪儿网上有4.8分的高分评价,成为了费县经典排名第一的热门,在美团、携程各大网站上也名列前茅。

新文旅格局下,点亮红色基因,天蒙景区正在以全新的活力,绽放沂蒙老区的靓丽色彩。

传承沂蒙精神,熠熠生辉的红色文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红色旅游”成为两会热词,成为新时期文旅工作的重点,在疫情之中成长和升级的文化旅游业也已抽出新芽,向新的高度进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的关注度持续提升。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遴选推出“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的通知,并将报送线路的筛选和调整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旅游重点工作。红色旅游将成为全国两会关注的重点。

树立红色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IP建设工程和产业项目建设,打造红色优势资源产业集群,构建城市地域标识,推动红色文创与旅游业在资源、业态等方面深度融合是摆在所有红色景区面前的课题,天蒙旅游区以全新的文旅项目与红色资源、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了现象级的红色文旅地。

天蒙旅游区项目是一处集山地生态旅游、运动休闲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区。这里不仅是红色革命老区,是著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还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和东夷民族的核心生活集聚区。

项目先后被评选为2013年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省服务业重点项目、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不仅如此,天蒙旅游区先后有2个项目分别入选了2019年省国资委省属企业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推进项目和2019年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并成功申报了2019年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2020年荣获临沂市市长质量奖和天蒙山索道荣获全国客运索道标准化一级5S等级称号。

自然与文化相映成趣,山灵毓秀的文旅杰作

如果说井冈山是党的奋斗之地,那么沂蒙山对红色文化来说,则具备更浓的文化气息。

这里有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驻地旧址,著名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同时也有《大众日报》战时印刷所旧址。创刊于1939年的《大众日报》,是中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它忠实记录了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是党和山东人民革命和建设史诗的一部分。创刊至今已有77周年,驻地多次发生变化,最初创刊于1939年1月1日沂水县王庄,之后经历了多次驻地搬迁。各个时期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曾为大众日报题词。

在抗大一分校历史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军事学校,也是延安时期我们党创办的最有影响的学校。抗大一分校敌后办学总共7年,有6年时间(1940年1月到1945年10月)是在沂蒙山区,其中较长时间是在费县境内活动,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在沂蒙山区,对姑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称谓,叫做“识字班”。这一称谓与其它的风俗土语一样,深深地根植于沂蒙山区这片土地上。在这里,没有人不知道“识字班”就是姑娘的意思。六十多年过去了,沂蒙乡亲对女青年的称谓仍然没有改变,识字班们为家乡又谱写了一首首新的诗篇。蒙山沂水好风光,最美还是沂蒙姑娘,她们已经走上了新的历史舞台,正在演奏出一曲曲新的乐章。

沂蒙有的不仅是厚重的红色文化,其本身的自然之美,也在历史上闻名遐迩。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后,李白、杜甫携手翩然而来,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千古诗句,李白更是为兰陵美酒佳肴而吸引,乐不思蜀,以至醉卧兰陵“不知何处是他乡”,醉出一段极致。

立足于沂蒙山灵动的山景,天蒙旅游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运作和专业化运营”,陆续建设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世界第一人行悬索桥、360°全景索道、江北第一文化栈道、望海楼、玉皇宫、塔山玻璃观景平台、葫芦崖瀑布等核心景点。

红色旅游不仅是革命精神的实践之旅,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观念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合,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是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文旅新格局下,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也以全力引领我省全域旅游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成为沂蒙红色文化带上最闪亮的那颗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网红时代文化新地标 | 小调青山披锦绣,天蒙旅游演绎“沂蒙山新调”

开业至今,天蒙旅游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累计营业收入突破3.5亿元,成为临沂地区接待游客最多、收入最高的景区,成为了临沂景区的领军者。

文 | 韩宜珈

“沂蒙山上好风光,风吹草低见牛羊,高粱红来豆花香”,一曲沂蒙山小调,不仅唱出了沂蒙山清水秀的独特景色,更是将沂蒙山的灵气与底蕴唱进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在华夏大地,红色文旅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是依托红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资源,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不断地展示着爱国主义的动人足迹和国家兴盛的奋斗历程。

沂蒙是全国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孕育并诞生了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齐名的沂蒙精神。“沂蒙”因中国革命战争而产生,也因中国革命战争而名扬天下。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沂蒙老区建立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到现在,曾经的革命老区,如今也在新时代文旅的助力下,不断发挥着厚重的历史感染力。

其中,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作为山东省国资委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基于“好客山东”和“亲情沂蒙”省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背景,依托“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沂蒙山绿色生态资源,综合运用“旅游+”的开发理念,通过培育经典、创造精品、传承基因、融合发展,全面构建新时代“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大沂蒙山旅游目的地。

开业至今,天蒙旅游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累计营业收入突破3.5亿元,成为临沂地区接待游客最多、收入最高的景区,成为了临沂景区的领军者;在去哪儿网上有4.8分的高分评价,成为了费县经典排名第一的热门,在美团、携程各大网站上也名列前茅。

新文旅格局下,点亮红色基因,天蒙景区正在以全新的活力,绽放沂蒙老区的靓丽色彩。

传承沂蒙精神,熠熠生辉的红色文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红色旅游”成为两会热词,成为新时期文旅工作的重点,在疫情之中成长和升级的文化旅游业也已抽出新芽,向新的高度进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的关注度持续提升。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遴选推出“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的通知,并将报送线路的筛选和调整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旅游重点工作。红色旅游将成为全国两会关注的重点。

树立红色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IP建设工程和产业项目建设,打造红色优势资源产业集群,构建城市地域标识,推动红色文创与旅游业在资源、业态等方面深度融合是摆在所有红色景区面前的课题,天蒙旅游区以全新的文旅项目与红色资源、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了现象级的红色文旅地。

天蒙旅游区项目是一处集山地生态旅游、运动休闲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区。这里不仅是红色革命老区,是著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还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和东夷民族的核心生活集聚区。

项目先后被评选为2013年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省服务业重点项目、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不仅如此,天蒙旅游区先后有2个项目分别入选了2019年省国资委省属企业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推进项目和2019年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并成功申报了2019年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2020年荣获临沂市市长质量奖和天蒙山索道荣获全国客运索道标准化一级5S等级称号。

自然与文化相映成趣,山灵毓秀的文旅杰作

如果说井冈山是党的奋斗之地,那么沂蒙山对红色文化来说,则具备更浓的文化气息。

这里有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驻地旧址,著名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同时也有《大众日报》战时印刷所旧址。创刊于1939年的《大众日报》,是中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它忠实记录了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是党和山东人民革命和建设史诗的一部分。创刊至今已有77周年,驻地多次发生变化,最初创刊于1939年1月1日沂水县王庄,之后经历了多次驻地搬迁。各个时期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曾为大众日报题词。

在抗大一分校历史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军事学校,也是延安时期我们党创办的最有影响的学校。抗大一分校敌后办学总共7年,有6年时间(1940年1月到1945年10月)是在沂蒙山区,其中较长时间是在费县境内活动,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在沂蒙山区,对姑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称谓,叫做“识字班”。这一称谓与其它的风俗土语一样,深深地根植于沂蒙山区这片土地上。在这里,没有人不知道“识字班”就是姑娘的意思。六十多年过去了,沂蒙乡亲对女青年的称谓仍然没有改变,识字班们为家乡又谱写了一首首新的诗篇。蒙山沂水好风光,最美还是沂蒙姑娘,她们已经走上了新的历史舞台,正在演奏出一曲曲新的乐章。

沂蒙有的不仅是厚重的红色文化,其本身的自然之美,也在历史上闻名遐迩。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后,李白、杜甫携手翩然而来,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千古诗句,李白更是为兰陵美酒佳肴而吸引,乐不思蜀,以至醉卧兰陵“不知何处是他乡”,醉出一段极致。

立足于沂蒙山灵动的山景,天蒙旅游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运作和专业化运营”,陆续建设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世界第一人行悬索桥、360°全景索道、江北第一文化栈道、望海楼、玉皇宫、塔山玻璃观景平台、葫芦崖瀑布等核心景点。

红色旅游不仅是革命精神的实践之旅,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观念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合,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是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文旅新格局下,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也以全力引领我省全域旅游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成为沂蒙红色文化带上最闪亮的那颗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